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都市耕地资源及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成都市1952-2009年的耕地、粮食产量及人口等统计数据,对全市耕地资源及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2-2009年成都市耕地面积减少了37.73%;耕地变化过程可分为波动期(1952-1965年)、平缓下降期(1966-1998年)、急剧下降期(1999-2003年)和快速下降期(2004-2009年),4个时期耕地年均减少速度分别为0.37%,0.44%,3.54%和1.16%;空间上近郊耕地减少速度总体上大于远郊.由于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1952-1992年全市耕地压力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1993-1998年耕地压力指数均小于1,耕地无明显压力;1999-2009年由于耕地大幅减少、粮经作物结构调整和人口的快速增加,耕地压力指数急剧增大.近郊在1998年耕地压力指数由小于远郊转变为明显大于远郊.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及工业发展、退耕还林、粮经比和人口等因素的变化及区域差异是近年来全市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压力增加产生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徐玉霞 《河南科学》2012,30(4):514-516
在分析陕西省1998—2007年10年间的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得到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规律.运用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的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自1998年以来,虽然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但由于耕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持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逐年降低,未来10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呈现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3.
地方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分析相邻的鄢陵、尉氏两县耕地压力指数来探讨中原粮食主产区1999-2010年耕地压力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县域自然资源状况相同,国家宏观土地政策相似,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和结果有所差异.鄢陵县1999-2010年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呈现先降后增的"V"字型变化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和粮食生产情况相呼应,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倒"V"字型,整体来看耕地压力不大;而尉氏县1999-2009年人均耕地面积也呈减少趋势,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在持续增加,1999-2007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现降低的趋势,2007年后又有上升的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呈波动变化,但变动幅度很小,绝大部分年份都处于大于1的数值,表明耕地压力较大.究其原因,是由于耕地数量、人口数量、粮作比、复种指数的变化和农业相关政策的综合作用所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福建省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由于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人口不断增多,在粮食自给率下降的情况下,1996~2009年福建省耕地压力指数呈略微上升趋势;(2)全省耕地压力地区差异显著,闽东南沿海普遍高于闽西北山区,根据耕地压力指数偏离1的程度,将全省分为4类区,包括耕地压力严重区、耕地压力明显区、耕地压力预警区、耕地压力不明显区;(3)总体上,闽东南沿海耕地压力增长速度较快,闽西北山区则较慢。根据K值增幅大小,将全省划分为4类区,包括急速增长区、快速增长区、相对缓慢增长区、基本稳定区.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安徽省1990年~2010年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耕地资源、人数和粮食产量动态变化,根据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计算了安徽省及其17个地市耕地压力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时空特征,采用GM(1,1)模型对2011年~2020年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伴随着粮食总量、单产在波动中上升,人均粮食产量也在波动中上升;1990年~2010年,全省耕地压力指数呈现一个倒“W”型,1991年耕地压力显著,1992年~1997年,耕地压力指数在波动中下降,1997年~2003年,在波动上升,2003年上升到1.109 5,之后呈下降趋势;总体上,1990年~2010间,皖北地级市耕地压力在降低,中南部地级市呈现增大的趋势,2000年耕地压力达到最大,之后耕地压力有所下降;近20年,马鞍山、芜湖、铜陵、黄山以及安庆耕地压力指数均大于1,耕地承受着较长时间的压力,而合肥和池州耕地压力在不断加大,在2010年耕地压力指数均大于1,耕地压力显著;通过预测分析,在2011年~2020年,全省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会持续下降,而耕地压力在上升,2020年耕地压力明显,耕地压力指数达到1.041 16,基于此,提出了一些减轻耕地压力的建议.全面分析安徽省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分布特征,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减轻耕地压力以及制定保护耕地资源的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用M in itab软件,在分析江西省南昌县1981年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得到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未来10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1981年以来,虽然南昌县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波动较为明显,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持续增加,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未来10年耕地压力指数有进一步降低趋势。由此可知,南昌县的耕地总量在未来时间段内可以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需求,但是只有依靠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才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敦煌市为例,利用1949—2012年敦煌市及甘肃省统计数据,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方法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敦煌市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结果表明,64年间,敦煌市人口持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小;1949—1998年,耕地压力位于警戒线之下,压力低;1999—2012年,耕地压力位于警戒线之上,压力剧增;1949—1998年,粮食处于安全状态;1999—2012年,粮食处于极不安全状态,且有持续恶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淄博市耕地与粮食生产正面临严重威胁,分析与预测淄博市耕地变化与粮食生产状况,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和平滑预测法及Excel软件,在分析1990—2008年淄博市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虽然淄博市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未来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见,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分析了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数量、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测算了14年间黑龙江省及13个地级市的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黑龙江省耕地压力与粮食安全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000—2002年耕地资源数量缓慢减少,2002—2006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增加,2006—2013年耕地资源数量平稳增长.(2)2000—2013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粮食单产与人均粮食产量均在波动中上升,变化趋势趋同.(3)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压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3年气候发生变化,粮食产量大幅减少,耕地压力上升,粮食安全因此而出现不安全的趋势;其余年份耕地压力逐年下降,粮食安全态势良好.(4)2013年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含副省级市)的耕地压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森工城市大兴安岭地区和伊春市耕地压力最大,煤炭型城市鹤岗市和七台河市耕地压力较小,其他城市基本无耕地压力.  相似文献   

10.
