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生物蛋白胶治疗骶管囊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黏合剂治疗骶管囊肿的疗效。[方法]2000年2月~2006年6月,对16例骶管囊肿患者,在CT引导下定位,用腰穿针经骶孔进入囊肿内,抽出囊内液后,注入医用生物蛋白胶。[结果]16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6年,患者术后腰骶部疼痛及骶神经根症状明显缓解,MRI显示囊肿消失,无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黏合剂治疗骶管囊肿,疗效满意,微创操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对CT引导下经椎板穿刺注射生物蛋白胶治疗蛛网膜囊肿的16例患者给予心理护理、术前准备,观察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做好饮食护理,预防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结果优9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达93.7%。提示精心的围术期护理对于促进CT引导下经椎板穿刺注射生物蛋白胶治疗蛛网膜囊肿患者的病情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CT引导下经椎板穿刺注射生物蛋白胶治疗蛛网膜囊肿的16例患者给予心理护理、术前准备,观察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做好饮食护理,预防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结果优9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达93.7%.提示精心的围术期护理对于促进CT引导下经椎板穿刺注射生物蛋白胶治疗蛛网膜囊肿患者的病情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骶管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骶管囊肿的疗效。方法:19例骶管囊肿患者,男7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48.4岁;病程2周-7个月。囊肿部位9例在S1平面,4例在S1-S2平面,5例在S2平面,1例在S1-S3平面。11例采用囊肿壁大部切除,8例采用囊肿壁部分切除。之后均采用医用生物蛋白胶(FG胶)局部喷涂治疗。结果:19例平均随访21.3个月(13-30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8例,1例术后仍有解尿无力,2周后恢复。术后12个月复查MRI均无复发。结论: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骶管囊肿,操作简单、安全,效果好。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快、恢复快、效果满意,是治疗骶管囊肿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11年4月,分别采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椎板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封闭囊肿术(蛋白胶注射组30例)及棘突切除、椎板开窗囊肿摘除术(囊肿摘除术组18例)治疗48例有临床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腰骶部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蛋白胶注射组均明显小于囊肿摘除术组(P<0.01)。蛋白胶注射组5例失访,囊肿摘除术组4例失访,总失访率18.8%。随访时间7~96个月,平均18.4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蛋白胶注射组、囊肿摘除术组间VAS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蛋白胶注射组患者疼痛改善时间及功能改善时间均较囊肿摘除术组患者早。根据分级标准,蛋白胶注射组疼痛改善优良率为88%,囊肿摘除术组为71%;蛋白胶注射组功能改善优良率为88%,囊肿摘除术组为71%。[结论]C型臂X线机引导下注射生物蛋白胶治疗骶管囊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免除开放手术的创伤痛苦,具有微创操作、安全、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主要病因,治疗方法主要分手术、保守治疗两大类。20世纪90年代初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神经根管注射类固醇激素已在国外应用并取得肯定的疗效,但在国内开展得不多。作者从1999年4月~2000年10月参与治疗了506例患者,其中286例进行了1~24个月的随访。现将治疗方法、结果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73例,女233例,年龄18~74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痛和/或腰痛,腰椎CT/MRI证实为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38例,侧后型430例,椎间孔型32例,极外侧型6例。选择病例的标准为以坐骨神经痛表现为主,一般…  相似文献   

7.
Macnab[1]于1971年报道应用选择性神经根注射方法治疗神经根痛以来,陆续有不少临床研究报道该方法治疗神经根性痛的疗效.选择性神经根注射方法也用于定位诊断神经根受压和预测手术治疗效果,已有大量病例研究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2,3].Riew等[4]报道采用神经根注射方法治疗腰椎根性痛,即通常在C形臂X线机引导下,将适量局麻药和去炎松混合液注射至受累神经根周围,疼痛减轻程度为55%~84%,大多数病例至少可延迟手术治疗时间约1年,继续治疗可延迟手术治疗时间至少5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硬化治疗肝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36例肝囊肿患者,其中28例单发,8例多发。均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硬化治疗。结果 36例患者随访4~18个月,总有效率94%,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硬化治疗肝囊肿简单易行,安全有效,治疗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9.
