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宫内感染4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宫内感染的病因、监测手段、治疗、预后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5月在我院发生宫内感染的459例病例。结果:宫内感染发生率3.85%,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早产性胎膜早破、阴道检查次数、胎粪污染、产程时限等可能有相关性;新生儿感染发生率随孕周增加显著下降(P=0.0002)。结论:在围生保健和分娩过程中加强管理,积极预防和治疗宫内感染以改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宫内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菌性宫内感染主要由下生殖道的病原体上行感染所致,其发病与细菌性阴道病有关。致病菌主要为厌氧菌、加德纳氏菌及链球菌。宫内感染可造成早产、胎膜早破。早产孕期越早,感染所占的比例越高。伴有细菌性宫内感染的早产儿较其它原因引起者预后更差。羊水CRP及多种细胞因子在细胞入侵羊膜腔后升高,且与绒膜羊膜炎及新生儿预后有较高相关性。其中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的试验是IL-6测定。羊水IL-6测定是目前早期快速诊断宫  相似文献   

3.
胎膜早破与宫内感染及新生儿结局紧密相关。我们测定74例胎膜早破孕妇羊水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探讨羊水中IL6、IL8测定在宫内感染监测中的价值。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对照组:1996年12月~1997年9...  相似文献   

4.
胎膜早破后残余羊水量与宫内感染和新生儿发病率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后残余羊水量与宫内感染和新生儿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175例胎膜早破患者在破膜后均行超声检测羊水指数(AFI),根据残余AFI将孕妇分成3组羊水过少组(AFI≤50 mm)22例、羊水量偏少组(50 mm<AFI≤80 mm)24例、羊水量正常组(AFI>80 mm)129例,分析胎儿宫内感染、胎儿窘迫和新生儿发病等指标在3组之间的差别.结果羊水残余量少者,破膜时孕周和分娩孕周均明显比残余量多者短,胎儿宫内感染率和新生儿发病率明显增加.胎儿窘迫的发生与羊水残余量无明显相关性,孕妇的年龄、孕次、产次、破膜后继续妊娠的时间、分娩方式和胎儿的出生体重等在3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胎膜早破后,羊水残余量的减少可能与宫内感染和新生儿发病率升高等有关,可作为临床监测胎儿宫内安危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胎膜早破后宫内感染及不良妊娠结局与残余羊水量之间的联系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0例胎膜早破孕妇病例资料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实验指数将其分为三组,甲组、乙组、丙组各200例,比较三组孕妇分娩方式。结果甲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阴道助产率要低于其他两组,剖宫产率低于乙组,高于丙组,比较组间各项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量的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会使孕妇出现宫内感染情况,发生新生儿窒息风险,应对孕妇羊水进行密切监测,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给予有效措施进行分娩,确保母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B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感染是导致新生儿重症感染性疾病的最主要致病菌。对有GBS携带的孕妇在分娩期或胎膜早破后进行抗生素预防性治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预防治疗的时机和抗生素的选择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生殖道感染、孕期出血、肥胖和糖尿病是GBS定植的高危因素,破膜时间>18 h、产程中阴道检查次数多、早产和未足月胎膜早破是母婴感染的高危因素。目前国内尚缺乏规范化的预防和诊治措施,建议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在孕35~37周进行普遍筛查,筛查方法可以应用针对GBS的培养基的细菌培养法,也可以应用PCR方法,同时重视早产和未足月胎膜早破的GBS母婴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羊水补充疗法(amnioinfusion)是人工向羊膜腔内注入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操作简单,常用以治疗或预防产时急性胎儿宫内窘迫。其适应症为频发重度胎心变异减速,延长减速、过期妊娠,IUGR、胎膜早破等所致羊水过少,以及羊水混有胎便等。其禁忌症为出现胎心迟发减速及变异减少的明显胎儿宫内窘迫或可疑胎盘早期剥离者。 治疗性羊水补充疗法:产时因脐带血循环受阻所致胎心变异减速最为多见,IUGR和胎膜早破致羊水量减少者(羊水指数≤5cm),易发生胎儿变异减速,但只要基线变异保持正常,不一定意味酸  相似文献   

