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终端通信接入网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终端通信接入网是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通信规划中的创新提法,是电力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骨干通信网的延伸.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开展,智能电网新兴业务对终端通信接入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章对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通信规划中终端通信接入网的范围、现状、建设、政策等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希望能为各级通信人员理解终端通信接入...  相似文献   

2.
文章立足智能电网对通信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分析了通信系统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提升骨干网支撑能力、转变通信运维方式、规范配用电通信网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建设智能光网络、第二张通信网、通信专用高速数据平台、新型交换网及通信综合监管平台等的必要性;对开展状态检修、发挥标准化规范引领作用、完善通信管理与运维体系、打造专业运维队伍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电力终端通信接入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受多种现场和业务应用因素影响,目前终端通信接入网建设存在包括工程、管理、运行等方面的难题.文章通过对目前终端通信接入网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汇总提出了终端通信接入网的六大核心因素,并分别提出了初步方案设计.最后,文章为未来终端通信接入网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电力信道在低频处具有高的噪声,严重影响电力线通信(PLC)系统的性能.针对窄带(9 ~ 95kHz)电力信道非平稳分布的脉冲噪声和平稳分布的背景噪声,根据实际测量电力噪声的统计分析,建立随机分布特性参数所描述的噪声模型,并提出相应的噪声抑制(Noise Suppression,NS)方案.其中脉冲噪声使用限幅(Clipping)方法进行消除,这是一种无记忆非线性技术;背景噪声因具有高斯特性,而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信号的正交和同相分量均符合线性分布模型,利用KLT(Karhunen-Loeve)变换将含噪信号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分解至噪声和信号子空间,在信号失真最小准则前提下,应用拉格朗日最优极值法,推导OFDM信号的线性估计.基于G3-PLC物理层和窄带噪声模型,构建OFDM仿真系统,对窄带OFDM系统噪声抑制前后性能的仿真,表明该噪声抑制方案,能够改进BER性能,提高SNR.  相似文献   

5.
基于TD-LTE的智能配电网终端通信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配电终端,分析了目前配电网终端常用的几种通信技术的优缺点,如电力线载波通信、光纤通信、GPRS、3G等;根据智能配电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集成式的智能配电终端和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即时分长期演进技术满足智能电网建设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电力线宽带通信是实现电网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有机融合的有效手段,是支撑智能电网用户侧交互功能的重要技术方向.文章搭建了一个面向智能电网的电力线宽带通信性能测试平台,通过一个视频点播系统来对电力线宽带通信性能进行评估,验证了电力线宽带通信设备对"多网融合"视频点播等服务的支撑能力,分析了影响数据可靠传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结合荆州供电公司的建设案例,介绍了WIMAX作为供电公司无线专网的技术优势,并探讨WIMAX无线专网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面向智能电网的新一代通信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诸多技术问题,还更要考虑多方面的业务需求。分析了通信业务新的需求特点与本质动因,从智能电网输、变、配及用电调度运行和通信支撑六个方面,揭示了通信发展的深层次内涵与相关业务需求的关键突破点,从本质动因层面对电力通信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集成通信是建设智能电网最为基础的技术,它不仅是其他关键技术的基础,而且是智能电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研究国内外集成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归纳总结了一些已进入商业化应用或是正处于研究发展当中的集成通信新技术。分析了我国现有电力通信网络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以下一代网络技术为基础建设开放标准、高速双向的全集成通信网络。在建设满足我国现在和未来发展需求的智能电网前提下,应用集成通信技术和其他技术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文中从电网公司、消费者以及电网运行本身的角度总结了应用集成通信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电力线宽带通信已成为承载智能电网应用的最重要的通信技术之一,特别针对高级量测系统和家庭局域网,应用尤为广泛.目前绝大多数电力线宽带通信产品都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离散多频调制或扩频技术,这些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通信性能各异.文章为电力线通信设备提出了性能测试模型,用于评测其传输容量和噪声容限.基于该模型,测试了4种使用不同调制技术的电力线通信设备,进一步分析不同调制技术的性能测试结果并取得一定结论.为减小电气设备引入噪声对通信的影响,文章提出“隔离插座”,用于滤除电器侧噪声.  相似文献   

