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中国医学创新》2015,(26):54-58
目的:探讨上颌窦占位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窦肿块的CT及MRI表现。结果:内翻乳头状瘤25例均与鼻腔内肿块相连。CT:72.7%表现为中等软组织密度,13.6%可见钙化,邻近骨质72.7%受压变形,45.5%骨质吸收,18.2%骨质破坏。MRI: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信号较混杂,增强后不均匀强化,83.3%呈"脑回状"强化。出血坏死性息肉6例,均位于上颌窦囟门部,呈分叶状。CT:密度不均匀。MRI:T1WI呈略低信号,T2WI中央区呈高信号,周围呈环形低信号影。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鳞状细胞癌23例,表现为上颌窦内肿块沿窦壁向外浸润性增厚或形成不规则肿块。CT:52.4%密度不均匀,4.8%可见钙化,均伴有窦壁骨质破坏,其中82.4%可见内壁骨质破坏。MRI: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低信号,增强后多不均匀强化。腺样囊性癌9例,CT:57.1%密度不均匀,MRI:T1WI呈低、等或稍高信号,T2WI表现为高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其他少见肿块亦各有特点。结论:CT能够显示骨质改变,对判断良恶性有重要价值;MRI能够显示肿块的病理特征及其周围受累结构的改变,对其定性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指导意义;二者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对11例经手术和组织学证实的颈静脉球瘤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颈静脉球瘤,左侧7例,右侧4例;病变以颈静脉孔为中心生长并向周围结构不同程度蔓延。病变边界均清楚,呈卵圆形2例,哑铃形1例,不规则形8例。颞骨高分辨CT(HRCT)表现:与脑组织比较,颈静脉孔区软组织肿块呈等密度,周围的骨质呈虫蚀样或不规则破坏,其中7例鼓室下壁骨质破坏,肿块进入下鼓室并有2例听小骨破坏,2倒侵犯内耳道和外耳道,4例颈动脉管骨质破坏,5倒岩尖骨质破坏,6例斜坡骨质破坏。MRI表现:颈静脉孔区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楚。全部11例中,与脑灰质比较,MRT WI呈低信号3倒,等信号8例,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T1WI呈明显不均匀强化,9例(82%)在T2WI和增强T1WI上可显示“盐和胡椒”征。6例小脑受压,3例延髓、小脑同时受压。MRA表现:未见明显异常改变。MRV表现:2例乙状窦及颈内静脉受压。结论联合使用CT和MRI两种检查方法能够为颈静脉球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岩尖积液的CT、MRI征象,分析岩尖积液的影像学特征及CT、MR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有CT和(或) MRI资料的岩尖积液患者24例。在图像上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密度或信号特点、强化模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影像表现。结果24例中岩尖积液累及多个气房21例,单个气房病变3例。其中13例行CT检查的患者中,与脑灰质相比,病变呈低密度8例,呈等密度4例,不同气房内分别呈等密度和低密度1例,各气房内病灶密度均匀;12例病变周边骨质有硬化,1例无明显硬化边。15例患者行MRI检查,与脑灰质相比,T1 WI呈低信号8例,呈等信号7例;T2 WI均呈高信号;T1 WI、T2 WI信号均匀。其中9例行增强扫描,病变气房、岩尖及其周围脑膜均未见异常强化。所有病变侧岩尖均无骨质破坏,骨皮质无中断,无膨胀表现。结论岩尖积液典型表现为单侧岩尖多个或单个气房内密度增高,T1 WI呈低或等信号,T2 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无骨质破坏,岩尖无膨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与MRI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已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位于顶叶镰旁,呈分叶状;1例位于颅底,呈类圆形;1例位于桥小脑角,呈椭圆形;2例位于颞部,呈分叶状;1例位于枕部,呈分叶状;1例位于跨叶,呈分叶状。CT上,3例平扫呈均匀高密度软组织肿块;2例呈密度不均、混杂密度,并见低密度区;2例见邻近骨质吸收或破坏;1例显示小斑片状钙化。MRI上,2例顶叶镰旁病灶呈T1WI像等信号;2例颞部病灶呈T1WI像稍低信号,肿瘤形态为分叶状,边界清晰,同时颞部有骨质破坏;2例病灶呈T2WI像高信号,均匀稍高;2例病灶呈T2WI像不均匀高信号,以等信号为著,同时还有不均匀的混杂信号或者边缘囊变。结论通过CT与MRI的影像学特征,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做出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颌窦良性占位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窦良性肿块的CT及MRI表现。结果:内翻乳头状瘤64例,48肿块与鼻腔内相连。76.5%为均匀软组织密度,10.4%可见钙化,76.6%邻近骨质受压。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信号混杂,90%呈"脑回状"强化。出血坏死性息肉7例,均位于上颌窦囟门区,密度不均匀,T1WI呈略低信号,T2WI中央区呈高信号,周围呈环形低信号影,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他少见肿块亦各有特点。结论:部分上颌窦良性肿块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通过仔细阅片,可大大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陈晓丽  杨本涛  王振常 《当代医学》2009,15(20):115-117
目的探讨鼻、眶、耳部腺样囊性癌CT和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例经组织学证实为腺样囊性癌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昕获得的16例CT和11例MRI表现。结果19例中起源于鼻腔6例、鼻窦4例、外耳道7例、泪腺2例,肿块呈不规则形8例、分叶状2例、椭圆形6例、圆形5例,大小为1cm~3cm者11例、〉3cm者6例、〈1cm者2例,边界不清14例、边界清楚5例。平扫CT显示密度欠均匀9例、密度均匀7例,肿瘤周围骨质以受压为主,局部呈“虫蚀状”破坏10例、溶骨性破坏4例;仅为骨质受压1例;无骨质改变1例。MR T2WI上肿瘤呈等、高混杂信号,T1WI呈低信号,增强T1WI为不均匀“筛状”强化。结论鼻、眶、耳部腺样囊性癌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T2WI和增强T1WI上“筛状”改变、相邻骨质以受压膨胀为主、局部虫蚀样骨质破坏,CT显示骨质改变优于MRI,MRI显示“筛状”改变及病变范围更清楚。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鼻硬结病的CT及MRI影像特点。方法:报道1例鼻硬结病侵犯颞下窝并文献复习。结果:病变起源于左侧后鼻孔及左侧蝶窦区,累及左侧咽粘膜间隙、左侧颞下窝及邻近骨质;结合本病例及文献复习,肉芽肿期鼻硬结病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轮廓清楚,密度不均匀,可见骨质破坏,残存骨质呈硬化改变;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等信号影,信号不均匀,增强后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CT可清晰显示骨质破坏情况,MRI能更清晰准确显示病变侵犯范围,T1WI高信号有助于鼻硬结病的诊断。