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内镜下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预防复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瞻性研究内镜下重复注射硬化剂疗法 (EIS)及联合应用内镜下套扎术 (EVL EIS)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疗效、并发症和复发率。方法  51例肝硬化患者符合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A组 (EIS组 ) 2 5例 ,B组 (EVL EIS组 ) 2 6例 ,前组每周重复使用 1%乙氧硬化醇行EIS治疗 ,直至所有曲张静脉均消失 ,后组第一次行EVL ,1周后每周行EIS治疗。结果 EIS及EVL EIS两组中 ,食管曲张静脉消失率分别为 84 %和 76.9% ,治疗次数分别为 ( 4.2±1.6)次和 ( 3 .0± 0 .4 )次 ,住院时间分别为 ( 4.6± 1.4 )周和 ( 4.5± 1.1)周 ,都无显著性差异。硬化剂使用总量B组显著低于A组 ,分别为 ( 2 2 .6± 8.2 )ml和 ( 42± 10 .5)ml,(P <0 .0 1)。在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B组显著低于A组 (P <0 .0 1)。胃镜随访发现食管下端形成环形溃疡和继发性瘢痕 ,其发生率B组较A组为低 ,分别为 2 0 %和 90 .5%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在平均 12 .5个月的随访中 ,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B组显著高于A组 ,分别为 4 0 %和 9.5% ,(P <0 .0 5)。结论 EVL EIS组并发症较少 ,而EIS组在预防静脉曲张复发方面较EVL EIS组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食管静脉曲张硬化与结扎防治出血的效果.方法6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病人分为两组,食管静脉硬化治疗(EVS)组30例,食管静脉结扎加硬化治疗(EVL+EVS)组30例,结果在EVS组和EVL+EVS组中,静脉曲张消失和基本消失者分别为28例(90%)和30例(10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达到静脉曲张消失所需硬化治疗次数及硬化剂所用量,EVL+EVS组均明显少于EVS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EVS组随访26.9±4.5个月,EVL+EVS组22.7±5.3个月,随访期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EVS、EVL+EVS组分别为9例(30%)和13例(43.3%),EVL+EVS组高于EVS组,反复出血分别为4例和3例.住院天数EVS组和EVL+EVS组分别为27.1±5.0和28.8±9.2天,两组无显著差异.所消耗结扎器、硬化剂和手术费用EVS组和EVL+EVS组分别为5378.50±899.00元和7703.33±2120.70元,两组比较P<0.001,EVL+EVS组明显高于EVS组,结论本研究提示EVL+EVS较单一EVS无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内镜套扎术(EVL)和硬化疗法(EI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4例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EVL组40例,EIS组44例.EVL组患者应用Stiegmann-Goff结扎设备,每次结扎间隔2周;EIS组患者在同样时间间隔内静脉内注射乙氧硬化醇.结果EVL组患者曲张静脉消除率为75.0%(30/40),EIS组为63.6%(28/44)(P>0.05);EVL组患者曲张静脉消除期限为11.5周±6.0周,EIS组为18.0周±14.0周(P=0.036);EVL组患者出血复发率为30%(12/40),EIS组为50%(22/44)(P=0.03);EVL组5例和EIS组13例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P<0.005);EVL组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为52.5%(21/40),EIS组为27.3%(12/44)(P<0.05);EVL组2例患者发生门静脉高压性胃病;EVL组7例和EIS组9例患者死亡,EVL组5例和EIS组10例患者治疗失败.结论EVL组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除较EIS组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出血复发率较低但静脉曲张复发率较高,治疗后易发生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和治疗失败率无显著差异,但倾向于EVL的治疗失败率较低;当选择预防静脉出血复发的内镜治疗时,EVL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套扎与硬化夹心联合法 (套扎 硬化 套扎 )能否获得优于单纯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 (EVL)的疗效。