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全长片对腰椎平片漏诊的腰骶移行椎的诊断作用.方法:184例(男99例,女85例)腰腿疼患者接受脊柱全长影像检查.利用脊柱全长影像资料,明确是否存在Castellvi分型之外的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结果:9例(4.9%)非矩形化完全型腰椎骶化依据腰椎平片无法辨出,其中6例L5与S1椎板融合,3例L5~S1椎板间结构残留.12例(6.5 %)S1完全腰化为L5样外观,出现S1~2间盘及椎板间结构,横突宽度小于19 mm,腰椎平片会漏诊.结论:临床上存在两种单纯腰椎平片可能漏诊的腰骶移行椎,一种是非矩形化完全型腰椎骶化,(可进一步分为L5~S1椎板残留与椎板融合两种亚型),一种是双侧横突均小于19 mm的彻底型骶椎腰化,只能通过脊柱全长片发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和椎弓峡部裂中X线平片与CT各自的诊断作用。方法首先,随机选取220例检查腰椎滑脱与椎弓根峡部裂的患者,均分成A、B两组。然后,A组行X线平片检查,B组行CT检查。最后,比较分析两种诊断方式对于腰椎滑脱及椎弓峡部裂的检出率。结果腰椎滑脱的检出率A组为95.4%,B组为85.6%;椎弓峡部裂的检出率A组为87.9%,B组为96.6%。结论 CT检查椎弓峡部裂的检出率比X线平片的检出率高,X线平片对腰椎滑脱的检出率比CT的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平片与CT影像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0例(80处)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对其采取X线平片及CT检查,观察CT图像、横断面及多平面进行重建后的图像、X线平片、CT的影像结果、扫描时间。结果70例(80处)患者中,手术之前接X线平片均可以显示患者具有椎体压缩骨折。对于骨折细节方面,X线平片可以检测41处,占51.25%;CT影像能够检测78处(97.50%),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1,<0.05)。而经过CT影像检查后,但没有检测出的2处,是由于患者具有神经功能障,之后经过MRI后被检测出。X线平片检查患者的时间为(2.3±0.5)min,经过CT影像检查的时间分别为(8.1±1.0)min,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8,<0.05)。结论对于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首先应该先拍摄X线平片将其作为诊断病情的基础,若难以确定患者骨折的损伤的细节及椎管受累情况等,可结合CT影像方式进行正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椎平片中容易识别的解剖标志在腰椎节段编号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进行腰椎平片的患者1555例,其中男性845例,女性710例;年龄15~88岁,平均年龄64.65岁.全部患者均能利用椎体计数金标准对椎体进行编号,包括脊椎X射线或者椎体MRI检查;以椎体计数金标准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胸部外伤的X线平片、CT扫描影像学表现,探讨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46例胸部外伤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其X线及CT扫描表现.结果 将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手术证实结果对比,CT扫描的确诊率高于X线胸片;X线扫描可准确诊出肋骨骨折,可部分诊出气胸、肺挫伤、胸腔积血等,CT扫描的漏诊率较X线低.结论 临床首选X线检查,加上CT扫描辅助检查,能够较准确地诊断胸部外伤的具体病情,两者结合可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对临床抢救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病灶清除加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疗效。方法本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2.4岁(17~55岁)。病变部位:胸椎9例,胸、腰段6例,腰椎15例。2个椎体21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1例,跳跃型1例。椎旁脓肿24例,髂窝流注性脓肿6例。本组患者伴有后凸畸形26例,平均Cobb角42.8°。术前血沉介于34~142mm/h。本组患者术前常规抗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1~2周,手术方式为一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前方钛网支撑畸形矫正、自体髂骨(或肋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痨治疗12个月,定期复查胸腰椎正侧位片、血沉、肝肾功能等。结果切口皆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随访6~36个月(平均12个月),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未见内固定失败,疼痛等症状消失,脊髓功能皆明显恢复。2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3例感伤口区麻木。术后血沉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3~11个月。结论胸、腰椎结核行一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同时前方钛网支撑畸形矫正和内固定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退变性腰椎滑脱:是一类常见的老年退变性疾病,影像学上表现为在椎弓完整的情况下,一个椎体相对于另一个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好发于L4-5节段,临床上多表现为腰椎管狭窄症状,行走后症状加重,休息时减轻,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由脊柱和骨盆共同构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脊柱在矢状面呈“S”形,上承头颅,下连骨盆,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对于维持脊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异常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等疾病发生、发展相关,同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受姿势的影响,当姿势变化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背景: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诊治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关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研究局限在站立位体位,坐位下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资料,探究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从站立位到坐位的变化特点。 