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牙周基础治疗前后患者根面变形链球菌的改变情况,并与根而龋患者根面变形链球菌的检出情况相比较,初步探讨致龋微生物变形链球菌与牙周基础治疗后根面龋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例牙周(实验组)基础治疗前、治疗后1周、1、2、3月根面菌斑,及20例根面龋患者(对照组)根面龋处菌斑.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厌氧培养分离变形链球菌,并通过生化反应鉴定细菌种类.结果:变形链球菌检出分析:实验组在牙周基础治疗后1周、1、2月细菌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实验组在基础治疗前、治疗后3月细菌计数低,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根面暴露可能增加根面龋发生的风险.在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内要采取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古智豪  徐莉 《口腔医学》2020,40(1):55-58
目的探讨上颌磨牙龋源性残冠截根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知情同意后,选择上颌磨牙龋源性残冠30颗,行截根术治疗后,常规根管治疗、牙周系统治疗,术后3个月及6个月评价患牙的治疗效果。结果截根术后6个月复查,30颗患牙中28颗行截根术治疗有效,1颗出现根折,1颗出现牙周脓肿。结论上颌磨牙龋源性残冠经截根术治疗后有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查龋病患牙的牙周健康状况,探讨龋病对牙周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在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科和牙周黏膜科就诊的患者中,选择一侧牙有龋,而对侧同名牙无龋的牙齿86对,每对牙齿依次检查牙体龋坏情况(包括冠龋和根龋)及牙周状况(包括探诊深度、探诊出血、牙石指数、牙龈退缩程度、松动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龋病患牙的牙周健康状况。结果:86对牙齿比较结果显示,有龋组的牙周探诊深度、牙石指数、牙龈退缩程度、松动度均显著高于无龋组(P〈0.05)。对有龋组牙仅有冠龋的71对牙齿做比较,结果显示有龋组患牙的牙周探诊深度、牙石指数、牙龈退缩程度均高于无龋组,有显著性差异,且探诊深度、牙石指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对有龋组中既有冠龋又有根龋的15对牙齿牙周情况做比较,结果显示有龋组牙龈退缩、松动度均高于无龋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同一口腔环境中龋病的发生和牙周炎症程度呈正相关,两者的微生态联系和相互影响有待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松牙固定时机对中国人群牙周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 27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给予龈上洁治和口腔卫生宣教后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14例,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完成后行百强固位纤维带粘接固定松动的下颌前牙;试验组13例,完成纤维带粘接固定后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基线、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评估简化口腔卫生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牙周附着丧失4项临床参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组和试验组自身前后比较,各组治疗后3个月牙周临床参数与基线时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各组3个月与6个月临床参数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基线到治疗后3个月和基线到治疗后6个月临床参数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前或后行松牙固定对中国人群牙周治疗预后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洗必泰氟化钠涂料治疗老年人早期根面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表面活性剂洗必泰与氟化钠涂料防治老年人早期根面龋与单独使用氟化钠涂料防龋效果的比较.方法:选择临床60岁以上老年人早期根面龋患者98例共169颗患牙,分别应用洗必泰加氟化钠涂料(简称氟泰涂料)、氟化钠涂料涂布龋损区,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比较其防龋效果.结果:3个月治疗效果,氟泰组与氟化钠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6个月、12个月疗效,氟泰组明显优于NaF组.12个月治愈率,氟泰涂料组为83.75%,氟化钠组为51.85%,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氟泰涂料治疗早期根面龋操作简单,疗效肯定,抗龋效果时间长,是一种临床治疗早期根面龋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牙周治疗的时机。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138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A组于根管治疗完成后1周行全口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B组于根管治疗完成后4~6周行全口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分别记录2组患者在牙髓治疗前、牙周治疗前、牙周治疗后2个月、维护期3、6、12个月的SBI、PD、AL、PLI,T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髓治疗前,A组与B组各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周治疗前2组SBI、PD、TM值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牙周治疗后2个月,2组分别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维护期3、6、12个月时各项指标与治疗后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周治疗后各时间点,2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牙周源性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及"真正"的联合病变,根管治疗后1周即可行根面平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和比较冠向复位瓣术单独或联合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治疗Miller Ⅰ类或Ⅱ类牙龈退缩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临床上选取Miller Ⅰ类或Ⅱ类牙龈退缩且有意愿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分为试验组(冠向复位瓣术联合PRF)、对照组(冠向复位瓣术)。