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选取以江西为代表的丘陵红壤区生长的茶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土壤中添加外源Se、Zn并进行N、P调控,研究一芽二叶和老叶中Se、Zn、Al、Mn四种元素含量、茶多酚含量以及茶叶抗氧化能力的变化。以期探寻在降低茶叶中Al、Mn含量的同时提高茶叶自然品质的新种植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通过N、P调控外源Se、Zn进行种植后,一芽二叶和老叶中Se、Zn含量升高,最多分别提高255.65%和100.45%;Al、Mn含量降低,最多分别降低39.27%和35.85%;茶多酚含量提高,并且抗氧化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用异丙醇、正己烷、乙醚分别从油茶饼中提取酚类化合物,所得到的3种提取物中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764、105、276μg/mL。研究这3种酚类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包括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以及对Fe2+的络合能力和Fe3+的还原能力。结果表明,异丙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对Fe3+的还原力极显著地大于正己烷提取物和乙醚提取物。而正己烷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有较强的清除能力,3种提取物对Fe2+的络合能力没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油茶饼提取物有显著的抗氧化性,而异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4.
5.
采用酰化的方法制备油溶型茶多酚。以猪油和大豆油为实验油,用活性氧法(AOM)对粉剂茶多酚、油溶型茶多酚、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BHA)+2,6-二叔基对甲酚(BHT)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油溶型茶多酚的抗氧化效果优于粉剂茶多酚和BHA+BHT,它对猪油、大豆油抗氧化效力分别为BHA+BHT的2倍和1.5倍。 相似文献
6.
茶多酚对大豆蛋白乳化性和泡沫特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TP)是茶叶含有一类重要多酚类化合物,具有许多生理功能;TP对大豆蛋白泡沫特性和乳化性能影响,直接影响到TP在各种含有大豆蛋白食品体系中应用,为此,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40℃、pH6.5时,TP浓度0.10%的5%SPI溶液起泡度和失水率分别为178.59%和28.21%,相同条件下未添加TP的5%SPI溶液起泡度和失水率分别为52.47%和28.72%,不含有SPI的0.10%TP溶液起泡度和失水率分别为106.27%和33.41%,添加TP后SPI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较二者单独存在时有较为明显提高;在40℃、pH6时添加0.08%TP5%SPI溶液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为52.5%和51.5%;而在相同条件下未添加TP的5%SPI溶液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为51.3%和50.5%,因此TP加入对大豆蛋白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并没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8.
新型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多酚(TP)是茶叶中含有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为一种高效天然抗氧化剂,由于其具有强大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和独特的生物活性,因而在很多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茶多酚的生理活性、抗氧化作用机理、分析方法、应用领域及制备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天然抗氧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评述了从茶叶、中草药、香辛料及其他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抗氧化物质,这些物质包括多酚类、黄酮类、生物碱和萜烯等。这些氧化组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以夏秋茶为原料,利用热水浸提同时提取茶多酚与茶氨酸,并利用响应曲面法进行试验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结果表明:热水提取夏秋茶中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6.12℃、提取时间40.32min、液料比15.91:1(mL/g);热水提取茶氨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8.55℃、提取时间40.97min、液料比12.61:1(mL/g);提取物抗氧化活性(IC50值)最强的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6.34℃、提取时间40.27min、液料比16.09:1(mL/g)。在96℃、40min和16:1(mL/g)的提取条件下,茶多酚与茶氨酸的产率分别是其最优提取条件下产率的99.99%和96.68%。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夏秋茶中茶多酚和茶氨酸的同时提取。 相似文献
15.
研究比较了未脱色的和已脱色的荔枝草提取物、茶多酚、BHA 对猪油的抗氧化性能。发现在65℃±5℃烘箱中,在未添加Fe3 + 的猪油中,荔枝草提取物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脱色的比未脱色的还强,且其抗氧化性能明显优于茶多酚和BHA;但在添加了Fe3+ 的猪油中,情况却相反,荔枝草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很弱,大大弱于茶多酚。在100℃下的OSI仪上,BHA的抗氧化活性最强,茶多酚次之。结论:1.在低温下,荔枝草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2.脱色后的荔枝草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浓度大了,但同时失去了能络合金属的物质;3.在高温下,有利于参加抗氧化后的形成的BHA自由基生成抗氧化能力强的新化合物,而对荔枝草提取物和茶多酚则无此现象 相似文献
16.
