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邻氨基苯硫酚、苯甲酰氯为起始原料,通过与三氯化铱配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金属铱的(2-苯基苯并噻唑)配合物(bt)2Ir(acac),产率为45.47%,熔点为303~304℃.通过质谱、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光致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配合物在350~450nm存在单线态和三线态金属铱到配体的电荷跃迁,在566.0 nm处有强的金属配合物三线态磷光发射,配合物(bt)2Ir(acac)是一种新型的磷光材料.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未见报道的草酸双缩邻苯二胺双缩水杨醛Schiff碱(L1和L2)和金属离子[Co(Ⅱ),Cu(Ⅱ),Ni(Ⅱ)]与L1配合生成的三种Schiff碱金属配合物。并对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IR、UV和1 HNMR的表征,以及Schiff碱及其配合物热致变色性能和荧光性能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均不具有热致变色的性能,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光谱,发射峰值波长λem在470~524nm。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5-氯-苯骈噻唑偶氮苯甲酸(5-Cl-BTAEB)与铜的显色反应.在pH值为3.5的HAc NaAc缓冲溶液中,在乳化剂OP存在下,5-Cl-BTAEB与Cu(Ⅱ)生成2:1稳定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655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5.17×104L/(mol·cm),由此建立了一种新的Cu(Ⅱ)测定方法.铜含量在0~480.0μg/L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方法用于测定电镀废水中微量铜,结果与萃取-催化褪色光度法相符.实际样品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加标回收率为98.0%~103.5%.  相似文献   

4.
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Cu(Ⅰ)配合物[Cu(DPEphos)(PyPPN)]BF4 (CuL1L2),其中二DPEphos和PyPPN分别表示(2-二苯基膦基)苯基醚和吡啶并[1′,2′∶2,3] 吡嗪[5,6-f] 1,10-菲罗啉,并制备了结构为ITO(20)/2-TNATA (20nm)/NPB(40nm)/CBP∶8% CuL1L2(30nm)/BCP(20nm)/Alq3(20nm)/ LiF(1nm)/ Al(100nm)的掺杂式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掺杂式器件在530nm处有较强的金属配合物三重态的绿光电致磷光 (ELECTROPHOSPHORESCENCE,EPL)发射,最大亮度为2388cd/m2,在电流为0.1mA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达到11.4cd/A,据我们所知,该OLED器件的EL性能是目前报道Cu(Ⅰ)磷光配合物的EPL器件中最高的.  相似文献   

5.
晋永  陆明 《爆破器材》2015,44(1):1-6
为了研究LLM-105(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与过渡金属Cu和Co配合物的热分解特性及其相容性,合成了LLM-105与Cu(Ⅱ)和Co(Ⅲ)的配合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其结构。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了不同升温速率下Cu(Ⅱ)和Co(Ⅲ)配合物的分解温度,并用Kissinger法和Ozawa-Doyle法计算了其表观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利用转化率(α)和与其对应的温度(T),得到不同转化率下活化能随温度变化曲线。利用DSC测试了Cu(Ⅱ)和Co(Ⅲ)配合物与HMX在不同质量比下混合炸药的分解温度,并对其相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u(Ⅱ)配合物与HMX相容性较好,且优于Co(Ⅲ)配合物。  相似文献   

6.
彭丽  光善仪  徐洪耀 《功能材料》2020,(4):4013-4017
以罗丹明B酰肼、3-溴水杨醛为原料,通过活性氨基与醛基的缩合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罗丹明B席夫碱化合物(RHBS)。该化合物作为配体与锌离子配位,可得到新的红光发光材料[RHBS-Zn(Ⅱ)];作为荧光探针,可实现锌离子高灵敏选择性。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对席夫碱配体RHBS及配合物[RHBS-Zn(Ⅱ)]进行了结构和性能的分析。结果分析表明:锌离子以1∶1的方式与配体RHBS上亚氨基的N原子、羰基中的O原子及酚基中的O原子配位,形成锌离子配合物[RHBS-Zn(Ⅱ)]。在556 nm光的激发下,配合物在587 nm处有明显的特征红色荧光产生,且配合物的发光荧光量子产率达15.1%。同时,在587 nm处,不受其它离子干扰,对Zn(Ⅱ)具有高的荧光探针选择性,是Zn(Ⅱ)很好的荧光探针检测材料。  相似文献   

7.
利用2-对甲苯基吡啶(ptpy)、对乙烯基苯甲酸(VBA)和三水合氯化铱(IrCl_3·H_2O)配位,得到了铱配合物单体Ir(ptpy)_2(VBA),再将其与乙烯基咔唑共聚制得了一种含铱配合物的新型聚合物.通过元素分析、FT-IR光谱和~1H NMR谱等对Ir(ptpy)-2(VBA)和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凝胶色谱仪(GPC)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n)为8230.此外还研究了Ir(ptpy)_2(VBA)和聚合物的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PL)光谱.光致发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在固态时,主体咔唑基团向客体铱配合物基团有着较为有效的能量转移.聚合物在501nm处有较强的金属配合物三重态的磷光发射峰,是一种绿色磷光材料.  相似文献   