方法 对 98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伴活动性出血或近期出血的患者随机采用单纯EVL或夹心法治疗 (EVL组 5 0例 ,夹心法组 4 8例 )。EVL组每条曲张静脉结扎皮圈不超过 3个 ,夹心法组每条曲张静脉结扎 2个皮圈 ,并在两个结扎点之间的曲张静脉内注射 1~ 3ml硬化剂。夹心法组 7例在首次内镜治疗时接受食管静脉造影检查。 7~ 10d重复 1次内镜治疗 ,直至静脉曲张消除。结果  7例行静脉造影检查 ,其中 6例硬化剂在曲张静脉内滞留时间超过 4 5min。两种方法控制活动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EVB)的止血成功率相同 (10 0 .0 % ) ;两组间静脉曲张消除率相似 (夹心法组 93.8% ,EVL组 90 .2 % ,P >0 .0 5 ) ,但夹心法组一次治疗后静脉曲张消除率明显高于EVL组 (6 6 .7%比10 .0 % ,P <0 .0 0 1) ,达到消除的平均治疗次数明显减少 (1.2± 0 .4比 3.8± 1.5 ,P <0 .0 1) ,所需时间显著缩短 [(13.1± 4 .3)d比 (42 .5± 16 .7)d ,P <0 .0 1];与EVL组相比 ,夹心法组再出血率较低 (8.3%比2 8.0 % ,P <0 .0 5 ) ,随访期内静脉曲张复发率明显下降 (8.3%比 4 4 .0 % ,P <0 .0 0 5 ) ;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夹心法组 1  相似文献   

5.
朱志华 《临床内科杂志》2003,20(10):541-542
目的:对比观察连续套扎术追加硬化剂注射(EVL EVS)与单纯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将40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EVL)20例,用尼龙圈对曲张静脉进行套扎。治疗组(EVL EVS)20例,套扎后在套扎点附近或两点之间注射少量硬化剂,直至曲张静脉消失。结果:对照组共进行70次316处套扎,术后内镜下分级F1 10例,F2 9例,F3 1例,无并发症发生,复发1例。治疗组共进行37次203处套扎,116处硬化剂注射,术后内镜下分级F0 13例,F1 7例,1次治疗后F0 8例,除4例轻度胸痛外,未见其他并发症,无复发。结论:EVL EV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效果优于单纯EVL,且疗程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分别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和口服普萘洛尔后的再出血发生率、死亡率、治疗前后静脉曲张程度以及肝功能分级变化.方法 共纳入患者118例,其中66例采用EVL治疗,52例采用药物预防治疗.EVL 治疗组给予多次套扎,直到曲张静脉消失;药物治疗组给予普萘洛尔,起始剂量10 mg,每日2次,逐渐增至最大耐受剂量.对所有患者随访20个月,观察比较两组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治疗前后静脉曲张程度以及肝功能分级变化.结果 EVL治疗组有效随访58例,其问发生出血7例(12.1%),死亡2例(3.4%);药物治疗组有效随访46例,期间发生出血14例(30.4%),死亡6例(13.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L治疗组总静脉消失率为41.3%(24/58),药物治疗组46例曲张静脉均未消失;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与服用普萘洛尔相比,EVL能显著降低出血率、死亡率和静脉曲张程度,且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内镜下治疗97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内镜下治疗的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将97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进行内镜下治疗, 分别为内镜下曲张静脉内注射组织粘合剂组(Cyanoacrylate组)31例、内镜下曲张静脉内注射鱼肝油酸钠组(EIS组)37例以及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组(EVL组)29例.术后随访6 mo, 了解其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3种方法止血率达到91.9%-96.6%, 3种方法分别在局部溃疡形成、近期再出血率、近期死亡率比较, EVL组均高于Cyanoacrylate组和EIS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9.485,6.574, 7.579, 均P<0.05). 3种方法在远期疗效方面比较, 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底静脉曲张静脉内注射组织粘合剂和曲张静脉内注射鱼肝油酸钠的疗效优于胃底曲张静脉套扎术.  相似文献   

8.
