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天津市和平区现住人口中0~6岁儿童孤独症患病情况;配合2001年全国0~6岁儿童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方法:调查天津市和平区现住人口中0~6岁儿童5000人,其中对2~6岁的儿童3606人采取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筛查。筛查阳性者进入诊断程序,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和心理教育量表评定。结果:确诊为儿童孤独症的共5名,均为男性,年龄2~4岁,时点患病率为0.1%,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孤独症儿童在母孕期和围生期有高危因素,但无特异性;父母文化程度多为初高中以上,亲子关系良好;主要表现为言语功能发育的停滞或减退,接触交往障碍和兴趣活动范围狭窄。结论:天津市和平区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在国内外报道的患病率范围内,应加强儿童孤独症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0~6岁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2013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产妇1000例及其出生的婴幼儿,首先对所有婴幼儿行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评估语言和社交发育情况。随后采用自编问卷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依据孤独症筛查量表对出生18个月、24个月的小儿进行筛查,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患儿由专科医生问诊和行为观察,并行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量表)进行孤独症行为评定及明确诊断。根据病情诊断结果将1000例婴幼儿分为2组:孤独症组56例,男48例、女8例;非孤独症组944例,男495例、女449例;收集2组一般情况,通过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0~6岁儿童孤独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婴儿性别、父母性格、喂养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文化、母孕期情绪、父母关系、产后抑郁、父母性格和喂养方式等均为0~6岁儿童孤独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父母文化、母孕期情绪、父母关系、产后抑郁、父母性格和喂养方式等均为深圳市0~6岁儿童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因此需早期开展及时预警干预,有效地减少发病率,维护婴幼儿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ASD三级筛查在东莞市6~36个月婴幼儿中的应用价值,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病情况,以便对其采取早期康复措施。方法:选取6~36个月常住人口活产出生儿童2 00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ASD警示指标作检查进行初级保健筛查,初筛阳性儿童运用中文简化版改良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Modified 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M-CHAT)作检查进行一级筛查,一筛阳性儿童运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进行二级筛查协助诊断ASD,二筛阳性儿童为高度疑似ASD,由儿童康复专家医生运用诊断工具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V,DSM-V)标准进行诊断分级。结果:共筛查东莞市2 000例适龄儿童,依据筛查标准,初筛阳性率为3.8%(76/2 000),一筛阳性率51.32%(39/76),二筛阳性率69.23%(27/39),最终经DSM-V标准确诊27例ASD患儿,患病率为13.50‰,其中男21例,女6例,男性患病率为1.88%,显著高于女性的0.68%(P0.05),不同确诊年龄、出生地的ASD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神经心理发育测评发现,27例ASD患儿中7例量表均分≥85分的智力发育正常患儿,10例84~70分的智力偏低患儿,8例69~35分为智力轻中度低下的患儿,2例≤34分的智力重度低下患儿,确诊年龄18个月的患儿大运动评分显著低于确诊年龄≥18个月的患儿(P0.05)。结论:依据ASD三级筛查新模式,东莞市2 000名适龄儿童ASD患病率为13.5‰,略高于多数报道中的0‰,该筛查模式有助于ASD患儿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发病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2003-09/12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在武汉市随机抽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幼儿园为中班、大班,小学1~6年级,初中1~3年级,高中一年级共12个年级,按年级名册各随机选取男50人.女50人,共2400人为调查对象,年龄4~16岁凋奄对象监护人均同意参加此调查。采用注意力和行为问题调查量表评分.该量表按照美阔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工作手册第四版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编写,并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工作手册第四版标准将其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量表还包括环境量表(包括亲子关系、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父母对影响学习的决定因素的看法等人文环境)对可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诊断性访谈将任教班主任分校集中讲解调查表意义、内容及填写方法。由各班主任将凋查表分发给所选调查对象的家长,并负责向家长讲解调查表内容和填写方法,在发表I周后负责回收表格。结果:共回收调查表2205份。内容完整的2199份,年龄不彳午合的有71人,故对2I28份符合年龄条件和填写规范的调查表进行了统计学分析。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13.58%,混合型2.63%,注意缺陷为主型8.27%,多动-冲动为主型2.68%;男童患病率18.57%,女童患病率8.78%,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24:1。