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应用胶体碳作为示踪物,对小鼠在大肠杆菌内毒素引起休克时的肺,小肠和膈肌进行了血管通透性的形态学研究。 结果表明,注射内毒素30min后,属於体循环系统的支气管微静脉。小肠粘膜下层的微静脉以及膈肌血管树的微静脉及毛细血管后徼静脉段开始有碳黑颗粒沉着,这些徼静脉在电镜下发现为内皮细胞间连结开放,碳黑颗粒通过开放的连结进入内皮下,形成静脉漏,或称碳漏。它是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标志之一。随着内毒素作用时间的延长,微静脉漏的数目增加,表明内毒素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随着休克进展而不断加重。但属於肺循环系统中的微血管,只见毛细血管管腔内嗜中性白细胞、血小板逐渐增多,在内毒素注射后60min,嗜中性白细胞的特殊颗粒减少,吞噬泡出现,并发现这些血液有形成分粘附在内皮细胞表面,说明肺微血管的变化和血管通透性变化是相应的。最后对微静脉漏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大肠杆菌内毒素可以引起体循环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静脉漏。本研究进一步观察山莨菪碱对此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证实内毒素所致膈肌疲劳是否由氧自由基中介,本文试图以细菌内毒素毒血症造成大鼠膈肌疲劳,观察其中氧自由基的变化。同时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中药参麦液进行治疗,从一个方面探讨膈肌疲劳的发生机理和参麦液治疗膈肌疲劳的药理作闲。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证实了祝寿河首先提出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微循环障碍发病学说。在实验中,把内毒素注入家兔肠壁内24小时后,静脉注入内毒素,可复制成与人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理改变相近似的节段性肠淤血、水肿、出血以致坏死的模型。将内毒素改成去甲肾上腺素,也同样可激发上述节段性改变。若先给酚妥拉明再给去甲肾上腺素,则可阻止其出现。提示:(1)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内毒素局部型施瓦茨曼反应有关。(2)内毒素所致的小血管α-受体反应性增加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 ,2 7岁 ,工人。体检时发现右心膈角包块入院。无症状体征。胸片 :右心膈角包块 ,心包囊肿 ?CT:中纵隔下腔静脉处包块。肝脏彩超 :实质回声稍强 ,肝内静脉扩张 ,下腔静脉肝段狭窄。入院诊断 :1右心膈角包块待查 :心包囊肿 ?2布加综合症 ?手术探查发现 :肝膈面第 肝段有一梨形突起 ,约 5cm× 3 cm× 2 .5cm大小 ,在膈肌腔静脉裂孔处疝入右侧胸腔 ,压迫肝右静脉、肝中静脉和下腔静脉肝段 ,并使上述血管狭窄梗阻。切除疝入胸腔内的肝组织 ,解除各血管的压迫 ,修补膈肌缺损。术后病理诊断 :淤血肝组织 ,可见肝组织纤维化。术后肝脏彩超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BM-MSC)移植mdx鼠后是否能修补膈肌肌膜.方法 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hBM-MSC,将1×10~7个干细胞(0.3mL)经尾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mdx鼠(8~10周龄)体内.于移植后2、4、8、12、16、20及24用处死mdx鼠,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膈肌的病理变化、BrdU阳性细胞核数及人细胞核(Hu)与人抗肌萎缩蛋白(Dys)的表达,RT-PCK检测人Dys mRNA的表达.结果 移植mdx鼠膈肌核中心移位纤维比例较未移植mdx鼠显著减少(P<0.05) .移植后2周膈肌可检测到少量BrdU阳性细胞核,8周后膈肌的BrdU阳性细胞核数逐渐增加.