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10 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伊贝沙坦组 (A组 )和贝那普利组 (B组 ) ,A组服伊贝沙坦 15 0mg/d ,B组服贝那普利 10mg/d ,疗程 8周 ,观察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 结果 A组和B组降压有效率分别为 76 %和 72 %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A组无 1例发生咳嗽 ,B组咳嗽发生率 10 %。 结论  伊贝沙坦 15 0mg/d与贝那普利 10mg/d均能有效降压 ,但伊贝沙坦耐受性比贝那普利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痛风急性发作患者平均分为3组,A组口服秋水仙碱0.5 mg/次,3次/d;B组口服秋水仙碱1 mg/次,3次/d;C组口服秋水仙碱1 mg/次,1次/2 h。结果 C组与B组比较,缓解率及缓解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比A组缓解时间缩短(P<0.05)。C组与B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好于A组(P<0.05),C组与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少,明显少于C组(P<0.05),但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秋水仙碱1 mg/次,3次/d,能使80%以上痛风急性发作期病人的疼痛缓解、炎症消退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伊贝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用药对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EH伴有LVH病人106例随机分为A组(伊贝沙坦80mg/d,36例)、B组(依那普利10mg/d,35例)和C组(伊贝沙坦150mg/d,加依那普利10mg/d,35例)。治疗3周时若血压≥160/95mmHg,则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剂量分别增加1倍。总疗程共6个月,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相关指标,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①三组均能显著降低LVMI(P<0.01),其中A组和B组LVMI的降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C组LVMI降低较A组、B组更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②三组治疗前24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后三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伊贝沙坦、依那普利均能逆转EH病人LVH,联合用药疗效更为显著,这种协同作用与降压效应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伊贝沙坦(南京京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与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对比研究来评论伊贝沙坦(国产)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3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被随机、双盲分为两组,经口服安慰剂2周后,分别每日口服1次伊贝沙坦75~150mg(A组)或缬沙坦80~160mg(B组),治疗4周,观察用药前后坐位血压、心率变化,对比用药前后实验室检查,记录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伊贝沙坦组舒张压降低13.3±8.7mmHg,缬沙坦组舒张压降低16.5±9.3mmHg.总有效率A组为76.0%,B组为84.0%.在药物的初始剂量下即能达到有效血压控制的患者数A组为72.0%,B组为68.0%.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11.54%,B组为14.81%.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压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心率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降压幅度与总有效率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服伊贝沙坦75~150mg,每日1次,对轻、中度高血压病降压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和伊贝沙坦联用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选择 63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伊贝沙坦 15 0~ 3 0 0mg/d或伊贝沙坦 15 0~ 3 0 0mg/d加用依那普利 10~20mg/d降压治疗半年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左心室重量 (LVM)、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结果 左心室心肌重量伊贝沙坦组由治疗前 2 3 0 .4± 40 .9g降至 2 0 3 .8± 3 9.2g(P <0 .0 1) ,伊贝沙坦加依那普利组由 2 2 9.8± 3 8.7g降至 196.3± 3 8.5g(P <0 .0 1)。伊贝沙坦加依那普利降低的程度更大。结论 伊贝沙坦联用依那普利后逆转左心室肥厚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急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A组给予氢化可地松琥珀酸钠注射液200mg/d,B组和C组分别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00ml/d、40ml/d,静脉滴注,连用7d;然后A组口服强的松片20mg/d,B组和C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9片/d,连用7d。结果:A、B、C组有效率分别为87.5%、75.0%、54.2%,A、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方甘草酸苷可迅速降低氨基转移酶水平,并减少水钠潴留和低血钾的发生。结论:复方甘草酸苷(100ml/d)是治疗急性荨麻疹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随机选择2005-02~2006-01符合WHO轻中度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共66例,均为男性,年龄60~86岁,平均(73.6±6.1)岁。随机分为吲达帕胺组33例(A组)、吲达帕胺 培哚普利(B组)组,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心率及高血压分级均无明显差别。所有患者均为停服原用降压药物1周或为未曾用药者。A组给予吲达帕胺2.5mg,1次/d;B组给予吲达帕胺2.5mg 培哚普利4mg,1次/d,服药1周后如血压仍≥140/90mmHg,将吲达帕胺加至5mg,培哚普利加量至8mg,服药4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用药期间未加服其它抗高血压药物。所有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每日上午9点测血压,每次连测…  相似文献   

8.
陈宇宁  曹恒献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0):1025-1025
目的 评价伊贝沙坦的降压疗效。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 76例 ,随机分为两组 ,伊贝沙坦组 39例 ,卡托普利组 37例 ,伊贝沙坦 75~ 15 0mg/d ,卡托普利 2 5~ 75mg/d ,两组疗程均为 4周。 结果 伊贝沙坦组总有效率为 82 1% ,卡托普利组总有效率 78 4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伊贝沙坦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疗效与卡托普利相似。  相似文献   

9.