茶多酚因其优异的抗氧化和抗菌性能,在食品领域被广泛应用。通过制备茶多酚-普鲁兰-明胶复合生物活性膜,研究茶多酚的质量分数(0%、2%、4%、6%、8%、10%,基于明胶和普鲁兰的总干质量)对膜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抗菌性能的影响。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茶多酚与普鲁兰多糖和明胶之间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尤其当茶多酚质量分数为6%时,膜结构更加致密。理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茶多酚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先增大后减小,水蒸气透过性先减小后增大,紫外线阻隔性能增强,膜变得更暗黄;而茶多酚的添加没有显著提高复合膜的热性能。此外,复合膜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达87.44%,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95.73%和85.22%。同时,复合膜能实现茶多酚的缓慢释放。茶多酚-普鲁兰-明胶复合膜的制备旨在为良好生物活性包装膜的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淡水鱼松贮藏期,合成了磷脂茶多酚复合物(TPP-PL),研究其溶解性、缓释性、抗氧化性以及对鱼松贮藏期间过氧化值及脂肪酸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包覆能有效提高茶多酚(TPP)的亲脂性,在氯仿-水和乙酸乙酯-水体系中,TPP-PL的分配系数K值分别达到150.8和21.33;TPP-PL缓释性更佳,其体外释放模拟试验24 h的TPP释放率仅为24%±3.6%,能与鱼松结合并持久释放TPP;同时,TPP和TPP-PL的抗氧化能力存在剂量效应,两者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差异不大,而TPP-PL铁离子还原力则略低于TPP。将TPP单体与TPP-PL分别应用于鱼松后发现,经TPP-PL处理的鱼松过氧化值上升较TPP处理的鱼松过氧化值缓慢,贮藏20 d后,后者的过氧化值比前者高50 meq/kg;鱼肉在炒制成鱼松后因热氧化作用导致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饱和脂肪含量增加,而添加TPP-PL的鱼松在炒制过程中硬脂酸增量和亚油酸减量仅为1.46%和4.29%,均显著小于TPP单体鱼松硬脂酸和亚油酸的变化。TPP-PL能长效保护鱼松炒制和贮藏过程中的脂质氧化,延长鱼松保质期,维持鱼松营养性,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树莓叶茶和嫩尖茶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 对树莓叶茶和嫩尖茶的鞣花酸、黄酮和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 并与绿茶炒青进行了比较, 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不同种类茶叶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 树莓叶茶和嫩尖茶的鞣花酸含量较为丰富, 最高达26.75 mg/g, 是特级炒青6.8倍, 黄酮含量也较绿茶炒青高, 达18~22 mg/g; 树莓嫩尖茶的多酚含量同炒青接近, 均超过180 mg/g, 两者的抗氧化活性均较强, 而树莓叶茶的总多酚含量较低, 仅为绿茶和树莓嫩尖茶36%~39%, 抗氧化活性较弱。相关性分析发现茶叶样品的抗氧化活性与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 树莓叶茶抗氧化性较弱, 而嫩尖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可以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茶叶水提取物对草莓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鲜草莓‘安娜’为试材,探讨不同质量浓度的茶多酚茶叶水提取物的保鲜效果。研究将市售‘信阳毛 尖’茶叶经沸水浴浸提配制不同质量浓度(0、20、30、40、50 mg/L)的茶多酚溶液,浸泡草莓果实5 min后,用 低密度聚乙烯保鲜膜包装后于4 ℃冰箱中贮藏,定期测定一些相关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结果显示:30 mg/L的茶 多酚茶叶水提取物保鲜效果最好,能有效控制草莓果实的腐烂和质量损失,明显延长贮藏期,对抑制草莓VC含量 下降速度效果尤其明显,能够有效减缓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降低,但在影响可溶性固 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变化上效果不太明显。研究表明,一定质量浓度的茶多酚茶叶水提取物对草莓主要抗氧化酶活 性保持和保鲜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