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内服外敷在风热犯肺型小儿肺炎咳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柘城中医院接收的80例风热犯肺型小儿肺炎咳嗽患儿,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麻杏石甘汤内服外敷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咳嗽、发热及肺啰音缓解时间均缩短,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内服外敷治疗风热犯肺型小儿肺炎咳嗽效果较好,可缓解临床症状,利于患儿转归。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辅佐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咳嗽、气喘气急、哮鸣音等临床表现的疗效。方法:92例8~16个月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麻杏石甘汤)和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7天中咳嗽、气喘气急、肺部哮鸣音的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咳嗽、气喘气急、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明显缩短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治疗组的平均治疗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麻杏石甘汤  相似文献   

3.
麻杏石甘汤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间抑菌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麻杏石甘汤配方颗粒汤剂及其传统复方汤剂间抑菌作用的比较。方法:采用试管法比较不同制备方法的复方汤剂间抑菌作用。结果:麻杏石甘汤传统复方汤剂以及麻杏石甘汤颗粒汤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结论:两种汤剂的抑菌作用相近。  相似文献   

4.
麻杏石甘汤体外抗A型流感病毒作用靶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麻杏石甘汤体外抗A型流感病毒的作用靶点。方法运用细胞培养技术、血凝试验和MTT法检测麻杏石甘汤在4种给药方式中对流感病毒血凝滴度和流感病毒感染的MDC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在直接灭活病毒作用中,麻杏石甘汤在3.19 ̄31.25 mg/mL浓度范围内的血凝滴度低于病毒对照组,在15.63 ̄31.25mg/mL时病毒血凝滴度低于利巴韦林组;在干预病毒吸附作用中,麻杏石甘汤在1.95 ̄31.25 mg/mL浓度范围内病毒血凝滴度低于病毒对照组,在7.81 ̄31.25 mg/mL时病毒血凝滴度低于利巴韦林组;在保护宿主细胞作用中,麻杏石甘汤在3.19 ̄31.25 mg/mL浓度范围内病毒血凝滴度低于病毒对照组,在7.81 ̄31.25 mg/mL时病毒血凝滴度低于利巴韦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0.05)。在这3种给药方式中,麻杏石甘汤对流感病毒感染的MDCK细胞的治疗指数高于利巴韦林。在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中,麻杏石甘汤在7.81 ̄31.25 mg/mL浓度范围内病毒血凝滴度显著低于病毒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0.05)。与利巴韦林组比较,检测的麻杏石甘汤5个浓度点的作用不明显,在给药方式中,麻杏石甘汤对MDCK细胞的治疗指数也低于利巴韦林组。结论麻杏石甘汤通过直接杀伤病毒、干预病毒吸附、抑制病毒增殖、保护宿主细胞而发挥抗流感病毒作用,该方直接杀伤病毒、干预病毒吸附和保护宿主细胞的作用优于利巴韦林片,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不及利巴韦林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复方麻杏石甘汤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10月间在舟山市中医院和舟山医院接受治疗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同步放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同步放化疗期间加用复方麻杏石甘汤治疗。比较2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及分级情况、肿瘤近期疗效、同步放化疗前1周、同步放化疗结束、同步放化疗结束后5周KPS评分与血清TGF-β1水平的变化。 结果 同步放化疗结束后,观察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11.67%,明显低于对照的35.00%(P<0.05);观察组 ≥ 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28.33%(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放化疗结束、同步放化疗结束后5周KPS评分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步放化疗结束后,2组血清TGF-β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 结论 复方麻杏石甘汤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显著降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所致的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与其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血清TGF-β1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阿奇霉素联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郑州儿童医院收治的29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5例。给予对照组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各145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恢复时间、治疗前与治疗5 d后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与白介素-10(IL-10)水平及肺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6%)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hs-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肺外并发症(4.8%)低于对照组(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肺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辅佐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咳嗽、气喘气急、哮鸣音等临床表现的疗效。方法:92例8~16个月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麻杏石甘汤)和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7天中咳嗽、气喘气急、肺部哮鸣音的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咳嗽、气喘气急、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明显缩短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治疗组的平均治疗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麻杏石甘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郸城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12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分为A组(56例)和B组(56例)。A组接受头孢曲松治疗,B组患儿在头孢曲松的基础上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发热、咳嗽、肺部哮鸣音)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B组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96.43%(54/56)]较A组[82.14%(46/5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头孢曲松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病程,减轻患儿炎症反应,加快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麻黄、炙麻黄及麻杏石甘汤对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的影响,探讨麻黄炮制、组方的意义。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11组(生理盐水组,盐酸麻黄碱组,麻黄高、中、低剂量,炙麻黄高、中、低剂量组,麻杏石甘汤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灌胃给予相应药液6d,末次灌胃后45min各组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观察小鼠睡眠情况,记录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持续时间。结果与麻黄高、中剂量相比,含等剂量麻黄的麻杏石甘汤睡眠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与麻黄低剂量相比,含等剂量麻黄的麻杏石甘汤睡眠时间极显著延长,P<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麻杏石甘汤中、低剂量组的睡眠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8组的睡眠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与麻黄各剂量相比,含等剂量麻黄的麻杏石甘的潜伏期无显著变化,P>0.05;与麻黄各剂量相比,含等剂量麻黄的炙麻黄的潜伏期和睡眠时间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在本文实验条件下,以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为指标,与等剂量的生麻黄相比,炙麻黄20、10、5g/kg(以生麻黄计)均无降低中枢兴奋作用,而麻杏石甘汤20、10、5g/kg(以生麻黄计)均有显著降低中枢兴奋作用,且有量效负相关关系,其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方三效微型灌肠剂的药效作用。[方法]采用体内、外抗菌法;大鼠2,4-二硝基苯酚致热法;大鼠足跖汗液着色法;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法;大鼠足跖肿胀法及小鼠碳末廊清法观察复方三效微型灌肠剂的抗菌、解热、发汗、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结果]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金葡球菌感染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2,4-二硝基苯酚致热大鼠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大鼠足跖汗液分泌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及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亦能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碳末廓清指数K值。