方法:纳入2019年3至9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4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12例,女32例,年龄50-84岁,所有患者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射线片和坐位全脊柱X射线片,通过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测量每例患者的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平衡轴等参数,比较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站立位、坐位矢状位序列的不同,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试验获得天津市天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由站立位转变为坐位时,4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骨盆倾斜角增大[(21.3±10.1)°,(34.0±10.4)°,P < 0.001]、骶骨倾斜角减小[(31.5±8.6)°,(20.8±12.7)°,P < 0.001]、腰椎前凸角减小[(40.9±14.6)°,(25.8±15.0)°,P < 0.001]、矢状面平衡轴增大[(43.0±43.4),(75.0±34.8)mm,P < 0.001],骨盆入射角与胸椎后凸角无明显改变(P > 0.05);②无论站位还是坐位,腰椎前凸角与其他5项参数均具有相关性(P < 0.05);由站位转换为坐位后,骶骨倾斜角与矢状位平衡参数矢状面平衡轴的相关性消失(P > 0.05),腰椎前凸角与矢状面平衡轴的相关性仍然存在(P < 0.05);③结果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从站位转换为坐位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表现为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发生后旋,骨盆呈后倾状态,腰椎生理曲度变浅,脊柱矢状位平衡轴前移。 ORCID: 0000-0002-9690-3188(刘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肺内孤立结节/肿块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通过病理诊断明确者进行X线平片再分析。结果:周围性肺癌104例(占69.3%),炎性肿块38例,支气管腺瘤4例。结论:结合病史,认真分析病灶部位、形态、密度及周围情况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高位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脱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3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全麻下撬拨复位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手术全程在C臂X线机监视下操作。结果:1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X线显示钉位良好,复位满意。术后随访2~16个月,未出现上位颈椎不稳,颈部旋转功能良好。结论: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高位颈椎骨折脱位,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但有一定风险性,术者要掌握解剖结构特点,熟悉颈部局部解剖关系,正确选择进针点、角度和深度,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骨灵片对去势大鼠骨小梁三维结构/骨强度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补肾中药骨灵片对骨质疏松大鼠腰椎松质骨二维平面和三维结构的改变以及对骨强度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骨灵片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月龄SD雌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组。骨灵片低、中、高3个剂量组(根据人鼠剂量换算标准),以雌激素为对照组。通过硬组织切片观测二维形态计量学.在其基础上利用连续切片摄像及图像数码处理技术重建腰椎骨小梁的空间结构,结合计算机3D-Doctor软件测量相关三维参数。结果去势后的模型组较之假手术组,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升高,其余参数均显著下降(P〈0.01);经骨灵片干预后的各组与去卵巢组比较可见,骨灵片各剂量组的骨小梁厚度显著增加.低剂量组对于骨小梁的面积百分数无明显增高,中、高剂量组在骨小梁数量、面积百分数、分离度上的改善较低剂量组显著。三维重建后的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的骨小梁体积百分数和各剂量组的体元总数明显升高(P〈0.01):骨灵片组与雌激素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在骨小梁厚度、体积百分数上的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高剂量组的体元总数显著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三维体元总数及骨小梁体积百分比与二维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骨小梁分离度呈明显负相关。各组骨小梁体积百分数在三维重建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构建的三维模型结合相关参数测量的结果反映出模型组在骨小梁结构上存在典型的骨质疏松改变;经骨灵片干预后的大鼠。骨小梁的结构较之模型组有明显改善,尤其是中、高剂量组在骨结构的厚度、紧密性以及体积百分数上有显著升高。