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Brugada综合征已被学术界重视.近年人们开始认识到QT间期缩短的危害,已有零星的病例报告表明QT间期缩短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1,2].我们见到一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前,心电图同时存在Brugada缩合征型的ST段抬高和QT间期缩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短QT间期(SQTI)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笔者遇见2例与QT间期缩短相关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均为青年男性。QT间期分别为0.28s和0.30s;QTc分别为0.33s和0.36s。实际QT间期分别小于预期QT间期的79%和86%。当给予胺碘酮治疗使QT间期延长后,室性心律失常消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终患者伴发QT间期缩短的心电图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常规测量10例临终患者的QT间期实测值(QT),通过QT间期换算公式计算QT间期预测值(QTp)、校正后QT间期值(QTc)以及QT/QTp比值。结果:10例临终患者心电图除出现各型传导阻滞、心室停搏等心电异常外,均伴随QT间期缩短(QTc<0.32~0.34s、QT/QTp<0.88)。结论:继发性QT间期缩短可能是出现于临终患者的一种罕见心电图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脏电活动衰竭,其预后不良,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短QT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1957年即发现QT间期延长与猝死的关系,但是直到1993年,同样是着眼于猝死,QT间期缩短的临床意义才开始得到认识。之后到目前的10余年时间,短QT间期现象与心律失常,尤其是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逐渐揭示,短QT综合征(shon QT syndrome,SQTS)的概念提出10周年,其已得到了医学界广泛的认同,与猝死相关的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又一机制得到了认识。  相似文献   

5.
Q-T间期缩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间期主要反映心室的复极时程,有关Q—T间期延长的论述及相关临床意义讨论较多,对Q—T间期缩短的报道相对较少。本文通过8例Q—T间期缩短的病例,探讨其相关问题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QT滞后现象是一种心室复极时程的特殊动态变化,运动期QT间期缩短滞后于RR间期缩短,恢复期QT间期延长滞后于RR间期延长[1].同一RR间期下,恢复期QT间期短于运动期是此现象的主要表现[2].QT滞后现象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探讨老年冠心病平板运动负荷试验中QT间期动态变化规律及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对 QT间期及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1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治疗前 QT间期和 QTd及 PTCA治疗后 QTd缩短情况 ,按冠状动脉病变进行比较。结果 :1PTCA治疗前 QTd在右冠状动脉 (RCA)病变比左前降支动脉 (L AD)病变明显延长 (P<0 .0 1) ;2 PT-CA治疗后 RCA病变 QTd缩短程度比 L AD病变明显 (5 0± 11m s对 12± 10 ms,P<0 .0 1)。 3 PTCA治疗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 QTd缩短程度比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明显 (2 2± 2 7m s对 5± 17ms,P<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使相应部位 QT间期延长 ,QTd增加。 PTCA治疗后 ,QT间期缩短 ,QTd减少。 QTd缩短程度和病变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8.
现已发现各种疾病中QT间期异常与心脏猝死有关,尽管导致QT间期缩短或延长的机理尚不明确,但植物神经张力对QT间期的影响已被公认.本文研究伴有不同程度植物神经病变的糖尿病人在安静时(平卧、坐位和站立)和活动时(Velsalva动作)QT间期的变化。病人和方法:将糖尿病人(年龄42±12岁)分  相似文献   

9.
短QT间期与短QT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QT间期指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间隔,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是心室电兴奋过程的标志.QT间期受心率影响大,生理状态下,心率快时QT间期短,心率慢时QT间期长.心率在60~100次/min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44~0.32 s.影响心室电兴奋过程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均可引起QT间期缩短.短QT指QT间期短于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大量研究集中于QT间期离散度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急性心肌梗死后死亡率的价值以及长QT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及慢性心力衰竭等患者QT离散度增加的临床意义。关于糖尿病与QT离散度的关系的研究甚少。本文旨在测量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心电图QT间期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的危险性有关,但长QT间期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调查了4685名≥65岁老年人,旨在确定老年人QT延长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同时,对其它心电图异常及心血管药物的使用与QT延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多变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几年来有关QT间期的测算、正常值以及QT延长与恶性心律失常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对并各QT测算公式进行了比较。 QT间期是心电图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心室肌跨膜动作电位的时间,可粗略地估计心肌本身的病理生理状态。近来研究显示: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及毒副作用具重要临床意义,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发现很多有效的抗心律药物能引起QT延长导致恶性心  相似文献   