2各年龄组各型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4~5岁儿童的发病率为15.88%,6~11岁儿童的发病翠为15.85%,12~16岁儿童为9.98%。随着年龄的增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下降得更明显,但6~11岁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高于4.5岁和12~16岁。③由父母一起照顾者,混合型患病率最低(42.86%),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最高(53.85%);而单独由母亲照顾者,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最低(28.85%),混合型患病率最高(42.86%);单独由父亲照者,混合型患病率最低(O),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最高(5.78%);由非父母的其他人来照顾的儿童,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最低(7.51%),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最高(15.38%)。④未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亲子关系评分和父母精神心理认知评分明显低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分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5.98&;#177;2.42.9.43&;#177;2.42;7.01&;#177;1.50,10.15&;#177;2.92.t=-10.77,-4.00.P&;lt;0.01);父母对学校和校外辅导班是否为影响未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学习成绩决定因素看法有明显差异(t=2.59,2.31,P&;lt;0.01,0.05)。结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3个表型中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高,尤其是6~11岁男性组患病率最高,年龄和性别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各表型患病率有影响;儿童的生活照顾者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各表型患病率也有影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病可能与亲子关系、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有关。  相似文献   

5.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的中国城市常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凯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254-256
背景:目前国内尚无有关儿童焦虑障碍评估量表的中国常模:制定儿童焦虑障碍筛查表的中国城市常模对于评估中国城市儿童焦虑性障碍,辅助临床诊断、科研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筛查工具具有实用意义。目的:建立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的中国城市常模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设计:2001—10/2002—04以全国14个城市的小学2年级至初中年级的学生以及长沙市、济南市、深圳市儿童心理门诊的焦虑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的抽样调查。单位:一所省级精神专科医院的精神科。对象:2001—10/2002—04在全国14个大中城市抽样,样本来自北京市、天津市二个直辖市及华北(太原市)、东北(四平市),华中(武汉市、长沙市),西北(西安市),华南(深圳市),西南(绵阳市),华东(济南市、福州市、宜春市)6个行政区采样2019名(男1012名,女1007名),平均年龄(11&;#177;2)岁,由学生及其父母分别填写SCARED.组成常模组。同期在长沙、济南、深圳儿童心理门诊收集焦虑障碍儿童90名,组成焦虑组。方法:在课堂上由主试者宣读指导语,学生填好后当堂回收,并带一份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父母问卷请家长填写:同时在长沙市请家长填写CBCL,儿童填写PHCSS。检验SCARED的信度和效度。主要观察指标:SCARED的信度和效度。结果:SCARED的重测信度为0.567~0.608,半分信度为0.88,Crobach a系数为0.43~0.89,项目与总分的一致性在0.43~0.74。量表的效度较好,与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的相应分量表相关(r=0.564,0.603;P均&;lt;0.05):焦虑组儿童SCARED得分高于常模组(t=8.06~12.89,P=0.000),对焦虑症性障碍诊断的灵敏度为0.74,特异度为0.79。结论: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信度和效度符合计量学要求,可用于中国儿童焦虑症状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儿童焦虑障碍的行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门诊儿童焦虑障碍的临床资料,了解儿童焦虑障碍的行为特征。方法:对2002-07/2003-06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门诊就诊的患儿30例(焦虑组)和选取同龄、同年健康儿童30例(对照组),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评估。结果:焦虑组SCARED各因子评分和量表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lt;0.001);学龄期患儿(7~11岁,n=8)与青少年患儿(12~16岁,n=22)SCARE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gt;0.05);焦虑组CBCL中活动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攻击性行为、社交问题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儿童焦虑障碍能致使儿童出现很多行为问题方面的表现,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应积极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7.
