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扩张(PTA)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01月~2010年06月,对5例前臂AVF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10次PTA治疗。结果:5例患者PTA术后即血流量恢复,但分别在3~24个月后复发,再次PTA治疗后血流量恢复;较短时间发生第1次复发的2例患者分别又在术后3、4个月发生第2次复发,其余患者目前尚未发生狭窄。结论:前臂AVF狭窄形成后,及时采用PTA治疗是修复失功能内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PTA治疗后复发时间较长的患者,如发生再次复发可继续行PTA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要点及要求,以提高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质量.方法:对我院40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只有加强对内瘘的护理,才能提高血透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预防护理经验。方法对29例患者以动静脉内瘘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期间加强内瘘术后早期预防护理,规范内瘘穿刺技术,正确设置脱水量,正确处理回血和止血,观察动静脉内瘘狭窄情况并早期处理,指导患者加强内瘘日常维护。结果血液透析期间4例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其中3例经改用其他部位重新造瘘后应用良好,1例经溶栓处理后恢复正常;余25例内瘘正常。29例均按疗程透析,效果满意。结论预防护理可减少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是内瘘正常使用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收集1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内瘘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内瘘方式为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侧侧吻合后,结扎远心端的头静脉(即改良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患者的资料.结果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很好利用了自身的血管,术式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结论 该术式可成为建立血管通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丁春玲 《中国科学美容》2011,(21):143-143,177
血液透析患者需长期反复进行内瘘穿刺,易合并多项并发症。本研究对长期血透动静脉内瘘患者的护理进行探讨,为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重要的血管通路形式,内瘘血栓形成是导致内瘘失功的最重要原因,本文就内瘘血栓形成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1985年1月~1996年3月为1256例慢性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并成功地进行了血液透析,其中自体血管内瘘1101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526例,前臂动静脉内瘘512例,上臂动静脉内瘘36例,下肢动静脉内瘘27例),大隐静脉搭桥15例,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PTFE)搭桥动静脉内瘘18例,人尸动脉搭桥动静脉内瘘122例。手术成功率100%,1年通畅率95.3%,3年通畅率82.5%,5年通畅率71.2%,10年通畅率为48.6%。就制作动静脉内瘘以及对国内外开展各种制作内瘘方法的临床评价和经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89例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资料,观察内瘘使用及早期血栓形成情况与慢性肾功能衰竭原发病的关系。结果总结出10个主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性高血压、血压≤110/70 mm Hg、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红蛋白≥130 g/L、高凝或高黏状态、动脉射血低、静脉回流不良或静脉压高、动脉硬化或动脉壁分层、补漏缝合等。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形成的基础原因中以糖尿病及其血管病变最为重要,其次是血管外科操作技术问题。术前纠正高凝状态等危险因素,术中提高操作技能,术后给予适当的抗凝治疗可以提高内瘘通畅率。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功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目的 了解影响动静脉内瘘成功的因素。方法  40例新建内瘘病例术中测动静脉管径、动脉血流量、吻合口口径、内瘘血流量及术前平均动脉压。其中 ,18例还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测量术前动静脉管径、动脉血流量及术后连续 6周随访内瘘血流量和管径。结果 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流量与术后短时间的内瘘血流量呈正相关 (P <0 0 5 ) ;静脉管径与术后内瘘血流量呈正相关 (P <0 0 5 )。术后随访期内瘘血流量和管径随时间逐渐增加 (P <0 0 5 )。结论 低血压、静脉管径细会造成内瘘失败 ,术前动脉血流量达到 2 0ml/min术后可很快获得满意的血流量 ;吻合口口径在 8~ 10mm较为适宜 ;内瘘的使用尽量在 6周以后。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50例利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采用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建立血管通路的112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建立前臂内瘘的血管条件、手术方式、近远期通畅率、并发症及临床处理原则等.结果:112例患者中,111例手术成功建立血管内瘘,手术一次成功率99.1%(111/112).4周内内瘘栓堵者5例,内瘘初级通畅率94.6%(106/112).其中1例通过药物溶栓获得再通,4例通过原切口行内瘘重建获得再通,累计次级通畅率为99.1%(111/112).动静脉吻合口狭窄致血栓形成是内瘘闭塞最常见因素,感染居其次.内瘘使用后0.5年和1年通畅率分别为97.3%(109/112)和95.5%(107/112).结论: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制作简便,远期通畅率高,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上肢的血管储备,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首选.良好的血管条件和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是保证内瘘成功和长期通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分析49例肾移植患者术后6个月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情况,探讨年龄、血压、血红蛋白浓度与动静脉内瘘闭塞的相关性。