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种植体与横腭杆支抗对减数正畸患者临床疗效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4±2.66)mm,上唇突点后移(4.61±2.00)mm;矫治后横腭杆支抗组上切牙腭向移动(4.59±1.78)mm,伸长(0.93±1.77)mm,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1.65±1.87)mm,伸长(0.52±1.59)mm,上唇突点后移(3.07±2.02)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种植体支抗的作用明显强于横腭杆支抗,种植体不仅能大幅度内收前牙,改善侧貌,有效压低上切牙以利于矫正深覆胎、露龈笑,还可压低上颌磨牙.  相似文献   

2.
双颌前突是以上下前牙前突和上下唇前突为特征的常见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正畸临床通过使用最大支抗设计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对1例双颌前突患者在使用固定矫治器的同时采用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进行矫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微种植体支抗与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支抗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及上颌横腭杆(TPA)+Nance弓正畸支抗治疗双颌前突及上颌单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例双颌前突或上颌单颌前突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微型种植体和TPA+Nance弓加强支抗,通过治疗前、后X线投影测量评价两种支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矫治结束,两组病例面型均得到了显著改善,种植体支抗组上下颌切牙切缘分别内收了4.1mm和5mm,磨牙平均前移1.03mm,TPA+Nance支抗组上下颌切牙切缘分别内收4.55mm和3.56mm,磨牙平均前移2.35mm。结论:微型种植体及TPA+Nance弓用作正畸支抗治疗双颌前突或上颌单颌前突均可提供临床所需的最大支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单纯微螺钉支抗和微螺钉-横腭弓联合支抗辅助治疗成人双颌前突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探索联合支抗辅助治疗的优越性。方法:选择平均年龄为21.68岁的双颌前突患者22名,正畸治疗中分别以微螺钉(组1)、微螺钉与横腭弓联合(组2)加强支抗,对2组应用不同支抗患者术前术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组2的上唇美线距LS-EP、上颌磨牙矢状位置U6-VP、上颌磨牙垂直位置U6-HP、上唇突距LS-VP、上切牙水平距U1-VP、上颌磨牙间宽度U6-U6治疗前后的差值较组1有显著性差异;两支抗组其他测量值差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螺钉-横腭弓联合应用在三维方向对上颌磨牙的控制较微螺钉更有效和稳定,更多的内收上切牙及上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人双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双颌前突畸形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口外加强支抗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50例,采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唇部软组织,上、下颌牙槽突,牙列及上、下颌骨变化状况。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18.84±2.61)个月,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4.72±2.32)个月;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上唇、下唇突度差值,上唇、下唇-E线差值,唇间隙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上切牙、下切牙突度差值,上、下中切牙角差值,上、下牙槽突度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人双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矫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因双颌前突畸形进行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根据所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组(A组,27例)以及口外支抗组(B组,35例),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的治疗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E线、下唇?E线以及唇间隙治疗前后变化差值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上切牙突度、下切牙突度、上中切牙角、下中切牙角、上牙槽突度以及下牙槽突度治疗前后变化差值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可为双颌前突畸形患者的矫治提供满意的支抗作用,其临床效果较口外支抗更好。  相似文献   

7.
张子扬 《广东牙病防治》2007,15(11):494-495
目的 比较微型种植体和上颌横腭杆支抗用于成人正畸的效果.方法 选择20例成人上颌前突或双颌前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部病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并采用标准MBT技术矫正,分别使用微型种植体和上颌横腭杆加强支抗. 20例患者治疗前和拔牙间隙关闭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比较两组磨牙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稳定性.结果 微型种植体组的磨牙前移量少,和上颌横腭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垂直方向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型种植体支抗可以单独提供临床所需的最强支抗.  相似文献   

8.