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记录牙周探诊深度、角化龈宽度、牙龈退缩深度以及根面覆盖率,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并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3、6个月检查临床指标牙龈退缩深度、角化龈宽度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间角化龈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2组间牙周探诊深度、牙龈退缩深度、根面覆盖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个月时,2组中的牙周探诊深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两种方法对MillerⅠ、Ⅱ类牙龈退缩的治疗均有效,辅助应用PRF可增加术后角化龈宽度,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Vector超声系统治疗和牙周翻瓣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1年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其口内的单根牙及多根牙都存在牙周探诊深度5~7 mm的位点,随机分为3组各10例患者,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组进行Vector超声治疗、牙周翻瓣术组进行改良Widman翻瓣术、常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组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记录治疗结束1d后的疼痛程度,并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采用Florida探针系统检查记录探诊出血(BOP)、探诊深度(PD)、牙龈退缩(GR)、临床附着丧失(CAL),并比较分析.结果 3组治疗后1d的疼痛程度评价,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组最低2.2,牙周翻瓣术组最高为6.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单根牙,3组在治疗后的3、6、12个月PD、GR、BOP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的第12个月,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组和牙周翻瓣术组PD改善相同,且该组的GR和CAL低于牙周翻瓣术组和常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组.对于多根牙,治疗后3、6个月,3组PD较治疗前有改善,GR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翻瓣术组和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组的CAL值较治疗前减少(P<0.05);治疗后12个月只有翻瓣术组的PD、CAL值较治疗前减少(P<0.05),3组的GR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3组的BOP阳性率在治疗后的3、6、12个月,翻瓣术组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另两组则在治疗后的12个月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基础治疗后3个月,仍存在5~7 mm牙周袋位点的单根牙,采用Vector超声系统进行治疗的患者,1年后的疗效优于牙周翻瓣术;而对于多根牙,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的效果不及牙周翻瓣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牙周基础治疗对伴有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伴Ⅱ型糖尿病的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糖尿病组)与不伴糖尿病的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非糖尿病组)各20例行牙周基础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线和术后3、6、12个月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出血、探诊深度、附着丧失等指标。结果牙周基础治疗对两组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与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各项牙周指数的改善在术后3、6、12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对伴有糖尿病的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在短期内(12个月)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和评价单独或交替使用氟(NaF)与镧(LaC l3)漱口水对老年人根面龋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84岁有牙龈萎缩、根面暴露的418名老年人,随机分为NaF组、LaC l3组、NaF+LaC l3组和对照组。每组老年人均按临床常规方法记录牙龈退缩数和根面龋补数后,各实验组及对照组病人每天使用1次含各自微量元素的漱口水或安慰剂漱口水1个月,第10个月和第20个月时再同样重复使用1个周期,30个月后复查每个老年人根面龋的情况。结果:单独或交替使用含5×10-4mmol/L的F-或La3+的漱口水,可使老年人的根面防龋能力分别提高68.1%、65.5%和87.7%,结论:在老年人根面龋的防治中,交替应用含氟与镧漱口水较单独使用含其中任何一种防龋微量元素的漱口水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评价氯化镧(LaCl3)漱口水防治老年根面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3~84岁患有牙龈萎缩根面暴露的老年人222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按常规方法记录牙龈退缩数和根面龋补数,实验组每日使用一次500×10-6mmol/L的含La3 漱口水漱口,对照组使用NaCl漱口水漱口,两组均使用1个月、1年及2年后重复使用漱口水1个月,3年后复查每个老年人根面龋情况.结果:实验组根龋指数(RCI)的新增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500×10-6 mmol/L的含La3 漱口水能有效地控制老年根面龋.  相似文献   

12.
