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 CT成像技术在乏血供原发性肝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乏血供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在TACE前进行常规DSA造影和C臂CT成像,比较TACE治疗前CT/MRI、DSA造影和C臂 CT成像对肝脏肿瘤的检出率。 结果 TACE后CT扫描共发现97个乏血供肿瘤,CT/MRI、DSA造影、C臂 CT成像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1.1%(69/97)、 78.4%(76/97)、 89.7%(87/97)(P < 0.05)。其中,39个肿瘤直径 < 10 mm,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61.5%(24/39)、 76.9%(30/39)、 87.2%(34/39)(P < 0.05); 58个肿瘤直径≥ 10 mm,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7.6%(45/58)、 79.3%(46/58)、 87.9%(51/58)(P > 0.05)。结论 C臂 CT成像能更准确、更敏感地检测出乏血供肝脏肿瘤,尤其对于直径 < 10 mm的肿瘤,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0年对5例经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 按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Ⅱ型各1例,Ⅲ型3例。患者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术后1、3、6个月进行CTA或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2例,双支架重叠技术3例,无并发症发生。4例症状性患者术后3周内症状消失。5例患者术后3 ~ 6个月时肠系膜上动脉CTA及DSA显示动脉瘤腔不显影,支架腔内血流通畅。随访3 ~ 12个月(平均7.8个月)夹层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程序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造影在TACE发现肝癌非常规供血动脉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有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首次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及介入手术治疗报告。根据造影程序将其分为两组:A组526例患者常规行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造影,B组850例只行肝总动脉的造影,均在明确病灶的供血动脉后进行TACE治疗。两组患者动脉造影时均在肿瘤染色不佳或无染色时寻找异位肝癌供血动脉,对肿瘤的供血动脉为腹腔干 肝总动脉之外的血管分别根据其起源进行分类及统计,并就两组的发现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现率的高低并分析产生此统计学差异的原因。结果两组肝癌的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的发现率为A组14.1%(74/526)、B组8.9%(76/850);胃左动脉分支供血的发现率为A组6.7%(35/526)、B组3.3%(28/850);膈动脉供血的发现率分别为A组4.6%(24/526)、B组2.6%(22/850);腹腔干供血的发现率分别为0.5%(3/526)、0(0/850)。此4组侧支血管的发现率A组均高于B组(P<0.05)。而对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右肾动脉、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及脾动脉的肝癌异常供血的发现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性造影可以提高肝癌侧支供血动脉的发现率,特别是提高副肝动脉对肝癌供血的发现率,在提高肝癌的早期完全栓塞率,控制肿瘤的复发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本组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外血供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32例患者共见37支肝外营养血管,分别为肠系膜上动脉12支,右膈下动脉9支,左膈下动脉1支,胃左动脉6支,胰十二指肠动脉弓2支,胃网膜动脉2条,胃十二指肠动脉2支,右胸廓内动脉1支,右肋间动脉1支,脾动脉1支。大多数肝外血供为肠系膜上动脉和右膈下动脉;4支肝外营养血管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33支肝外血供均行超选择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结论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外血供的化疗栓塞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臂CT在腹部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2例行腹部介入诊疗患者在常规DSA基础上行C臂CT检查,评价C臂CT是否提供额外影像信息及其对介入治疗方案的影响;其中25例与近期多层螺旋CT(MSCT)比较,评价其图像质量。结果 在35例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中,68.6%(24/35)C臂CT在常规DSA基础上能提供额外影像信息, 22.9%(8/35)影响了最初通过常规DSA制定的介入治疗方案;7例行肝动脉造影CT(CTHA)及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检查患者,诊断均准确;C臂CT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2.62(稍差于MSCT)。结论   在腹部介入诊疗中,C臂CT能提供较高质量的软组织断层影像,在常规DSA基础上提供较多额外影像信息,并影响介入方案的制定,有利于介入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改良实验动物兔血管造影的方法,优化血管造影后的止血过程,提高DSA检查的成功率,并且对兔主要的血管的CT三维血管成像和DSA检查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兔成像的方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相关经验。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5只,麻醉后于耳缘静脉置管行CTA检查,测量主要血管的管径并观察相关血管形态和走行方向。解剖腹股沟区,分离股动脉和股静脉,以Seldinger法进行血管置管。动脉造影方面,穿刺股动脉后,行大动脉弓、背大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颈总动脉、椎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前动脉和肾动脉造影,延长造影时间观察相应的回流静脉。静脉造影方面,穿刺股静脉后,依次行后大静脉和肺动脉造影。股静脉止血采用直接压迫止血数分钟即可,股动脉止血采用止血钳、血凝酶局部湿敷和外科重建股动脉鞘的方法进行。结果 根据兔各主要血管平均管径的大小,选用18 G血管穿刺针和4 F导管理论上可行兔大部分血管的DSA检查。所有实验兔均成功进行了血管造影,术后成功实现了止血。结论 采用18 G穿刺针和4 F导管适合进行兔主要血管的DSA检查,同时采用药物和压迫止血的方法可以成功实现术后的止血过程,避免了血管结扎引起的正常组织结构的破坏。兔血管造影的工作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血管内皮抑素(Rh endostatin)治疗兔VX2肝癌的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肿瘤周边的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建立30只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单纯TACE组;B组:TACE+内皮抑素组;C组: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3组于治疗前后均行CT灌注扫描,获取灌注参数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肝动脉指数(HA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各组于第1次灌注扫描后分别处死1只肿瘤兔,介入治疗后10d行第2次灌注扫描,并处死所有肿瘤兔。利用免疫组化检测MVD、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肿瘤周边CT灌注参数HBF、HBV、HAF、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均有明显降低,B组较A组明显增高;B组中MVD、VEGF较A、C组显示减低,A组MVD、VEGF较C组稍显增高(P<0.05)。3组中肿瘤VEGF与MV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B组中HBF、HBV、HAF、PS分别与MVD、VEGF呈正相关(P<0.05),而A、C组中HBF、HBV、HAF、PS与MVD、VEGF无相关性(P>0.05)。结论TACE联合内皮抑素治疗兔VX2肝癌与单纯TACE比较,可明显降低VEGF的表达,显著地抑制治疗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减慢肿瘤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8.
