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明  贾春华 《中医杂志》2022,(6):530-533
通过分析古代鼻鼽相关文献,认为鼻鼽生于风的这一认识可能与风的形成原理密切相关.古人认为"风"的形成原理为"冷热交通",而风的特点与鼻鼽的临床表现具有相似之处.因此,立足于风形成的原理与特征,从隐喻认知的角度,通过分析自然界中"风"的特点、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探求鼻鼽的病因病机与辨治.提出"寒热对立"是鼻鼽发病之根本病机...  相似文献   

2.
周小军 《世界中医药》2014,9(2):204-206
王士贞为当代中医耳鼻咽喉科著名教授,本文阐述了中医鼻鼽病定义,分析了鼻鼽病寒热病因病机的历史沿革及相应的治疗方法,重点介绍了王士贞教授对岭南地区鼻鼽病的独到认识,及运用五指毛桃四君子汤及泻白散合辛夷清肺饮治疗鼻鼽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马岩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132-133
鼻鼽,又称"鼽嚏",为中医耳鼻咽喉科疾病。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在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后,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深刻,尤其在临证方面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导师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和诊治规律,首次提出"以饮论治"鼻鼽的学术观点,是对中医论治鼻鼽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延展。笔者试从理、法、方、药角度,来浅述中医"以饮论治"鼻鼽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4.
鼻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变应性鼻炎,古今文献均显示针灸对本病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在针灸方式(如毫针针刺、艾灸、温针灸等)的选择及取穴方面,并未形成统一规范。根据鼻鼽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中医学"饮病"范畴,本文试从治饮的角度论治鼻鼽,为针灸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春松 《新中医》2015,47(7):310-311
<正>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1]。鼻鼽最早的记载,始见于西周《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当时人们已认识到鼻鼽与气候、环境的异常有关。鼻鼽一名,首见于《素问·脉解篇》,曰:"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素问玄机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鼻鼽  相似文献   

6.
鼻鼽为中医病名,首见于<素问·脉解篇>"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传统名称为"鼽嚏".鼽,见于<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历代医家对鼻鼽均有论述,但将鼻鼽作为专病进行论述且较全面的,当数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此病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频发、流清涕不止、鼻塞为主要症状的鼻病,应包括现代医学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非变应性嗜酸细胞增多性鼻炎.  相似文献   

7.
鼻鼽病是中医耳鼻喉科的常见病,近年来出现很多鼻鼽实证诊疗的相关报道,但对于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常见实证的分型没有系统的整理.本文立足于临床,将气郁、痰阻、湿热、瘀血证所导致的鼻鼽的发病机理、常见症状、与虚寒证候的鉴别要点及常用方药进行总结,以期对鼻鼽病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诊...  相似文献   

8.
鼻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过敏性鼻炎,其发病与外感六淫有着密切关系。现代中医多从风寒之邪论治,以热论治比较少见。本文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古代医家以热论治鼻鼽的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以期为现代临床预防和治疗鼻鼽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介绍温伟波教授治疗鼻鼽的临床经验。温伟波教授认为鼻鼽的基本病机是肺卫不固,痰湿内蕴,病位主要在肺、脾,以补肺益气固表,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疗大法,玉屏桂枝汤是温伟波教授治疗鼻鼽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10.
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之为鼻鼽。鼻鼽是指鼻出清涕之外,亦有"鼽嚏"之称。"嚏"是指鼻中痒而气喷作于声,所以中医称鼻出清涕、鼻痒、打喷嚏为鼻鼽,其症状与过敏性鼻炎的鼻痒、鼻涕多为清水涕、打喷嚏(通常是突然和剧烈的)相似。1病因病机西医认为,该病系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产生的特异性Ig E结合在鼻粘膜浅层和表面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膜上,此时鼻粘膜便处于致敏状态。当变应原再次吸入鼻腔时,变应  相似文献   

11.
运用刘完素玄府气液理论分析鼻的生理功能,指出鼻鼽的病机是玄府郁结、气液代谢失常、郁而化热,并结合临床验案探讨了鼻鼽反复发作的根源在于玄府郁闭和"误治兼化",并论治了相关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鼻鼽的治疗和控制复发,提高鼻鼽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变应性鼻炎(AR)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西药虽可迅速有效控制症状,但难以根治。本病类似中医"鼻鼽",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分析,仍在指导临床诊治,诊断标准、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使用玉屏风散、鼻鼽汤、鼻鼽冲剂、针灸配合刮痧、滴鼻剂多种手段辨证施治,疗效满意。未来有待于统一诊断治疗标准、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本病以青少年居多,无性别、年龄、地域差异,可常年性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其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细胞增多性鼻炎等疾病。鼻鼽一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其后,《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如《素问·脉解》:“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胀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是一种由I型变态反应引起的鼻粘膜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鼻塞、鼻痒、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特征.一般认为属于中医"鼻鼽"的范畴,又名鼻嚏.文章对其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医认为,鼻鼽的病机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气虚或阳虚,病因多为素体亏虚、外感邪气、饮食失节等,病性多属虚实夹杂,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下,临床应用中药内服、中医外治法(针刺、艾灸、拔罐、穴位贴敷等)等治疗鼻鼽,疗效较佳。该文通过整理古籍文献,结合临床所见,发现鼻鼽的发病除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外,还涉及心、肝二脏,因此临床辨证应基于五脏、八纲理论,明确鼻鼽病位、病性,明辨缓急,对证施治,以提高临床疗效。该文试从五脏角度探讨鼻鼽的病机及针灸应用。  相似文献   

16.
浅析古代医家以热论治鼻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文静  熊永伟  田理 《光明中医》2010,25(7):1156-1157
<正>有关鼻鼽的记载,最早见于西周《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而正式称之为鼻鼽则首先见于《素问·脉解篇》,曰:"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此后对鼻鼽的病  相似文献   

17.
此文基于刘完素的玄府气液理论探讨鼻窍的生理功能以及鼻鼽的病因病机,认为鼻玄府为营卫、气血、津液、气机运行的重要通道。鼻玄府之启闭功能支配调控着鼻腔的生理机能,指出鼻鼽是一种玄府开阖失司、气液代谢失常的病理状态,玄府启闭失常为此病的核心病机,“开通玄府,宣通气液”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以期运用玄府气液理论指导鼻鼽的治疗,为此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鼻鼽多为肺、脾、肾三脏气虚、阳虚,以风寒外邪或异气乘虚诱发居多,常有固定证型或专病专方对应施治。结合临床所见,鼻鼽发病实与五脏密不可分,临床分型不宜一概论之,应注重疾病整体观辨证。本文遵循《内经》病证理论,依鼻鼽病位在鼻,不离于肺;肺失宣降、营卫不和、气机失调、宗气不利为发病关键等认识为主线,探求五脏致鼽理论,提出鼻鼽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胃,涉及心、肝、肾的观点,以期能进一步拓展辨证思维,增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学有关鼻鼽的记载最早见于西周的《礼记·月令》,即:"李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而正式称之为鼻鼽则首见于《素问·脉解》:"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1],指出鼻鼽是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本病以肺气虚寒型为多见[2-4]。早  相似文献   

20.
分析古今文献对鼻鼽的论述,归纳鼻鼽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的古今治疗,认为对鼻鼽的辨证分型、针灸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规范化,以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