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微核测定法证明,胱胺对受照射大鼠的血液淋巴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染色体的辐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剂量减低系数(DRF)分别为1.89和1.81。此法同传统方法所测得胱胺的防护效果相近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用明胶-离心法分离和浓缩血液中淋巴细胞而后制片观察分析其微核出现率,并以此来测定染色体损伤的新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测定了大鼠受Co~(60)-r射线照射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还对受265拉特照射后活存狗的远期效应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骨髓有核细胞微核测定以及染色体畸变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本文还对其应用价值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大豆异黄酮对辐射小鼠造血系统损伤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大豆异黄酮(SoybeanIsoflavone,SI)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系统功能的影响。雄性昆明小鼠照射前补充SI,经4Gyγ射线照射,观察补充SI对电离辐射损伤小鼠内源性脾结节(CFU-S)数、骨髓细胞粒、巨噬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数、骨髓细胞DNA含量及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SI提高了辐射损伤小鼠CFU-S数,增加了骨髓有核细胞CFU-GM数,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对骨髓细胞DNA含量也有一定的增加趋势。表明SI可以提高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能力,减轻辐射对骨髓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害,SI对辐射小鼠的造血系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子主要由核反应产生,用放射源和一定 的靶物质,借助于(a"n)或(Y "n)反应,就能 射出中子。加速器中用高能粒子打击靶或反应 堆中的裂变过程都能产生中子流。尤其是近代 医学上中子治癌机的应用和核武器的发展,人 们接触中子的机会就逐渐增多。如果这些场合 安全防护或操作程序出了故障,就有产生过量 照射的危险。所以研究反映中子损伤效应的生 物学指标是必要的。中子以穿透力强为其特 点,它对外周血液尤其是淋巴细胞的辐射效应 是显著的。我们过去的工作已证明,人体接受 分次局部61C0照射后,用直接浓缩法发现外 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增高和染色体畸变率有一 定相关[1]。用X线照射诱发人淋巴细胞微核, 其剂量效应亦呈线性关系[2]。为评价微核测定 在辐射损伤中的意义和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 采用氖一氖中子发生器照射健康人离体血1),经 过培养诱发淋巴细胞微核,观察剂量效应以及 微核和染色体畸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对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本研究检测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的表征,并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照射对照组、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组。小鼠经6Gy x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剂量率2 Gy/min)。于照射后3 d和8 d处死小鼠,检测其外周血细胞数、脾脏和胸腺指数、骨髓和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照射后3 d和8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组和照射对照组的白细胞均明显下降,相比照射对照组,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组有改善(p<0.05或p<0.01);而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组和照射对照组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均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微泡组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有下降,和照射对照组相比,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组的胸腺指数明显改善(p<0.05或p<0.01)。照射后3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照射对照组的骨髓细胞较少,存在细胞碎片,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组骨髓细胞数量略有减少,存在细胞核松散现象。而照射后8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照射对照组的骨髓细胞几乎找不到,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组骨髓细胞有一定数量,存在细胞凋亡现象。本研究表明,载氢-纳米氧化铈微泡通过保护造血组织、改善造血功能,对机体起到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一种快速简便的测定细胞染色体是否被损伤的方法(即微核试验)测定茶毛虫NPV、油茶尺蠖NPV及油桐尺蠖NPV对小白鼠的安全性,通过测定其骨髓中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出现频率,证明无论是单独或是混合感染方式均不能测出这些病毒对骨髓细胞染色体有特定的损伤,而阳性对照环磷酰胺所诱发的微核率与其相比极为显著。此法可作为评价昆虫病毒对哺乳动物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中,除了倒位和相互易位外,几乎都伴有断片的产生。在间期细胞中,这种染色体断片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称为微核。观察微核率的变化,称为微核测定。近年来,由于微核测定具有方法简便、观察迅速、鉴别比较容易等一系列特点,在辐射损伤的诊断、辐射防护药的筛选、辐射的细胞遗传学效应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辐射损伤与微核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辐射损伤早期诊断以及辐射防护剂评定等工作中,染色体畸变分析即细胞遗传学的方法,由于其灵敏和可靠而受到普遍的重视。但在染色体标本制备以及观察、分析的自动化尚未普及时,现有的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分析方法的效率仍嫌不高。为此,Heddle建议用简便而迅速的方法,即检查骨髓细胞微核率来衡量染  相似文献   

9.