背景: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由于病因不明,社交、语言及情感发育均有障碍,治疗上有很大困难。目的:分析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及特征。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市级儿童医院康复科。对象:2003-04/2004-07,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儿童孤独症患者23例,纳入标准:按DSM-III-R孤独障碍的诊断标准,通过儿童行为量表,家长填写儿童健康调查表、智力测验、CT检查、EEG检查等做出诊断。男17例,年龄2~6岁;女6例,年龄3~5岁,独生子女20例,非独生子女3例,男女之比为3∶1,父母大专以上学历18例,高中3例,初中2例。方法:采用心理行为指导、…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了解天津市孤独症儿童就诊、康复情况及康复机构现状,探讨当前孤独症康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普查天津市11所孤独症特殊教育与康复机构,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80名孤独症儿童,自行设计两份问卷向机构负责人和孤独症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天津市孤独症儿童确诊年龄平均为(4±1.86)岁,患儿先后选择过(3.62±1.61)家康复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天津市11家孤独症特殊教育与康复机构抽样方法中,4所为学龄前机构,7所为学龄期机构,学龄前和学龄期机构中教育康复人员性别、学历、专业构成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机构现在使用的干预方法主要是感觉统合训练、应用行为分析法(ABA)、游戏疗法和音乐疗法。结论:当前的孤独症康复服务尚不能满足患儿的康复需求,康复机构应该在规模以及师资上加强建设。 关键词 孤独症; 诊断; 康复; 干预方法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1242(2008)-04-0353-03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焦虑检出率及焦虑症状的异同。 方法:选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为2004-06/09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病例中,符合DSN-IV诊断标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66例,年龄9~14岁,小学三年级及以上文化程度;对照组为性别比例、年龄、文化程度均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相匹配的普通中小学儿童66人。采用儿童焦虑情绪障碍筛查表进行儿童情绪障碍筛查。该量表共41个项目,包括躯体/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5个因子,采用3级评分:0没有此问题、1有时有、2经常有,由儿童根据最近3个月的情况进行自我评定,得分越高提示焦虑症状越严重。以总分≥23分为存在焦虑情绪障碍的标准。在量表评定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指导用语,无记名,量表当场收回。并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儿童一般情况,采用父母问卷调查父母情况(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水平),以评价两组儿童的家庭情况是否存在明显差异而影响实验结果。 结果:66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对照组正常儿童66人均完成量表测试,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有25人存在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焦虑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8%,20%,P=5.321,P=0.021)。②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躯体/惊恐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5.61&;#177;4.85),(3.71&;#177;3.61),t=2.545,P=0.012];广泛性焦虑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5.20&;#177;3.22),(3.71&;#177;3.69),t=2.466,P=0.015];分离性焦虑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4.89&;#177;3.26),(3.47&;#177;2.75),t=2.710,P=0.008];学校恐怖及总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47&;#177;1.76),(0.88&;#177;1.12),t=2.299,P-0.023];[(21.52&;#177;12.41),(15.26&;#177;10.68),t=3.105,P=0.002]。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焦虑检出率较高,多伴有躯体/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学校恐怖等焦虑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孤独症儿童17例家庭训练情况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的现状及效果。 方法:观察对象为1998年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作组调查的17例孤独症儿童,均为独生子女,其中男12例,女5例,当时年龄4.1~12.7岁,平均(8.1&;#177;2.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标准。2006年该协作组采用自编的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对17例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情况进行8年后的追踪调查,并作比较分析。 结果:1例女孩失踪,2例男孩失访,最后有14名孤独症儿童进入结果分析。①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人员以母亲为主(占93%),常用训练方法是游戏疗法(占36%);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知识比较了解(占86%),对长期训练的评价认为有效(占57%),而且对训练仍抱有信心(占64%)并坚持治疗。②经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检测,训练后儿童孤独症状有明显好转,1998年的平均总分77.02&;#177;18.35,2006年平均总分52.52&;#177;16.50,减分24.50&;#177;1.85,减分率为31.81%。但有7名儿童滞留家中。 结论:家庭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场所,长期家庭训练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属于儿童心理广泛发育障碍的儿童孤独症特教培训方法短期住院个体化培训与家庭培训疗效差异。 方法:纳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1998—10/2001-05期间部分住院个体化培训患儿和跟踪随访家庭培训患儿77例。