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采用能谱CT定量参数检测方法评估骨质疏松并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与骨生物力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SPF级别雌性SD大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假手术组(A组)、单纯去势组(B组),每组10只。B组进行双侧卵巢切除法制作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继续饲养3月,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大鼠全身骨密度确定模型成功,然后能谱CT定量参数测完在体骨密度后处死大鼠,收集腰椎L4去除附件椎体,行腰椎压缩实验后灰化称量灰重,将能谱CT不同定量参数(羟基磷灰石-水基物质对、钙-水基物质对、铁-水基物质对、血-水基物质对)所得的骨密度值分别与灰重密度值、L4压缩试验所得生物力学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能谱CT定量参数测得骨密度值与灰重密度值相关性分析可得,采用羟基磷灰石-水基物质对、钙-水基物质对相关性较强,且羟基磷灰石-水基物质对相关性最好,而铁-水基物质对、血-水基物质对相关性较差;能谱CT定量参数与生物力学相关性分析同样可得出在采用羟基磷灰石-水基物质对时弹性模量、最大载荷相关性最好。结论:能谱CT成像所得骨密度值与灰重密度值、骨生物力学变化趋势均一致。能谱CT成像在采用羟基磷灰石-水基物质对时,与灰重密度值相关性最好,同样也与骨生物力学相关性最好,是评价骨强度的最佳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羊腰椎体骨煅烧后的灰重密度为标准,比较能谱CT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椎体骨密度(BMD)的准确性,探讨能谱CT对BMD的测量价值。 方法:选取36节新鲜市售羊腰椎椎体作为研究对象,清除椎体周围软组织及其附件后,分别采用能谱CT与DXA测量BMD,然后煅烧椎体得到灰重密度。将两种方法测量所得BMD值与灰重密度值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两种方法测量所得BMD值与灰重密度值的相关性;最后将能谱CT测得BMD的偏离度与DXA测得体积BMD的偏离度进行比较。 结果:能谱CT、DXA测得BMD值与灰重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可得,能谱CT与DXA测得BMD值与灰重密度值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但能谱CT相关性更高;能谱CT测得BMD的偏离度(平均值为0.288)低于DXA测得BMD的偏离度(平均值为0.372)(P<0.05)。结论:能谱CT测量椎体BMD值更接近灰重密度值,准确性及相关性均优于DXA测量方法,能够更好、更精确地反映BMD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信号强度比值(SIR)与骨质疏松腰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以2011年3月~2017年1月行腰椎骨密度检查的2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查分为骨量减少组(52例)、骨质疏松组(85例)和骨量正常组(98例),所有受试者通过MRI扫描进行化学位移成像,测量L2~4椎体的ADC值和SIR值,分析ADC、SIR与DXA所测骨密度(BMD)间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ADC值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SIR值显著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与BMD呈正相关(r=0.325, P=0.006),SIR值与BMD呈负相关(r=-0.601, P=0.001)。结论:通过MRI测量的ADC、SIR与BMD值相关性良好,二者能够对骨质疏松的椎体进行定量评价,很好地反映骨质疏松腰椎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背景:术后邻近椎体继发性骨折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最常见的并发症,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骨质疏松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骨质疏松兔模型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切除36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卵巢,建立L3椎体骨质疏松骨折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行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照组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5,10,15个月,检测L2、L4椎体骨密度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L3椎体前缘、后缘高度与L2及L4椎体平均高度的比值,L2与L4椎体矢状面Cobb角。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椎体高度比值均高于术前(P < 0.05),矢状面Cobb角低于术前(P < 0.05);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均高于术前   (P < 0.05),椎体高度比值及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差异;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椎体高度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可改善骨质疏松骨折邻近椎体的骨密度、承载能力及后凸角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为获得更加理想的人工骨材料,前期实验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均分为两组,制备单侧股骨中远段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单纯羟基磷灰石,植入后4,8,12周取实验侧股骨,进行大体、X射线摄片、生物力学检测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随着时间的增长,两组生物力学强度逐渐增大,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生物力学强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时,实验组植骨区表面连续且光滑,色泽正常,与周围骨质无明显区别,人工骨材料完全降解吸收、被新生骨质替代,骨缺损区已完全愈合;对照组植骨区表面不光滑,表面骨皮质连续,与周围骨质界限不清,人工骨材料降解不完全,骨缺损处由骨痂连接,材料与骨质结合较紧密,骨缺损部分修复。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可促进骨缺损修复,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6.