微核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沈光平  王钦南  周社祯 《遗传》1985,7(1):15-17
由于染色体畸变的分析可以准确地反映外 界因素对生物体的作用。因此,这种技术被广 泛地用于遗传毒理学的研究以及诱变剂的筛选 等工作。但在检测方面,中期细胞染色体分析 存在着人所共知的缺点,例如实验周期长而程 序繁。另外,畸变反应过于敏感也给工作带来 某些局限性,如,药剂和实验条件造成染色体粘 连而分散不佳,或中期细胞太少,降低了分析的 可靠性。而利用微核技术来检测对生物的损伤 却简便、迅速,恰恰弥补了畸变分析的弱点。所 以自Matter 等介绍了微核率作为染色体损伤 检测的经典方法以来,目前这种技术在人和动 物染色体损伤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而且植 物小抱子母细胞的微核也用于环境检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和小鼠骨髓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两个指标,测定大蒜匀浆滤液(GJ)对环磷酰胺(CP)诱变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GJ灌胃处理小鼠能降低CP(30mg/kg)诱发的微核率,差异极显著(P<0.01)。用GJ处理小鼠,除了CP高剂量(30mg/kg)外,CP中和低剂量(3mg/kg和0.3mg/kg)所诱发的SCE率均受到抑制,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大蒜有较强的抗诱变能力,具修复染色体损伤和DNA错误复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芜菁块根汁对~(60)Co-γ致小鼠损伤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清洁级ICR小鼠为实验动物,探讨芜菁块根汁对~(60)Co-γ射线辐照损伤的防护和修复效应。测定血象、白细胞分类计数、脾指数、胸腺指数和小鼠PCE的微核试验等方法。结果表明:辐照前给芜菁汁组、辐照后给芜菁汁组和连续给芜菁汁组分别使小鼠体重、免疫器官指数、血象、PCE微核率等明显高于~(60)Co-γ辐照组,其中免疫器官指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PCE微核率等数据与~(60)Co-γ辐照组的差异极为显著(P<0.001)。说明芜菁块根汁对小鼠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受到电离辐射损伤时不仅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而且对辐射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少华 《遗传》1992,14(2):16-17
本文以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和小鼠骨髓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两个指标,测定大蒜匀妮滤液(GJ)对环磷酸胺(CP)诱变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GJ灌胃处理小鼠能降低CP(30mg/kg)诱发的微核率,差异极显著(P<0.01)。用GJ处理小鼠,除了CP高剂量(30mg/kg)外,CP中和低剂量(3mg/kg和0.3mg/kg)所诱发的SCE率均受到抑制,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大蒜有较强的抗诱变能力,具修复染色体损伤和DNA错误复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小鼠低剂量辐射损伤模型进行初步研究并筛选敏感检测指标.方法:实验分7组,1组为正常组,其余6组用XHA600直线加速器射线照射,每组取一部分小鼠于照射后2、4、8、16h测定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GB)含量;测定小鼠肝脏和脾脏重量及其组织中的超氧化合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剩余小鼠于4周后观察骨髓切片中血细胞变化.结果:照射后4h测定血常规,发现累积辐射0.4Gy组小鼠RBC有降低趋势,WBC、HGB显著降低,PLT显著升高;肝脏、脾脏的湿质量显著降低;小鼠肝脏组织中MDA的含量显著升高、SOD的活力显著降低;4周后小鼠骨髓细胞的病理改变与单次照射剂量相关,单次较大剂量(如0.6Gy)照射对骨髓细胞影响较大,在4周观察期不能自身恢复,而多次累积照射对骨髓细胞病理改变较小.结论:小鼠低剂量辐射损伤模型的最佳造模剂量为累积照射0.4Gy即每次照射100mGy,间隔一天,连续照射4次.  相似文献   

14.