移植后2周膈肌检测到少量人特异性抗核(anti-Ha)抗体阳性细胞核,4周后在膈肌肌膜可见少量人特异性Dys阳性细胞,8周后有Dys mRNA的表达;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anti-Hu抗体阳性细胞核数和Dys阳性细胞比例逐渐增高,Dys mRNA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 hBM-MSCs可在mdx鼠膈肌分化为肌细胞,能减轻膈肌的病理,部分修补膈肌肌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实验观察失血性休克、静脉阻断及开放后缺血一再灌注多重损伤对小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日本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个时间段取肠系膜静脉血检测血浆内毒素及丙二醛水平,取末端回肠检测小肠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结果实验组在休克1h后和再灌注1h后血浆内毒素及丙二醛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小肠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明显下降(P〈0.01)。结论在经历失血性休克、肠系膜上静脉阻断及再灌注损伤多重打击下,小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遭受了严重破坏,进而引起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通腑颗粒对抗生素相关性大鼠的肠道微生态屏障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比较通腑颗粒2种主要成分大黄、厚朴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80只,以4 g/kg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制备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模型,将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大黄组、厚朴组、通腑颗粒组和模型组,模型制作成功后开始给药。观察各组体质量变化、内毒素情况。取大鼠结肠内容物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4种菌的培养与计数。同时取各组大鼠空肠组织做常规固定、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治疗后通腑颗粒组大鼠较大黄组、厚朴组体质量明显增加。通腑颗粒组、大黄组与厚朴组内毒素浓度降低,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腑颗粒、大黄与厚朴均具有调节肠道菌群作用,通腑颗粒组疗效更优。模型组小肠黏膜病理损伤评分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治疗后通腑颗粒组与大黄组比较,小肠黏膜病理损伤明显降低。结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大鼠存在肠黏膜屏障损伤;中药通腑颗粒、大黄、厚朴可以有效减轻肠黏膜损伤,纠正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中药通腑颗粒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破裂手术修补手术。方法 在带血管蒂小肠浆肌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带部分粘膜血管蒂小肠浆肌片使小肠粘膜与食管粘膜吻合,小肠肌片与食管肌层吻合覆盖修补食管。结果 本组4例食管破裂应用此术式均获一期愈合,临床痊愈,术后随访远期效果好。结论 带部分粘膜血管蒂小肠片修补食管破裂愈合能力强,安全可靠,小肠片制作简便,较之其他方法有显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兔延髓嘴端腹外侧区与膈神经核之间的神经结构联系。方法用逆行标记方法,将CB-HRP(1%,100nl)注入脊髓C5节段膈神经核内,观察延髓嘴端腹外侧区逆行标记神经元的分布。结果在面神经后核腹内侧区(B?tzinger复合体)、旁巨细胞外侧核(PGCL)观察到大量HRP逆行标记神经元。在斜方体后核观察到少数散在的标记神经元。结论膈运动神经元接受发自B?tzinger复合体、PGCL的轴突投射。这些投射可能与膈肌呼吸运动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1.