11.
西安地区智能电网通信传输网架建设规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析了西安地区主、配网通信网络现状,结合智能电网需求,提出采用智能光设备组建MESH网络的主网架优化方案。分析了配用电网对通信系统的要求,对配用电网通信方式、电力线通信、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原理及组网特点进行探讨,结合地区配电网接入需求,提出面向用户侧的通信采用电力线载波宽带和窄带技术融合的一体化方案,配电网接入层采用基于EPON技术的分层组网方案,满足了智能电网对通信传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智能电网电力终端通信接入网建设中技术经济评价体系不完善的现状,从电力终端通信接入网建设成本、效益和费效比3个方面提出了电力终端通信接入网技术经济性评价指标集,借助目标评估中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与熵值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集中的各指标权重,从而构建了完整的电力终端通信接入网技术经济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朱发强 《电力系统通信》2002,23(9):16-19,50
根据电力系统通信业务的特点,分析目前电力通信网中业务传输存在的问题。文中还论述了将类似于ABB公司FOX515/512开发思路的SDH用户接入设备,综合应用于电力系统通信的接入网,不但保证了通信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还降低了造价,以及设备配置简洁、运行管理也简单方便。并且220kV的线路保护信号,在线路自身不具备OPGW的条件下,也能利用SDH自愈网实现可靠传输。  相似文献   

14.
在智能电网的发展过程中,配电网需要从被动式的网络向主动式的网络转变,这种网络利于分布式发电的参与,能更有效地连接发电侧和用户侧,使得双方都能实时地参与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而微电网这种新型的网络结构恰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开发和延伸微电网的概念能够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使传统电网向智能网络过渡。微电网先进的控制系统和灵活的运行方式恰好满足了智能电网的要求,并且整合了高比重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5.
蓄电池对于接入网直流供电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接入网配套电池优选电信级狭长型前置端子蓄电池,以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本文通过对接入网应用失效普通型UPS类12V电池的解剖分析,找到了接入网应用蓄电池的失效原因,并针对失效原因从设计角度上提出了改善措施。本文还就接入网配套蓄电池的选择与维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福建无线公网负荷管理终端接入认证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电力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省范围内无线公网负荷管理终端接入的自主鉴权。在简述福建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实施无线公网终端接入认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对认证系统的技术实现、终端接入认证绑定的建立及其他相关技术要领进行详细介绍。实践证明,接入认证部分的建设和投入运行对无线公网终端的推广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兆瓦(MW)级海岛微电网通信网络架构研究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海岛微电网的保护控制及管理系统的业务需求,研究借鉴智能变电站及智能配电网、并网型微电网的通信架构方案,提出了一种分级结构的海岛微电网通信网络方案。分级结构的海岛微电网通信网络由"上"至上级远方调度主站的通信网络、微电网主站内配置的两层通信网络和对"下"至配用电环节接入通信网络的三级通信网络构成。以我国首个兆瓦级的南麂岛微电网示范工程为例,介绍了海岛微电网系统结构、保护控制及管理系统的架构,给出了分级结构的海岛微电网通信网络架构、组成及配置原则和工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刘宁  赵飞 《电源技术》2016,(7):1501-1502
针对现有的主流网络技术的对比和分析,提出一种适用于智能电网的网络构建方案。解决方案主要采用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对智能电网的网络进行构建。经实验证明,这种构建方式,可以使网络结构更加清晰,便于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9.
电力通信专业要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安全意识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电力通信标准与执行,定期开展设备风险评估来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ITU的接入网规范,还详细介绍了光纤接入、混合光纤同轴、数字用户线和宽带无线技术,最后还对它们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