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在5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逐步由深水灌溉向浅灌、湿润灌、控制灌等方面发展,总结推广了不同形式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安徽省六安地区水利工作者通过6年时间的研究试验、筛选,总结出适合既能节水又能增产的一种适宜水稻“浅湿间歇”灌溉的新技术,它改变了水稻长期淹灌的旧传统。并通过在金寨县灌区白塔畈乡两年的早、晚稻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证明“浅湿间歇”灌溉,方法简便,群众易接受,增产、节水效果明显。1“浅湿间歇”灌溉技术及其要点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浅湿间歇”…  相似文献   

2.
针对永幸河灌区“一麦一稻”的农业生产格局和在灌区工程已配套完善的情况下,提出了以推广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为灌区的主攻方向,文章介绍了两种水稻节水技术,并结合实际建议推广水稻“浅湿间歇”灌溉,提出了具体的推广措施。  相似文献   

3.
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灌溉试验资料为基础,结合灌区调查成果,优化,筛选淠史杭灌区中稻节水高产灌溉模式。水稻“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制定了灌水、间歇、蓄雨等三项技术指标。研究了节水增产的原因和依据。分析了发展节水型农业的必要性,推广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佳木斯市位于三江平原下游,虽然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因年、季降雨量变率很大,春季降雨仅占年降水量的15%,因此,种植水稻常发生春旱渴水现象。过去农民种稻习惯于固定水层深水串灌,不仅浪费水量,加剧干旱,而且影响了稻谷产量和灌溉面积扩大。近几年来,我们为了研究水稻节水高产灌溉制度,在部分重点灌区采用了“浅晒浅”,“浅晒深浅”等变动水层的灌溉制度试验,在  相似文献   

5.
灌区节水增产灌溉技术近年来,我省多数大型灌区成功地推广了“适时优化”节水增产灌溉等技术.据多年实测资料观测.推广这项新技术平均每亩节水50方、填产水稻45斤.“适时优化”灌溉新技术的主要技术要点是;1于耙后泡田或浅泡细耙在机翻地的基础上,不用灌水就实...  相似文献   

6.
龙凤山灌区位于五常市东南部,源于库容2.7亿立方米的龙凤山水库,灌区下辖5个灌溉站,区域内有10个乡镇96个行政村521个自然屯。“九五” 以来,在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同时,加大了节水灌溉的推进力度,灌区内水田面积由“八五”期间的2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近40万亩,5年增加了18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市水稻的主产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使全市水田面积发展到140万亩,成为全国5个百万亩水稻强县之一,被誉为“张广才岭下的水稻王国”。 一、节水灌溉的成效 几年来,龙凤山灌区始终把“工程控水,科学管水,灌溉节水,农民增收,灌区增效”作为灌区发展的系统工程来抓,使灌区经营管理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创造了历史的最好水平。一是节水灌溉,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增强了抗干旱保丰收的能力。龙凤山灌区通过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促进了节水灌溉,使水田亩用水量由原来的1000立方米,降低到600立方米,相当于增加40%的水资源。龙凤山水库原设计灌溉面积为22万亩,1990年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通过综合措施节水灌溉现已发展到近40万亩,相当于在国家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又增加了一个龙风山水库的效益。节水改造也增强...  相似文献   

7.
万玉文 《山西水利》2005,21(5):44-45
近年来,桂东南地区积极探索和应用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增产节水效益以及扩灌、发电、冬种等效益,促进了灌区管理水平的提高,展示了南方灌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广西玉林市化寿水库灌区,经过十几年不断的研究试验,现又总结出一整套适用于当地的节水高产措施——“薄浅湿晒”灌溉制度。特别是在1989年到1991年连续三年大旱中,主库蓄水量少,灌溉用水严重不足,他们采取主库灌关键水(即保插、保孕穗后期和扬花三水),水稻其余生育期需水,则由小塘库、陂坝、降雨提供,严格执行“薄浅湿晒”灌溉制度,再辅以其它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结果仍取得了下列好成绩:  相似文献   

9.
根据辽宁省水资源紧缺的情况,利用试验研究成果和实验经验,从充分利用水源、改进耕作方法与灌溉技术、工程节水措施几方面综合论述了水稻灌区的节水措施。通过引蓄桃花水、利用感潮河段淡化库容、利用灌溉回归水、降雨的有效利用等措施扩大灌溉水源,通过旱育苗、稻田旱耙、水稻旱种水管节水栽培、水稻旱作、浅湿灌溉技术等措施来减少灌水定额,通过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工程措施减少输水损失。  相似文献   

10.
讷河县全胜试验站属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经过多年的试验、观察得出水稻一生需水量最多时期为拔节、孕穗和抽穗期,灌溉制度不同需水量亦有较大差别。“浅深浅”型田间需水最多,“浅晒浅”次之,“湿润灌”型需水最少。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情况,当地气候条件及追肥、施药等田间作业需要采用“浅晒浅”结合的灌溉制度,满足生理需水,进行水层科学管理,促控结合,以实现寒区水稻栽培节水、高产。  相似文献   