住院个体化培训患儿40例和家庭培训患儿37例。住院个体化培训组由专业孤独症培训师根据患儿症状制定个体化培训方案,每位教师全日负责培训1位患儿,内容涉及言语、社交、行为、认知、生活自理等。家庭培训组主要由父母根据培训师的指导建议,在家自行培训。培训时间3-4个月。均于短期培训前后分别接受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和儿童适应行为量表评定,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参与者共77例均进入数据分析。①两组患儿培训前,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总分及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独立、认知、社会/自制3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39~1.517,P〉0.05)。②培训后,住院个体化培训组教培训前病情全面缓解,包括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总分及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独立、认知、社会/自制分等(t=2.469-6.008,P〈0.05)。而家庭培训组除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独立因子较培训前无改善(t=1.383,P〉0.05)外,其他量表分亦显著下降(t=2.427—4.902,P〈0.05)。③培训后,住院个体化培训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总分较家庭培训组低(t=2.508,P〈0.05),住院个体化培训组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独立和社会/自制因子分较家庭培训组高(t=1.803-2.205,P〈0.05)。 结论:短期家庭培训和住院个体化培训都可能对孤独症儿童的功能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对于孤独症儿童独立能力的改善。住院个体化培训疗效优于家庭培训,提示对孤独症社会能力的改善需要采用多方位的策略完成,而不能孤立于社会或集体之外进行。  相似文献   

12.
本科于 2 0 0 1~ 2 0 0 2年诊断 3 2例儿童孤独症 (也称自闭症 )。病例均来自于门诊 ,其中男 2 8例 ,女 6例 ;年龄 7个月~ 5岁 3 0例 ,~ 11岁 2例。其临床表现均符合自闭症诊断标准。全部病例采用孤独的行为量表 (简称ABC量表 )进行评定 ,结果 :总分≥ 5 1分 2 3例 ,3 7~ 5 0分 9例 ;有感觉、交往、躯体、语言、自理能力异常者分别占 3 2、3 1、3 2、3 2、3 1例 ,其得分分别为 3~ 19、2~ 2 3、8~ 3 3、4~ 2 6、7~ 2 4分。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具有特征行为的一种广泛发育障碍。其诊断标准摘自美国精神疾病第 4版。主要采用…  相似文献   

13.
盘晓荣  宋献丽  吴歆  樊秋萍 《临床荟萃》2009,24(12):1067-1068
儿童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严重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以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患病率约为儿童人口的2~5/1000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迄今为止,孤独症尚无切实有效的治愈方法,为了探索此类患儿治疗的新途径,提高该症的治疗效果,我们尝试高压氧综合治疗48例孤独症儿童,对其语言和行为障碍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定西县 2— 6岁精神残疾儿童患病率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使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 (CAB)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CARS量表 ) ,PEP心理教育量表等调查定西县 2— 6岁儿童 3 776名。结果确诊精神残疾 13例 (男性 10例、女性 3例 ) ,CAB阳性率为 4.76‰ ,患病率为 3 .44‰ ;脑器质性疾病致精神残疾者所占比例最高 ,为 61.5 4% ,合并智力低下者占 84.62 % ;精神残疾的危险因素有母亲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及近亲婚配、儿童抚养人及经济收入等。结论定西县 2 -6岁儿童精神残疾患病率较高 ,家庭状况及经济收入是精神残疾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儿童孤独症家庭干预依从性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就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防护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量表修订版(C-PEP),分析患儿家庭干预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将相关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家庭成员对干预的态度,干预前患儿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认知水平、年龄、发育商、情感障碍是儿童孤独症家庭干预依从性差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确定儿童孤独症家庭干预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利于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缓解症状,提高患儿智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3~2015年儿童保健门诊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6岁以下儿童的筛查量表及发育商,实现ASD患儿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方法对9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Ⅴ)诊断标准的ASD儿童(ASD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70例心理行为发育正常儿童(对照组),运用DSM-Ⅴ、孤独症行为量表(ABC)、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M-CHAT)及Gesell发育量表对被试儿童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M-CHAT阳性筛查结果与临床诊断标准一致性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ASD组适应性、精细动作、大运动、语言、个人-社交5个能区的发育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SD组1~3岁与3~6岁比较,随年龄增长,语言、个人-社交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患儿社会沟通、社会交往能力缺陷,行为发育偏离,使用临床量表早期筛查,辅助ASD的临床诊断,实现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促进患儿早期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和常规康复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接诊的4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20例除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外,采用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进行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组分别采用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评分、孤独症疗效评估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 