微核测定法是细胞遗传学的方法之一,Matter等首先用啮齿类动物骨髓细胞微核率来测定疑有诱变活力的化合物,并称之为微核测定法。Heddle推荐使用这种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来衡量染色体损伤。目前,该方法已广泛用于评价理化因子诱变活力的研究上。辐射诱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X射线与X染色体的微校率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同时检测了经X射线诱发人双核淋巴细胞的7号和X染色体的微核率。结果发现:经2.5Gy的X射线照射后.X和7号染色体的微核率男性分别为3.4%和7.1%;女性分别为6.6%和6.0%。X和7号染色体微核率的实验观察值与理论预期值之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提示:X射线并不特异性引起X染色体的微核率增高。  相似文献   

16.
已知6×10~5拉德~(60)Coγ-线照射天麻、当归和党参,能有效地杀虫防霉而药效不受影响。但大剂量照射中药有无可能产生副作用,特别是长期的遗传影响,仍有疑问。我们以常用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测定和离体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为指标,研究天麻、当归和党参经大剂量照射后,诱变活性有无变化,旨在评定中药辐射保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应用微核法测定小麦根尖细胞染色体辐射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伊虎英 《遗传》1981,3(3):30-31
在放射病早期诊断,辐射防护和辐射遗传 及辐射诱变效应的研究中,染色体畸变分析法 由于灵敏度高和可靠性强,受到人们普遍的重 视。现用的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分析法的操作步 骤比较繁杂,效率也不太高,在实践应用中受到 一定的限制。七+年代初,Matte。和Schimid[7] 倡导在研究人类和哺乳动物辐射损伤时用微核 测定法代替染色体畸变分析法。本文工作的目 的是探讨在植物学方面能否用微核测定法代替 染色体畸变分析法,并将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 和辐射剂量之间的关系,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 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微核测定法 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单细胞微凝胶电泳技术在人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孟紫强  张连珍 《遗传学报》1998,25(4):294-300
介绍了单细胞微凝胶电泳(SCG)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过程,并应用该技术研究了γ-线照射、过氧化氢(H_2O_2)、氯化镉(CdCl_2)对人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γ-线照射、H_2O_2和CdCl_2均能引起细胞DNA迁移长度增加,且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对未处理对照细胞DNA迁移的原因及SCG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Co_Y一线照射离体人血诱发的琳巴细胞微核与剂量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微核测定法是细胞遗传学的方法之一, Matte:等Iill首先用啮齿类动物骨髓细胞微核率 来测定疑有诱变活力的化合物,并称之为微核 侧定法。Heddle[8]推荐使用这种简便而迅速的 方法来衡量染色体损伤。目前,该方法已广泛 用于评价理化因子诱变活力的研究上。辐射诱 发微核这一问题已有不少报道,都证明淋巴细 胞微核率和辐射剂量有密切关系[1,2]。有的工 作还证明动物的整体照射和离体实验的效应是 一致的。这就提示了一种可能:用离体照射人 血所得到微核率的剂量效应曲线来估计事故条 件下人员所受的剂量。本实验的目的是建立 淋巴细胞微核率与辐射剂量之间关系的刻度 曲线,作为估计事故受照人员剂量的参考指 标。  相似文献   

20.
本报告应用γ-射线诱发微核、放射性自显影等技术分析细胞周期,研究淋巴细胞微核形成与细胞周期间的定量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经400rad照射的静脉血,在室温下放置1.5小时,或在37℃下放置5小时,此时淋巴细胞属G_0期。和照射前相比,两组微核率均显著增加(P<0.01)。(2)照射静脉血经pHA刺激培养23—24小时收获细胞,此时转化淋巴细胞应属G_1期,分别计数转化和未转化(G_0期)淋巴细胞微核,与照射前未培养淋巴细胞相比有显著增加(P<0.01)。(3)400rad照射静脉血培养72小时后,淋巴细胞微核较培养前增加14.5倍。根据放射性自显影等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微核在细胞周期各阶段均可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