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初安徽桐城医家余霖所著的《疫疹一得》,对热疫的证治作了系统的论述。热疫以肺胃为窝巢,因胃为十二经之海,故其热毒之邪每每淫及十二经,戕害百骸,从而出现种种变态无恒的恶候。鉴于余氏治疗多以清瘟败毒饮为基本方,其变化主要在“按症加减”中,故对此探讨就成为研究余氏治疫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疫症恶候共五十二症,除腹痛不已、舌长、战汗外,其余四十九症余氏皆以清瘟败毒饮加量(指重用某些药物)或再加味治之。清瘟败毒饮系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  相似文献   

2.
清瘟败毒饮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余师愚所创制的名方,载于其所著的《疫疹一得》一书中。“瘟”即瘟疫,亦称温疫。是感受自然界疫病之气而引发的、多种流行性急性  相似文献   

3.
清瘟败毒饮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瘟败毒饮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概况王庆伦,鲍廷锋,许军(学报编辑部)(药学系)关建词清瘟败毒饮,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综述清瘟败毒饮一方由余师愚创制,载于清·《疫疹一得》。此方由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连翘、玄参、甘草、丹...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此次疫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实邪又以湿为核心,可兼有寒、热、毒等,合而为病,病位主要在肺,与脾紧密相关。治疗上根据其病情轻重分期治疗,早、中期强调祛邪,根据寒湿、湿热、疫毒致病的不同,早期推荐方药为小柴胡汤,中期推荐使用麻杏石甘汤合蒿芩温胆汤、达原饮合甘露消毒丹、清瘟败毒饮,缓解期重在补虚,推荐使用生脉散合六君子汤、沙参麦冬汤。  相似文献   

5.
明末著名温病学家吴有性针对当时疫病流行的情况,通过潜心钻研,认真总结,著成《温疫论》一书,对温疫病的病因、病机、证法、方药提出了一套新的认识。温疫初起,创制达原饮、三消饮等方以疏利膜原,透邪外出;疫邪传胃,主张急证急攻,创先攻里后解表之新治法,以大承气汤等取效,若正虚邪实,则以黄龙汤等方攻补兼施;疫后伤阴,则以清燥养营汤滋养营血、清热润燥,其所创治疫诸方丰富了临床方剂学内容,对后世温病学家制方用方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末著名温病学家吴有性针对当时疫病流行的情况,通过潜心钻研,认真总结,著成《温疫论》一书,对温疫病的病因、病机、证法、方药提出了一套新的认识。温疫初起,创制达原饮、三消饮等方以疏利膜原,透邪外出:疫邪传胃,主张急证急攻,创先攻里后解表之新治法,以大承气汤等取效,若正虚邪实,则以黄龙汤等方攻补兼施;疫后伤阴,则以清燥养营汤滋养营血、清热润燥,其所创治疫诸方丰富了临床方荆学内容,对后世温病学家刺方用方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报道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并用重用石膏,黄连救治暑燥疫发斑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王德林主任医师用自拟“清瘟败毒饮”治疗血证的经验。清瘟败毒饮由生地、赤芍、丹皮、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生石膏、知母等组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清瘟败毒饮对高热不退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7月我院门诊及住院高热不退患儿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除一般治疗外加用清瘟败毒饮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病程及显效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及提高.结论对高热不退患儿加用清瘟败毒饮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清瘟败毒饮首载于清代余师愚《疫疹一得》,为余氏于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京城大疫中所创之经验方,收效甚好,活人无数。现代人们用之治疗类似脑炎亦有成效。历代均释之以清热解毒、气血两清之方,用治瘟疫热毒、气血两燔之证。然而笔者在学习余氏《疫疹一得》和《温病学》时,却对这些成论有所疑惑:如果说清瘟败毒饮是气血两清之方,用治气血两燔之证,肯定涉及卫气营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