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要求与目的:使学生熟练运用运动学知识求解追赶、相遇问题,掌握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追赶、相遇问题的处理方法.难点:如何根据条件选择解题途径.课型:习题课、解题方法介绍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师引言:追赶、相遇问题是运动学中常见问题,由于此类问题涉及到两个物体的运动,且运动状态一般不同,因此很多同学处理此类问题都有一定难度.其实在弄清两物体运动状态及规律的基础上,恰当选择解题途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今天这一节课就介绍处理追赶、相遇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巧选参照物妙解追赶相遇问题蒋金山(浙江省兰溪市一中,321100)两物体追赶相遇问题是运动学中的典型问题,学生容易错,也感觉比较难.如果选取适当的参照物,则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1甲、乙两物体相距s,同时同向运动,乙在前面做加速度为a1、初速度为零...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物理中,“追赶(相遇)问题”,是一个多研究对象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运动过程,学生往往束手无策,理不清头绪.其实所有的复杂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思维方法:化繁为简.体现在追赶(相遇)问题上,这就是:首先分别单独对其中的对象进行分析,然后再找出各研究对象运动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指“时间关系”和“几何关系”).其口诀是:“各账各算,找关系”.  相似文献   

4.
追赶、相遇问题是运动学中常见的问题,由于此类问题涉及到两个物体的运动.且运动状态一般不同,许多同学解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实在弄清两物体运动状态及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选择解题思路,问题就不难解.下面分三种情况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解决直线运动的追及相遇的基本策略是:找到不同研究对象的位移,速度在特定条件下的关系,分别研究各个研究对象运动性质,用各自的规律表示出位移与速度,用联系关系列方程即可求解.一、多层次,多角度求解追及中的最大距离例1物体A、B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A以1m/s的速度匀速前进,B以  相似文献   

6.
易教珍 《教师》2010,(15):81-82
直线运动中的“追及”与“相遇”是研究两个物体作相对运动时常常会涉及的两类问题,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或两物体速度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7.
直线运动中的"追及"与"相遇"是研究两个物体作相对运动时常常会涉及的两类问题,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或两物体速度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8.
相遇问题例1教学谈贲友林相遇问题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特点在于走的人数(运动物体的个数)由一个变成了两个,需要考虑到物体运动的时间、方向、结果等问题。六年制第八册第40页的例1是相向运动求路程;例2是...  相似文献   

9.
在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第3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中,有一类关于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相遇问题是常见的一类题目,它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阶段,在不等式、函数中都出现了它的身影,而且方程、不等式、函数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就通过几个例题来谈一谈相遇问题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编写意图 小学数学统编教材第八册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它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在第九册中相遇问题要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以相遇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学好这部分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其中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典型例题为主,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学习。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何谓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某一事物系统,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根据事物系统特有的内在规律,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或符号,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简单地  相似文献   

12.
直线运动的追击相遇问题是高中物理常见的运动学问题,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虽多,但面对多运动过程时所列方程繁多,计算量偏大,具有一定弊端。拟用“统一坐标法”解决此类运动学问题,通过例题的应用,发现该法能便捷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运动是人们生活中普遍见到的现象,运动的过程有三个关联的量:运动的速度、时问和路程.它们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问,由此形成一类独特的数学问题:行程问题.小学阶段涉及这一类问题比较简单,而初中阶段基本可以分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它既有一定的复杂性,又包含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彭华超 《考试周刊》2010,(15):178-179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运动学的基础,刚接触高中物理的学生感觉公式很多,疲于死记公式,乱套公式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不能正确创设物理情景,物理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针对追及和相遇问题当中涉及匀减速运动的问题.我在教学中探索、研究,总结了匀减速直线运动中一类常见的错误.并通过物理情景分析法和数学二次函数解析法.双管齐下,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5.
解直线运动问题时常用物体的运动方程来解,因而比较常用的数学方法有图像法、比例法、不等式法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二次函数,因此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性质在解题中应用也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16.
幻灯片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尤其在教学诸如较为抽象的“相遇问题应用题”时,效果更为明显。在教学开始时,我在投影仪上放置两个可活动的展示两人相向行驶的灯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两个人在干什么?(运动)怎样运动的?(重点理解“两地”“同时”“相对”“相遇”等词义)然后在学生理解运动状态的前提下,教学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在第一组灯片下加一组两人每分钟行进的背景图,抽动第一组灯片,让学生观察1分钟、2分钟、3分钟后张华、李诚各自走的路程,直至两人相遇。…  相似文献   

17.
一、引入有一道题:甲、乙二人在400米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同时从同一起点出发,甲的速度6米/秒,乙的速度是4米/秒,乙跑几圈后,甲可超过乙一圈? 解:设乙跑x圈后甲超乙一圈得方程400x/4=400(x 1)/6  相似文献   

18.
追击和相遇问题在运动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理论联系实际的安全行车问题更是综合分析方法使用的典型。一、求解追及和相遇问题常用的方法。1物理过程分析法。例1某人骑自行车正以4m/s的速度匀速行驶,某一时刻在他前方7m处以10m/s的速度同向行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并以2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前进,问此人需经多长时间才能追上前方的汽车?分析如果直接列出方程4t=7+10t-21·2t2并解得t=7s,则该结果肯定不会是正确答案,这是因为汽车在5s末就已经停止运动,时间7s对于等式右边已无实际意义可言,可见对于这类涉及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的追及问题,同样应…  相似文献   

19.
追击和相遇问题在运动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理论联系实际的安全行车问题更是综合分析方法使用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本章内容包括位移、路程、时间、时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学习中要注意准确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特别应该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