8.
羊膜腔灌注疗法首次应用于羊水过少病例,以后也作为在中期妊娠羊水过少或临产前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的一种治疗方法。作者应用本疗法治疗肾发育不全的胎儿预防胎肺发育不全及受压状况。 21岁健康孕妇,孕16周时常规B超检查发现严重的羊水过少,多次检查证实为双肾发育不全,双侧畸形足,胎儿胸径正常,染色体核型正常。孕妇及家属在了解了各种胎儿严重后果后,仍强烈要求羊膜腔灌注保胎治疗。用250ml温生理盐水及0.5ml 0.08%靛蓝溶液羊膜腔注射,排除了胎膜早破的可能性,并于孕19,21,24周分别于羊膜腔注射250,400,250ml温生理盐水,孕妇羊水容量恢复正  相似文献   

9.
胎膜早破的病因主要有:生殖道感染、羊膜腔内压力增高、羊水过多、胎位异常、宫颈内口松弛及胎膜发育异常等。胎膜早破可导致孕妇感染和胎盘早剥,以及胎儿早产、感染、脐带脱垂等并发症。临床上用宫缩抑制剂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以延长孕周提高围产儿存活率,因治疗同时也有发生宫内感染、胎儿宫内窘迫等,宫缩抑制剂的使用还存在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景德镇市妊娠晚期产妇生殖道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及产时抗生素预防(IAP)对孕妇及新生儿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来江西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妊娠35~37周行GBS检查的2607例产妇,统计GBS感染阳性者数,按1∶2比例选取GBS阴性者进行对照,同时根据阳性组抗感染治疗情况分为,充分IAP组(62例)与不充分IAP组(33例),比较GBS阳性组与GBS阴性组孕妇凝血功能,追踪孕妇结局及新生儿结局,并分析产时抗生素预防充分与否对孕妇及新生儿结局影响。结果2607例产妇GBS感染阳性95例(3.64%);GBS阳性组PT、APTT显著短于阴性组、FIB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孕妇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产褥感染及早产儿、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GBS阴性组(P<0.05),且不充分IAP组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宫内感染、产褥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充分IAP组、阴性组(P<0.05),充分IAP组胎膜早破、早产儿、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景德镇市妊娠晚期产妇GBS感染率3.64%,其发生可影响孕妇凝血功能,导致孕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充分行产时抗生素预防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孕妇及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1.
我院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胎膜早破并早产110例,主要诱因是双胎、胎位异常、羊水过多等造成宫腔压力改变。出现胎膜早破者,给予积极保胎治疗,尽可能让妊娠延续至35周以上,促胎儿肺成熟治疗72小时,减少围生儿死亡率及发病率。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有效降低早产率。  相似文献   

12.
胎膜早破的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胎膜早破指临产前胎膜破裂 ,包括足月前胎膜早破及足月后胎膜早破。其发生率国外报道为 5 %~ 15 % [1] ,国内为2 7%~ 17% [2 ] 。由于胎膜早破发生后 ,胎儿早产、感染、羊水减少及胎儿窘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尤其是足月前胎膜早破者 ,围产期母儿发病率及病死率大大增加 ,因此胎膜早破作为病理产科情况之一而日益受到产科界重视。但至今尚无针对胎膜早破的理想治疗办法。本文就胎膜早破的病因、发病机理作一综述 ,旨在探讨有效的治疗胎膜早破的方法。一、胎膜早破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对胎膜早破发生的原因及其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介素-6、8在胎膜早破孕妇羊水、血清中的含量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白细胞介素6、8在胎膜早破孕妇羊水、血清中的含量及意义李昭荣吕海侠梁劲荃王康敏马玉琴胎膜早破为常见产科并发症,发病率高[1],与感染关系密切[2],互为因果。目前,对胎膜早破孕产妇并发羊膜腔感染进行早期预测,并给予及时治疗,已成为降低围产期发病率和...  相似文献   

