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用于子宫腺肌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弥漫性子宫腺肌病为27例,局限性子宫腺肌病为13例,合并卵巢内膜异位症12例.结论 子宫腺肌病是内膜腺体细胞及间质细胞向肌层侵蚀,伴随着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的符合率较高,且具有无创、安全、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GnRH-R与子宫腺肌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上述细胞中GnRH-R的表达,分析其在子宫腺肌病的表达。结果Gn-RH-R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100%表达,增殖期和分泌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质细胞无表达。结论GnRH-R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有表达,在基质细胞无表达。  相似文献   

3.
子宫腺肌病是指内膜腺体细胞及间质细胞向肌层侵蚀,伴随着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本文对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进行分析,以体现超声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A)与p27蛋白的表达,探讨CyclinA及p27蛋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关系。方法体外培养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用Western-blot法定量检测CyclinA和p27在子宫腺肌病组、对照组(子宫肌瘤组)培养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子宫腺肌病组腺上皮细胞中Cycli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p27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的发病也可能与细胞周期调节失控导致细胞不正常生长,增殖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透射电镜下观察子宫腺肌病组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8例)和对照组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8例)的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子宫腺肌病组腺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密集,胞质内线粒体体积增大,功能活跃,未见细胞凋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正常带结构扭曲,胞质内细胞器减少,线粒体空泡化;肥大细胞增多,胞质内充满大量电子密度高的颗粒,周围胶原纤维增多,与平滑肌细胞紧密相邻。结论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区的结构改变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艾志刚  管洁  李桂荣 《中国医药》2010,6(8):509-510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近年来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有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基底层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遭到破坏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艾志刚  管洁  李桂荣 《中国医药》2011,6(4):509-510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近年来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有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基底层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遭到破坏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子宫腺肌病即子宫内膜侵入肌层达1个高倍视野以上,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基底层下≥3mm处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机械因素、内分泌因素、细胞凋亡、免疫因素等有关。随着研究的进展,多数学者认为子宫腺肌病的发生与子宫内膜的腺体和基质具有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保留子宫的子宫肌腺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38例子宫肌腺病患者行子宫内膜切除后行口服孕三烯酮治疗与单纯口服孕三烯酮疗效的比较,随访12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量改变、痛经程度及子宫体积差异显著.结论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肌腺病是一种中青年患者乐于接受的、疗效显著的、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艾志刚  管洁  李桂荣 《中国医药》2011,6(1):509-510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近年来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有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基底层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遭到破坏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子宫腺肌病是由子宫内膜的腺体与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所引起的一种良性疾病。过去曾称之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上升,病因不十分清楚。一般多认为与子宫壁的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等有关,痛经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目前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通过对密山市八五五农场职工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76例进行分析,以对子宫腺肌病病因、诊治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向子宫肌层良性浸润性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普遍认为其发生与高雌孕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相关[1]。子宫腺肌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痛经、经量增多及不孕。经阴道超声是初步筛查的理想方法[2],磁共振成像(MRI)是国内外公认无创检查子宫腺肌病的"金标准"。有研究表明,其敏感性约为94.5%,特异性为100%[3]。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方法中公认有效的是子宫切  相似文献   

13.
郭春燕  王翠联 《河北医药》2006,28(8):724-725
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向肌层良性浸润并在其中弥漫性生长,其特征是在子宫肌层中出现了异位的内膜和腺体,伴有其周围的肌层细胞肥大和增生[1].子宫腺肌瘤是子宫腺肌症的一种形式,累及局部,并有局部增大的平滑肌所环绕,特称为子宫腺肌瘤.近年发病有增多趋势,在妇科较为常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院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行子宫腺肌瘤切除术3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子宫内膜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间我院住院治疗的子宫腺肌病病人132例行保留子宫内膜手术,其中局限性子宫腺肌病灶挖除及子宫腺肌瘤挖除术27例,占20.45%,切除子宫体大部分组织,保留子宫峡部以上2-2.5cm子宫内膜者105例,占79.55%。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2.55min,术中出血平均80.40ml。术后所有病例接受随访。131例在术后痛经症状完全消失,月经量减少。1例术后2年再次出现经期下腹痛,但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1例于手术后14个月妊娠,足月剖宫产-男孩,发育正常。结论:保留子宫内膜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好,术后不易复发,而且保留子宫内分泌功能及子宫内膜制裁万籁 脱落,维持病人生理、心理平衡,预防生殖道感染,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及漏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176例子宫腺肌病资料。结果176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病例,术前有剖宫产史26例,人工流产及刮宫史152例,宫腔节育环72例。术前诊断子宫腺肌病151例,术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19例术前诊断子宫肌瘤,术后病理诊断子宫腺肌病并子宫腺肌瘤。术前漏诊子宫腺肌病19例,误诊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结论详细询问有无痛经史,结合体征,阴道彩超可提高术前诊断率,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相似文献   

16.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存在于子宫肌层中,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肌层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肥大。该病虽然属于妇科良性疾病,但具有恶性肿瘤的某些生物学行为,其确切的发病机理至今仍不十分清楚。近几年来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理多从恶性肿瘤发生的角度来探讨已成为该疾病研究的突破点。P53基因的突变或失活均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SP法来检测突变型P53在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的表达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9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放置曼月乐前后月经量、痛经程度、贫血程度、子宫内膜的变化。结果放置6个月后月经量明显减少,痛经程度明显减轻,贫血程度减轻,子宫内膜变薄(P<0.01)。结论曼月乐对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安全有效,是一种较好的保守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界面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肌层界面(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EMI)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含部分肌层)和对照组40例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含部分肌层)的组织进行标记及分析。结果腺肌病组MMP-2的表达强度EMI处显著高于远肌层(P〈0.05)。EMI处MMP-2表达,腺肌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组EMI处的内膜腺体中MMP-2的高表达,可使子宫内膜的侵蚀能力增强,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yclinA与P21蛋白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检测CyclinA与P21蛋白在子宫腺肌病(40例)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中的表达。结果CycfinA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21蛋白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腺肌病中,CyclinA高表达及P21蛋白低表达与异位内膜浸润肌层深度及腺肌瘤的大小有关,而与痛经、月经过多无明显关系。结论CyclinA及P21蛋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蛋白水平检测p38在子宫腺肌病病灶及内膜组织的表达,了解其与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及其疼痛强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38在于宫腺肌(病)病灶、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腺肌病异位内膜p38表达有月经周期变化,分泌期强于增生期,且腺肌病异位病灶组高表达,强于腺肌病在位内膜组,强于对照组,同时与痛经程度正相关.结论:子宫腺肌病病灶中p38高表达,与疼痛程度正相关,但不随月经呈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