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心脏移位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G)中暴露术野时心脏位置改变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47例,年龄50~82岁,术前左室射血分数为0.55±0.14,择期行OPCABG,平均移植血管桥3.2条。采用漂浮导管方法监测血液动力学,分别在麻醉诱导后循环稳定时(T_1)、搬动心脏前(T_2)、吻合前降支时(T_3)、吻合右冠状动脉或后降支时(T_4)、吻合左旋支或对角支时(T_5)、血管吻合完成、心脏恢复自然位置后(T_6)、及手术结束时(T_7)作参数测定。结果 吻合前降支时(T_3),SI和LVSWI有所降低(P<0.01),但CI和SvO_2保持在基础水平。吻合后降支或右冠状动脉、左旋支或对角支时(T4、T5),CI、SI、LVWI、LVSWI、RVWI和RVSWI等明显降低(P<0.01),其中CI较对照值降低18%,LVWI和RVWI降低均为25%,MAP和SvO_2也显著下降(P<0.05~0.01),而HR、RAP、MPAP、PAWP和PVRI则显著增高(P<0.05~0.01)。心脏恢复自然位置后(T_6),CI、LVWI和RVWI恢复到对照值水平。结论 OPCABG术中由于心脏被搬动及移位,可导致明显的心功能损害和血压下降;麻醉手术期间采取可靠的血液动力学监测和有效的心血管功能支持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冠脉搭桥术围术期心肌缺血的预防与麻醉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冠脉搭桥病人术后早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为5% ̄38%,它关系到病人的转归。麻醉处理应重点放在围术期心肌缺血的预防,其原则为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扩大冠脉口径,降低心血管系统的应用和减少血栓形成,保证心肌氧供需平衡。就冠脉搭桥术的术前用药,麻醉维持及术后处理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拟观察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变化。 资料与方法 择期行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多支病变患者20例,年龄55-76岁,NYHA心功能Ⅰ-Ⅱ级,左室射血分数均大于40%。  相似文献   

4.
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是心脏手术中常用的正性肌力药,本研究旨在评价二者同等剂量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脱离体外循环后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随机选择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24例,心功能NYHA分级Ⅰ~Ⅱ级,ASA分级Ⅱ~Ⅲ级,年龄42~74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7例,随机分为2组(多巴胺组,多巴酚丁胺  相似文献   

5.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的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G)中的血液动力学及氧代谢参数的变化,并分析其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择期行OPCABG手术患者87例。均采用芬太尼、异氟醚、笑气、异丙酚行静吸复合全麻。采用肺动脉漂浮导管和连续心排血量方法测定血液动力学,分别在手术前(T1)、锯胸骨后(T2)、吻合血管桥前(T3)、吻合前降支时(T4)、吻合后降支或右冠状动脉时(T5)、吻合左回旋支或对角支时(T6)、血管吻合完成并恢复心脏自然位置(T7)、闭合胸骨前(T8)及手术结束时(T9)等时间点测定及计算血液动力学参数;分别在上述的T1、T2、T3、吻合开始后1.5h(T4-)、及T9的5个时间点检测动脉、混合静脉血气,并进一步计算氧代谢参数包括氧供8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氧摄取率(ERO2)等。记录术后拔气管导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结果 与T1相比,T2与T3的HR、CO、CI、PAWP、MPAP、LVWI、RVWI、RVSWI、DO2I、SO2、PO2均显著增加(P〈0.05或0.01),而VO2I与ERO2明显降低(P〈0.05或0.01),但SI、LVSWI和PVRI无显著性改变(P〉0.05)。在吻合靶血管过程中(T4、T5、T6),CI、SI、MAP、LVWI、LVSWI、RVWI、RVSWI、DO2I、SO2、PO2、VO2I等不同程度地降低(P〈0.05或0.01),而HR、RAP、MPAP、PAWP和ERO2则显著增高(P〈0.05或0.01)。血管吻合完毕后至术毕(T7、T8、T9)各项参数均逐渐恢复至T1水平或明显改善。术后平均6.5±2.3h拔除气管导管,ICU停留时间为2.6±1.4d。结论 在可靠的血液动力学监测和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情况下,OPCABG病人可安全地渡过吻合靶血管时的循环波动期,恢复机体的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off 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 ,OPCAB) ,由于不需体外循环、减轻了对患者的生理干扰、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降低而成为目前冠心病手术治疗的一种重要选择[1,2 ] 。此类手术在心脏跳动下进行血管吻合 ,术中血液动力学波动大 ,吻合血管期间会造成心肌缺血 ,故对麻醉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总结了我院近期实施的 2 8例此类手术的麻醉管理情况。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ASAⅡ~Ⅳ级择期行冠状搭桥术患者 2 8例 ,男 2 0例 ,女 8例 ,年龄 (5 7 5± 10 9…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麻醉时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79例择期在全麻低温心肺转流(CPB)下行CABG病人,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n=38)和舒芬太尼组(S组,n=41)。F组以芬太尼10~20μg/kg、S组以舒芬太尼1~2μg/kg,分别配伍咪唑安定、依托咪酯缓慢诱导。F组间断静注芬太尼5~10μg/kg、S组间断静注舒芬太尼0·5~1·0μg/kg,持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连续监测HR、BP、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肺动脉压(PAP)、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肺血管阻力(PVR)、周身血管阻力(SVR)、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结果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合理伍用咪唑安定、依托咪酯,可使麻醉诱导更平稳;舒芬太尼复合异氟醚麻醉血液动力学更稳定;舒芬太尼可获得较芬太尼高的CO和CI、较低的SVR和PCWP。结论舒芬太尼用于CABG麻醉更容易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麻醉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适用于冠状动脉单支、多支病变.本文总结12例此类手术的麻醉体会.  相似文献   

