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ADA)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动脉疾病,指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使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的一种少见的心血管系统灾难性疾病[1,2].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ADA)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动脉疾病,指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使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的一种少见的心血管系统灾难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疼痛、休克压迫症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属大血管外科急症。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aortie dissection,AD)是主动脉壁中层胶原及弹性蛋白变性引起的退行性变,血液穿透病变中层,并沿着主动脉壁纵轴延伸,导致动脉壁剥离的严重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现对我院23例主动脉夹层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高速、高压的血流通过主动脉内膜上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内,沿主动脉中膜层扩展,使内膜与动脉中层分离,将主动脉管腔分为真腔及假腔。依据夹层是否累及升主动脉,而将其分为Stanford A型(累及升主动脉)及Stanford B型(不累及升主动脉)。在传统观念上,A型夹层属于心外科诊疗范畴,B型夹层属于血管外科诊疗范畴。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文献[1]报道全球每  相似文献   

5.
解霞  李玉洁  冯梅香 《淮海医药》2007,25(2):151-152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壁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并非主动脉壁的扩张,有别于主动脉瘤[1].其病因主要由高血压所致(约70%~87%主动脉夹层由于高血压所致),其次为结缔组织疾病、马方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严重损伤、药物影响等[2].  相似文献   

6.
张峥  张秋叶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2):106-106,109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动脉壁中层所形成的血肿或血流旁路,是一种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凶险的高危疾病。我科自2000—2005年共做手术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壁有病变,在主动脉壁中层内形成血肿,向其周围及长轴伸延,使主动脉壁分为两层,常常合并有内膜横裂口,使主动脉腔与血肿相通,发生在升主动脉的裂口占60%,发生在降主动脉起始部的裂口占25%。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较常见的急重危症之一。如不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多数病人在短期内就会死亡。本病死亡率每10万人死亡一人,胸部主动脉瘤比肤部主动脉瘤破裂的机会多。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后未得到及时治疗者,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率为22%,24小时内为28%,48小时内为50%,一周后达70%。然而3个月生存病例为48 %。  相似文献   

8.
耿跃然  李芳  李林芳 《河北医药》2012,34(22):3502-3503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TAA)是指动脉腔内的血液从胸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的一种凶险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本病虽不多见,但具有潜在危险性,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急性期病死  相似文献   

9.
袁如威  王建良 《贵州医药》2011,35(11):1013-1014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张的一种较少见的心血管系统的急性致命性疾病,早期正确诊断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冯莉梨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4):2181-218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壁内膜破裂,由于血流动力学的压力沿内膜与中外层之间层面纵行剥离而形成的壁内血肿,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进入主动脉壁间剥离内膜而形成"双腔主动脉"或"主动脉瘤样扩张"[1]。临床上常出现剧烈疼痛、休克及压迫症状,夹层动脉瘤向外膜撕裂则发生  相似文献   

11.
夹层动脉瘤是指在内因或外力作用下动脉壁内膜破裂,主动脉管腔内血液经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血肿,是急症中最危重的疾病之一.大多发病急剧,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12.
史振宇 《家庭用药》2013,(10):22-23
人体最粗大的动脉——主动脉,是将心脏泵出的动脉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主干道,一般直径在2-3.5厘米之间。这条输送血液的主干道一旦发生疾病,其危险可想而知。主动脉疾病包括扩张性主动脉疾病和狭窄性主动脉疾病,以扩张性疾病为主。主动脉扩张性疾病主要包括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升/降主动脉瘤和胸腹主动脉瘤,目前在我国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就是急性主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心血管急症[1].通过导管将覆膜支架送入主动脉瘤部位,进行腔内动脉瘤隔离手术是近年来主动脉瘤有效治疗的新进展[2].我科近年来对夹层动脉瘤进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及全面护理配合,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侯世珍 《黑龙江医药》2011,24(2):322-32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壁内膜破裂,血液通过内膜的破13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血肿,导致血管壁分二层。该疾病病情危重,发病24小时内死亡率可达40%,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死亡率都很高。血管腔内隔绝术于1991年应用于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使许多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夹层动脉瘤患者获得救治的机会。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41例,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胸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夹层是严重的心血管疾患。胸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包括引起动脉退行性变的因素和增加动脉张力的因素。马凡综合征、Loeys-Dietz综合征、埃-当综合征、主动脉炎症病变、特纳综合征、主动脉二瓣畸形、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夹层等可造成主动脉中膜的变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吸毒、外伤、举重、吸烟、心脏手术史等可增加动脉张力或引起动脉损伤。诊断胸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法为超声心电图、CT、磁共振。药物治疗包括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他汀类药物,对危重患者需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don,AD)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并非主动脉壁的扩张。有别于主动脉瘤,过去此种情况被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现多改称为主动脉夹层血肿(aortic dissecting hematoma),或主动脉夹层分离,简称主动脉夹层。AD是心血管急重症之一,具有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的特点,常在急诊科首诊。现将我院急诊科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8例AD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简称主动脉夹层)是因在内因或外力作用下主动脉内膜破裂,高压血流冲入血管壁的中层而形成血肿,血肿沿主动脉壁中层延伸剥离,是主动脉疾病中最常见的灾难性疾病。DeBakeyⅠ型夹层始于升主动脉,并累及主动脉弓及以下腹主动脉。该病起病急、发展快和病死率高,选择合适时机手术仍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2012-03笔者所在科为1例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实施升主动脉加全弓置换手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黄俊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6):843-844
主动脉夹层分离是指主动脉内膜破裂,在动脉血流的冲击下,主动脉壁内膜与中层离开形成假腔。夹层分离后主动脉极易扩张破裂,或引起急性主动脉瓣返流,假腔形成后可导致重要脏器严重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的病理基础是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黏液样变性、囊性中层坏死、粥样硬化等,约90%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变。  相似文献   

19.
刘建秦  卢光明  许健  蒋伦 《东南国防医药》2005,7(4):260-262,281
目的用16层CT检查评价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方法用16层CT对7例主动脉瘤和6例主动脉夹层行CT平扫和CT血管造影检查,并行MIP和VR重建。结果16层CT检查能准确显示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范围、主动脉壁情况、腔内血栓和主动脉周围结构.能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片、真假腔和主动脉分支起始部位及状态。结论16层CT是目前诊断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最合适的成像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TAA/AD)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TAA/AD患者术前主动脉瘤壁破裂及限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中,9例死亡,均为主动脉瘤壁破裂患者.其中的8例累及升主动脉.死亡原因与处于疾病急性期、术前心功能较差、合并主动脉夹层、较高术前肌酐水平以及累及主动脉弓三分支密切相关(P<0.01或P<0.05).结论 TAA/AD破裂与累及升主动脉和急性期有关,而术前较差心功能、合并主动脉夹层、较高肌酐水平及累及主动脉弓三分支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