背景:新型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具有成骨效应,但目前尚无其应用于椎体成形的相关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估新型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在体内的生物力学性质及成骨性能。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骨质疏松模型4周后,在每只兔L3、L5椎体中央制造骨缺损,分别注射新型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实验组)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对照组),L1椎体为未干预的骨质疏松模型。于术后3,6个月各处死15只,取3组椎体进行Micro-CT分析及生物力学实验。结果与结论:①MicroCT三维重建显示,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骨小梁三维结构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骨小梁三维结构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P均0.05)。②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椎体强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但高于骨质疏松模型组(P0.05);椎体刚度小于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P均0.05)。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椎体强度与对照组接近(P0.05),但高于骨质疏松模型组(P0.05);椎体刚度与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无差异(P0.05)。表明新型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可以迅速有效地提高椎体生物力学强度,具有诱导成骨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体腰椎椎体有限元建模中有限元的单元尺寸和类型、松质骨材料属性分配方式以及皮质骨结构模拟方法对有限元结果的影响。方法基于定量CT扫描人体腰椎的影像,采用6种不同的单元尺寸(0.5、1.0、1.5、2.0、2.5、3.0 mm)、2种松质骨材料属性分配方法、2种松质骨非均匀材料属性分配梯度(150、300)、2种皮质骨结构建模方法,建立22个去除后部结构的腰椎L2段椎体有限元模型,计算获得22个有限元模型的最大位移、应变能、平均应力、轴向刚度,并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验证。结果单元尺寸为0.5 mm时,10、150、300三种非均匀材料属性分配梯度下,模型的轴向刚度值出现明显差异;不同单元尺寸下,松质骨在150种非均匀材料属性分配梯度下,模型的平均应力波动变化平缓;利用最外层六面体单元模拟皮质骨结构方法,其平均应力大于利用在最外层添加蒙皮(skin)模拟皮质骨结构方法。结论在进行腰椎椎体有限元建模时,选取0.5 mm尺寸的六面体单元、为椎体松质骨分配150种非均匀材料属性、利用最外层六面体单元模拟椎体皮质骨结构的建模方法,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更加合理和有效。研究结果为后续大批量、个体化腰椎椎体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背景:关于单个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道,但关于椎体、融合器、钉棒整个运动单元的生物力学研究,特别是关于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ombined with pedicle screw,CBTPS)固定方式对运动单元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内固定装置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目的:归纳分析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与CBTPS固定骨质疏松椎体运动单元上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基于一位骨质疏松志愿者(骨密度T值<-0.25 SD)的CT数据,建立L3到骶椎椎体功能单元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通过有效性验证后,建立传统椎弓根螺钉和CBTPS两种固定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内固定的应力及椎体运动单元活动情况;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下运动单元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内固定装置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1)有限元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骨质疏松患者腰椎的生理活动。(2)两组模型在屈曲、后伸状态下,内固定装置最大应力接近,但是CBTPS组内固定装置在侧屈与旋转状态下钉棒系统最大应力值要大于传统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关于绝经后女性椎旁肌退化程度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的影响研究较少,此次研究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椎旁肌退化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1例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住院接受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治疗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分为2组,再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39例,对照组42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椎体骨矿物密度、椎旁肌的横截面积及平均CT值(Hu)。结果与结论:(1)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及腰大肌平均CT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对照组的体质量指数、椎体骨密度、椎旁肌横截面积及椎后肌群的平均CT值明显高于再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椎体骨矿物密度(OR=0.004,95%CI:0.000-0.555,P <0.05)、低椎后肌群平均CT值(OR=0.940,95...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假体-组织工程骨界面的微观结构和钙磷元素及构成比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5只,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扩增及诱导后,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双侧股骨髁分别制作一0.5cm×1.2cm骨缺损,骨缺损中央植入0.2cmx1.0cm钛合金植入体,左侧植入体周围植入组织工程骨,右侧仅植入珊瑚羟基磷灰石为对照,于术后4周、8周和l2周分别行X线检查、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观察植入体表面微观结构和钙磷元素百分含量及比值的变化。