李鹏  张澍田  于中麟 《山东医药》2004,44(34):61-62
20世纪90年代,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治疗(EVL)作为内镜下食道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疗法(ES)的替代疗法,其疗效和安全性逐渐为学术界所认可。EVL的原理与弹性套圈结扎内痔的原理相似。研究发现,结扎局部可产生缺血性坏死、急性无菌性炎症、浅溃疡及疤痕所致的静脉腔闭塞。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和结扎治疗可有效控制90%以上患者的出血,内镜下曲张静脉结扎治疗与硬化治疗一样有效.  相似文献   

9.
张梦茵  吴巍  吴云林 《肝脏》2014,(2):126-127
各种原因导致的门脉高压症,特别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都会产生食管静脉曲张,部分患者因曲张静脉破裂引起大量出血甚至死亡。控制和减少此类出血的有效方法就是消退或根除食管静脉曲张。经内镜食管静脉曲张皮圈结扎术(EVL术)应用于临床已20余年,消退食管静脉曲张需要多次结扎治疗,但很少能完全根除静脉曲张,其原因包括采用传统的螺旋形结扎方法不能全部离断食管曲张静脉的相互交通支、皮圈弹性下降未能使结扎的曲张静脉血流完全阻断等,临床上往往中断结扎治疗或待曲张程度减轻后改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EIS术)。为有效控制食管曲张静脉再出血以及为多项外科手术治疗创造条件,迅速消退及根除食管曲张静脉显得特别重要。我们采用中、重度曲张静脉水平型双环结扎的治疗方法,操作简便,能有效阻断曲张静脉内血流,迅速消退食管静脉曲张。现结合病例介绍这种改良的内镜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变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洛沙坦对这些物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46例肝硬变患者,男32例,女14例,肝功能A级12例,B级15例,C级19例.用化学比色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其血浆硝酸盐/亚硝酸盐及内皮素水平.内镜下测定食管静脉曲张程度.32例患者用洛沙坦治疗4wk,并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变患者血浆NO与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56.18±18.80vs18.25±3.10;89.98±25.38vs49.62±9.07,t值分别为8.92和6.89,P<0.001),且两者水平变化呈正相关(r=0.41,0.005<P<0.01);随着肝硬变程度的加重,血浆中NO,ET浓度逐渐升高,C级患者血浆中NO浓度与A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ET浓度在三组中任意两组比较均有差异(P<0.001);治疗组治疗后各级NO与ET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A,B级患者NO,ET浓度下降较C级明显,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NO,ET浓度变化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相平行.结论洛沙坦能显著降低肝硬变患者血浆NO与ET水平,降低门脉压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165例行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EVL)治疗,分析肝硬化者113例与肝硬化断流术后者52例行EVL术后近期及远期疗效,并观察各种相关因素对EVL疗效的影响。结果EVL治疗后EV总消失率为88.48%,EV复发率27.27%。肝硬化断流手术组与肝硬化组比较,EV复发率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EVL术前肝功能状态越差,EV和EVB再发生率越高(P<0.01),生存率越低(P<0.05);EV复发组门静脉内径和脾静脉内径较非复发组宽,有显著性差异(P<0.01);EVL术后服用哌唑嗪可降低门静脉内径、减少EV复发(18.07%)、EVB再发率(15.66%),提高生存率(85.54%,P<0.01)。结论EVL是治疗EVB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及远期疗效确切,EVL术后服用哌唑嗪可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EV复发和EVB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是我国的常见病 ,无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肝硬化患者 ,每年有5 %~ 15 %出现曲张静脉 ,曲张静脉一旦形成 ,每年增粗约 4 %~ 10 % ,最终所有的肝硬化患者都会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约 1/ 3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患者出现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每次出血的病死率达 2 0 %~30 % ,未经治疗的患者一年内因出血致死的几率可达70 %。首次出血后 6周之内会发生再次出血 ,4 8h之内是再次出血的高峰时间。内镜下进行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注射治疗 (EIS)、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EVL)、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以及联合治疗方法的出现 ,使我们有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球囊压迫辅助下内镜硬化剂注射术(balloon compression?assised 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bc?EIS)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20年12月—2021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拟行内镜下治疗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法随机分入试验组(接受bc?EIS治疗)或对照组(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主要观察2组的曲张静脉根除率、再出血率和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经纳入标准初步纳入93例,经排除标准排除9例,最终纳入84例进行数据分析,每组42例。