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死亡器官移植供体的维护要点。方法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期间共完成2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体的无偿器官捐献工作。供体确诊为脑死亡,应用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及其他相关药物维持供体,监测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血气交换、尿量、电解质酸碱平衡、体温、血细胞比容、白蛋白水平等,维持供体器官灌注。结果 2例DBD供体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捐献的器官功能稳定正常。其中,供体1在入ICU后6 h确诊脑死亡,到实施器官捐献共维护33 h;供体2在入ICU后8 h确诊脑死亡,到实施器官捐献共维护31 h。捐献的肝脏、肾脏和角膜均成功移植于受体。结论 DBD供体维护是确保潜在供体器官成功捐献和捐献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有效提高捐献器官的利用率及缓解目前器官短缺状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6例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经验。结果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制定的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6例儿童供体均在脑死亡状态下进行器官捐献肝肾联合获取,采用7号吸痰管髂外动脉插管或24 F导尿管髂总动脉插管、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胸主动脉阻断的肝肾联合灌注的改良方法。手术时间55~60 min,共成功获取6个供肝、12个供肾,所获取肝肾均成功应用于临床肝、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移植肝或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结论在儿童器官捐献供体中成功进行肝肾联合获取的关键在于及时进行脑死亡判定、严格谨慎的器官维护措施和肝肾联合获取技术的改良。  相似文献   

3.
移植器官来源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文精神升华完美结合的产物.移植器官来源经历了异种动物、死刑遗体、亲属活体、脑死亡供体、亲属活体+非亲属活体、心死亡供体、多种来源这7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异种移植离临床应用遥远;死刑来源倍受批评;活体移植伤害健康人.器官捐献移植发展史证明,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值得大力推广.以美国全脑死亡器官捐献和英国脑干死亡器官捐献为代表的美-欧模式,均为生前自愿同意,且绝对无偿.公民认为任何形式的补偿都会改变捐献行为本来的性质.心死亡器官捐献是脑死亡器官捐献的补充,适用于既不符合脑死亡标准又无法救治,同时家属又有强烈捐献意愿者.  相似文献   

4.
供体器官短缺严重制约我国器官移植工作,其解决办法就是目前卫生部大力推行的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由于我国尚未对脑死亡立法,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不能广泛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中毒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1例甲基苯丙胺中毒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肾用于2例肾移植的临床资料。供者为女性,22岁,因甲基苯丙胺中毒导致脑死亡而捐献器官。受者均为女性,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接受肾移植。结果 2例受者术后4 d血清肌酐恢复正常,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年随访血清肌酐及尿量均正常。结论甲基苯丙胺中毒脑死亡的患者可以作为器官捐献的供体来源。  相似文献   

6.
正肾移植极大提高了尿毒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最好的治疗手段。供体的短缺始终是制约肾移植的瓶颈。采用心脏死亡捐献(DCD)供体可以显著增加移植器官数量。在一些国家比如荷兰和英国,DCD供体的采用几乎使死亡捐献的供体器官数量增加了一倍。相对于脑死亡捐献(DBD)供体,采用DCD供肾由于循环停止和较长的热  相似文献   

