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术中单肺通气患者血浆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TNF-α及IL-8水平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需行单肺通气肺叶切除的肺癌患者30例,随机分成依达拉奉组(Y组)和对照组(C组)各15例.患者均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麻醉诱导后,Y组给予依达拉奉0.5 mg/k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30 min内静滴;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滴.两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0)、单肺通气60min(T1)、术后2 h(T2)抽取静脉血4 mL,测定SP-D、TNF-α、IL-8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两组T1、T2的SP-D、TNF-α、IL-8水平明显高于To(P均<0.05),Y组T2的SP-D、TNF-α、IL-8水平明显低于C组(P均<0.05);T1、T2时Y组SOD明显高于C组(P均<0.05),MDA明显低于C组(P均<0.05).结论 依达拉奉能够有效减轻开胸手术单肺通气患者的炎症反应,具有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方式对患者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影响。方法拟行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36例,随机分为长时间组(Ⅰ组)和间断的双肺通气组(Ⅱ组),每组18例。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OLV 45 min(T2)、90min(T3)及术后2h(T4)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浓度。结果两组TNF-α、IL-6、IL-8和IL-10于T2时明显上升(P〈0.05),Ⅱ组T3、T4时TNF-α、IL-6和IL-8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而IL-10高于Ⅰ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间断双肺通气可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复合氯胺酮预处理对肺癌单肺通气患者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将择期拟行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依达拉奉组、氯胺酮组、联合组各12例。四组均先行麻醉诱导,依达拉奉组于诱导后予依达拉奉0.5 mg/kg,氯胺酮组于诱导前予氯胺酮0.5 mg/kg,联合组于诱导前予氯胺酮,诱导后予依达拉奉,剂量同前两组,对照组诱导前后予等量生理盐水。单肺通气时双腔管非通气侧开放,与大气相通,呼吸参数不变。于切皮前即刻、膨肺后60 min、术后60 min取四组血样测定TNF-α、IL-6和IL-10水平。结果依达拉奉组、氯胺酮组、联合组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依达拉奉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氯胺酮组;联合组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及氯胺酮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依达拉奉组;P均<0.05。联合组TNF-α/IL-10、IL-6/IL-10值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结论依达拉奉复合氯胺酮预处理能更有效地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生成、维持围术期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相对平衡,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规律。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人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以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NS)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同时加用东菱迪荚按隔天10u、5u、5u加入生理盐水(NS)250ml静脉滴注及葛根索活血化瘀等治疗;对照组除不用依达拉奉外其余治疗均与治疗组相同。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0天后各抽取病人肘静脉血3ml,1000rpm离心取上清液测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对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SOD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SOD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SOD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治疗组血清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MD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MDA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两组血清MD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依达拉奉可清除急性脑梗死病人体内过多的MDA,对SOD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白爱国 《山东医药》2011,51(27):37-38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d,2次/d,治疗14d。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醇(NSE)、IL-6、TNF-α,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NSE、IL-6、TNF-α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有脑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为降低NSE、IL-6、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6.
依达拉奉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方法18-22g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对照组、依达拉奉3mg/kg和6mg/kg组及辛伐他汀组。给药10d后眼眶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及肝脏系数。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依达拉奉3mg/kg和6mg/kg组中血清HDL-C含量升高44.2%和81.4%(P均〈0.05);AI降低33.8%和50.0%(P均〈0.05);肝脏系数下降12.3%和13.8%(P均〈0.05)。结论依达拉奉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依达拉奉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ET、CGRP和血清SO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颅脑损伤(ACI)患者开颅手术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物酶(SOD)活力的影响。方法4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以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手术前后血浆ET、CGRP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SOD活力,另选40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组。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CI患者术前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SOD活力下降(P〈0.01);开颅手术后120minACI患者ET显著升高(P〈0.01),CGRP、SOD活力显著降低(P〈0.05)。依达拉奉组治疗后30min,血浆ET明显降低(P〈0.01),CGRP、SOD活力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临床治疗剂量的依达拉奉可明显提高ACI患者体内CGRP水平及SOD活力,降低ET水平而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依达拉奉对急性脊髓损伤后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军  戴闽  宗世璋 《山东医药》2009,49(14):20-21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caspase-3、Bcl-x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16只),手术对照组(B组,32只)和依达拉奉治疗组(C组,32只)。采用改良Alien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B、C组分别在建立模型后静滴Ns和依达拉奉。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和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脊髓损伤后3、6、24、48h脊髓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和caspase·3、Bcl-x1的表达水平。结果B组MDA水平、caspase-3和Bd-x1阳性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5和P〈0.01);C组MDA水平和caspase_3阳性表达水平均低于B组(P均〈0.05),Bcl-x1表达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此作用可能与其减轻氧化激化、减弱caspase-3表达和增强Bel-x1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国英 《山东医药》2006,46(8):31-32