结果 X线检查示,实验组术后8-12周可见大量模糊的高密度骨痂影,缺损区与周围骨质间分界变模糊。对照组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扫描电镜示,实验组术后8、12周植入体表面孔隙内有大量无定形物质,而对照组未见有无定形物质。能谱分析示,不同时间点实验组较对照组内钙、磷元素百分含量高,有显著性差异(〈0.05),随着时间的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Ca、P百分含量都呈增高的趋势,但12周和8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实验组内钙磷比值随时间变化有逐渐增大趋势,8周时达峰值,8周后缓慢下降。结论假体-组织工程骨界面钙、磷元素及构成比的动态变化表明骨整合的形成,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骨改建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1.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物在力学属性方面和人体皮质骨十分接近,且具有成骨活性,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骨材料。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支撑材料在恢复椎体结构和高度中的作用。 方法:纳入177例脊柱疾病患者,其中男116例,女61例,年龄17-81岁,包括97例脊柱骨折、5例脊柱原发性肿瘤、17例脊柱结核及58例颈椎病,均实施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治疗后随访36个月,进行影像学分析、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植骨融合、目测类比评分、JOA及SF-36评分评估。 结果与结论:经随访,除1例颈椎骨折患者在术后出现轻微支撑体移位之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支撑体脱出或破裂现象,植骨融合率为96.0%,平均支撑体下沉距离为1.7 mm;与治疗前比较,脊柱骨折97例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得到有不同程度改善(P < 0.05);177例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及SF-36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5)。表明在脊柱重建过程中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支撑材料可提高植骨融合率,有效恢复椎体结构和高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的有效填充材料。方法采用PVP技术将40%可注射硫酸钙/羟基磷灰石(CSH/HA)复合物注入实验兔L6椎体内,L5椎体作为对照,于术后2、4、6、8、10、12周行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及骨组织计量学测定。结果影像学显示:术后4周实验椎体填充区密度明显高于周围松质骨密度,术后10~12周实验椎体填充区密度与周围松质骨一致。不脱钙骨组织学检查显示:术后4周复合物降解不明显,已出现成骨效应,6周实验椎体填充区内材料明显降解及出现新生骨小梁,8周实验椎体缺损边缘和中心部分的骨小梁逐渐成熟,10~12周椎体缺损已完全修复,为成熟的骨小梁组织所填充。骨组织计量学测定显示:术后10~12周实验椎体填充区骨小梁百分比及厚度与周围松质骨无显著差异。结论40%CSH/HA复合物在实验动物椎体内降解时间合适,成骨效应良好,新骨形成质量好,能有效修复椎体缺损,因而可能是一种理想的PVP填充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K)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1年4月—2018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90例,其中男84例、女6例,年龄20~66(37.0±10.6)岁,病程1~38(10.3±8.0)年。测量患者术前GK及L1~4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及Z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GK与L1~4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Z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GK与股骨颈T值、Z值均呈负相关性(r=-0.259、-0.242,P=0.014、0.021),与L1~4椎体T值、Z值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GK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可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ol)复合骨材料在兔腰椎椎间缺损区的融合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6只,通过经腹腔腰椎前路手术建立L5/6、L6/7和L7/S1节段椎间缺损的实验模型,其中L5/6椎间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阴性对照组;L6/7椎间缺损区植入可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骨材料,作为实验组;L7/S1椎间缺损区植入固体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骨材料,作为阳性对照组。所有的动物在术后当日均进行放射学检查,分别在术后4、8、12、16周4个时间点处死4只动物,获取腰椎标本,评估植入材料融合情况;行X线和CT扫描三维重建观察椎间融合形态;Masson染色结果应用Image-proplus 6.0软件计算不同区域骨组织与所在区域的比值,分析椎间融合组织结构。结果术后当日CT显示造模成功。术后4、8、12、16周影像学和组织学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延长,L6/7和L7/S1椎间成骨逐渐增强,两者成骨能力无明显差异(>0.05),而L5/6椎间未见明显的成骨影像。结论可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在兔椎体间融合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生物活性人工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7年6月~2012年2月,对腰椎退变失稳定性疾患,需要后路手术+椎间植骨融合的患者,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Cage植骨融合、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共61例70个椎间隙。用M-JOA评分的症状改善率评价患者治疗效果;术前、术后1周及3月、6月、12月分别摄x射线片及CT,观察椎体间高度、融合节段前凸弧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3-4个月开始产生骨融合,术后12月69个节段得到骨性融合(98.57%),椎间隙高度无降低,症状无复发。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_HA/PA66)复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重建退变腰椎的稳定性,Cage内外的植骨可与相邻椎体有效融合并形成完整整体,是一种理想的椎间植骨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6.