骶前静脉出血的医用胶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术中骶前静脉大出血是直肠癌和后盆腔手术的一种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尽管各家提出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但临床上处理仍相当困难 ,是造成病人术中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 ,我们采用医用生物胶治疗骶前静脉出血 ,取得良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例 ,男性 5例 ,女性 1例 ;年龄 4 3~ 66岁 ,平均年龄 52 5岁。均为直肠癌 ,其中低分化腺癌 3例 ,中分化腺癌 2例 ,粘液腺癌 1例。临床DUKES分期均为B期。1 2 操作方法 术中一旦发生了骶前静脉损伤出血 ,立即以纱条压住出血点。然后充分暴露出血部位。如手…  相似文献   

10.
B超引导经皮肤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肝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骶神经根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了68例骶神经根囊肿的MR(35例)、CT(16例)、脊髓造影(29例)、X线平片等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是腰骶部疼痛伴骶神经压迫症状;CT扫描和X线侧位平片有的可见椎体后缘凹陷性压迹、骶骨椎板变薄、骶管扩大。MRI在T1加权像囊肿呈低信号,T2加权像囊肿呈高信号,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脊髓造影显示骶神经根有造影剂囊状充盈。其影像学表现与其手术所见一致。椎板减压、囊肿切除疗效显著。结论:脊髓造影和MRI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扫描对骶骨侵蚀性改变显示较清楚,但由于受扫描范围的限制和囊肿大小的影响易发生漏诊。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行椎板开窗减压和囊肿摘除术。如有条件可在CT引导下定位穿刺,囊肿内注入医用人血纤维蛋白胶行栓塞和粘贴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人纤维蛋白粘合剂封闭囊肿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囊液,人纤维蛋白粘合剂封闭囊肿术治疗的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资料38例。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21~76岁,平均50岁。初发病例27例,再发11例。囊肿部位:L5/S1 11例,S1/S2 16 例,S2/S3 7 例,骶前4例。经MRI检查均确诊为骶管囊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1年、5年腰骶区疼痛、麻木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42.2±16.0) min,术中出血量(25.8±20.4) mL。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96个月,平均63个月。患者术后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复查MRI, 患者囊腔消失29例(76.3%),囊腔缩小4例(10.5%),囊肿无缩小5例(13.2%)。结论 微创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疗效佳、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初发或开放手术术后再发的患者均有效果,是治疗骶管囊肿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利用正常腰骶神经根重建膀胱反射弧对切断神经根所支配区域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9例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而下肢运动功能仍存在的患者,利用其功能健存的脊髓节段的单根神经根前根中枢端,吻接支配膀胱的S2(或S3)神经根前根周围端,建立新的膀胱人工反射弧以重建膀胱功能,术后观察下肢相应区域运动功能变化.结果 9例中4例S1神经前根切断,术后主观感觉小腿肌力稍有下降,查体踝跖屈肌力约下降半级,3个月后随访肌力恢复;2例L3神经前根切断,2例L4神经前根切断,1例L5神经前根切断,术后肌力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切断单一腰骶神经根前根对下肢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68-year-old man who developed 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ord as a result of bilateral hypertrophy of the first dorsal nerve roots. There was no clinical or electrical evidence of a generalized disorder of the peripheral nerv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技术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效果.方法 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为21~59岁,平均45岁.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及手术治疗1个月后接受肱二头肌等长收缩测试,记录患侧与健侧肱二头肌的sEMG中位频率斜率(m...  相似文献   

16.
