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脊髓压迫性损伤中白质神经纤维溃变及MBP的表达变化。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压迫装置制作脊髓压迫性损伤模型,运用luxol fast blue(LFB)、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来检测脊髓受压1、3、7 d后的白质纤维变化及MBP表达变化。 结果 脊髓受压后,白质髓鞘化神经纤维出现水肿,排列疏松、髓鞘缺失等退行性溃变;髓鞘化纤维数目逐渐减少。蛋白MBP表达随着压迫时间进行性下降。 结论 脊髓压迫性损伤可导致神经纤维溃变,MBP表达下调是神经纤维溃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米瑞发  范明等 《解剖学报》2001,32(4):329-333,T008
目的 探讨神经再生过程中细胞骨架蛋白的作用机制,了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元应答神经损伤和再生的差异。方法 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观察了大鼠T10-11脊髓半横断损伤后1、3、5、7、10、14、21、28、56d皮层感觉运动区皮层神经元中α-管蛋白和3个神经丝蛋白亚基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损伤侧皮层感觉运动区皮层神经元中α-管蛋白、神经丝-L、-M、-H mRNA表达明显下调。α-管蛋白mRNA表达水平在损伤后1d降低,而神经丝亚基mRNA表达水平直到下一个时间点(损伤后3d)才下调,至损伤后56d均无恢复趋势。结论 皮层神经元损伤后α-管蛋白mRNA的表达被抑制,提示皮层神经元和外周神经元应答损伤的信号不同。  相似文献   

3.
用切断后根方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大鼠后根第一级传入纤维在脊髓胶状质内的溃变和突触联系。切断脊神经后根24小时后,胶状质内出现明显的溃变终末。量最多又持续时间最长的溃变是电子致密型溃变,此外,也观察到了少数的电子透明型溃变和神经微丝型溃变;溃变终末大部分位于胶状质突触小球的中央。据统计,电子致密型溃变作为突触前成分与胶状质内的树突或树突棘形成轴—树突触者占98.8%,作为突触后成分与周围轴突形成轴—轴突触者占1.2%。  相似文献   

4.
大鼠脊髓切断术后神经纤维残留量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陈秉耀  游思维  刘惠玲  李耀宇  王颖  焦西英  鞠躬 《解剖学报》2001,32(2):127-131,T007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下胸段脊髓切断术后是否出现神经纤维残留,以及神经纤维残留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B以12只成年大鼠,以尖刀片沿椎管骨壁模切下胸段脊髓,术后定期观察截瘫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8周处死动物,灌注后取损伤部位及其上下节段脊髓,矢状冰冻切片,抗神经丝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有无残留神经 纤维,计算机技术重症脊髓横断面,确定残留纤维的部位及其所占脊髓横断面的比例,并分析残留纤维数量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42%动物出现程度不等的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其脊髓横切处腹侧或腹外侧有数量不等的神经丝免疫反应残留纤维,并与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以尖刀处横切片大鼠脊髓的常用方法,易造成脊髓神经纤维的残留,少量残留纤维即可引起后肢运动功能相当程度恢复,因此,在评价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时,必须首先确定损伤是否完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再生过程中细胞骨架蛋白的作用机制 ,了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元应答神经损伤和再生的差异。 方法 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观察了大鼠T10~ 11脊髓半横断损伤后 1、3、5、7、10、14、2 1、2 8、5 6d皮层感觉运动区皮层神经元中α 管蛋白和 3个神经丝蛋白亚基mRNA的表达变化。 结果 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损伤侧皮层感觉运动区皮层神经元中α 管蛋白、神经丝 L、 M、 HmRNA表达明显下调。α 管蛋白mRNA表达水平在损伤后 1d降低 ,而神经丝亚基mRNA表达水平直到下一个时间点 (损伤后 3d)才下调 ,至损伤后 5 6d均无恢复趋势。结论 皮层神经元损伤后α 管蛋白mRNA的表达被抑制 ,提示皮层神经元和外周神经元应答损伤的信号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髓压迫性损伤白质神经纤维溃变与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关系。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大鼠脊髓压迫器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模型,运用luxol fast blue(LFB)、TUNEL等方法来检测的白质神经纤维溃变及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蛋白Caspase-12表达变化。 结果 脊髓受压后,白质髓鞘化神经纤维出现水肿,排列疏松、髓鞘缺失等退行性溃变;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数目随着脊髓压迫时间逐渐增加(P<0.05); Caspase-12表达随压迫时间延长而上调。 结论 Caspase-12介导的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脊髓压迫性损伤神经纤维溃变。  相似文献   

7.