ATEC)评分、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 WeeFIM)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之间一般资料及相关量表评定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AB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ATEC总分及社交能力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CARS总分及人际关系等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WeeFIM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可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儿童孤独症行为训练9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2例孤独症惠儿,实施行为训练,采用CARS于训练前和训练结束后进行量表评定。结果:训练后患儿CARS人际关系、语言、行为障碍等均明显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孤独症患儿实施行为训练能帮助患儿减轻心身障碍,增强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19.
裴中英  赵霖 《护理研究》2005,19(8):1676-167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市流动人口逐渐增多,据人口专家估计我国流动人口已逾1.2亿,占全国人口的10%。据2000年人口资料统计,蚌埠市的朝阳、钓鱼台两个街道0岁~7岁常住儿童为5614人,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100%(每年省、市抽查得出数据);0岁~7岁流动儿童1400余人,计划免疫接种率只达到80%左右。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情况明显低于常住儿童,成为计划免疫针对性疾病发病的原因之一。为此,总结我市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发病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2003-09/12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在武汉市随机抽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幼儿园为中班、大班,小学1~6年级,初中1~3年级,高中一年级共12个年级,按年级名册各随机选取男50人,女50人,共2400人为调查对象,年龄4~16岁.调查对象监护人均同意参加此调查.采用注意力和行为问题调查量表评分,该量表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工作手册第四版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编写,并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工作手册第四版标准将其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量表还包括环境量表(包括亲子关系、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父母对影响学习的决定因素的看法等人文环境)对可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诊断性访谈.将任教班主任分校集中讲解调查表意义、内容及填写方法.由各班主任将调查表分发给所选调查对象的家长,并负责向家长讲解调查表内容和填写方法,在发表1周后负责回收表格.结果共回收调查表2 205份,内容完整的2 199份,年龄不符合的有71人,故对2 128份符合年龄条件和填写规范的调查表进行了统计学分析.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13.58%,混合型2.63%,注意缺陷为主型8.27%,多动-冲动为主型2.68%;男童患病率18.57%,女童患病率8.78%,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241.②各年龄组各型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4~5岁儿童的发病率为15.88%,6~11岁儿童的发病率为15.85%,12~16岁儿童为9.98%.随着年龄的增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下降得更明显,但6~1岁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高于4~5岁和12~16岁.③由父母一起照顾者,混合型患病率最低(42.86%),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最高(53.85%);而单独由母亲照顾者,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最低(28.85%),混合型患病率最高(42.86%);单独由父亲照者,混合型患病率最低(0),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最高(5.78%);由非父母的其他人来照顾的儿童,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最低(7.51%),多动-冲动为主型患病率最高(15.38%).④未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亲子关系评分和父母精神心理认知评分明显低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分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5.98±2.42,9.43±2.42;7.01±1.50,10.15±2.92,t=-10.77,-4.00,P<0.01);父母对学校和校外辅导班是否为影响未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明确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学习成绩决定因素看法有明显差异(t=2.59,2.31,P<0.01,0.05).结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3个表型中注意缺陷为主型患病率高,尤其是6~11岁男性组患病率最高,年龄和性别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各表型患病率有影响;儿童的生活照顾者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各表型患病率也有影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病可能与亲子关系、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