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股骨颈骨折对股骨头血供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DSA)对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患髋行Seldinger′s法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测算及比较不同骨折类型患者股骨颈支持带动脉计数和旋股内动脉跨越股骨颈长度与股骨颈横径之比(旋股内动脉占颈比)。结果股骨颈骨折患者支持带动脉计数和旋股内动脉占颈比,头下型和头颈型明显小于颈中型和基底型(<0.05),颈中型明显小于基底型(<0.05),头下型和头颈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股骨颈骨折部位越高,股骨头血供损害程度越重,提示股骨头血供破坏程度与骨折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股骨头坏死血供重建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Dai P  Zheng Z  Sun S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195-197
目的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带旋髂深血管骨膜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后血运重建情况。方法对20例术前、14例术后股骨头坏死病人用DSA检查,动态观察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术前见旋髂深动脉位置恒定,无缺如者,末端有3~7支分布于髂骨嵴部。术后3周,见旋髂深动脉较术前粗,流速基本相同,末端在股骨头内分布均匀,呈“鸟窝”样改变。术后3个月血管较术前仍稍粗,流速稍快,末端头内呈团状,“鸟窝”样改变增大,微细血管分布达软骨下区,结论用DSA成功地观察到股骨头坏死术后血运重建良好。该检查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图像清晰。  相似文献   

3.
股骨头修复与重建术后血运重建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前后股骨头内血运变化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54例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保存股骨头治疗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周进行股动脉插管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ARCO分期标准Ⅱ期33髋,Ⅲ期21髋。治疗方法分别为带旋股外血管升支髂骨瓣转移术23侧,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13侧,带旋股外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术9例,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横支大转子支双血管蒂大转子骨瓣9例。其中19例患者在术后6~24个月再次行患髋DSA复查。结果 54例术前股动脉DSA造影均显示股骨头供血的异常改变。术后6周DSA显示48侧转移骨瓣血管蒂充盈良好,股骨头内供血明显改善;6例术后DSA显示转移骨瓣血管蒂充盈不佳或股骨头内无造影剂充盈,其中1例术后8个月复查DSA显示血管蒂充盈满意,股骨头血供良好。本组病例临床成功率为91%,影像学成功率为85%。结论 保证转移骨瓣血管蒂通畅是ONFH保头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溶栓治疗疗效资料,探讨有效的介入治疗ANFH的方法。方法:对临床和影像诊断为ANFH的32例共51个股骨头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结果:股骨头供血血管主要来自髂外动脉的旋股内动脉的分支,占89%;DSA表现为缺血性、淤血性、缺血和淤血并存。结论:超选择性插管介入溶栓术是ANFH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卒中以发病速度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所以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防再出血尤为重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出血性卒中病因的诊断、进一步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选择以及术后临床观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对本院2001年9月~2004年2月经DSA检查的76例出血性卒中的患者病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国玲  赫卫平 《医学综述》1995,1(7):309-3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简称DSA)是医学影象学中,继X线CT之后的又一项新技术,也是当前医学影象学中具有突破性的新进展。尤其在血管疾患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发展过程关于DSA的发展过程,还需追溯到血管造影术本身的历史。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个星期后,两位奥地利医生就在尸体上进行了动脉血管造影尝试。1923年,德国医生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内,成功地利用X射线实施了人体四肢动静脉造影。30年代中期,创建了经腰部穿剌实施主动脉、颈动脉及周围血管造影的方法。此后,随着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压变化.方法:对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116例患者做了术前、术中及术后血压的监测,用立柱式血压计测血压,均在平卧状态下测量,测量时间为DSA前30min,术中连续血压监测,术后回病房分别观察血压1小时、2小时.结果与结论:DSA术前与术中,术后1小时血压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指导并提醒临床医生注意,应如何对待造影患者的血压变化,尤其在基层医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选择性栓塞术治疗耳鼻喉科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DSA联合选择性栓塞术治疗35例顽固性鼻出血和5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DSA可明确显示异常出血或肿瘤的异常供血血管,35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选择性颌内动脉栓塞一次治愈率为91.43%;5例鼻咽纤雏血管瘤患者术前3 d行选择性颌内动脉和面动脉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出血量200-400 ml,术中肿瘤易于快速、彻底剥离.结论 DSA联合选择性栓塞术可作为迅速治愈顽固性鼻出血及明显减少鼻咽纤维血管瘤术中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首次治疗前后教字减影血管造影的(DSA)影像表现及其治疗意叉。②方法动态观察对比分析58例原发性肝癌首次介入治疗前后肿瘤双血供(肿瘤供血动脉、门静脉)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③结果30例肿瘤血管丰富,无明显动、静脉瘘,栓塞后,肿瘤供血血管变细或闭塞,血流变慢,瘤血管减少或消失,实质期肿瘤染色变淡或不显示,肿瘤缩小明显;10例出现肝动脉-静脉或门脉瘘,9例用明胶海绵或钢固栓塞瘿口后动、静脉分流减轻,动脉造影肿瘤染色较好,栓塞后碘油沉积良好;3例有肝外侧支;6例有门脉癌栓。