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对固定矫治患者牙体、牙周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在接受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 ,由于矫治装置 (带环、托槽和弓丝 )的存在 ,刺激牙龈以及妨碍患者牙周清洁 ;患者对于牙周卫生维护意识的缺乏 ,牙龈炎和牙釉质脱矿的发生非常普遍 ,这将损害患者牙体和牙周组织的健康。本研究通过对这一特定群体进行口腔卫生宣教纠正其口腔卫生行为 ,并配合牙周洁治、定期使用氟化物和使用漱口水等方法 ,希望找到一种易行有效的方法来维护该人群的口腔卫生。方法 :在临床接受固定矫治的正畸患者中选出 5 0名 ,男 30名 ,女 2 0名 ,年龄 12岁~ 17岁 ,平均 14 .2岁 ;均刚开始接受正畸矫治。对照组 15人 ,常规交待矫治注意事项。试验A组 18人 ,交待矫治注意事项后强调牙周清洁 ,要求使用改良Bass法刷牙 ,每次刷牙时间必需超过 3分钟 ,每天早晚刷牙。试验B组 17人 ,除了提出做到试验A组的要求以外 ;矫治前及矫治后每 6个月接受一次龈上洁治 ;粘结托槽后及每 6个月在牙面涂FluorProtector;每次刷牙后用朵贝尔液漱口。临床检测的指标为 :拆除矫治器后牙面是否有白垩色斑或龋洞、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对于脱矿指标采用卡方检验 ,对于探诊深度、出血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spssl0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①强调卫生宣教、采用正确刷牙方法可以减少患者脱  相似文献   

13.
张春辉  石晶  林晓萍 《口腔医学》2012,32(12):722-724
目的 观察牙周维护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牙周组织的影响,并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错牙合畸形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试验组,分别于矫治前、矫治3个月、矫治6个月检查患者临床牙周指标,并于矫治3、6个月评价依从性指标。结果 矫治3个月时,试验组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1.81±0.48、1.79±0.46、1.80±0.46,对照Ⅱ组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1.84±0.53、1.85±0.56、1.83±0.49,两组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矫治6个月时,试验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1.78±0.30、1.68±0.28、1.72±0.41,优于两个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对照Ⅱ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2.01±0.23、2.03±0.47、2.06±0.31,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矫治3、6个月时,试验组口腔卫生较好率分别为83.33%、90.67%,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矫治3、6个月时,试验组矫治装置损坏率分别为20.15%、15.45%,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 牙周维护利于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的牙周健康,可以比单纯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更好地降低牙周不良反应,同时能很好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曹盈  周艳  宦泓  吴昱卓  梅幼敏  顾洋 《口腔医学》2012,32(12):746-747
目的 观察强化口腔卫生宣教在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329例,随机分为2组,A组仅在初诊时进行宣教,B组在每次复诊时强化口腔卫生宣教,观察牙周基础治疗结束后1、6、12个月的牙周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1个月后复诊,两组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6、12个月后复查,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B组较A组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过程中反复强化口腔卫生宣教能显著改善口腔卫生状况,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含抗变形链球菌鸡蛋黄免疫球蛋白抗体IgY的牙膏对乳牙的防龋效果.方法:采用双肓法,以260名3~4岁幼儿为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位受试者均经过3个月洗脱期,洗脱期内统一使用不含IgY的空白牙膏,洗脱期后,实验组应用抗龋IgY牙膏,对照组应用不含IgY的空白牙膏,并分别在实验前、实验后6个月、1年、1.5年进行口腔检查.结果:本研究3~4岁幼儿的患龋率为53.78%,在基线检查中,实验组与对照组问的患龋率、龋均和龋面均均无显著性差异;应用抗龋IgY牙膏6个月后,两组间发病率、新增龋均、新增龋面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年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新增龋均、新增龋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8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发病率、新增龋均和新增龋面均有显著性或极为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明显低丁埘照组.结论:抗龋IgY牙膏的应用能降低乳牙龋病的发病率及新增龋均、龋面均,具有一定的防龋效果,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SPR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症控制、炎症指标龈沟液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SPR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龈上洁治术,比较2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牙周指数[包括平均探诊深度(PO)、临床附着水平(CAL)和龈沟出血指数(SBI)]和龈沟液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采用 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牙周指标SBI、PD 和 CAL以及龈沟液CRP均降低。