结合骨灵片对骨密度以及骨力学的改善,提示该药可以通过增强骨小梁实际结构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三维正脊仪治疗腰椎病实时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QH-12型测力计及C形臂X光机对正脊仪治疗过程进行了实时测量,得出正脊仪对腰椎病变患者进行治疗时椎骨间的最大拉伸距离,测定了正脊仪治疗时作用于人体的拉力随承受时间增长的过程曲线,并给出了这个拉力与正脊仪设定牵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全长片判定腰骶移行椎的准确性.方法:采用143例脊柱全长影像资料,分析其腰椎骶化(SZ)与骶椎腰化(LZ)分布情况,L5椎体与Tuffier线的关系及矩形化表现.结果:L5椎体在Tuffier线以下者男82.1%,女 79.7%.6例 IIIB型SZ椎体无矩形化表现,7例完全型LZ双侧横突高度小于19 mm.12例T12肋缺如单凭腰椎平片可能误为存在腰骶移行椎(LSTV).结论:单纯腰椎平片无法避免漏误诊LSTV.只有脊柱全长片才能准确判定LSTV.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双排螺旋 CT 联合 X 线平片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4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行双排螺旋 CT、X 线平片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单一检查、联合检查的符合率。结果 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腰椎间盘突出单一 X 线平片检查符合率为 47.5%;单一双排螺旋 CT检查符合率为 90%;X 线平片联合 CT 检查符合率为 100%。联合检查与单一 X 线平片检查、单一 CT 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排螺旋 CT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分型符合率为 95%,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平片提示,腰椎间隙宽度和长度明显异常,腰椎生理弯曲,呈弓状、后翘状态。CT 检查提示,椎体边缘可见椎间盘突出,密度稍低于椎间盘,小关节突增生,结节不规则,侧隐窝狭窄,突出块较大时,可见软组织密度影,硬膜囊、神经根表现为变形、移位,甚至消失。结论 X 线平片、CT 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各具优势,但若单一检查,容易发生误诊、漏诊等不良事件,两者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重度椎体压缩性骨折,因其穿刺及复位困难,被认为是椎体成形及后凸成型的相对禁忌证。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重度椎体压缩骨折后的椎体复位。 方法:重度椎体压缩骨折30例(42椎),患椎压缩程度为75%-83%。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皮穿刺进针,体位复位结合局部使用球囊扩张,复位满意后注入骨水泥。 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平均高度分别由治疗前(0.48±0.17) cm、(0.83±0.23) cm和(2.44±0.33) cm,增至术中(0.71±0.22) cm、(1.21±0.25) cm和(2.44±0.33) cm,治疗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结果说明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对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5.
We report here a rare case of chronic lumbar discitis caused by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in an elderly patient that was treat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β-lactams and clindamycin. Molecular analysis performed on the strain revealed an unusual toxin gene patter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性。方法:将2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均分为单侧固定组及双侧固定组;在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的基础上,单侧组仅行手术节段单侧椎弓根固定、双侧组行手术节段双侧固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术前和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VAS)评分及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低于双侧固定组(P〈0.05)。两组手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术前或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与双侧固定临床疗效相似,但是单侧固定减少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减少了内植物置入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Lumbar hernia is classically described as arising from the superior (Grynfeltt's) lumbar triangle or the inferior (Jean-Louis Petit's) lumbar triangle. The present anatomical study based on a computed tomography examination performed in a patient with lumbar hernia, has led to the suggestion that lumbar hernias cross the lumbar wall through a musculoaponeurotic tunnel, whose deep and superficial openings are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lumbar triangl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