赵张平  陈世沛  滕红 《工业加热》2011,(11):844-847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 DA)与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 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 2010年12月41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常规DSA、3D DA及3D MSCTA影像资料,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并咨询神经外科医师。评估两种方法检测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以常规DSA影像和手术所见作为参考。结果 41例患者经过外科手术或DSA证实颅内动脉瘤患者35例,共发现44个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28例, 2个动脉瘤5例, 3个动脉瘤2例。3D MSCTA检查发现41个动脉瘤,3D DA发现44个动脉瘤,两种方法对检测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分别为93.2%、85.7%、97.6%、66.7%和100%、85.7%、97.8%、100%。3D MSCTA与3D DA都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体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3D DA在多发的复杂、微小动脉瘤细节显示上更具优势。结论 3D MSCTA具有安全、快捷、无创、准确等特点,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和邻近解剖关系,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3D DA能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精准的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多种重建方法对腹主动脉瘤(AAA)进行术前影像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共75例AAA患者的MSCTA资料,并对比分析其中61例成功实施血管腔内修复(EVAR)术患者的MSCTA及术中DSA资料。应用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分别测量EVAR术相关各解剖学数据,并对照DSA测量数据,比较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结果 ①12例(12/75,16.0%)行外科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2/75,2.7%)临床定期随诊,未行手术治疗,61例(61/75,81.3%)行EVAR术治疗。②行EVAR术治疗的61例患者中,Ⅰ型仅2例(3.2%,2/61);Ⅱ型44例(72.3%,44/61),其中Ⅱa型27例、Ⅱb型11例、Ⅱc型6例;Ⅲ型15例(24.5%,15/61)。③对比61例行EVAR术病例的术中DSA数据和MSCTA数据,近端瘤颈长度、内径,瘤体长度,远端瘤颈长度、内径,髂总动脉长度、内径等各测量值差异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006 ~ 0.427,P = 0.653 ~ 0.999),以DSA测量值为参考标准,应用Bland And Altman方法计算3种重建方法测量数值的偏倚在0.00 ~ 1.70。结论 采用VRT重建图像观察AAA与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关系,MPR重建图像测量血管内径,MIP重建图像测量血管长度和血管走行角度,CPR重建图像观察血管及分支管腔内及管壁情况,合理应用MSCTA多种重建方法可以准确、直观显示AAA的形态学变异、腔内精确结构及分支血管关系,精确测量AAA与治疗相关的主要径线,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有力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肝癌患者TACE术的相关问题。方法 收集5例艾滋病合并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合并脾功能亢进。5例患者TACE术前均行肝脏CT扫描,经肝动脉注入低于常规剂量的化疗药和栓塞剂进行化疗栓塞术,并对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脾脏栓塞约60%)。术后1周及1个月复查CD4T淋巴细胞、肝功能及血常规,定期复查CT观察碘油沉积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 TACE术及部分脾栓塞术均顺利进行,5例患者共行10例次TACE术。CD4 T淋巴细胞在TACE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 > 0.05);血清ALT、AST、TBIL和外周血WBC在术后1周较术前升高(P < 0.05),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 > 0.05);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外周血WBC、RBC、PLT较术前升高。5例患者均随访36个月,其中4例死亡,1例存活。结论 TACE术对艾滋病合并肝癌患者免疫状况无明显影响,术后肝功能变化与一般肝癌患者相一致。严格掌握TACE手术适应证,用低于常规剂量的化疗栓塞剂对肝癌进行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