伊贝沙坦与苯那普利对高血压病的左室肥厚逆转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苯那普利联合用药对原发性高血压 (EH)病人左室肥厚 (LVH )的逆转作用。方法 EH伴有LVH病人 112例随机分为A组 (伊贝沙坦 150mg/d ,3 8例 )、B组 (苯那普利 10mg/d ,3 7例 )和C组 (伊贝沙坦 150mg/d ,加苯那普利 10mg/d ,3 7例 )。治疗 3周时若血压≥ 160 / 95mmHg ,则伊贝沙坦和苯那普利剂量分别增加 1倍。总疗程共 6个月 ,治疗前后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相关指标 ,计算左室重量指数 (LVMI)。结果 ①三组均能显著降低LVMI(P <0 0 1) ,其中A组和B组LVMI的降低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C组LVMI降低较A组、B组更为显著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②三组治疗前 2 4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治疗后 2 4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 0 1) ,但治疗后三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伊贝沙坦、苯那普利均能逆转EH病人LVH ,联合用药疗效更为显著 ,这种协同作用与降压效应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泮托拉唑联合曲昔匹特治疗消化性胃溃疡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将150例消化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A组(泮托拉唑组)、B组(曲昔匹特组)和C组(联合组)三组,各50例。第1周,三组均给予常规根除三联治疗;第2~6周,A组给予泮托拉唑40mg,1次/d,静脉注射;B组给予曲昔匹特100mg,3次/d,口服;C组给予泮托拉唑40mg,1次/d,静脉注射。同时给予曲昔匹特100mg,3次/d,口服。结果 6周后,三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C组临床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改善优于A组、B组。结论泮托拉唑联合曲昔匹特比两药单独使用效果更好,能够更好地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炎症消退,提高溃疡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CHF病者随机分为伊贝沙坦组(30例,口服伊贝沙坦150mg/次,每日1次)和卡托普利组(30例,口服卡托普利25mg/次,每日3次),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伊贝沙坦组总有效率为82.1%,卡托普利组为80.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良反应率分别为6.6%和2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伊贝沙坦治疗CHF有效,与卡托普利相近,但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伴高尿酸血症患者18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60例,B组61例和C组61例。A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mg/次/d,口服;B组患者给予非诺贝特200mg/次/d,口服;C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mg/次/d加非诺贝特200mg/次/d,口服。观察血清TC、LDL-C、TG、HDL-C和血尿酸(BUA)的变化及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后,3组患者各血脂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B组和C组患者血清TG较A组下降更为显著,HDL-C升高更为显著(P<0.05)。A组和C组患者血清TC和LDL-C较B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B组和C组患者BUA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B组和C组患者BUA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小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非诺贝特能有效降低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TG、TC、HDL-C和BUA的水平,同时升高HDL-C的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张程亮  杜光  刘东 《中国药房》2009,(35):2724-2725
目的:对还原型谷胱甘肽2种给药方案治疗部分肝切除术后急性肝损害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将125例接受部分肝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62例,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静脉滴注(每日1次,10d);B组63例,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静脉滴注(每日1次,3d)及0.4g口服(每日3次,7d)。观察2组疗效并进行最小成本分析。结果: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65%、80.95%(P>0.05);A、B组总成本分别为1276.54、1117.57元,A组治疗成本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剂及口服片剂序贯疗法更符合药物经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丹红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和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效果。方法将69例早期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分别予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B组厄贝沙坦150mg口服1次/d;C组联用丹红注射液和厄贝沙坦,三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血压:治疗后B、C两组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A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肾功能:3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C组下降优于A、B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红注射液和厄贝沙坦治疗DN有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李冰雁  肖万舫 《中国药业》2014,(23):100-101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医院诊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年龄65-91岁,随机均分为A(综合护理干预)组和B(常规护理)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予口服厄贝沙坦片150 mg/d、每日1次,A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B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血压控制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5),A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6个月后,A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和B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给予老年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降压的同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良好控制血压并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对比不同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8月我院诊治的急性痛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随机将其分成A组、B组、C组三组,每组20例;予以A组用药量是0.5mg/次,3次/d;予以B组用药量是1.0mg/次,3次/d;予以C组用药量是1.5mg/次,3次/d.对比分析三组不同剂量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以及关节炎发作的次数.结果:通过治疗,B组和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而且剂量越大,治疗总有效率越高(P<0.05);A组症状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关节炎发作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5),A组和B组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剂量为1.0mg/次,3次/d的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疗效确切,症状缓解时间比较短而且关节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有利于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谢晓明  廖华 《贵州医药》2005,29(6):507-508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和尿微量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92例高血压病同时有尿微量蛋白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伊贝沙坦150mg/d组与300mg/d组,疗程4 周。观察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值及尿微量白蛋白(Alb)、尿免疫球蛋白G(IgG)、尿转铁蛋白(TRF)、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药物剂量的关系。结果(1)伊贝沙坦150mg/d组与300mg/d组治疗后血压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降压效果相似;(2)伊贝沙坦治疗后尿微量蛋白排泄明显减少(P<0.01),其中以300mg/d组作用更为显著。结论伊贝沙坦除具良好的降压作用外,还能明显减少尿微量蛋白的排泄,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随药量增加,改善尿微量蛋白作用更为明显,但降压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朱秋根  何文 《江西医药》2013,(12):1153-1155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1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厄贝沙坦组,36例)口服厄贝沙坦片,1片/d;B组(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32例)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1粒/d。4周后未达标者增加剂量1片(粒)/次,2次/d,6个月结束。结果降压效果B组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及血钾浓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比厄贝沙坦能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对血糖、血脂及血钾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赖氨匹林组(A组)30例,阿司匹林组(B组)30例。A组静脉给予赖氨匹林(LAS)540mgqd×7d,7d后改口服阿司匹林100mg/d;B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ASA)300mgqd×7d,7d后改口服阿司匹林100mg/d。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P<0.01),治疗后30′、60′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120′、第7天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心绞痛A组总有效率为86.7%,B组为53.3%,A组优于B组(P<0.05);在改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方面,A组明显优于B组(P<0.05或0.01),且具有即时止痛效果。结论采用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比口服阿司匹林作用更强、更快、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急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2mg/d,维生素C注射液3.0g/d,静脉滴注两周;B组给予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d,维生素C注射液3.0g/d,静脉滴注两周,口服氯雷他定胶囊10mg/d。结果:A、B两组有效率在14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97.06%、94.12%,在7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88.24%、67.65%。结论: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荨麻疹快速、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