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方法 选取河南省胸科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进行的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3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进行的正中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5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术前资料、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 全组无死亡,两组病例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的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15.31±10.30)h、术后24 h引流量(371.39±112.58)mL、ICU滞留时间(35.67±15.86)h、术后住院天数(22.25±5.82)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略长于对照组。结论 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主动脉瓣置换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肋间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28例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回顾分析经肋间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经右侧肋间小切口施行心脏直视手术28例,其中二尖瓣置换13例,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2例,二尖瓣置换加冠脉搭桥1例,房间隔缺损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加三尖瓣成形3例,左房粘液瘤4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结果 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术后皮下气肿2例,二次开胸止血一例。体外循环时间55.6±14.3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31.4±12.5 分钟。术后气管插管时间7.2±1.8小时,术后住院时间8.2±2.4天。术后随访3-14月,心功能良好。结论 肋间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保持胸廓连续性,与传统胸正中切口比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可以在部分心脏手术患者群推广。  相似文献   

3.
心脏标准外科手术切口,即前胸正中切口,可以较好地显露心脏的大部分结构,容易建立体外循环,已经成为大部分心脏手术的标准切口。但是随着手术安全性的提高和本着减少手术创伤、进一步达到术后恢复快以及美观的目的,小切口手术应运而生。本介绍经胸骨上段横切口、横向劈开胸骨径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方法,并对该术式的优缺点及术中注意事项进行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曹彬  王东进  陈宝俊 《江苏医药》2006,32(9):846-848
目的探讨右腋下直小切口心脏微创手术的操作规范和适应证。方法随机选掸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人200例,分为研究Ⅰ组(右腋下直小切口)150例和对照Ⅰ组(胸骨正中切口)50例。随机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200例,包括二尖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分为研究Ⅱ组100例和对照Ⅱ组100例。结果除对照Ⅱ组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5例外,无手术死亡。研究Ⅰ、Ⅱ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但术后胸腔引流血量和输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随访2个月~2年,患者均恢复良好,无远期死亡。结论右腋下直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的适应证为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二尖瓣置换术。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但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及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应慎用本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完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临床方法及价值。方法 75例完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1例,不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治18例,二尖瓣置换术16例,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插供血管时间分别为(108.62±36.25)min、(42.55±21.16)min;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为(223.26±135.98)ml;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结论完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安全可行,通过加强体外循环的管理能够保证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微创心外科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初步经验。方法:某院自2011年8月~2012年7月,76例患者采用全胸腔镜下进行了右前小切口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均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对体外循环建立方法、体外循环管理及手术后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45~260(118.5±56.7)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9~150(62.5±32.2)min;ICU停留时间8~34(22.6±4.8)h;术后住院时间4~26(5.9±3.6)d;1例因术中主动脉根部出血无法控制,改为正中胸骨切口。无股动脉插管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全胸腔镜下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近期手术疗效满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和术中VAVD的合理应用,为术中体外循环灌注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进行临床治疗,以此分析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患者共计80例,选择时间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所有患者均予以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进行治疗,分析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80例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不存在手术死亡病例,只有1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情况,且予以了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进行治疗;患者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分别为(65.55±15.55)min,(36.66±12.22)min、(86.67±23.33)m L;80例患者均没有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结论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具有十分可靠的临床应用安全性,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用血量,且患者的术后切口具有隐蔽和美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再次二尖瓣手术中应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及微创技术的意义及作用。方法:13例心脏外科术后再次出现二尖瓣病变患者接受右胸小切口微创二尖瓣置换术。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单肺通气。右侧腹股沟切口,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加装负压调节器维持静脉回流。右胸前外侧4-6cm切口,经第3或第4肋间入胸,左心房切口直视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全组病例行生物瓣置换2例,机械瓣置换10例,二尖瓣成形1例,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1.5±25.6(78-167)分钟。1例术后早期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1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机械通气时间11.2±2.3(7-14)小时,平均ICU停留时间3.5±1.7(2-9)天,平均住院时间12.7±1.5(9-15)天。结论:对于心脏术后再次二尖瓣手术患者,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及“No Touch”微创二尖瓣置换术能够避免再次正中开胸的手术风险,简化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微创瓣膜手术 “No Touch”技术  相似文献   

9.