横腭杆加强支抗作用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乐群  陈凤山 《口腔医学》2007,27(5):239-241
目的研究横腭杆在支抗牙受到不同方向作用力情况下,加强支抗的作用。方法建立横腭杆以及支抗牙的有限元模型(模型1)。在3种不同方向作用力的情况下,计算支抗牙的牙周膜的应力,并与没有横腭杆加强支抗有限元模型(模型2)的牙周膜应力作比较。结果在近中向力和垂直向力作用下,横腭杆没有降低支抗牙牙周膜的应力。模型1和2相比,应力差异低于1%;在水平腭向力作用下,横腭杆显著降低牙周膜的应力。模型1和2相比,应力减低了约10%。结论横腭杆只对水平腭向力有支抗作用,而对近中向力和垂直向力无支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微种植体支抗在双颌前突正畸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使用和不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正双颌前突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取双颌前突病例12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不使用微种植体支抗,Ⅱ组使用微种植体支抗.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评价微种植体支抗在双颌前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结果:矫正结束,两组病例面型均得到了显著改善,I组上下颌切牙切缘分别内收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横腭杆与Nance弓以及横腭杆与滑动杆两种不同口内联合支抗系统矫治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29岁双颌前突患者30例,分为两组: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组、横腭杆与滑动杆联合支抗组,各组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两步法关闭拔牙间隙,使用MBT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组磨牙前移量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而横腭杆与滑动杆联合支抗组无显著变化;横腭杆与滑动杆组切牙牙根后移量大于横腭杆与Nance弓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横腭杆与滑动杆联合支抗在矢状向控制及切牙整体移动方面较好,优于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非依赖性口内强支抗矫治双颌前突拔牙的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并建立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后的唇组织改变的预测方法。方法:筛选满足纳入标准的32位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其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行头影测量分析并行配对t检验,软组织变化的相关分析及逐步多重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水平向唇组织改变有统计学意义而垂直向改变无统计学差异。上唇水平向的位置变化(H—LS)与上切牙颈部的位置变化(H—Pro)正相关,下唇水平向的位置变化(H—Li)与上切牙突点(H—UIP)的位置变化正相关。结论:双颌前突中国成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正畸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切牙回收量较好地预测其唇组织水平向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微型种植体支抗和多用途弓压低上前牙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比较种植体支抗和多用途弓对露龈笑患者前牙压低的效果和优缺点。方法:选择25例高角、前牙深覆,上颌前部牙槽骨发育过度,存在露龈微笑并且设计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双尖牙的患者(年龄21~27岁),其中12例采用多用途弓压低上前牙,13例采用微型种植体压低上前牙。搜集2组压低前后模型,X线头颅侧位片及患者微笑和侧貌像。结果:微型种植体压低上前牙组,1、SN距和1、NA距的变化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上唇突度和上下唇间距均有一定程度减小,前牙覆[牙合]、超[牙合]正常;多用途弓组除1、SN距明显减小外(P〈0.01),其他各项测量指标几乎与种植体组呈反向改变。结论:微型种植体作为稳定的支抗力量,其压低上前牙、改善覆[牙合]和超[牙合]及露龈笑的作用明显优于多用途弓,且更适合高角病例的矫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技术-三段弓技术与微螺钉支抗滑动技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牙齿以及骨骼的效应差异。方法:对三段弓技术组的18例患者以及微螺钉支抗组的19例患者均进行切牙的内收和压低,分析测量所有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评估两种技术的差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对两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的移位和相对骨骼改变进行分析。同时在根尖周X光片上对牙根吸收进行测量。结果:U1-SN(P〈0.05),覆盖、覆、PP-U1、U1水平移动(P〈0.01),UL-U1(P〈0.05),在三段弓组和微螺钉支抗组均有明显减小。然而,在三段弓组,U6角度(P〈0.01),MP-SN、PP-U6(P〈0.05)和U6水平移动(P〈0.05),与微螺钉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两组的治疗周期及牙根吸收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反Spee曲线弓丝的微螺钉支抗滑动技术,被证明是有效地的内收并压低上颌前牙的口内支抗增强装置。与三段弓技术相比,微螺钉技术在水平(前后向)或垂直方向均未见支抗丧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及其比例。