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面瘫发病后治疗2个月仍未痊愈者,可定为顽固性面瘫。从整体观角度出发,正气虚损是顽固性面瘫的根本病机。"久病必虚""久病必瘀",气虚或邪气阻滞经络气血的运行导致面部经筋肌肉失于气血濡养、温煦。王丕敏导师以"经筋失养"立论,在整体观指导下,局部采用手法提捏推筋激发经气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腹四穴(即气海、中脘、双侧天枢)温针灸益气养血、温通经脉,整体调节脏腑气血的运行。根据临床观察,疗效显著,为治疗顽固性面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火针及中镇六穴结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及中镇六穴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共治疗4周。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组治疗4周后H-B评分均显著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且治疗组H-B评分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火针及中镇六穴结合电针可有效提高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效果,减少面神经功能评分,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发病早期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规律。方法选择发病3 d内又未经其他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分期施治,全程足三里温针灸,急性期灸面部、翳风刺络拔罐、针远道穴,静止期面部多针浅刺、经筋排刺,恢复期面部少穴透刺。对照组不分期,始终局远配穴、面部艾条灸、足三里温针灸。两组各以5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性面瘫发病早期恰当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疗程短、愈显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入住医院的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灸结合推拿方法进行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面部神经功能、治疗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社会功能评分(FDIS)、躯体功能评分(FDIP)、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H-B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FDIS评分、FDIP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面瘫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和面部神经功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下关穴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甲钴铵治疗发病2个月后面瘫的效果。方法将发病2个月后面瘫患者按照就诊日期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毫针针刺,取穴:四白、颧髎、颊车、地仓、下关、翳风、风池、合谷。面部穴位选患侧,合谷选对侧。治疗组在取穴和疗程同对照组外,针刺同时附加下关穴温针灸,起针后在四白、颧髎、颊车、地仓、下关、风池、翳风穴交替选择,每次4穴,注射甲钴铵注射液共1mL,每穴0.25mL。两组均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10次1疗程。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对发病2个月以上的面瘫均有疗效,但治疗组总有效率(97.5.5%)明显优于对照组(84.21%)(P<0.05)。结论下关穴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发病2个月后面瘫较单纯针灸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方式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6例周围性面瘫急性发作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配合防风汤熏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分级、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为74.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B面神经功能评分分级、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2周观察组H-B面神经功能评分分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第4周、第6周观察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效果比单纯西药治疗方式疗效更加显著,可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神经功能的恢复,缩短治疗时间,有效缓解症状及体征,是临床上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冯晓琳  徐文清  易璐 《右江医学》2022,(11):825-828
目的 探讨电针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58)及对照组(n=58)。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包括社会功能评分(FDIS)和躯体功能评分(FDIP)]。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3%,高于对照组的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FDI中FDIS和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电针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可获得较好效果,能有效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降低面部残疾指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温针灸分期治疗埃塞俄比亚黑人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8例埃塞俄比亚黑人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148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恢复期三期,不同时期施以温针灸为主的不同针刺方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手足少阳经穴为辅。对照组130例采用常规针灸治疗,穴取合谷、风池、下关、翳风、颊车、地仓、迎香等。从愈显率和治疗时间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6.62%,优于对照组的60.77%(P<0.05)。在前3个疗程内,治疗组痊愈率为89.79%,优于对照组的56.86%(P<0.05)。治疗组痊愈患者的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结论:温针灸分期治疗埃塞俄比亚黑人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翳风穴贴敷联合温针灸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Portmann评分、House-Brackmann分级、SF-36评分及症状恢复时间的影响。 方法 将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7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纳入本研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甲钴胺胶囊联合传统针灸治疗,观察组则行翳风穴贴敷联合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面部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症状恢复时间,统计面部功能障碍情况,观察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RPA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症状恢复时间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17、7.180,均P<0.05)。对照组患者的H-B分级情况明显差于观察组(P<0.05),SF-36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71.05%)显著低于观察组(97.37%),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396,P<0.05)。 结论 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翳风穴贴敷联合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按摩灸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甲钴胺片结合针刺及中医专科护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按摩灸治疗。2组针刺及按摩灸均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 d,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面部损伤程度量表评分、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评分。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8%(19/26),治疗组为84.62%(22/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面部损伤程度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H-B分级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按摩灸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面部透刺电针配合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P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面部透刺电针配合温和灸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电针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P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60例中,治愈53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治愈率88.3%,总有效率98.3%;对照组60例中,治愈42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5例,治愈率70.0%,总有效率91.7%。两组治疗后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治愈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Portmann评分及面部残疾指数均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ortmann评分及面部残疾指数改善更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表明面部透刺电针配合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且能明显改善患者Portmann评分及面部残疾指数,恢复面神经功能,作用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加温针灸在周围性及中枢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周围性及中枢性面瘫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2组治疗后IgM、Ig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加温针灸治疗可显著改善面瘫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与针药配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将8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针药联合组)45例,对照组43例(针灸组),均配合TDP照射.结果: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4.44%、95.56%;对照组分别为53.49%、88.37%,两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药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针灸治疗组.  相似文献   

14.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3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比较综合针灸疗法和单纯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纰采用针刺配合艾条灸、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32例,总有效率达96.9%.较单纯针刺治疗(有效率为5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灸、穴位注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顽固性面瘫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治疗组予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14%,较对照组(80%)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降低H-B分级得分、改善面神经功能积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面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时机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4例,以急性期即进行针灸治疗;对照组63例急性期仅口服西药,至急性期之后开始局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7d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瘫急性期即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每周连续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4周。治疗4周后,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Portmann面瘫简易评分及表面肌电图的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的痊愈时间。【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为83.33%(25/3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2、4周后,2组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H-B面神经功能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2、4周后,2组患者的Portmann面瘫简易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Portmann面瘫简易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2、4周后,2组患者的面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包括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颧小肌、颧大肌)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面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痊愈时间为(20.98±3.76)d,对照组为(24.36±4.37)d。观察组痊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滞针牵拉疗法在顽固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西安市阎良区中医医院收治的68例顽固性面瘫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滞针牵拉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H-B积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积分、面神经电图评价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H-B分级与积分、FDI量表积分、眼轮与口轮匝肌波幅等观察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4.12%),显著优于对照组(80.43%,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滞针牵拉疗法具有显著加速顽固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治愈率,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国医大师熊继柏面瘫经验方联合电针治疗急性期面瘫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44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国医大师熊继柏面瘫经验方结合电针治疗)、电针组(仅采用电针治疗)、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经验方组(仅采用国医大师熊继柏面瘫经验方治疗),每组36例。每天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DIP)以及社会生活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DIS)对4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评价各组治疗前后和组间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电针组、普通针刺组、经验方组(P<0.01);电针组总有效率高于普通针刺组、经验方组(P<0.05);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经验方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Portmann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与电针组、普通针刺组、经验方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与普通针刺组、经验方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与经验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平均起效时间及平均治愈时间与电针组、普通针刺组、经验方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与普通针刺组、经验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与经验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医大师熊继柏面瘫经验方结合电针治疗急性期面瘫的临床疗效均优于电针、普通针刺和经验方治疗,能有效提高疗效、缩短恢复时间且具有较好安全性。4种治疗方法中,国医大师面瘫验方结合电针疗效优于单纯电针,单纯电针优于普通针刺,普通针刺优于经验方。  相似文献   

20.
温针足三里配中药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足三里配中药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足三里配中药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愈显率为79%,对照组的愈显率为3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温针足三里配中药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