14.
1992年对孕27~36周胎膜早破单胎孕妇行羊膜穿刺羊水细菌培养研究,其中包括绒毛膜羊膜炎症状病例(产妇发热、胎心偏快)。首次羊膜穿刺前不用抗生素,疑有胎膜早破则行二胺氧化酶(DAO)检查,研究包括:阴道分泌物培养、血常规,CRP、B超引导下尽早羊膜腔穿刺,羊水培养包括直接细胞学检查、革兰氏染色、需氧及厌氧菌培养10人。一年中分娩新生儿8000人,孕37周前胎膜早破率为1%,只有羊水培养发现细菌菌落时才根据药敏用抗生素,如无羊水感染征象,可用β受体兴奋剂抑制宫缩及皮质激素治疗,一旦细菌培养性则停用宫缩抑  相似文献   

15.
羊膜腔内灌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羊膜腔内灌注是用于产前产时改善胎儿状况的一种方法.通过宫内压导管灌注生理盐水来纠正胎心可变减速,稀释粘稠胎粪,改善宫内环境及脐动静脉血气的状态,降低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产率,也可将抗生素注入感染或胎膜早破的宫腔及经腹羊膜腔内灌注用于提高羊水过少时超声波的分辨率.羊膜腔内灌注的并发症偶有脐带脱垂,子宫张力过高,胎儿心动过缓,羊水栓塞等.  相似文献   

16.
正常妊娠中,绒毛羊膜炎的发生率为1%~5%;而胎膜早破者可达3%~50%。感染仍是围产儿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病因。绒毛羊膜炎的病理过程多为阴道菌群污染羊水、逆行感染所致,羊水吸入可致新生儿脓毒血症。已证明,羊膜腔输注能安全有效地减少变异减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宫内感染的病因、主要致病菌、对母儿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诊断为晚期妊娠宫内感染的25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分娩孕周分成早产组(82例)及足月组(171例),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结果及母儿预后等。结果:6年来宫内感染的病例数占同期分娩总数的0.41%,其中早产宫内感染占早产总数的2.36%。早产组胎膜早破率、产褥感染率、新生儿感染率及围产儿病死率均高于足月组(P<0.05)。宫内感染主要致病菌群依次为B族链球菌(20.6%)、大肠埃希菌(19.4%)、粪肠球菌(18.9%)。宫内感染病例剖宫产率76.7%、产褥感染率14.2%、新生儿感染率20.9%、围产儿病死率3.2%。结论:宫内感染尤其是早产宫内感染对母儿预后造成严重威胁。应加强孕期保健及期待治疗、产程过程中的管理,积极预防与及时诊治宫内感染以改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分析56例NRDS新生儿的病例资料,同时选择未发生NRDS的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结果 56例NRDS患儿中,治愈39例,好转15例,死亡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胎膜早破、出生窒息、羊水吸入、宫内窘迫、重症感染、低血糖、低1分钟Apgar评分、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产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因素与NRDS发病呈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宫内窘迫(OR=3.300)、出生窒息(OR=3.293)、剖宫产(OR=3.000)、羊水吸入(OR=2.568)为NRDS发病的危险因素,而胎膜早破(OR=0.333)、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OR=0.326)和产后应用PS(OR=0.310)是NRDS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新生儿发生NRDS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各种危险因素,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以降低新生儿NR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术前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感染的术前高危因素,为切口感染寻找最佳预防措施和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可能与切口感染相关的术前高危因素,包括年龄、阴道检查次数、术前血红蛋白等16项指标,并根据随机原则,取同一医院未感染的产妇为对照组。结果:在术前可能相关因素中,肥胖、产妇伴有基础性疾病或感染、胎膜早破等11项在感染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显著性,P<0.01。ASA评分、年龄等5项经统计学分析,感染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影响剖宫产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如肥胖、胎膜早破、过多的阴道检查、肛查等,应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作者观测1976年10月至1984年5月间住院的662例高危妊娠患者胎动次数发现,胎动比胎心能更早预示胎儿窘迫。胎动减少是一种危险信号,即胎动在12小时减少至≤3次以至停止,而胎心仍能听到可作为胎动报警信号(MAS)。每日监测胎动可为估价胎儿宫内状况提供可靠的参考。经作者验证,母体感觉的胎动次数和仪器客观记录的相符。从662例高危妊娠并发症中观察到,MAS主要与胎儿畸形和子宫胎盘血流减少相关。胎儿畸形、羊水过多或过少、Rh同种免疫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病例MAS发生率最高。产前出血、心脏病和治愈的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病例中不发生M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