据报导孕酮可以加强髓鞘蛋白的表达量,稳定神经系统的白质。脊髓内移植背根节神经细胞后,其长出的神经纤维可长距离的在溃变神经纤维的支架上生长。为了研究脊髓损伤后孕酮对受损白质的溃变和再生神经纤维生长的影响,将C57小鼠脊髓胸8(Th8)节段皮质脊髓束横断后,将孕酮溶于芝麻油(10mg/ml)后皮下注射,隔日注射1次,持续2周采用丽春红2R-亮绿染色法显示皮质脊髓束在脊髓内的位置、形态。结果显示:皮下注射孕酮之后皮质脊髓束远端轴突更加完整,排列更加规则、致密,对照组中远端轴突碎裂严重,排列杂乱,纤维丢失。上述结果提示孕酮能够保护小鼠受损的皮质脊髓束远端轴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BMP7)是否具有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修复的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分为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和BMP7实验组,以Allen's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BMP7组大鼠每天在脊髓损伤处注射50ng BMP7蛋白,连续7天,NC组对应注射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6小时、3天、1周、2周、4周、8周进行HE染色以观察脊髓损伤处病理学改变;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6小时、3天、1周、2周、4周、8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以检测损伤节段脊髓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protein 200,NF200)、胶质纤微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表明两组大鼠造模后脊髓损伤处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突触数量减少,尼式体淡染且数量减少,组织中可见空洞形成,1周后,BMP7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处尼式体染色逐渐加深,神经突触数量增多,变化较NC组明显。免疫组化结果表明BMP7实验组大鼠NF200阳性表达细胞数造模3天后逐渐增多,至第4周时达到高峰,且在1周、2周、4周及8周时均大于NC组;BMP7实验组及NC组术后GFAP阳性表达细胞数变化均不明显,且两组阳性细胞数差异不显著;BMP7实验组大鼠SYP阳性表达细胞数造模3天后逐渐增多,且在1周、2周、4周及8周时均大于NC组。结论 BMP7蛋白可以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移植神经干细胞(NSCs)存活、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移植1组和移植2组。横断T12复制SCI模型。移植1组行原代培养NSCs移植;以lentivirus病毒为载体将N-cadherin转染至原代培养NSCs再植入移植2组。BBB评分评定大鼠神经功能。术后5、10和15 d免疫荧光检测NSCs存活、增殖和迁移。结果模型组BBB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移植NSCs组BBB评分均高于模型组(P<0.05),但以移植2组评分最高(P<0.05);移植2组各时间点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移植1组(P<0.05),以15 d的数量最多(P<0.05);移植2组各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迁移距离显著长于移植1组。结论 N-cadherin可以促进NSCs的存活、增殖与迁移,以修复SCI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骨形成蛋白4对脊髓损伤后大鼠功能和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骨形成蛋白 4对脊髓损伤后大鼠功能和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 应用改良Allen脊髓损伤模型 ,将成年SD大鼠 6 0只随机分为BMP 4组、脊髓损伤组。分别于术后 1d、7d、14d、2 1d、2 8d处死动物 ,并且对大鼠进行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检查后肢功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巢蛋白 (nestin)的表达 ,观察BMP4对脊髓损伤后nestin表达的影响。结果 第 2 1d时BMP4组大鼠功能改善明显与损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脊髓损伤后第 1天 ,在BMP4组和脊髓损伤组的室管膜、室管膜下区、损伤脊髓灰质中都可见到nestin的表达。于损伤后迅速增加 ,第 14天时达到高峰。BMP4组灰质nestin表达为 15 35± 3 83,脊髓损伤组灰质为 8 4 8± 3 5 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BMP4组可使损伤的脊髓中nestin持续高表达至术后第 2 8天 ,而脊髓损伤组仅持续表达至术后 2 1d。增加的nestin阳性细胞数与神经功能的改善平行。结论 提示BMP4可减轻神经损伤症状和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丹参对急性脊髓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给实验性脊髓损伤大鼠腹腔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 ,观测脊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用药后大鼠脊髓内髓鞘断裂减轻 ,吞噬细胞清除组织降解物 ,神经元变性恢复。