胸骨正中切口作为大部分心脏手术常规入路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但其存在创伤大、恢复慢等弊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小切口入路逐渐增多,如胸骨上、下段部分切开,经胸侧壁小切口[1]、胸腔镜小切口辅助,全胸腔镜以及机器人辅助[2]等手术方式.这些手术保留了胸廓稳定性,患者恢复快,切口较为美观[3].我科于2009年3月-2011年11月行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3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徐燕  陈红 《安徽医药》2014,(5):983-985
目的研究比较右腋下直切口,右胸小切口,右胸骨旁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随机抽取该科2011年1月—2013年8月经小切口行瓣膜置换术64例,其中经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MVR)术40例,经右腋下直切口二尖瓣置换术20例,经右胸骨旁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AVR)术4例,并随机抽取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术65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5例,主动脉瓣置换30例。对比分析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术后各种观察指标和护理特点。结果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相比,术后切口长度,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鸡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术相比,小切口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刀口隐蔽,符合美容要求,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手术体会。方法采用右股动脉插供血管,右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引血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腋下打孔长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心脏停跳顺行灌注保护心肌,在电视胸腔镜下胸壁打三孔完成二尖瓣置换术13例。结果升主动脉阻闭时间45~125min,平均65min;手术时间3.6~5.8h,平均4.2h。全组无死亡。结论电视胸腔镜下行二尖瓣置换创伤小,美容效果好,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季巍  周晓辉  王水云  魏志凌  崔鹏  方丹 《中国医药》2013,8(8):1066-1068
目的 分析经胸骨上段小切口(SPMS)行心脏瓣膜手术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由北京市海淀医院门诊收治的病例中,经SPMS完成心脏瓣膜手术20例作为小切口组,平均年龄(51±15)岁,平均体重(66±11)kg.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同期行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的20例心脏瓣膜病例作为常规切口组,平均年龄(57±10)岁,平均体重(65±12)kg.观察2组患者的围术期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小切口组无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术后24h胸液量为(345±160)ml,较常规切口组的(436±101)ml明显减少(P =0.036),术后红细胞用量为(1.6±1.4)U,较常规切口组的(3.2±2.7)U明显减少(P =0.029).结论 经SPMS行心脏瓣膜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早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微创二尖瓣手术的经验。方法右股动、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胸壁小切口+四孔(胸腔镜孔、Chitwood阻断钳入孔、左心引流管孔、心房拉钩孔),Chitwood阻断钳阻闭升主动脉,冷血心脏停搏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二尖瓣置换32例,二尖瓣成形4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6例。结果全组无中转胸骨正中开胸、无再次开胸止血,无死亡病例。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行二尖瓣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瓣膜置换术的危险因素,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心瓣膜置换术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顺利恢复240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其中治愈7例,死亡6例。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功能Ⅳ级,年龄≥70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LVEDD≥70mm,合并CABG,主动脉阻断时间>2h,体外循环时间>3h是影响心瓣膜置换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视影响心瓣膜置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处理,对提高其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瓣膜损害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56例IE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左房室瓣置换24例.双瓣膜置换19例,主动脉瓣置换7例,右房室瓣成形3例,右房室瓣置换2例,Bentall手术1例;同期矫治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8例.急诊手术占34%(19/56).结果 长期存活50例,心功能均为Ⅰ~Ⅱ级.早期死亡4例(7.2%).其中3例为低心排综合征,1例为人工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晚期死亡2例.结论 对IE,尤其是急性心衰伴进行性加重不能控制者,应在血流动力学及瓣膜条件恶化前积极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3例患者采用Metronic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全部资料,探讨其治疗效果。结果123例患者其中死亡1例,消融时间10-1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2±15)min,体外循环时间(105±35)min,24 h引流量为(455±280)ml,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及食管损伤、脑梗死等并发症,心脏复跳后100例患者为窦性心律、20例为节性心律、3例为房颤心律,术后住院15-20 d,全组均顺利出院,出院后120例获得随访,随访3-36个月,随访率为97.6%,随访期间98例维持窦性心律,占79.7%,房颤标测患者消融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中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经验。 方法 采用右侧胸壁打3个孔(1~2 cm),股动脉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的方法,对21例患者行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6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1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环成形术2例,DEVEGAR成形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疼痛,ICU监护时间,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 手术时间139~246 min,平均(183.67±31.49) min;体外循环时间69~176 min,平均(81.43±31.56) 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25~85 min,平均(27.31±27.72) min。术后辅助呼吸时间为3~9 h,平均(3.1±4.9) h。术后患者恢复顺利。 结论 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马方综合征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总结疗效.方法 1995年2月至2009年8月手术治疗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113例;其中合并主动脉夹层59例,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50例,DeBakeyⅡ型主动脉夹层9例;根部瘤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81例,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9例,根部瘤直径平均(68±15) mm;术前心功能分级Ⅱ级70例,Ⅲ级32例,Ⅳ级11例.本组施行Bentall手术97例,Wheat手术6例,Cabrol手术6例,主动脉替换加升主动脉成形术4例.其中急诊手术40例,择期手术73例.同期施行二尖瓣成形术3例,二尖瓣替换术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全弓置换加术中支架象鼻术3例.结果 全组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为2.6%. 102例随访3~157个月,平均(78±49)个月.晚期死亡5例,随访102例,心功能Ⅰ~Ⅱ级98例,Ⅲ级4例.结论 Bentall手术仍是治疗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的首选方法,远期随访效果良好.对有家族史的患者避免形成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破裂,根部直径≥4.5 cm推荐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