小鼠脾切除对肠源性感染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小鼠脾脏在肠源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对脾切除或假脾切除的139只小鼠进行了以下观察:①小肠粘膜的病理变化;②组织的细菌培养和荧光标记菌的检测;③血浆内毒素、肠粘膜IgA与肠源性感染的关系。结果 脾切除动物近60d内,小肠组织的细菌培养和荧光民菌检测的阳性率极低,无统计学意义。90d后,小肠组织的细菌培养和荧光标记菌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小肠粘膜出现了明显的病理变化,血浆内毒素水平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坎离颗粒对腹主动脉缩窄致慢性心衰大鼠膈肌细胞肌浆网钙转运及膈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Wistar大鼠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坎离颗粒组、培哚普利组。坎离颗粒组、培哚普利组分别于造模后1周予坎离颗粒和培哚普利,其余两组予双蒸水,共干预32周。干预结束后处死各组大鼠并取膈肌,离体状态下测定大鼠膈肌抗疲劳能力及张力恢复程度,Fura-2法检测各组大鼠膈肌细胞肌浆网钙摄取和释放功能,定磷法测定肌浆网钙泵(SERCA2a)的活性。结果:1腹主动脉缩窄32周心衰大鼠的膈肌抗疲劳能力下降、张力恢复程度降低;2受损膈肌细胞肌浆网(SR)Ca2+-ATP酶活性下降,钙摄取速率降低,钙释放速率有下降趋势;3以中药验方坎离颗粒干预,可显著增加膈肌抗疲劳能力和张力恢复程度,提高膈肌细胞SR的Ca2+-ATP酶活性,增加SR钙摄取速率。结论:腹主动脉缩窄所致舒张性心衰大鼠存在骨骼肌张力减退,可能与肌细胞SR的Ca2+-ATP酶活性减弱所致SR钙转运障碍有关;坎离颗粒干预可逆转这种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上用于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具有益气活血、祛瘀止血作用的中药复方制剂清宫止血颗粒的药效学作用机理。方法:以健康雌性日本大耳白兔和KM小鼠为对象,观察用药后家兔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以及对小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的影响,并分别与止血敏、宫血宁胶囊和空白组作对照。结果:①清宫止血颗粒中、高剂量均能提高正常家兔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②清宫止血颗粒中、高剂量对肾上腺素引起收缩的小鼠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血管管径均有明显扩张作用,其中,对微动脉血管管径的扩张在给药后5 min、10 min、15min与空白组对照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微静脉血管管径的扩张,中剂量在给药后5 min、10min、高剂量在给药后5 min、15 min与空白组对照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有扩张微动脉血管管径的趋势。结论:清宫止血颗粒能明显提高正常家兔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改善凝血功能;能有效扩张小鼠肠系膜毛细血管管径,改善微循环;从而部分阐明了清宫止血颗粒清宫止血颗粒能够缩短和减少药流后阴道流血的药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不切膈肌游离胃在手术治疗食管癌中的应用及优点。方法在168例食管癌病人的手术治疗中均采用左胸入路,切开纵隔胸膜,吊起胸下段食管,切开贲门周围胸膜及腹膜反折,提出贲门,依次切开胃脾、肝胃、胃结肠、胃胰韧带及胃大弯网膜,清扫胃周淋巴结。结果165例顺利完成手术,2例因脾门组织出血打开3cm膈肌止血,1例因幽门淋巴结肿大打开3cm膈肌清扫淋巴结。术后病人呼吸平稳,咳痰有力,返流性食管炎减少,无胸胃潴留、膈肌裂孔疝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结论该术式避免切断膈神经分支,保留膈肌完整性,降低手术对病人呼吸功能的影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近期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5.