结论 丹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及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神经肽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胫骨骨痂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胫骨骨痂中神经肽的表达。方法:110只雌性Wistar大鼠机分面3组,T10-11脊髓横断+右胫骨骨折组和单纯右胫骨骨折组各50只,正常对照组10只,术后3,7,14,221,28天分批处死,骨痂行HE染色和神经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脊髓损伤组早期形成大量纤维骨痂和软骨骨痂,骨痂中神经肽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较少,明显增厚的骨膜内层骨祖细胞,幼稚的软骨细胞胞质内CGRP,GAL,NPY强阳性表达;晚期骨痂中神经肽含量较低,编织骨形成少,结论:正常大鼠骨生长活跃区有丰富的肽能神经支配,脊髓损伤后骨痂中神经肽有显著改变,并引起骨痂量和质的改变,推测神经因素参与调节骨折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3.
外加直流电场刺激(EFS)可抑制脊髓损伤(SCI)后损伤组织局部Ca2+内流,有效抑制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发生。但电场刺激结束后,损伤局部Ca2+会重新开始内流并激发后续病理生理学连锁反应,影响了EFS治疗SCI的效果。聚乙二醇(PEG)是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具有促进细胞膜融合及受损细胞膜修复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EFS联合PEG治疗Sprague-Dawley(SD)大鼠SCI的效果。脊髓损伤后的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无治疗,n=10)、电场组(EFS治疗30 min,n=10)、PEG组(浸润50%PEG的明胶海绵覆盖损伤处5 min,n=10)和联合组(电场刺激和PEG联合治疗,n=10)。术后不同时间进行运动诱发电位(MEP)测量、运动行为学评分以及脊髓切片染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术后8周联合组大鼠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以及脊髓空洞面积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电场组和PEG组,而运动功能评分和脊髓神经组织残余面积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电场组和PEG组。以上结果提示,联合治疗方法能减轻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病理损伤程度,促进大鼠电生理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EFS和PEG单独使用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A、B、C共3个组(每组20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实验对照组,C组为实验组;B组给予常规护理,C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肌肉按压、关节被动运动、皮肤护理等护理干预。应用BBB评分和斜坡试验评价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相点的行为学变化,采用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和电子天平称量,观察大鼠腓肠肌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肌电反应和肌湿重变化。结果 BBB评分和斜坡试验结果基本一致,C组与B组相比,C组大鼠后肢功能明显改善,但与A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后肢功能评分相差很大;腓肠肌肌电反应纤颤电位波幅C组较B组高;腓肠肌湿重下降C组较B组减轻。结论护理干预可延缓肌肉萎缩速度、改善运动功能,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部分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运动功能修复的脊髓形态学变化。方法将60只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每组20只,每组分4个时相点,即脊髓损伤后1 d、7 d、30 d、60 d(n=5)。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切割加挤压脊髓L4平面横断制备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大鼠未经处理,实验对照组大鼠脊髓损伤后给予排尿、排便等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护理之外,还给予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肉按摩训练,每日2次,每次10 min。采用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HE染色结果以及GFAP和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未见明显区别,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明显。结论护理干预对损伤区脊髓组织形态学研究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6.