13.
短QT与短QT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 概念 QT间期指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间隔,代表了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是心室电兴奋过程的标志.QT间期受心率影响大,生理状态下,心率快时QT间期短,心率慢时QT间期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44~0.32 s,即440~320 ms.影响心室电兴奋过程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均可引起QT间期缩短.短QT指QT间期短于正常范围.按有无明确原因,可分为继发性短QT和特发性短QT.前者指短QT有明确的原因,如发热、低氧血症、低血钾、高血钙、交感神经兴奋等,后者指通过祥尽的检查未能发现短QT的原因者.  相似文献   

14.
早在1993年,Algra提出了短QT间期与心原性猝死(SCD)的相关性.尽管较长时间内未引起临床的重视,但随着1999年Joseph Brugada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报道1例与短QT间期有关(QT<266ms)的突发SCD的儿童及Gussal等于2000年在Cardiology杂志发表的"特发性短QT间期是否为新的临床综合征"一文,短QT间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短QT间期综合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93年,Algra提出了短QT间期与心原性猝死(SCD)的相关性.尽管较长时间内未引起临床的重视,但随着1999年Joseph Brugada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报道1例与短QT间期有关(QT<266ms)的突发SCD的儿童及Gussal等于2000年在Cardiology杂志发表的"特发性短QT间期是否为新的临床综合征"一文,短QT间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93年,Algra提出了短QT间期与心原性猝死(SCD)的相关性.尽管较长时间内未引起临床的重视,但随着1999年Joseph Brugada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报道1例与短QT间期有关(QT<266ms)的突发SCD的儿童及Gussal等于2000年在Cardiology杂志发表的"特发性短QT间期是否为新的临床综合征"一文,短QT间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993301正常人在运动试脸中QT间期与心率的关系/李为民…//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一1999,13仁1)一14一16 选择正常人108例,其中男能例,女56例。运动试验结果示:随心率增快,QT间期缩短,两者呈负相关。女性较男性呈更明显的动态变化.其b和a均较了男性高(尸<0.01),而相关系数与男性近似。随RR间期缩短,QT间期也缩短,两者呈正相关,女性较男性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其b较男性高(尸<0.0]),相关系数与男性近似。正常人终末T波与QT间期的比值在运动试验中不改变或稍有增加。表2参7(梁一伍) 993302 Bruce一Q运动方案在心肺运动试验中的临床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QT间期缩短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共86例,收集每例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资料、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和不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计算发作时和不发作时的校正QT间期,与不发作时的校正QT间期对比,发作时的校正QT间期缩短的患者列入QT缩短组,其余患者列入对照组,并随访1年,对比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血脂紊乱比例、冠脉病变比例的差异,对比两组在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比例、晕厥或猝死发生比例的差异。结果:QT缩短组吸烟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比例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血脂紊乱比例、冠状动脉病变比例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晕厥或猝死发生比例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QT缩短组有1例患者合并继发性短QT间期综合征,并发生猝死。结论: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QT间期缩短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反应心室跨壁复极离散(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的相关指标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Te)和T波峰-末间期/QT间期比率(Tp-Te/QT)在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105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记录所有入选者的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以及心率、年龄、BNP等相关临床指标。按照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将病例组分为低危组(NYHA I-II)及高危组(NYHA III-IV),将高危组中治疗后BNP下降≥30%的患者纳入治疗有效组。分别比较心功能不全患者与正常人相较,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之间相较,以及高危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前后相较,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的差异。结果 (1)心功能不全患者与对照组相较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均明显增加(P<0.05);(2)高危心功能不全患者较低危患者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明显增大(P<0.05);(3)高危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较Tp-Te间期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p-Te/QT比率有所降低(P<0.05)。结论 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可作为反应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临床心电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泓  谢菁 《临床内科杂志》2001,18(3):199-201
目的 研究长期使用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左心室肥厚时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2 4例高血压病 (EH)合并左心室肥厚 (LVH)者 ,服用依那普利 (10mg 1次 /d) 3年 ,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校正的QT间期 (QTc)、QT间期离散度 (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QTcd) ;用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测定有关心血管参数。结果 依那普利不仅能迅速降压 ,而且能逐渐降低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达 3 9% (P <0 .0 0 1) ,显著提高左心室泵血功能 ;同时明显缩短QTd[从 (61± 2 1)到 (41± 15 )ms、QTcd从 (67± 2 7)到 (46± 18)ms] ,QT及QTc也同样明显缩短。结论 长期用依那普利治疗EH合并LVH ,能明显使患者左心室肥厚回缩 ,提高其左心室收缩功能 ,并通过降低QTd及QTcd ,进一步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