方法选择拟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的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20例,矫治前后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少年患者矫治后上唇与上切牙内收比例为0.71∶1,下唇与下切牙的内收比例为0.28∶1;切牙的唇倾度减小,SND角增大(t=3.62,P〈0.01);下颌平面角(t=2.14,P〈0.05)、平面角(t=2.37,P〈0.05)减小;上唇厚度(t=1.35,P〉0.05)、下唇厚度(t=1.45,P〉0.05)无变化;鼻点到H线的距离(t=9.85,P〈0.01)、鼻唇沟到H线的距离(t=3.62,P〈0.01)和颏唇沟到H线的距离(t=3.91,P〈0.01)均减少。结论双颌前突青少年患者侧貌的改善是由于在上、下唇内收的同时下颌骨仍具有向前生长的潜力,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以及上唇内收比例比下唇大1倍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临床矫治技术:片段弓,种植支抗滑动关闭间隙压入和内收上前牙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临床筛选18例患者,使用片段弓技术同时压入内收上前牙。筛选19例患者使用种植支抗滑动关闭间隙技术同时压入内收上前牙。头影测量描记上前牙,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变化。使用根尖片测量根尖吸收的情况。结果:两组间比较发现下列测量指标有显著性减小变化:U1-SN,覆盖,覆(牙合),PP-U1,U1horizontal,UL-U1。相比种植支抗组,片段组的病例中如下头影测量指标有显著性增加:U6angle,MP-SN,PP-U6,U6Horizontal。压入内收上前牙的所需时间和根吸收在两组比较中没有显著性差别。结论:种植支抗滑动关闭间隙的临床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压入内收上前牙。和传统片段弓压入内收上前牙相比,种植支抗在矢状向,垂直向都能够有效地维护上磨牙原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用于下颌磨牙缺失患者矫治上牙前突伴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颌单侧磨牙缺失、上牙前突伴拥挤的成年错!患者8例(年龄22~38岁),在每位患者下颌磨牙缺失侧的第二前磨牙远中11~13 mm颊侧牙槽嵴处各种植1枚纯钛微螺钉,并以栓道固位方式在微螺钉的龈上部分附着自制微螺钉牵引帽,利用微螺钉牵引帽依次牵引同侧的下颌前磨牙、尖牙、切牙向远中移位,并利用牵引帽上的牵引钩行颌间Ⅱ类牵引。结果采用种植微螺钉作为支抗的8例患者治疗后均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前牙覆盖覆!和后牙尖窝关系均正常。疗程最长者24个月,最短者15个月,平均20.8个月。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可以用于下颌磨牙缺失的上牙前突伴拥挤患者的矫治。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To investigate the hypothesis that there is difference in the treatment outcomes of milder 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 between facemask and facemask in combination with a miniscrew in growing patients.Materials and Methods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one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facemask therapy (FM group: 12 males, eight females, average age: 10 years, 5 months ± 1 year, 8 months). In the other group,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facemask therapy along with a miniscrew (FM+MS group: 12 males, seven females, average age: 11 years, 1 month ± 1 year, 3 months). A lingual arch with hooks was fixed to the maxillary arch in both groups and a protractive force of 500 g was applied from the facemask to the hooks. The patients were instructed to use the facemask for 12 hours per day. In the FM+MS group, a miniscrew was inserted into the palate and fixed to the lingual arch.ResultsMobility and loosening of the miniscrew were not observed during treatment. Lateral cephalometric analysis showed that SNA, SN-ANS, and ANB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FM+MS group compared with those for the FM group (SNA, 1.1° SN-ANS, 1.3° ANB, 0.8°). Increase in proclination of maxillary incisor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FM group than in the FM+MS group (U1-SN, 5.0°).ConclusionsDuring treatment of milder 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 facemask therapy along with a miniscrew exhibits fewer negative side effects and delivers orthopedic forces more efficiently to the maxillary complex than facemask therapy al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