8.
设计合成了荧光传感分子α-呋喃甲醛缩对苯二甲酰腙(p-PB-Fu),采用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应用吸收和荧光光谱初步探讨了在乙腈中其对Cu2+的响应.结果表明,p-PB-Fu与Cu2+存在两个结合过程,首先是其与Cu2+以2:1的方式形成普通配合物;而随着Cu2+的继续加入,所形成的配合物之间通过自簇集而形成金属配位聚合物/寡聚物.光谱数据初步表明后者对Cu2+具有较高的识别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光吸收比差法结合光谱修正技术,可以直接准确测定电镀废水中的微量铜(Ⅱ).在pH值为4.05的CH3 COOH-CH3 COONa缓冲溶液中,氯代磺酚S(CSPS)与Cu(Ⅱ)反应形成Cu-CSPS配位化合物,用光谱修正法表征其结构为[Cu2 (CSPS)2 (H2O)2]2-.利用此反应结合光吸收比差法建立了一种Cu(Ⅱ)定量分析新方法.结果表明:在适量NaF掩蔽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选择性良好;Cu(Ⅱ)含量为0~0.125 mg/L,Cu(Ⅱ)的检出限为1.35×10-3mg/L;该法用于测定镀铜废水中微量Cu(Ⅱ)时,结果与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得的结果相符,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加标回收率为98.3%~ 105.0%.  相似文献   

10.
刘娟  王亮  郑长征 《材料导报》2012,26(2):83-85
由5-溴-2-羟基苯基乙酮与2-羟基苯甲酰肼在乙醇溶剂中反应得到5-溴-2-羟基苯基乙酮-2-羟基苯甲酰腙。以该酰腙、吡啶和氯化铜水热合成配合物(C15H11N2O3Br)Cu(C5H5N)。通过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98929(19)nm,b=2.4177(5)nm,c=0.78755(16)nm,β=97.285(4)°,V=1.8685(6)nm3,Dc=1.745mg/m3,F(000)=984。荧光光谱表明,配体和配合物均具有荧光性,配合物在360.0~410.0nm处的荧光强度得到了增强。  相似文献   

11.
孔治国  李文连  王丹  陈丽莉  张光 《功能材料》2007,38(10):1575-1576
采用真空沉积法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SS(60nm)/m-MTDATA(20~60nm)/Cu(Ⅰ)-complex(20~60nm)/LiF(1nm)/Al(100nm)的有机光伏(OPV)器件,其中m-MTDATA作为电子给体,Cu(phen)((DPEphos))BF4是一种作为电子受体磷光Cu(Ⅰ)配合物.该OPV器件在可见区几乎没有响应仅仅在长波紫外区有响应, 这种可见盲区OPV器件在1.5mW/cm2的365nm紫外光从ITO玻璃方向垂直照射下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Isc和填充因子FF分别为1.95V,107.9μA/cm2和0.283,能量转化效率达到3.97%.还研究了不同紫外光照射强度对器件主要PV性能与照射强度的倚赖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由查耳酮和4-氯苯甲酰肼反应得到查耳酮-4-氯苯甲酰腙(H2L),以该酰腙为配体,水热合成制得一个新的配合物查耳酮-4-氯苯甲酰腙吡啶铜(Ⅱ)(CuL2Py)(CCDC∶844451),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晶胞参数a=0.8637(2)nm,b=1.5790(4)nm,c=1.6186(4)nm,β=102.227(4)°,V=2.1573(9)nm3,Z=2,μ=0.675mm-1,Dc=1.327mg/m3,F(000)=890。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在130.11℃以下时很稳定。抑菌实验结果显示配体及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配合物比配体的抑菌活性强。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先配合再聚合的技术路线,先以Zn2+为中心离子,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为第一配体、10-十一烯酸为活性配体合成了反应型锌配合物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十一烯酸-锌[Zn(BTZ)(UA)];再采用溶液聚合法,将Zn(BTZ)(UA)与苯乙烯共聚制备了聚苯乙烯-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十一烯酸-锌[St-co-Zn(BTZ)(UA)]。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热重分析对配合物和聚合物的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红外和紫外光谱表明,共聚物不仅表现出了聚苯乙烯的吸收,也表现出了配合物的吸收;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在395nm的激发波长下发射蓝绿光,发射峰位于471nm处;聚合物在395nm的激发波长下,发射蓝光,发射峰位于451nm处,色坐标为(0.145,0.139),位于蓝光区;热重分析显示,聚合物的热分解温度为273℃,可用于三基色白光LED荧光粉的蓝光成分。  相似文献   