两者结合能够为鼻硬结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27例,小肠11例,其他部位18例。肿块平均直径7.9cm,腔外生长者24例,腔内生长者16例。胃肠道钡餐造影表现(16例):腔内充盈缺损,局部黏膜展平,胃、肠腔被推挤,可见黏膜破坏,蠕动消失。CT9例,肿块密度均匀1例,不均匀8例。增强后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7例。MRI4例,肿块T1WI呈均匀低信号1例,3例不均匀低信号;T2WI肿块呈高信号。结论GIS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胃肠钡餐造影上以消化道腔外肿块为主,CT和MRI在GIS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滑膜肉瘤的X线、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X线平片、CT、MRI表现。结果:3例位于四肢、3例位于躯干、1例位于左肺上叶;X线、CT显示肿块密度低于肌肉,密度多不均匀,其中4例肿块内出现骨化或钙化,3例出现相邻骨骨质破坏,4例邻近骨受压骨吸收。3例肿块MRI表现为卵圆状、分叶状团块,边界清晰,信号均一,T1WI与肌肉信号相同,T2WI呈明显高信号;8例肿块在T1WI为“三重信号”,T2WI压脂像见“铺路石”征;T1序列增强扫描,5例均表现为肿块内絮片状明显不均匀强化,间隔明显强化。〖HTK〗结论:〖HTSS〗① 滑膜肉瘤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② 对于滑膜肉瘤,X线、CT联合MRI可更全面显示其影像学特征,有利于肿瘤定性和鉴别。  相似文献   

10.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资料。观察指标:病灶数目、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或信号及强化程度。结果单发15例,其中额骨6例,顶骨5例,枕骨3例,眼眶1例;多发1例共3个病灶,分别位于额骨、枕骨及斜坡。额骨、顶骨及枕骨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眼眶及斜坡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晰伴有硬化缘。X线表现为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多边缘无硬化,仅眼眶及斜坡处病灶局部有硬化缘。CT主要表现为颅骨内外板类圆形骨质破坏,眼眶及斜坡病灶呈不规则侵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无骨膜反应;其中6例单发病灶及1例多发病灶均见骨质破坏内残留小点及细条骨片;软组织肿块部分呈均匀等密度,增强后软组织部分轻度强化。MRI均见骨质破坏区向颅骨内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其中11例11个病灶T1WI呈低信号,4例6个病灶呈中等信号,1例1个病灶T1WI见斑点状高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均呈高信号,信号均匀;病灶软组织肿块均呈显著性强化。结论 X线结合MRI有助于诊断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小静脉闭塞病的CT和低场MRI表现。方法通过总结5例肝小静脉闭塞病的CT和低场MRI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其表现,5例均行CT三期增强,2例行低场MRI检查,2例经活检证实。结果 5例CT平扫均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肝实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减低,增强呈"地图状"强化,以门脉期为甚;低场MRIT2WI上呈多发云絮状稍高信号,门脉周边见高信号水肿带,以重T2WI为甚;所有病例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肝段变细,肝静脉显示欠清。结论 CT增强尤其是门脉期呈"地图状"强化是肝小静脉闭塞病的特征;低场MRIT2WI尤其是heaveyT2WI上呈多发云絮状稍高信号,门脉周边见高信号水肿带亦是佐证;结合病史可高度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胆管细胞癌CT和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34例肿块型胆管细胞癌,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长T1长T2信号或低密度肿块影,动脉期周边强化和中心延迟强化。其中2例为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胆管细胞癌,表现为增强各期周边强化的肿块;7例管壁浸润型胆管细胞癌,表现为管壁的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管壁的异常强化以及远端胆管的扩张;13例管内型胆管细胞癌表现为异常强化的腔内肿块。结论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和MRI对其诊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 PNE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p PNET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其中4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3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胸壁软组织2例,髂骨1例,股骨1例。发生在软组织的2例p PNET,X线及CT表现为分界不清的等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破坏相邻骨质;MRI表现为软组织内边界不清的肿块,其内信号不均匀,以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骨质破坏。发生在骨的2例p PNET,X线及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伴有较大的软组织肿块;MRI在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不均匀强化。结论 p PNET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X线平片、CT与MRI检查有助于术前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等,CT和MRI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有无侵犯毗邻组织器官或远处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6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讨MRI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例,均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确定病灶境界、大小、信号均匀度和强化程度等,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6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肿瘤直径7~17 cm,小于10 cm 2例,大于10 cm 4例,平均12.5 cm。T1WI呈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其内见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为高信号,且不均匀强化。结论 SFT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影像表现,T2WI多表现为略高信号中夹杂片状低信号区,良性肿瘤T1WI信号相对均匀,境界清楚,均匀强化;恶性肿瘤境界不清,信号常不均匀,且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诊断脊柱结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1例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影像资料,观察脊柱结核的MRI信号改变。