④结论分析原发性肝癌首次介入治疗的DSA表现,对制定介入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某医院DSA防护后的辐射场分布的测定结果表明,防护效果好,且随着距离增加,辐射剂量有下降趋势,可见介入辐射的防护工作是有效的,以后应该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可控制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资料完整的133例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均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对患者资料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即对术前、手术期、术后各项可控制性因素与股骨头坏死相关性分析。结果133例患者获12~60个月随访,平均45.2个月。12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坏死率9%,坏死发生时间为术后13~51个月。结论可控制性因素对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影响显著。加强可控制性因素的认识与处理,是减少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48例,外侧切口入路35例,后外侧切口入路13例,全部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股骨柄假体均为骨水泥型.结果 48例治疗后均获随访2~6年,平均4.5年.按Harris标准评分:优44例,良2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95.83%.结论 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观察并探讨股骨头坏死的范围大小与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后发生股骨颈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年人股骨上段防腐标本15对,共30具,要求生前无髋关节疾患,骨质较好。将其随机分组,模拟股骨头内不同范围的囊性变(即坏死区域),将标本分为正常组、股骨头坏死10%、20%、30%、40%、50%,6组。在股骨头表面覆盖相匹配的金属假体,模拟单足站立时肢体负重力线的方向,加载一定的压力,直至股骨颈发生骨折为止。记录测试结果并分析股骨头不同坏死范围与股骨颈骨折发生的生物力学相关性。结果:(1)随着股骨头坏死范围的增加,股骨颈的承载能力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股骨颈骨折越容易发生,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随着股骨头坏死范围的增加,股骨颈的强度呈不断下降趋势,即坏死范围越大,股骨颈的强度下降越厉害,以至人体不能负重,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骨头坏死范围达25%~40%的年轻患者(≤55岁)是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MMSA)的最佳适应证。股骨头坏死范围超过50%的患者是MMSA术的相对禁忌证,术后股骨颈骨折发生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4.
颈中型股骨颈骨折愈合过程股骨头松质骨生物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对股骨头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实验动物在股骨颈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股骨头松质骨进行钙、磷含量测定及力学性质测试。结果:其力学性质发生了变化,钙、磷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颈中型股骨颈骨折愈合状态会直接影响股骨头的力学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漏诊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漏诊的治疗进行分析.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收治8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漏诊患者,年龄25~59岁,平均41.7岁,初步诊断为股骨干骨折,后修正为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股骨干骨折行钢板内固定.股骨颈骨折行3枚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股骨髁上骨折2例行股骨远端外髁解剖钢板的内固定,1例术中更改行逆行股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5年,骨折均愈合,髋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凡强大暴力及有扭转暴力者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易漏诊,术前常规髋膝摄片是避免漏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股骨颈骨折后,供应股骨头颈部的血流受到影响甚至中断,从而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但是目前仍不能很快的评估股骨颈骨折造成的血供受损的具体部位和程度。借助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影像学的分析.可建立一个较为细致的股骨头血供三维模型,骨科医生便可以根据患者的伤情评估血供受损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62-64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60例,年龄≥60周岁,其中30例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设立为A组,30例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设立为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少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2.3±2.4)d、明显短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均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坠积性肺炎及褥疮等近期并发症。其中,A组发生远期并发症包括假体松动1例、异位骨化1例,B组发生远期并发症包括髋臼磨损1例、异位骨化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而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刘丽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245-1246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将我院骨科收治的4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救治,观察比较术后1年、3年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虽在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术后3年的临床疗效优良率高26.45%。结论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较为突出,进一步缩短了康复时间及医药费用,且安全性较高,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分析其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对46例儿童股骨颈骨折按Colonna分类,骨折无移位者采用牵引加髋人字石膏固定治疗14例;有侈位者采用牵引加闭合复位多根克氏针固定16例,可吸收螺钉固定3例,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采用牵引闭合复位空心钉加克氏针或单纯空心钉固定13例,术后不用髋人字石膏固定。结果 经1-5年术后随访,骨折愈合、功能完全恢复28例,骨折愈合功能恢复稍差12例,股骨头坏死3例,髋内翻畸形3例。结论 儿童股骨颈骨折在临床较少见,但其并发症、致残率较高.预后差。按Colorma分类,Ⅰ、Ⅱ型疗效差.Ⅲ、Ⅳ型疗效好。无侈位骨折保守治疗效果好。有移位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或螺钉固定效果好,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