结果31例(63.27%)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18例(36.73%o)患者未闭塞;相关因素中,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压和血红蛋白浓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后,应促使动静脉内瘘闭塞;低血压、高血红蛋白浓度可以促进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arteriovenous fistula blood flow, AVFB)与透析中动脉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家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利用动静脉内瘘行MHD的慢性肾衰竭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及透析低血压发生率等指标是否影响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血栓的发生。方法选择以自体AVF为血管通路的MHD患者92例,观察1年是否有过1次或1次以上的内瘘血栓栓塞事件,将其分为AVF血栓组和非AVF血栓组。比较2组患者的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Hcy、CRP、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Hct)、铁蛋白等1年内两次化验的平均值指标及透析时间,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入选92例MHD患者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为19.6%(18/92),AVF血栓组和非AVF血栓组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2例MHD患者Hcy异常发生率为100%,但2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CRP和铁蛋白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分析提示Hb和透析低血压是AVF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Hcy、CRP不是AVF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AVF血栓组的透析时间及Hct低于非AVF血栓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白细胞、SCr、血小板、LDL、Alb等生化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低血压、Hb都是MHD患者AVF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而Hcy、CRP等与AVF血栓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笔者对多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成形瘘管耗竭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重建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施行动静脉内瘘术985例,其中前臂动静脉内瘘术中,前臂动静脉703例,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连续外翻吻合;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198例,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与肱动脉行端-侧连续外翻吻合;PTFE人造血管内瘘84例,前臂作“U”形皮下隧道,置入PTFE人造血管20—35cm,动脉端人造血管与肱动脉行端-侧吻合,静脉端与肱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采用端-端或端-侧吻合。结果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术后1周内瘘口震颤消失52例,彩超发现瘘口狭窄,有血栓形成,行二次手术,重新吻合后均获成功。应用人造血管内瘘术后肢体肿胀较明显。内瘘3周后开始使用,首次穿刺透析血流量大于200ml/min,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结论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内瘘术的首选术式,吻合口径5mm较合适,人造血管内瘘对上肢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长期使用率。方法加强对新做的内瘘促使成熟,成熟内瘘在使用中、拔针后及透析期间的护理。结果有效的减少了内瘘的并发症,保证充足的血流量,提高了长期使用率。结论重视动静脉内瘘的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180例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血流充足、安全、使用方便,已常规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AVF的好坏直接影响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长期存活,因此维护血管通路的通畅保证足够的血流量尤为重要。为保证血液透析有充足的血流量(250~300ml/min)且能够长期使用的血流通路,临床上一般将血液透析患者桡动脉和邻近静脉做血管吻合,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但是要维持长期血管通路通畅较为困难。由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常合并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心功能不全、血压不稳定等,极易造成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我们分析了我院部分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危险因素及处理,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9.
动静脉内瘘(AVF)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维持血液透析的血管途径,一条好的血管通路,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减轻患者的痛苦,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直接影响到患者长期存活和透析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寿命的延长,慢性肾衰竭患者在老年病人明显增多,老年维持性血透的患者也明显增多,该人群血管通路的难以建立以及使用期限短是临床公认的事实;而动静脉内瘘狭窄是内瘘失功能常见的并发症。我科自2008年1月起开展球囊扩张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尤其是对老年患者的治疗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喜疗妥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40例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应用喜疗妥加热敷,对照组则单纯使用热敷预防和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治疗见效时间为(8.63±1.35) d,明显快于对照组的(13.77±0.82) d (P<0.001).结论:喜疗妥软膏对动静脉内瘘有较强的保护功能,可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