区域耕地面积数量是维护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基于武隆县退耕后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变化,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设计退耕与未退耕2种情景,对比分析武隆县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县域耕地压力指数主要受人均粮食需求量影响,耕地面积减少对耕地压力影响不大,调控县域耕地压力状态应基于人口、耕地和粮食系统耦合关系.对于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设计规划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土地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天津市自1949年以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过程、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制耕地流失和促进耕地增加的相关对策.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经历了波动变化和持续缓慢减少两大阶段,耕地数量总体上缓慢减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相关政策、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耕地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探讨湘西喀斯特山区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耕地减少的根本原因,根据土地变更统计资料,对湘西喀斯特山区耕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维持耕地数量与质量是保护耕地资源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3.
耕地减少是全国和各省耕地变化的基本趋势,大连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经济发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在分析大连市建国以来有关耕地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并分析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针对大连市的耕地利用实际状况,提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农业区内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河南省周口市为研究区域,基于人与耕地相互作用机理,运用改进的PSR模型构建适用于研究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01-2013年间全市及下属10个县区的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上看,周口市耕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变化且安全值相对较低,相应的安全等级也经历了"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的倒"U"型发展阶段.(2)从空间尺度上看,各县区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安全和较安全区主要集中在周口市的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并随着安全状况的变化向东部、北部扩展或缩减;临界安全区的分布变动幅度较大,但主要集中在周口市北部、东部和南部6个县区;较不安全和不安全等级仅在2001年和2003年有所分布.2001年较不安全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项城和沈丘,但随着环境的继续恶化,到了2003年,该分布范围蔓延到了东北部的郸城和鹿邑,并且项城沦为了研究期内唯一的不安全分布区.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耕地非农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1997 2003年重庆市耕地非农化过程进行了时空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重庆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 对如何缓解重庆市耕地非农化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结果表明: 重庆市直辖以来(1997 2003年)耕地非农化面积达20 403 31 hm2, 全市耕地非农化率为0 8%, 且各年期耕地非农化面积和非农化率逐年攀升且波动较大, 耕地非农化区域差异显著,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一般耕地非农化率较高. 相关分析表明: 经济发展、城镇化和经营土地是重庆市耕地非农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长防林工程区约有2 万hm2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也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地类。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近10 年的探索,根据混农造林的时空结构,研究推广了几种适合于工程区发展的混农造林模式。混农造林以其投入低、效益高、见效快,已经成为长防林工程区25°以下坡耕地改造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耕地质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资源.耕地质量涉及到土壤、动植物生产力、大气、水的质量和人类的健康,关系到粮食安全,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是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国内近年来的研究,总结了主要的评价类型、耕地质量指标、耕地质量的量化方法及耕地质量保护研究.提出目前耕地质量在评价因素、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对未来国内耕地质量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耕地成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选取福州市为评价单元,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三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05年间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空间对应关系比较强,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9.
王旭升 《太原科技》2007,160(5):9-10,12
退耕还林在平遥实施3年来,设计模式坚持了生态优先、适地适树(草)、集约经营、协调林牧发展的可行性原则。总结了适合平遥退耕的树种和模式,即阔叶树模式、针阔混交模式、灌木模式、兼用树种和灌(草)混交模式、乔(灌)草(药)混交模式、经济林模式。  相似文献   

20.
采用成安区1949—2005年的统计数据和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咸安区56年间耕地资源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56年间成安区耕地面积在不同的年份虽然有增有减,但是以减为主,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耕地面积下降的幅度和速度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别,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3.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咸安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及其作用强度不同。4.国家政策在增加和保护成安区耕地上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