复方丹参对脊髓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曾旭  刘德明  王文敏  杨宝林  龙飞 《解剖学杂志》2004,27(4):401-403,F006
目的:探讨丹参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大鼠按Allen‘s法制备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腹腔注射治疗;用NADPH-d组化方法测定NOS神经元变化,并做图像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大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脊髓前角内的NOS阳性细胞增多,表达升高;而后角内几乎未见阳性细胞。结论:脊髓损伤大鼠经过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脊髓前角内NO的合成增加,但后角内NO合成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周围神经组织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病理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改良Allens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打击损伤模型,12周后,将大鼠分为2组,实验组切取后肢腓肠神经,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神经外膜,将其修剪成小段,游离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2、4、12周,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脊髓损伤段及移植周围神经再生情况。术后4、8及12周分别对两组动物进行脊髓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对照组脊髓变性,可见瘢痕和空洞,实验组术后12周,损伤区脊髓与周围神经融合良好。脊髓诱发电位检查神经移植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后,存活良好,为再生轴突跨越损伤段脊髓提供通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美金刚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8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改良的Allen打击法(10 g×2.5 cm)建立大鼠T12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美金刚组(C组)及MK-801组(D组),每组20只。术前及术后24 h、72 h、5 d、7 d进行运动功能BBB评分,并采用黄嘌呤氧化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损伤脊髓节段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HE、尼氏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美金刚组及MK-801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的脊髓组织SOD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下调、BBB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神经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及尼氏染色观察可见美金刚组及MK-801组大鼠较模型组灰质出血量、白质结构紊乱、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等都有明显改善。结论:美金刚可以通过阻断过度激活的NMDA受体功能,减轻大鼠脊髓损伤后氧化应激反应,减少脊髓损伤处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移植脊神经前后根重建脊髓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学情况。方法:取4 周龄SD 大鼠,分为移植组、 损伤组和假手术组。移植组损伤第10 ~ 12 胸段脊髓,然后切取脊髓损伤区废用的脊神经前根和后根,并将前根 移植到脊髓损伤区域的皮质脊髓束位置,再将后根移植到薄束位置,脊髓与移植的神经根进行显微吻合,同时切 取第12、13 肋间神经连接损伤节段上下的脊神经,留置导管给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轴突生 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分化诱导基因产物1(SynDIG1)。损伤组仅损伤第10 ~ 12 胸段脊髓。假手术组仅 切开皮肤和分离肌肉,不损伤脊髓。术后7、30、60、90 d,行斜板实验、BBB功能运动评分、神经电生理检测 方法检测3 组大鼠运动功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移植区脊髓组织吻合段神经组织结构变化及神经细胞的活性。结 果:肉眼观察损伤组脊髓组织缺损、断端出现萎缩现象,移植组脊髓吻合段组织光滑圆润,没有明显萎缩现象, 吻合段在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纤维排列整齐、走行一致。移植组斜板实验、BBB功能运动评分明显高于损伤组,体 感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潜峰时较损伤组明显缩短。结论:移植脊神经前后根重建脊髓白质纤维束,神经组织结构 吻合修复良好,有利于神经信号传递,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Evans蓝血管显影法在脊髓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脊髓损伤缺血区的血管变化,本研究就灵敏有效的血管显影方法进行了探索。由于Evans蓝可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而且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血浆白蛋白受体,所以Evans蓝可能用于显示血管,并具有不同于常用方法的独特优点。我们尝试了Evans蓝液的不同配方及在染液静脉灌注前或灌注后固定的两种固定方法。Evans蓝液的不同配方为单纯Evans蓝、Evans蓝加明胶以及Evans蓝加明胶及铬明矾。我们观察到每一种配方都有其优缺点,而且能彼此互补。有的方法可进行免疫组化双标染色。由于许多物质与脊髓血管的病理变化有关,大多可用免疫组化染色予以显示,故此对脊髓损伤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