[结论]复方三效微型灌肠剂具有抗菌、解热、发汗、抗炎、免疫增强等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麻杏石甘汤对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MDCK细胞活性与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1)运用细胞培养技术和MTT法检测麻杏石甘汤预防给药和治疗给药方式下的流感病毒感染的MDCK细胞活性;(2)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最大无毒限毒的麻杏石甘汤治疗给药方式下的流感病毒感染的MDCK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治疗给药方式中,麻杏石甘汤在浓度为31.25 mg/mL时,MDCK细胞活性的0D值显著高于病毒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为2.78;预防给药方式中,麻杏石甘汤在浓度为15.63、31.25 mg/mL时,MDCK细胞OD值高于病毒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1为1.71;与病毒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汤治疗给药方式下的MDCK细胞超微结构较完整.结论 麻杏石甘汤在预防给药和治疗给药方式中均能发挥抗流感病毒作用;并能通过抑制病毒增殖的方式而保护流感病毒感染的MDCK细胞活性与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在临床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风热闭肺)中施以麻杏石甘汤随症施量策略的施行疗效。方法随机筛选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入院接受诊治的32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风热闭肺)患儿,平均分配为探析组与对照组,各为160例。探析组施以麻杏石甘汤随症施量策略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将两组的施行效果、咳嗽消失时长、退热消失时长、痰鸣消失时长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探析组的施行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探析组的咳嗽消失时长、退热消失时长、痰鸣消失时长均得到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风热闭肺)中施以麻杏石甘汤随症施量策略,疗效更为明确,能在最大程度上缩短咳嗽、退热、痰鸣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6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3例,对照组采用头孢曲松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麻杏石甘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生化指标水平及临床疗效、病症与体征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性粒细胞(NE)、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6%(81/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7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生化指标复常时间、X线检查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头孢曲松钠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麻杏石甘汤对哮喘模型小鼠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中药麻杏石甘汤对哮喘模型小鼠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麻杏石甘汤高、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均采用卵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与雾化吸入激发法复制哮喘模型,中药高、低剂量组分别按设计剂量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80、20 g.kg-1.d-1),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连续27 d;于末次激发后24 h采血,并取肺组织匀浆,测定血浆及肺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含量。【结果】麻杏石甘汤高、低剂量均能升高血浆及肺组织中SOD、GPx的含量,降低MDA含量(均P<0.05或P<0.01)。【结论】麻杏石甘汤可能通过调整体内的氧化与抗氧化系统,从而改善哮喘的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咳喘清糖浆镇咳、平喘、祛痰和抗菌、抗炎作用。[方法]以小鼠氨水引咳法和豚鼠枸橼酸引咳法观察其止咳作用;以豚鼠组胺致喘法观察其平喘作用;以小鼠酚红排泌法观察其祛痰作用;以小鼠体内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大肠杆菌感染实验观察其体内抗菌作用;以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法、棉球致小鼠肉芽肿法、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法观察其抗炎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咳喘清糖浆能明显延长氨水致小鼠咳嗽和枸橼酸致豚鼠咳嗽的潜伏期和减少咳嗽次数(P<0.05或P<0.01);可明显延长组胺诱发豚鼠的哮喘潜伏期(P<0.05);可显著增加小鼠气管酚红分泌量(P<0.05或P<0.01);对小鼠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后的死亡率有一定的降低趋势;并可显著抑制小鼠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度(P<0.05或P<0.01)。[结论]咳喘清糖浆具有明显的镇咳、平喘、祛痰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麻杏石甘汤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疗效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选取60例支气管炎患儿,按照随机法将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儿接受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的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西药的治疗,对比各自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消失及退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更显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的西医治疗,麻杏石甘汤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疗效更显著,可进一步缩短患儿各项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提高患儿治疗有效率,可作为临床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首选方式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麻杏石甘汤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口服酮替芬、氨茶碱、博利康尼等药物(根据体重计算剂量).观察组采用麻杏石甘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对咳嗽变异型哮喘(CV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麻杏石甘汤低、高剂量组,麻杏石甘汤高剂量+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激活剂Colivelin(Col)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卵清蛋白结合艾条熏蒸法构建CVA模型。对应治疗后,观察大鼠体征和咳嗽次数,肺功能仪检测气道阻力(RE),Diff-Quik染色计数嗜酸性粒细胞(EOS),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肺、支气管组织病理学特征,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肺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STAT3、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哮喘症状,肺组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严重,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纤毛粘连、黏液多,RE,EOS数目,MCP-1、TNF-α含量,以及IL-6、STAT3、TRPV1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麻杏石甘汤低、高剂量组...  相似文献   

19.
李淑霞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780-3781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患儿入院顺序将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在叶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为A、B两组,每组41例。A组接受阿奇霉素序贯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比较两组发热、咳嗽、气急、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消失时间,对比两组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MEF)等肺功能指标水平,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发热、咳嗽、气急、肺部哮鸣音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早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两组FEV_1、FVC、M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B组治疗后FEV_1、FVC、MEF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4%和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肺功能,且不会增加用药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C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54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观察两组治疗后咳嗽、气急消失时间、体温稳定时间、双肺啰音消失时间、X-ray胸片炎症吸收时间、白细胞(WBC)恢复正常时间、平均治愈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总有效率75.9%,两组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体温稳定时间、咳嗽、气急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WBC恢复正常时间、胸片炎症吸收时间、平均治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