7.
我国从2010年3月开始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根据心、脑死亡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国国情将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分为3类,并逐渐过渡为以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体为主。脑死亡后,肝脏出现组织灌注不足、微循环障碍,并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影响移植受体的长期生存。精确客观地评估供肝质量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总结DBD供肝的影像学评估现状及发展,着重于超声造影和弹性超声技术在供肝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8.
昌盛 《临床外科杂志》2016,(10):744-746
正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hinese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CDCD)已成为目前我国器官移植的主要供体来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概念的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它涵盖了国际上通行的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同时还纳入了中国特色的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and cardiac death,DBCD)。CDCD工作的开展,在一定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规范临床将体外膜肺氧合(ECMO)用于尸体供器官保护的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从ECMO应用基本原则,ECMO在脑死亡器官捐献(DBD)、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中的应用规范等方面,制订各类供体应用ECMO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死亡器官移植供体在ICU的维护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完成的29例脑死亡供体器官捐献资料,分析脑死亡供体器官获取前情况,移植肾、移植肝受者情况及急性肾损伤(AKI)供肾的移植效果,总结脑死亡患者作为潜在供体的维护要点。结果〓维护脑死亡供体29例,共捐献肾脏40个、肝脏27个、心脏4个、角膜21对。6例(15%)移植肾受者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1例(2.5%)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2.5%)发生髂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出血切除移植肾,1例(2.5%)发生重症肺炎术后死亡;AKI供肾与非AKI供肾的受者在术后7天、2月肌酐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1例(4%)移植肝受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死亡。余受者随访至今均恢复顺利,器官功能良好。结论〓经过ICU内积极管理后的潜在器官移植供体能够获得较高质量的移植器官,有较好的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者的ICU血流动力学管理进展。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者管理是当前我国器官捐献的核心环节。科学的供者管理、保护和优化器官功能是ICU的工作重心, 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可供捐献的器官数量。血流动力学的管理是脑死亡潜在供者的管理中最大的挑战, 做好供者管理可最大限度保护供器官功能, 提高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者的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器官的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现阶段缓解器官短缺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DCD供体发生脑死亡或心脏停搏时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会导致供体器官功能损害,因此供体器官功能维护直接关系到捐献成功率和受体的安全。通过选择合适的捐赠者(Maastricht分类Ⅲ型)、高质量的供体和匹配的受体(高风险供体向低风险受体),使用先进的器官保存技术(如低温机械灌注、常温机械灌注及全身静脉系统氧气灌注)以及药物控制,可使DCD供体的功能得到维护从而获得良好的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韩景  周敏 《护理学杂志》2019,34(22):67-69
目的探究ICU护士对脑死亡患者器官捐献的认知、态度与实践。方法通过方便抽样选取210名ICU护士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器官捐献知识、态度及实践现状。结果 ICU护士捐献知识得分为(8.29±1.55)分,捐献态度为(3.62±1.05)分。献血经历、护理过脑死亡患者,捐献知识和年龄是器官捐献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 01)。只有18.10%的ICU护士劝导过脑死亡患者家属进行器官捐献。结论 ICU护士对脑死亡患者器官捐献认知呈中上水平,态度不太乐观,实践缺乏。应对ICU护士进行器官捐献知识培训,促进其态度及实践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脑死亡器官捐献单中心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6月解放军第181中心医院全军肾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完成的脑死亡器官捐献与移植案例。结果共完成脑死亡器官捐献26例,进而完成52例肾移植和8例肝移植,移植器官功能均良好。其中48例肾移植受者总存活率92.2%,移植肾总存活率83.7%。结论脑死亡器官捐献是器官移植重要的器官来源,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发展需取决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捐献者、受者、医疗机构的权责是否得到明确和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器官捐献供体的全身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为控制供体感染提供更多临床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维护的76例器官捐献供体,其中包括32例脑死亡患者和44例心死亡患者,收集供体年龄、性别、发病原因、感染部位、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外周血培养及药敏结果、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 76例器官捐献供体中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分析感染病原菌得出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总比30.3%,革兰氏阳性球菌占总比14.4%,真菌占总比5.3%,多重耐药菌共6株,占总比15.8%。结论 感染并不是器官捐献禁忌证,在发现供体有感染或怀疑感染时应及早启动抗感染治疗方案,积极留取各部位标本送检,以便筛选感染部位及确定感染病原菌,及时目标性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快速灌注法在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的43例中国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资料。43例供体中,中国心脏死亡供体分类一类(脑死亡供体)(C-Ⅰ类)15例,中国二类(心脏死亡供体)(C-Ⅱ类)1例,中国三类(脑-心双死亡捐献供体)(C-Ⅲ类)27例。器官灌注采用腹主动脉、门静脉快速插管联合灌注法。结果开腹至腹主动脉插管时间约1.5~2.0 min,43例供体共获得肝脏43个,肾脏86个。C-Ⅰ类供体热缺血时间全部为0,其余供体热缺血时间范围为3~21 min,平均10 min。2例供肝分别因肝门部严重损伤和重度脂肪肝弃用,18例供肾分别因肾结石、肾萎缩、术前血清肌酐水平较高、肾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肾微小血管血栓、多发肾囊肿、外伤性肾破裂等原因弃用,供体器官总弃用率为16%。结论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快速灌注法是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简单、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无偿器官捐献肾脏移植治疗的经验及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于2007年9月至2012年1月完成的9例心脏死亡无偿器官捐献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根据"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确诊为供体脑死亡,待心脏停止跳动后,按常规方法整块切取器官.其中7例接受4例院内脑死亡后心脏死亡(DCD)患者的无偿供肾,2例患者接受1例院外脑死亡后心脏死亡患者的无偿供肾.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4例受者术后第5天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受者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给予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冲击治疗并辅以血液透析.4例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所有受者随访3个月~5年.2例术后死于重症感染及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死亡时肌酐431.6μmol/L和105.3 μmol/L.结论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是扩大器官来源的有效途径,近期移植效果可靠可以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死亡供体器官相关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研究脑死亡供体器官研究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结果脑死亡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血流动力学、内分泌、代谢、炎症反应等,对供体器官质量、免疫活性以及移植后移植物长期生存率均有显著影响,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甚多,但具体机理仍未完全阐明。结论脑死亡供体病理生理改变对移植物预后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影响住院患者的死亡后器官捐献意愿的因素。方法2009年12月到2010年6月期间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1000例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对脑死亡概念的认知及死亡后器官捐献的意愿。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后器官捐献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出调查表1000份,现场回收973份,其中合格调查表906份,合格率93.1%。906例患者中,有308例(34.0%)接受脑死亡概念,有454例(50.1%)愿意死亡后进行器官捐献。男性患者有54.9%(231/421)愿意死亡后进行器官捐献,高于女性患者的46.0%(223/485);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患者中有54.8%(182/332)愿意死亡后进行器官捐献,高于大学本科以下学历患者的47.4%(272/574);接受脑死亡概念的患者有66.6%(205/308)愿意死亡后进行器官捐献,高于不接受脑死亡概念患者的41.6%(249/59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历、脑死亡概念认知是影响患者器官捐献意愿的因素(优势比分别为0.667、0.789和2.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l、P〈0.05和P〈0.01)。结论男性、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接受脑死亡概念的人群更倾向于死亡后进行器官捐献,加强脑死亡概念和器官捐献的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死亡后器官捐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用于循环功能不稳定中国一类器官捐献供体的器官保护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3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国际标准化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者,经股动静脉插管,实施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于手术室获取供肝和供肾;术中做好循环、呼吸支持,及时调整药物用量,预防感染及记录各项数据等护理。结果 13例DBD供者行体外膜肺氧合转流期间,血流动力学逐步稳定,获取有效肾脏26个用于26例受者、有效肝脏12个用于12例受者,肾移植、肝移植手术均顺利完成。结论体外膜肺氧合是捐献供体器官保护的有效治疗手段,有效的护理是体外膜肺氧合成功运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