伴有侧凸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神经根病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伴有侧凸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lumbarstenosiswithscoliosis,DLSS)中,受累神经根及其致压因素与脊柱侧凸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伴有神经根病的DLSS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71岁。通过疼痛分布区、神经学检查及神经根造影确定受累神经根,并通过术中所见及术后症状的改善证实。致压因素通过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CT造影或CT椎间盘造影、MR检查以及神经根造影确定。在正位X线片上确定上、下端椎,Cobb角及椎体的侧方移位。将椎体的侧方移位分为两组:移位组(≥10mm)和无移位组(<10mm)。结果受累神经根为L3神经根5个(14%)、L4神经根15个(42%)、L5神经根12个(33%)、S1神经根4个(11%),其中L3和L4神经根以及L5和S1神经根同时受累者分别为5例(23%)和4例(18%)。L3和L4神经根压迫多由椎间孔或其外侧狭窄引起,而L5和S1神经根多由侧隐窝狭窄引起(χ2=10.08,P<0.01)。L3和L4神经根多在侧凸凹侧受压,而L5和S1神经根多在凸侧受压(χ2=8.92,P<0.01)。L3和L4神经根受压者的Cobb角和侧方移位大于L5和S1受压者(t=8.843,P<0.01;;χ2=8.23,P<0.01)。结论DLSS中神经根的压迫不仅可以发生在脊柱侧凸的凹侧,也可以发生在凸侧。不同受累神经根的致压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镜下下腰段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39例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有严重肢端麻木和剧烈的根性疼痛,术中见神经根明显充血水肿,增粗粘连者.在行髓核切除的同时,采用自制内镜下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微型手术刀,沿神经根背侧纵行切开3~5 mm. 结果内镜(MED-Ⅱ)下脊神经根鞘膜切开松解39例,17例手术24 h内肢端发麻和根性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余在术后2周内症状完全消失.该组症状完全消失时间1~14 d,平均6.5 d. 结论微创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术能迅速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患肢肢端麻木和根性疼痛,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内镜下(MED-Ⅱ)腰段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术是临床上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MRI在腰骶神经根畸形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确定MRI对腰骶神经根畸形(lumbosacralnerverootanomalies,LNRA)潜在的诊断价值。方法复习376例腰腿痛患者的腰椎MRI片。矢状面及水平面采用T1加权或T2加权成像,冠状面采用短TI反转回复序列成像。结果发现65例存在LNRA,其中分叉神经57例,尾侧起源7例,近邻根1例。手术患者术前诊断的畸形根,在术中显露到的均得到证实。结论MRI特别是短TI反转回复序列冠状面成像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LNRA的起源、路径及大小等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因不能准确定位而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12例;年龄(68.7±5.1)(55~78)岁。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7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12例。对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确定责任间隙后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经皮侧路椎间孔镜手术13例,经皮后路椎间孔镜手术4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7例,开放TLIF 3例。记录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28.1±5.1)(17~36)个月。VAS评分术后3 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为3.4±1.1、3.1±1.2和2.3±1.1,与术前6.2±1.8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0.02,0.02);ODI评分术后3 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为28.1±11.2、20.5±9.7和16.7±5.2,与术前69.6±17.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02,0.01)。结论对于术前难以准确定位的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患者,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确定责任间隙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大鼠C7神经根运动皮层定位域 ,为C7神经根移位后皮层变化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SD大鼠 48只 ,按手术先后随机分为 6组 :C5 节段组、C6 节段组、C7节段组、C8节段组、T1节段组和C5~ 8、T1节段组 ,每组 8只。在左侧皮质脊髓束 (CST)中注射 0 .5μl麦牙凝集素 辣根过氧化物酶 (Wheatgermagglutinin HRP ,WGA HRP) ,成活 60~ 72h ,灌注后 ,取脑和相应节段脊髓做冰冻切片 ,TMB显色、中性红复染 ,观察臂丛神经节段锥体神经元的分布规律及C7神经根锥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C7神经根锥体细胞胞体呈三角形或圆锥形 ,主要分布在前囟前 [(2 .5± 0 .0 1)mm~ (1.5± 0 .0 1)mm , x±s下同 ]约 1mm的皮层区域范围内 ,集中在第Ⅴ层 (2 5%≤Z≤ 51% ) ,Z =3 8.5± 5.6) ,胞体平均截面积为 (12 78±2 13 ) μm2 ,以中型细胞为主。基树突分支以一级分支为主 ,平均为 (446± 68)个。顶树突走向与皮层切线位的θ角 ,平均为 (6.8± 8.3 )°。结论 C7神经根运动皮层定位域的初步确立 ,为进一步研究C7神经根移位后皮层可塑性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