9.
脱泵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脱泵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发展趋势脱泵冠状动脉搭桥术 (offpumpcoronaryartenybypassgraft,脱泵CABG)或称非体外循环的CABG近年来呈上升趋势[1] 。我院自 2 0 0 0~ 2 0 0 2年共实施CABG 32 0例 ,其中脱泵CABG 82例。 2 0 0 0年脱泵CABG 2例 ,2 0 0 1年脱泵CABG 32例 ,2 0 0 2年升至 48例 ,2 0 0 2年较 2 0 0 1年同比增长2 2个百分点 (表 1)。CABG从用泵到脱泵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它得力于下列条件 :(1)外科医师技术的显著提高 ,使脱泵CABG从 1根桥发展到 3根或 4根桥 ,能够达到完全再血管化程度 ;(2 )麻醉医师精心调控心率和…  相似文献   

10.
环磷酸腺苷对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磷酸腺苷(cAM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第二信使,通过激活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激活或抑制细胞某些酶,发挥生理功能。它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心排血量;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供氧,保护心肌细胞。然而外源性cAMP注射到体内,特别是在手术中应用,能否很快发挥其生理效应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拟观察cAMP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冠脉搭桥术围术期心肌缺血的预防与麻醉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脉搭桥病人术后早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为5%~38%,它关系到病人的转归。麻醉处理应重点放在围术期心肌缺血的预防,其原则为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扩大冠脉口径,降低心血管系统的应激反应和减少血栓形成,保证心肌氧供需平衡。就冠脉搭桥术的术前用药,麻醉维持及术后处理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从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共完成了46例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其中30例在心肺转流(CPB)下完成,16例为不停跳搭桥(Off—Pump)手术病人,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G)由于免去了体外转流,不仅简化了手术步骤而且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不良影响,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但是,OPCABG术中对心脏的搬动、移位与按压操作,常常导致心功能受损和血压下降, 甚至可发生严重心肌缺血或心律异常,因此维持心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稳定成为此类手术麻醉处理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在体外循环前后应用米力农有助于提高心排血量、改善血液动力学和成功撤离体外循环。但米力农术中持续输注用于OPCABG的效果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观察米力农对 OPCABG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465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手术辅助器械的应用和手术技术、方式及麻醉方法的改进 ,近年来我国也开创了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1] ,即不用体外循环 ,在跳动的心脏上用特制的血管固定器将心脏表面冠状动脉的吻合部位相对固定 ,利用血管腔内分流管来保留其原有血流 ,保证手术野清晰可见 ,从而完成满意的冠状动脉血管吻合。我院自 1998年 8月~ 2 0 0 2年 4月共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5 5 3例 ,除 88例伴有室壁瘤或心脏瓣膜病 ,需同时切除室壁瘤或置换瓣膜 ,必须在体外循环下行搭桥外 ,共实施非体外循环下搭桥 46 5例 ,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下非体外循环搭桥…  相似文献   