14.
以消炎镇痛药(S)-布洛芬与Cu2+配合物为模板分子,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聚砜膜为多孔支撑层,利用辐射引发聚合制备了Cu2+配位分子印迹复合膜。通过紫外光谱研究发现,(S)-布洛芬、Cu2+和甲基丙烯酸形成了配位比为1∶2∶2的3元配合物。通过扫描电镜及渗透实验发现聚砜基膜固含量为17%时,修饰后印迹膜形态及性能最好。同时,通过选择渗透实验发现,印迹膜对其手性对称物(R)-布洛芬及结构类似物酮洛芬渗透选择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以9,10-双蒽酸(H2L)和2,6-二甲基吡啶(Hdmpy)为配体,合成了一个二维结构的稀土配合物{[Tb(L)2(H2O)2] (Hdmpy) (H2O)2}∞;用原位聚合法将该稀土配合物与丙烯酸类聚氨酯大分子单体复合,制备出{[Tb(L)2(H2O)2](Hdmpy)(H2O)2}∞/丙烯酸酯类聚氨酯稀土高分子材料,并研究了稀土配合物在材料中的分散及材料的热稳定性、荧光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在稀土高分子材料中主要以200~500nm颗粒均匀分散;且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300℃),在波长372nm的激发光下,材料在440nm出现最大荧光发射峰,有望应用于发光材料领域.  相似文献   

16.
以水杨醛苯甲酰腙为配体(H2L),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3种稀土[Y、Pr、Tb]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元素分析、紫外及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X单晶衍射测定了钇配合物的结构。其结构以4个对称的金属核为骨架,每个金属核上带有2个配体,属于四方晶系,P4/ncc空间群,a=2.1656(2)nm,b=2.1656(2)nm,c=2.6668(4)nm,α=90°,β=90°,γ=90°,V=12.507(3)nm3,Z=16。荧光光谱表明,钇配合物在473nm处有强的荧光发射,铽、镨配合物都表现出良好的特征荧光发射,其光致发光性能良好,有望在光学材料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7.
用真空蒸镀法在室温Si基片上制备了Ag薄膜 ,并用X射线衍射及反射式椭偏光谱技术对薄膜的微结构和光学常数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构分析表明 :制备的Ag膜晶体仍为面心立方结构 ,呈多晶状态 ,晶粒择优取向于 [111],平均晶粒尺寸约为 2 2 7nm ,晶格常数 ( 0 4 0 860nm)比标准值 ( 0 4 0 862nm)略小。在 2 5 0~ 83 0nm波长范围椭偏光谱测量结果表明 :Ag膜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分别在 0 15~ 1 4 9和 0 3 1~ 5 77之间。与块材相比 ,在块材的折射率大于一定值 ( 1 0 0~ 1 3 3 )时 ,Ag膜的折射率比块材的小 ,其余范围则增大 ;Ag膜的消光系数减小。并给出了一套较为可靠的、具有实用价值的Ag薄膜光学常数。  相似文献   

18.
胶束光度法测定非晶态FeNiCr合金中的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pH =8 .0、HCl tris缓冲溶液和Tween80胶束介质中 ,研究了 1 亚硝基 2 萘酚 (NN)与Ni(Ⅱ )的显色反应。建立了胶束光度法测定微量Ni(Ⅱ )的新方法。结果表明 ,Ni(Ⅱ ) NN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4 5 5nm ,摩尔吸光系数为1.0 1× 10 4 L/ (mol·cm) ,检出限为 0 .0 4mg/L ,有色溶液的吸光度与Ni(Ⅱ )量在 0 .2~ 1.0mg/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 ,加标回收率为 96 .2 %~ 10 3.1% (n =6 )。测定了非晶态FeNiCr合金钢中的镍。  相似文献   

19.
设计合成了3种新型含单氟8-羟基喹啉衍生物配体:(E)-2-[2-(2-氟代苯基)乙烯基]-8-羟基喹啉(4a)、(E)-2-[2-(3-氟代苯基)乙烯基]-8-羟基喹啉(4b)、(E)-2-[2-(4-氟代苯基)乙烯基]-8-羟基喹啉(4c)及其相应的锌配合物(5a)、(5b)、(5c),利用1 H-NMR、IR、MS、元素分析确认了其结构。测定了它们在DMF溶液中的荧光性质;荧光光谱显示化合物4a、4b、4c在DMF溶液中的λmax分别是505nm、487nm、513nm;5a、5b、5c的λmax分别是559nm、598nm、588nm,荧光光谱显示氟基位置的改变可以调控8-羟基喹啉锌配合物的发光性质。  相似文献   

20.
用固、液合成法合成邻联甲苯胺双缩香草醛(L1)和邻联甲苯胺单缩香草醛(L2)Schiff碱配体。L1分别与金属离子[M=Cu(Ⅱ)、Co(Ⅱ)、Ni(Ⅱ)]配合,合成3种新型配合物ML1。结构经UV-Vis、1H NMR、IR及元素分析对配体、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物质与预期一致。它们具有良好的热致变色性和一定的荧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