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实验组牙周指标及龈沟液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牙周指标及龈沟液CRP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但治疗后6个月牙周指标、龈沟液CRP逐渐上升。结论: 相对于龈上洁治,完整的SPR牙周基础治疗更能降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C反应蛋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牙周内镜辅助超声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ing,SRP)对上颌侧切牙唇侧牙龈退缩的影响。方法: 从2020年6月—12月就诊于上海市普陀区眼病牙病防治所牙周病科的患者中收集36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受试者。采用单盲随机分口自身对照设计方案,先行全口超声龈上洁治术,2周后随机确定一侧上颌侧切牙行牙周内镜辅助下SRP(内镜组),对侧侧切牙行常规SRP( SRP组)作为对照,术后菌斑控制,记录基线、3个月和6个月时上颌侧切牙唇侧近中、中和远中3个位点的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牙龈退缩(GR)。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2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基线时内镜组和SRP组相比,各临床指标无显著差异。3个月时,内镜组的牙龈退缩量(ΔGR)显著小于SRP组(P<0.05);3个月和6个月时,2组间的其他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与SRP组相比,内镜组PD的减少程度与AL的增加程度有更大趋势,治疗后3个月最明显。与基线相比,2组3个月和6个月时,PD、AL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PD在3个月和6月个时相比,也有显著差异。3个月和6个月时相比,2组ΔGR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牙周内镜辅助SRP清创彻底,创伤小,3个月时上颌侧切牙唇侧牙龈退缩减少量较常规SRP更少,美学效果优势凸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求改善固定矫治器治疗中患者的牙周卫生状况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60例接受固定矫治的正畸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交待矫治注意事项;试验A组常规交待矫治注意事项,强调口腔卫生,要求使用改良Bass法刷牙;试验B组在试验A组的基础上,矫治前及矫治后每6个月接受一次龈上洁治。临床检测指标为16、13、21、31、43、46指数牙的龈沟出血指数(SBI)和牙龈探诊深度(PD)。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①3组患者SBI治疗6个月时均显著增高(P〈0.05)。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试验A组〉试验B组(P〈0.05)。②3组患者PD随着治疗时间增加而增大,治疗6个月时对照组与两个试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③治疗12个月时,试验A组和试验B组间PD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通过刷牙可以部分改善牙周卫生状况,②定期进行牙周洁治可以明显减轻牙龈炎症,较好地维护口腔卫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CP)牙周状况和最大咬合力的影响。方法 重度CP病例27例,每病例双侧磨牙各选择一患牙(初诊患牙牙周袋≥5mm,牙松动度≤Ⅱ度),随机分为龈上洁治组(S组)和根面平整组(P组)。S组患牙给予龈上洁治、碘氧液冲洗疗法;P组患牙予以龈上洁治、根面平整和碘氧液冲洗疗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测定息牙的咬合力值、龈炎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结果 ①P组治疗后1、3、6个月,最大咬合力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S组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10)。②治疗后1个月,两组的咬合力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6个月,P组的咬合力显著高于S组(P<0.01);③治疗后3、6个月,P组的GI值、PD值显著低于S组(P<0.001)。结论 洁治、根面平整治疗对于CP患牙的最大咬合力、GI、PD的改善是持续性的,较龈上洁治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既有牙周炎又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的影响.方法 选则既有牙周炎又有消化性溃疡的43名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3人接受三联药物和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20人仅接受三联药物治疗.治疗前和治疗结束3、6个月,分别用PCR方法检测患者牙周袋和胃部幽门螺杆菌情况,计算其清除率,并比较组间差异.实验组同时观察牙周临床指数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胃部幽门螺杆菌治疗后6个月的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口腔幽门螺杆菌治疗后3、6个月的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牙周治疗后3、6个月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与治疗前比明显好转(P<0.05).结论 对既有牙周炎又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进行三联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可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