15.
非停跳冠脉搭桥手术避免了许多由于体外循环所带来的并发症。但是,在跳动的心脏上对心脏进行操作,会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就暴露和固定各支冠状动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主要的预防处理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50例腹部手术应用2%利多卡因施行硬膜外阻滞对血液动力学影响。50例病人分为上和中下腹部两组,每组25例,结果表明:无论上腹部或中下腹部膜外阻滞后,其总的趋势是麻醉后平均动脉,每搏量,每搏指数,左室有效泵力,总外周血管阻力均降低,而主排血量,心脏指数,心率在上腹部组麻醉后下降,在中下腹部组则短时增加后又下降,提示2%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对血流动力学都有一定程序的抑制作用,尤以腹部为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CPB)与非CPB下冠脉搭桥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同期行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与非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患者各70例,分别为CABG组和OPCAB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术前)和术毕用Swan-Ganz导管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平均压(PAMP)、肺毛细血管嵌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及左室作功指数(LVS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均升高;OPCAB组术毕心搏指数(SVI)升高,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降低(P<0.05),CABG组术毕SVI、SVRI、P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ABG组比较,OPCAB组术毕SVRI、PVRI降低(P<0.05)。结论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均得到了改善,OPCAB 组在改善心功能、降低体、肺循环阻力方面,优于CABG组。  相似文献   

18.
低温对麻醉犬血液动力学及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4,自引:2,他引:62  
目的研究浅低温对麻醉犬血液动力学及流变学影响.方法杂种犬10只,采用物理降温方法(腹腔大网膜及颈部、四肢大血管处用冰袋冷敷),使其直肠温度降至35℃,然后复温,用日本光电RM-6000八导生理记录仪分别测定降温及复温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输出量(CO)、左室压(LV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收缩舒张最大速率(±dp/dt max)、心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量指数(SVI)、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右室每搏功指数(RVSWI)、肺循环阻力(PVR)及体循环阻力(SVR),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血沉、红细胞压积、血液粘度(高切、低切)值.结果降温后HR、BP、MAP、CO、±dp/dtmax、CI、LVSWI、RVSWI均明显降低(P<0.05),而SVR、血粘度(高切、低切)则明显升高(P<0.05).复温后,上述各项指标除血粘度仍升高(P<0.05)外,均恢复至基础值;其它指标在实验过程中无显著性变化.结论浅低温可引起心脏收缩功能下降,体肺循环血管阻力增加,血粘度增加.  相似文献   

19.
冠脉搭桥加左室室壁瘤切除手术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壁瘤是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之一,可直接影响心脏泵功能和病人预后。冠脉搭桥加室壁瘤切除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有效手段。此类病人较冠心病非心肌梗死病人心功能整体要差,其麻醉和体外循环时间以及术后恢复也比单纯冠脉搭桥手术长。现将我院近年来完成的42例冠脉搭桥加室壁瘤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肥胖病人冠脉搭桥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肥胖人数也日趋上升。由于肥胖本身常并发循环、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肥胖已被列为麻醉手术的高危因素之一。为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肥胖因素对冠脉搭桥围术期循环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随机选择 85例行 3~ 5支冠脉搭桥手术病人 ,年龄 30~ 84(平均 6 5 5 )岁 ,体重 5 5~ 131(平均 76 9)kg ,体表面积1 41~ 3 36 (平均 1 97)m2 ,ASAⅢ~Ⅳ级。病人按体重指数 [bodymassindex(BMI) =体重 (kg) 身高2 (m2 ) ]分为病理性肥胖组 2 7例 (BMI >35 )和非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