11.
水稻浅湿间歇灌溉制度的研究和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萱  顾承志 《治淮》1992,(3):35-36
淠史杭灌区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小麦、油菜等,水田占耕地面积的72%。在各种作物中水稻增产潜力最大,但耗水量及灌溉定额也最大。所以水稻节水、增产是这里农业节水增产的关键。水稻浅湿间歇灌溉制度是通过多年对比试验、调查和和推广中筛选总结出来的节水增产的新灌溉技术。一、浅湿间歇灌溉方案的处理设计一般情况下掌握浅水灌溉,按不同发育阶段灌水深度为20~50毫米,让其自然落干。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灌区灌溉试验站的变迁、水稻灌溉试验的成果和节水灌溉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成效,提出了“十五”期间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尉宝龙  牛豪震 《人民黄河》1997,19(1):31-33,43
随着汾河水库调蓄能力的下降,加之工业挤占农业用水,汾河灌区灌溉水源日趋紧张。但汾河一坝灌区内的稻田仍采用传统的种植、灌溉模式、灌溉用水量最高达3万m^3/hm^2,浪费水现象很严重。而且还存在着水稻与小麦灌溉用水的矛盾。为此,我们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的栽培、灌溉技术旱育秧、旱整地、浅湿间歇灌溉比传统的水育秧、水整地、深水灌溉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旱育秧比水育秧多栽6.7  相似文献   

14.
对人民胜利渠灌区稻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肯定稻改在“改水土,治碱荒,改良洼区低产田”方面的主导作用。论述因种植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灌溉制度变革及其对灌区造成的各种影响,提出灌区相对稳定的种植结构,并从黄河水资源日益短缺、灌区可引用水量严重不足的现实出发,地对灌区水稻进行分类改,推广水稻旱种及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维持灌区水量供需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北方水稻浅湿灌溉的省水增产作用及其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1984年全省水稻面积650万亩,平均亩产485kg,约有一半面积的高产田块不同程度地实行浅湿灌溉。作者在文献[1]中介绍了浅湿灌溉的内容,阐述了土壤水分状况的调节和对水稻生育的促控,说明了水稻浅湿灌溉较常规的淹灌有明显的省水增产效果。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对浅湿灌溉的省水增产作用及其理论依据探讨如下。 一、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水的生产效率的影响 水稻浅湿灌溉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有关科研单位和灌区管理部门继续开展了各种试验研究和观测工作。如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以浅湿灌溉为基础,开展了综合性的水稻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这种综合性研究除节水灌溉外,包括筛选水稻耐旱品种、培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寒地黑土区调亏灌溉对水稻蒸散量的影响及节水效果,采用蒸渗器试验法和田间水量平衡分析,开展水稻本田期不同灌溉模式需水规律与降水利用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域相对于调亏灌溉管理的水稻蒸散需水要求,多年平均降水量仅在返青、分蘖期有所亏缺,灌溉水主要满足泡田期用水和深层渗漏导致的水量消耗。为此,调亏灌溉的净用水量可降低到390 mm,节水效果比浅晒浅灌节约灌水量51.9%,地下渗漏量是浅晒浅灌的37.43%,降水有效利用率较充分灌溉模式提高4.2%以上。  相似文献   

17.
五常是一个拥有28个乡镇,百万人口,370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也是一个水利大县。几年来,我们把龙凤山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切入点,投资6000万元,兴建了节水控制性工程158处,拉动了全市其它13个国有灌区的节水工程建设,使水田面积由1995年的90万亩发展到140万亩,成为全国5个百万亩水稻强县之一,素有张广才岭下水稻王国之称。 水稻生产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依靠以龙凤山大型灌区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的保障。2000年,全市水稻总产达8.4亿公斤,比1995年增长113%,占全市粮食总产的64%。灌区的效益不断提高,14个灌区总收入达160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步入了“工程控水,科学管水,灌溉节水,农民增收,灌区增效”的良性运行轨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市精,增强台区配套建设和节水意识 五常是一个农业大市,怎样才能发展市域经济和致富农民?通过认真反思和调查研究,我们认识到必须实施 “抓大(大型灌区、大工程)带小(小型灌区、配套工程),示范引导”的战略,把灌区建设配套和节水改造、节水灌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形成共识: (一)搞好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是实...  相似文献   

18.
根据黑河干流灌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灌区工程等情况,分析了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灌区节水灌溉的主要对策,采取以渠系改造为中心的工程技术措施,积极发展井渠双灌,充分利用当地水源,加强节水灌溉的非工程措施等。  相似文献   

19.
浅湿灌溉是将浅灌、湿润和晒田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灌水方式。在旱育稀植的条件下,明显地表现了它省水、增产的特点。据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灌区试验站试验,水稻每亩产量在800—1,100斤的需水量只有400—500立方。浅湿灌溉每立方米水生产2.2—2.7斤稻谷,为浅灌的129.4—135%,为串灌的140—172%。  相似文献   

20.
盘锦是辽宁最大的灌区,水稻综合节水灌溉技术模式在盘锦应用已有多年,缓解盘锦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效益显著.文章介绍了田间工程标准化、三旱整地、浅涅灌溉、微咸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