银杏内酯对内毒素家兔肠动力紊乱调整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在清醒禁食家兔通过记录小肠平滑肌电活动的变化观察了银杏内酯A(Ginkgolide A)时内毒素所致小肠运动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实验动物随机分成对照组、内毒素致病组和银杏内酯预处理组。分别记录用药前后和组别之间小肠移行性综合肌电(IMC)周期、各时相时程以及慢波和快波变化情况。发现内毒素30μg/kg静脉注射可引起小肠肌电活动明显抑制和紊乱,IMC中断并诱发出间断性不规则高峰电活动;银杏内酯A 5mg/kg的预处理可显著压抑(P<0.01,n=12)内毒素所致的这一毒性反应,可使IMC周期恢复提前,IMC的各时相时程以及慢波频率和幅度接近于对照水平而不规则高峰电活动时间缩短。结果表明,银杏内酯可通过强烈抑制内毒素介导的小肠肌电紊乱调整平滑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感染是膈肌无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其认识匮乏,分子机制更鲜有研究。有实验表明内毒素处理小鼠后膈肌中活性PKR和上游MAPK激活剂MEK3/6显著增加,而这种变化的方式与Caspase转导通路的激活一致。通过建立小鼠膈肌和肌细胞感染模型,采用Western印迹、酶活性测定、流式细胞检测和膈肌肌力测量等方法,探讨感染致膈肌肌力下降与Caspase、p38等分子的关系;运用化学抑制剂和基因抑制剂进一步确认其在肌肉功能障碍中的作用。p38与细胞生长有关,直接用siRNA沉默后肌细胞无法分化成熟,影响进一步研究。为此科学家培育出新一代p38转基因小鼠,将终止密码、Cre-Loxp与负显性基因(DN)有机结合,定时定点控制肌细胞DN基因表达,克服RNAi之不足,开创肌细胞模型中重要基因功能研究的新路径。可以预期,通过证实感染造成的膈肌细胞功能障碍与p38通路之间的关系,人们能够将从分子水平探讨感染引起膈肌肌力下降的机理和可能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 患者,男,21岁,住院号:12320。右胸下部疼痛三年,加重月余。一年前体检,胸透发现“右肺有病”,入院前一个月,咳嗽,盗汗,食欲减退,他院以“右下胸内包块”转来本院。既往无特殊。检查:除右肝浊音界上升至第五肋间(锁中线)外无特殊。胸片:部份右膈较左膈高两个肋间(封四图1、2)。心电图检查正常。血、尿常规正常;血沉1mm/一小时;肝肾功能正常。透视下行肝脏超声波探查,肝波上界与透视下的包块上缘相当。气腹后胸片见膈肌完整,膈下包块与膈肌有粘连(封四图3,4)。全麻下行开胸探查:右后外侧切口,第八肋床进胸,肺胸膜及膈肌有粘连,分离后有一质软的实质性包块。打开膈肌见膈下为肝脏,外观无特殊,但有约10厘米直径一片与膈肌不易分离,将此片膈肌保留于肝脏上,此突起呈蕈伞样,似为一肝副叶,即行膈重叠缝合,剪除多余膈肌,送检:横纹肌结构清晰,杂有脂肪纤维组织,有轻度急慢性炎细胞浸润。术后恢复良好。透视见两侧膈肌位置等高,膈肌运动良好。平片上看到两侧膈影不等高应考虑:膈上病变:肺盘状不张;肺下性积液。膈下病变:膈下脓肿;腹腔病变:胃或肝脏病变。膈肌本身病变:膈神经瘫痪;膈肌弱升症;膈疝。本例可见右膈下阴影浓度不一致。如透视下,膈肌活动度减低甚至有矛盾运动多提示有膈神经麻痹;如见膈肌不完整,或见空腔脏器,则可能是膈疝。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D幼鼠内毒素血症时小肠iNOS免疫活性表达。方法: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内毒素血症幼鼠小肠组织匀浆中NOS和NO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小肠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免疫活性表达。结果:内毒素可使NOS活性增加,NO浓度提高;并且NOS和NO之间有较好相关性;内毒素可增加小肠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iNOS表达。结论:小肠iNOS免疫活性表达和小肠匀浆中NOS和NO的峰值均在内毒素刺激后6~12h。  相似文献   

19.
我院普外科 1981- 0 1~ 2 0 0 1- 12共收治膈肌陈旧性损伤并发膈疝患者 18例 ,现就其早期诊断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8例 ,其中男 14例 ,女 4例。年龄 16~ 5 4岁 ,平均2 5岁。 18例中 ,穿透伤 14例 ,腹部钝挫伤 4例 ,均在伤后未行膈肌修补术 ,伤后至发生膈疝时间最短 4个月 ,最长 3年 ,平均为 14个月。 18例均行手术治疗 ,裂伤均在左侧中心腱部位 ,2~ 5cm不等。其中胃部分嵌顿 4例 ,大网膜嵌顿 2例 ,小肠嵌顿 4例 ,横结肠嵌顿 8例。临床特点 :既往均有膈肌损伤史 ,伤后均未行膈肌修补术。本次发病前均有突然增加腹压史 ,均以突发…  相似文献   

20.
6.6椎前解剖用平拉钩插入前部牵开暴露术野,拉钩下推膈肌,暴露膈肌在脊柱的嵌入部。用钝探测器可触及运动节段的前部和其中的主动脉部。膈肌的解剖标志用电凝烧灼标出。膈肌用内镜-剪刀切开,注意在脊柱侧留1cm边缘以便于关闭前膈肌的缝合。腹膜后脂肪组织从腰大肌嵌入部的浅面暴露及推开。腰大肌肌肉自椎体部开始小心解剖,以防损伤下方的节段性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