将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14d后,两组欧洲卒中评分(ESS)均下降(P〈0.01、〈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期间无明显副作用发生。提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断肢再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冷冻组和药物组。对照组只暴露股动、静脉,不离断肢体;余两组制作深低温保存断肢再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药物组洗脱液中含依达拉奉0.5mg/kg。选取相同时点骨骼肌标本,提取骨骼肌线粒体,测定线粒体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及抗氰呼吸,并对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冷冻组与药物组线粒体中的MDA显著增高,抗氰呼吸显著增加,SOD显著降低,呼吸控制率显著下降。与冷冻组比较,药物组的MDA水平及抗氰呼吸显著降低,SOD显著增高,呼吸控制率显著升高(P均〈0.05);病理改变在冷冻组最为严重,药物组再灌注骨骼肌大部分线粒体完整。结论依达拉奉能减轻深低温保存大鼠断肢再植骨骼肌线粒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与依达拉奉直接抑制羟自由基,提高骨骼肌线粒体内SOD活性,减少MDA的产生,使细胞进行正常的氧化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依达拉奉对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短期应用对心功能失代偿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心功能均为Ⅳ级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8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参数变化。结果两组心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有效率为79.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02%(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D)和左室射血分数(TJVEF)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仅LVEF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D、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依达拉奉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T2DM患者96例( T2DM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 T2DM组治疗前血清TNF-α、IL-1β表达高于对照组,IL-4、IL-10表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T2DM组治疗后血清TNF-α和IL-1β降低,IL-4和IL-10升高,P均<0.05。 T2DM患者血清TNF-α与IL-4、IL-10(r=-0.823、-0.841,P均<0.05),IL-1β与IL-4、IL-10(r=-0.747、-0.778,P均<0.05)均呈负相关。结论 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紊乱与T2DM发生密切相关,且二者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NAC)对胸外科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肺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0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N-乙酰半胱氨酸,A组,下同)和对照(生理盐水,B组,下同)组,每组各20例。A组术后静脉滴注N-乙酰半胱氨酸(8g/次,qd),B组术后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50mL/d);采集患者麻醉诱导前(T0),术后8h(T1),术后24h(T2),术后48h(T3)静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T0时间点,两组血浆TNF-α、IL-6、SOD浓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 0. 05);与T0比较,两组血浆TNF-α、IL-6浓度在T1-3明显上升,SOD浓度明显下降(P 0. 05),A组T1~3血浆TNF-α、IL-6浓度均明显低于B组(P 0. 05),SOD明显高于B组(P 0. 05)。结论 NAC在肺叶切除术后对肺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NAC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和减轻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干预作用。方法取72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慢阻肺模型组、低剂量依达拉奉组和高剂量依达拉奉组,每组各18只,四组大鼠于造模4周后对肺功能、血清抗氧化因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以及肺组织中金属蛋白酶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肺功能检测结果显示,慢阻肺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f、RI明显增高,Cdyn以及PIF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慢阻肺模型组相比,低剂量依达拉奉组RI明显降低,Cdyn、PIF水平明显升高,高剂量依达拉奉组f、RI均明显降低,Cdyn及PIF明显升高。与低剂量依达拉奉组相比,高剂量依达拉奉组Cdyn明显升高(P0.05)。血浆抗氧化物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慢阻肺模型组MDA、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慢阻肺模型组相比,低剂量依达拉奉组和高剂量依达拉奉组MDA明显降低(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及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慢阻肺模型组WBC、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慢阻肺模型组相比,低剂量依达拉奉组和高剂量依达拉奉组WBC、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低剂量依达拉奉组相比,高剂量依达拉奉组WBC、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慢阻肺模型组MMP-9、MMP-12、Caspase-12、CHOP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慢阻肺模型组相比,低剂量依达拉奉组和高剂量依达拉奉组MMP-9、MMP-12、Caspase-12、CHOP表达均明显减弱(P0.05);与低剂量依达拉奉组相比,高剂量依达拉奉组MMP-9、MMP-12、Caspase-12、CHOP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提高抗氧化能力、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和聚集以及改善蛋白酶调节,对延缓慢阻肺临床病理进展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方法:60例发病48h内行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心肌梗塞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依达拉奉组(28例),治疗2~3周后比较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依达拉奉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升高[51.9±4.99)%:(55.31±5.36)%,P〈0.05],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25.9%:13.3%,P〈0.05),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总体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肝脏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10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在肝病患者血中的浓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体外检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的浓度。结果IL-4、TNF-α、IFN-γ在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组患者外周血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01-P〈0.05),而IL-10的肝病组与正常组之间、肝病组之间相比,均未有显著差别(P〉0.05);IFN-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1)和重型肝炎组(P〈0.05);IL-4在重型肝炎组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急性(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IL-4、TNF-α、IFN-γ分别参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促纤维化作用和抗纤维化作用;促炎因子 IFN-γ、TNF-α和抗炎因子IL-4共同参与重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鲁春贤 《山东医药》2010,50(14):106-10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血浆中TNF-α、IL-8、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注乌司他丁6000U/kg(30min内输完),然后以1000U/(kg·h)的速度持续静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不给予乌司他丁。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开始后1h(T2)及CPB停止后1(T3)、24(T4)h抽取动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IL-8、IL-10水平。结果T2-T4时两组血浆TNF-α、IL-8和IL-10水平与CPB前比较,P均〈0.05;T2-T4时实验组血浆TNF-α和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CPB过程中TNF-α和IL-8释放,促进IL-10的释放,有效降低由CPB引发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依达拉奉30mg,每日2次,共14d,治疗前后定期对病人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定。结果治疗14d及21d后治疗组ESS评分及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14d及21d显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汪洁 《山东医药》2006,46(20):54-55
将5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各28例,两组均予溶栓剂、抗凝剂、B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IL-6和TNF-α。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同法测上述指标。结果ACS患者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降低不明显(P〉0.05)。认为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辛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即有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血清谷氨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兼顾病情需要,分为对照组、亚低温组、依达拉奉组及联合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依达拉奉组及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亚低温治疗、依达拉奉治疗以及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所有病人均治疗14d。治疗后第1天、第7天检测4组病人血清中谷氨酸、TNF-α及IL-10水平的变化,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各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治疗后第7天联合组谷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其他3组,依达拉奉组、亚低温组的谷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其他3组,依达拉奉组和亚低温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依达拉奉组和亚低温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3个月,联合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4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效果较二者单独使用效果更好,能显著改善病人GCS评分、血清谷氨酸、TNF-α及IL-10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