结果:单椎体受累2例,2个椎体受累4例,3个及3个以上椎体受累5例。11例均见椎体骨质破坏,表现为“虫蚀状”,其中6例出现跳跃病灶,T1加权像(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椎间盘破坏3例,表现为椎间盘变形,失去正常结构,在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受累椎间隙狭窄。寒性脓肿4例,T1WI多呈低信号,T2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为不规则及环形强化。结论:MRI对脊柱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利于发现多部位脊柱结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肾上腺血肿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临床随访证实的21例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影像学资料。结果21例外伤性肾上腺血肿均在外伤后1周内行CT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2例行MRI检查。CT平扫表现为肾上腺区类圆形、长椭圆形等高密度影、低密度影;病灶周边脂肪层浑浊,内见线条影;多伴有胸腹部脏器的损伤。增强扫描示病灶各期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1 WI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 WI为高信号,边界欠清晰。随访观察可见肾上腺区的病灶逐渐缩小,密度减低直至消失。结论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能够明确诊断并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苗勒管囊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苗勒管囊肿8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8例苗勒管囊肿中,其中1例位于右下腹部,呈类圆形肿块影,信号不均匀,TlWI肿块外周以等、稍高信号为主,中心呈高信号,T2WI外周呈明显高信号,中心为较高信号,增强未见强化;其余7例均位于前列腺后正中线,呈倒置的水滴状或椭圆形,6例Tl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cT表现为不规则囊性低密度影,内见条状纤细分隔,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结论根据苗勒管囊肿的CT和MRI表现及发病部位特点,可以在术前对苗勒管囊肿做出正确诊断。MRI较CT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在本病的影像诊断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的CT、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OEC的CT、MRI表现,并与手术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例OEC位于左侧5例,右侧3例。肿瘤最大径4.5~17.5cm,平均9.2cm。全部肿瘤均呈囊实性,6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2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边界部分模糊7例,清楚1例。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cT值37~46Hu,平均4lHu,囊性成分cT值14~40Hu,平均25Hu;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中等程度强化,动脉期cT值6l~77HIJ,平均66Hu,实质期cT值65~78HU,平均71HU。MR平扫:T2wI实性成分呈等信号,囊性成分呈低信号,T2wI实性成分呈稍高信号,囊性成分呈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中等程度强化。8例OEC中合并子宫体内膜癌2例,其中l例经MRI检查,表现为子宫体部内膜不规则增厚,T2wI呈等信号,Tn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中等程度强化,1例合并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OEC的病理特征,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侵犯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定性价值,并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卵巢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OCCA)患者的多层螺旋CT及MRI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OCCA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归纳其影像特点。结果 14例患者均为囊实性混合型肿块,多层螺旋CT平扫可见瘤体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晰,肿块内可见不规则团块样实性成分或乳头状结节,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实性成分动脉期见中等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MRI检查见囊腔T1WI为低信号10例,等高信号4例;囊腔T2WI均呈等高信号;实性成分T1WI呈等低信号,T2WI则为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结论 OCCA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性,但缺乏明显的特异性,建议联合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降低误诊及漏诊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MRI)动态增强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卵巢癌动态增强MRI资料,其中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证实。所有病例均行1.5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 MRI)。结果浆液性囊腺癌3例病灶表现为囊性肿块,12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MRI平扫表现:T1WI呈低信号或稍低、等信号,T2WI呈高、略高信号,信号不均匀,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厚薄不均的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粘液性囊腺癌8例病灶为囊实性肿块,6例表现为实性肿块。MRI平扫表现:T1WI、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可有出血。动态增强扫描:囊壁、囊内片状阴影、间隔以及结节较明显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未分类的囊腺癌3例病灶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与粘液性囊腺癌相似。结论 1.5T磁共振动态增强对卵巢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