背景:纳米银具有显著的抗菌性能,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机械强度,将两者混合既可促进骨形成又具有抗菌性能。 目的:观察纳米银与纳米羟基磷灰石混合填塞在即刻种植骨结合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拔除9只新西兰大白兔上下颌4个切牙后,随机分为实验组(n=6)与对照组(n=3),实验组在拔牙窝内填塞纳米银与纳米羟基磷灰石混合物,对照组在拔牙窝内填塞纳米羟基磷灰石,两组均即刻植入钛螺纹钉。植入后4,8,12周取完整上下颌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扭矩实验测试、X射线骨密度分析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的新生骨灰度值、最大扭矩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植入12周内,实验组成骨速度及新生骨组织成熟度均高于对照组,且始终无炎细胞浸润;对照组植入4周时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植入8周时仍可见少量炎细胞。表明纳米银与纳米羟基磷灰石混合植骨有更好的抗菌作用、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能力,能够加快骨结合,促进成骨,较单纯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效果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椎体内植骨重建椎体前中柱结构及恢复椎体形态被重新认识,选择合适的植骨材料可以促进骨愈合,有利于重新建立长期脊柱的稳定性。目的:探讨3种不同植骨材料经单侧椎弓根植入重建椎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治疗,分别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植入自体骨、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前后采用X射线观察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CT观察伤椎椎体内植骨愈合,选择终末随访CT用Mimics软件计算伤椎骨缺损面积。结果与结论:102例患者均获得24-36个月随访。3组植骨后不同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均较植骨前恢复(P0.05);植骨后不同时间点3组间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同种异体骨组植骨后9,12,24个月的Cobb角高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同种异体骨组植骨不同时间点骨愈合率低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骨缺损面积高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表明3种植骨材料经单侧椎弓根重建椎体形态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减少椎体高度、Cobb角丢失和骨缺损面积,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在骨愈合及减少骨缺损方面与自体骨疗效相似,均优于同种异体骨。  相似文献   

18.
背景:碳纤维增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相对于羟基磷灰石材料和其他纳米羟基磷灰石二元复合材料在力学强度、韧性和弹性模量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可用于承受载荷部位的骨缺损修复。 目的:评价新型生物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在骨组织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使用巴马小型猪8只,在每只巴马小型猪的胸椎建立骨缺损模型并植入碳纤维增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在植入后8,16,24周处死动物并取材,行骨密度检测,胸椎椎体缺损处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在植入前、植入后1,8周取血,查肝肾功能并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植入后8周,椎体松质骨断端封闭,复合材料被肉芽组织包裹,椎体松质骨断端可见软骨细胞,界面间软骨成骨活跃。植入后16周,肉芽组织机化通过纤维内成骨方式生成新的骨组织并与骨端骨质大致融合。植入后24周,新生骨组织已成为成熟的板层骨,断端与复合材料结合紧密。植入复合材料的椎体骨密度在植入后8,16,24周的均数呈上升趋势(P < 0.05),随着植入时间增长,成骨量增加。植入前后的肝肾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可以初步认为碳纤维增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是一种组织相容性、生物活性好,无肝肾毒性的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兔腰椎骨性结构测量数据建立一种稳定的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模型,为组织工程学研究提供标准化的模型参考。 方法 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2.5 kg)44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 A组(n=10)用于解剖进行腰椎椎体测量,B组(n=12)行L4/5椎体间椎骨融合术加内固定;C组(n=12只)行L4/5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未进行内固定,D组(n=10)行单纯显露加横突破坏。B、C、D 3组造模后4周行X线检查,术后12周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Micro-CT、生物力学及组织学切片检查。 结果 B组仅出现1例因固定螺钉进入椎管导致脊髓损伤造成双下肢瘫痪。手触法检测B组融合率为100%(12/12),C组融合率为75%(9/12),D组标本未见椎间盘损伤及间隙破坏。影像学B组植入骨块位置明显优于C组,融合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组织学提示B、C两组椎体间融合部位均可见新生软骨,C组中可见植骨块脱出后形成软组织空腔。生物力学显示B组最大载荷显著高于C组(P<0.05)。 结论 在兔腰椎解剖基础上进行兔腰椎间植骨融合模型制作是安全、可靠的。内固定装置可以为椎间植骨块提供稳定的融合空间,防止植骨块脱离融合位置,有助于提高该模型的融合效率。  相似文献   

20.
刘显旺        刘宏        邓靓娜        李昇霖        薛彩强        邓娟        孙秋        周俊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2,(6):701-704
目的:探讨能谱CT基物质分离技术在定量评估乙肝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3例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为试验组,18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能谱CT基物质分离技术分别在碘(水)基物质图上测量每名受检者肝实质及同层腹主动脉的碘(水)浓度,并计算肝脏标准化碘浓度(NIC)。以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性差异法比较不同分期乙肝肝纤维化间NIC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用于评估乙肝肝纤维化分期与NIC之间的相关性,同时绘制ROC曲线分析NIC评估不同分期乙肝肝纤维化的价值。结果:不同分期乙肝肝纤维化间NIC存在差异(F=36.889, P<0.001)。NIC与不同分期乙肝肝纤维化间呈高度负相关性(r=-0.847, P<0.001)。NIC鉴别S0<和≥s1、s1><和≥s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