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佑脉饮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前者口服中药处方佑脉饮,西药组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以预防术后常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2组患者均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组疗效未见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佑脉饮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操作简单、副作用小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防治。方法:分析198例老年髋部手术后15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防治的资料。结果:15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有伴发老年性疾病,外伤及手术创伤过大,长时间肢体制动,未积极预防,本组采用综合治疗后,预防和治疗的效果明显。结论:早预防、早诊断、及时治疗是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83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动态进行DVT风险评估,采取针对性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480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未出现伤肢下肢疼痛及浅表静脉曲张,32例患者出现下肢肿胀,3例出院后2周~3个月发生深静脉血栓再次入院,经治疗后治愈。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护理措施,强调的是整体观和综合调理,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满意,并且方法简便,安全可靠,价格低廉,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合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于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合桃红四物汤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D-二聚体、Fbg、48h伤口引流量、髌下10cm周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合桃红四物汤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积极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肢术后疼痛、肿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5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机械方法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口服,于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0d检测血浆PT、APTT、FIB及D-Dimer水平含量,用药后第10d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有无血栓形成,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PT、APTT时间延长,FIB及D-Dimer含量降低;DVT发生率对照组15.00%,治疗组6.98%,2组差异显著,均未发生出血并发症。结论:应用益气活血方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黄芪八珍汤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治疗给予利伐沙班片治疗,治疗组给予黄芪八珍汤治疗。结果:DVT发生率治疗组2.08%、对照组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凝血指标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T、APTT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八珍汤用于髋部骨折术后能够降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资料源自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9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33%相较于对照组20.00%低,护理满意度评分(94.5±2.1)分相较于对照组(81.8±2.5)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后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明显,也可以获得极佳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6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进行术前DVT风险评估,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结果:306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深静脉血栓,46例患者出现踝部轻度肿胀,1例出院后4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再次入院,经治疗后治愈。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满意,并且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分期辩证用药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机械方法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根据中医辩证分初、中、后三期予以中药方剂口服,用药前及用药后第7d检测全血粘度(全血粘度高、中、低切),用药后第7d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有无血栓形成,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全血粘度(高、中、低切粘度)降低明显;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为:对照组20%,治疗组10%,2组差异显著,均未发生出血并发症。结论:应用中药分期辩证用药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10月—2018年8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该院治疗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采用掷币随机法,将之分为两组,各40例,常规护理干预施行于对照组,早期护理干预施行于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护理满意度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施行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中,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实践中采纳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9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股骨头置换术,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7.92%(47/48)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81.25%),两组优良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书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术后假体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与股骨头置换术比较,手术效果相似,但优良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其中手术证实5例,X线造影证实12例,其余2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临床后证实.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表现为静脉管腔内实性回声,探头加压时管腔不能被压疤,彩色多普勒显示,病变处管腔内充盈缺损,PW显示频谱不随呼吸变化而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1998年1月-2010年1月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实施持续性护理干预措施随机分为干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一系列的持续性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方面.结果:护理干预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书中记述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进行功能锻炼时间短于对照组,经X2检验及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采取一系列精心的、细致的持续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了功能锻炼的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53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随访,获完整资料120例,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股骨颈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予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本组优68例,良40例,可10例,差2例。结论: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对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同样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特别是适用于老年性股骨颈新鲜骨折(头下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本院自2009年5月-12月共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7例,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1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3例,股骨近端髓内钉9例,解剖型钢板4例,股骨螺旋刀片髓内钉3例,综合分析本组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病例的术后疗效评价结果为:优24例,良17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7.2%.经过术后6-10个月的随访,本组病例的骨折部位均顺利愈合,未出现严重的切口感染、髋内翻畸形或退钉等现象.结论: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中,选取科学的治疗时机和方法对于患者的预后及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是降低手术风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及分析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方法:将24例妇产科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治疗及临床观察与分析。结果:经过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大部分患者痊愈出院。结论:术后积极预防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减少肺栓塞的发生率,减轻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3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9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1例合并有其他器官疾病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患者,采用半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年,30例中优17例、良11例、中2例;优良率达到93.33%.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手术创伤相对较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伤科老年病人牵引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2007年9月-2010年8月来我院治疗骨折的老年患者73例,其中股骨干骨折41例,胫腓骨骨折12例,髋关节脱位20例,对患者实行牵引治疗以及康复护理过程和心理护理.结果:通过对73例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除1例牵引失败,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通过对73例骨伤科老年病人牵引术的护理,可促进老年骨折患者的康复,减少患者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克氏针固定与解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到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随机抽取克氏针治疗组患者39例作为观察组,解剖钢板固定治疗组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共79例,男35例,女44例;年龄18~65(43.2±5.74)岁.随访6~24(8±2)个月.术后按美国肩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进行评分.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抚触对缓解四肢骨折术后老年疼痛的作用。方法:将40例四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差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护士实施的抚触,评估两组老年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老年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差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能缓解四肢骨折术后老年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