试验组1次治疗的食管曲张静脉根除率为88.10%(37/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3%(14/42)(χ2=26.40,P<0.001);1~2次治疗的食管曲张静脉根除率为97.62%(41/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48%(17/42)(χ2=29.47,P<0.001);1~3次治疗的食管曲张静脉根除率为100.00%(42/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24%(19/42)(P<0.001)。随访时间最长6个月,试验组无一例再出血,对照组再出血率为4.76%(2/42)(P=0.494)。试验组和对照组胸腹部不适发生率分别为26.19%(11/42)和35.71%(15/42)(χ2=0.51,P=0.474);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38%(1/42)和7.14%(3/42)(χ2=0.26,P=0.608);腹胀发生率分别为4.76%(2/42)和11.90%(5/42)(χ2=0.62,P=0.430)。2组均未发生感染、吞咽困难、穿孔、食管气管瘘管、食管狭窄、异位栓塞等其他不良事件。结论 bc?EIS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疗效显著且安全,1次治疗食管曲张静脉根除率可达85%以上,经1~3次治疗后可全部根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U型”反转套扎技术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将191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2组:内镜下常规套扎(EVL)组101例行内镜下常规套扎;内镜下反转套扎(EVLR)组90例先行反转镜环周套扎贲门下曲张静脉,而后常规套扎食管。观察术后18个月内曲张静脉治疗效果、平均治疗次数、急诊止血率、近期再出血率及静脉曲张复发率等。结果随访期内,治疗后显效率、无效率,平均治疗次数,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VLR组明显优于EVL组,且EVLR组急诊止血率可达100%。但近期再出血率、静脉曲张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与EVL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反转镜贲门下环周套扎法可以提高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急诊止血率,较常规套扎显效率高,治疗次数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balloon compression-assisted 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 bc-EI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9年6月—2020年11月, 将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 EIS)治疗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计算机将患者随机分成bc-EIS组和传统EIS组。对比观察2组达到根除静脉曲张的治疗次数、首次治疗硬化剂使用剂量、首次治疗注射点数、术后随访10个月内再出血率以及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初步纳入92例患者, 经排除标准排除7例, 最终有85例纳入数据分析, bc-EIS组47例, 传统EIS组38例。bc-EIS组1次根除率、2次累积根除率和3次累积根除率分别为82.98%(39/47)、91.49%(43/47)和100.00%(47/47), 传统EIS组分别为10.53%(4/38)(χ2=44.125, P<0.001)、31.58...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VL)或联合组织粘合剂和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预后和转归。方法 对28例食管静脉曲张(EV)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GV)伴出血的患者采用EVL或联合组织粘合剂和硬化剂注射治疗。结果 4例急性出血患者止血率为100%;1 m、3 m、6 m再出血率分别为17.9%(5/28)、7.1%(2/28)、3.6%(1/28);术后6 m复查胃镜发现EV改善总有效率为85.7%,GV改善总有效率为77.7%;术后并发症有胸痛5例(17.9%)、发热4例(14.3%)、咽痛8例(28.6%);20例(71.4%)无再出血,8例(28.6%)术后出血,7例经积极治疗后未再出血;2例死亡,1例行肝移植术。结论 EVL或联合组织粘合剂和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出血患者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能明显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组织粘合剂(TH胶)栓塞(PTVE)联合内镜下套扎(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合理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3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先行PTVE使TH胶栓塞胃冠状静脉主干及胃底贲门周围静脉,1个月后对食管黏膜下曲张静脉行内镜下套扎治疗.结果 该组患者TH胶未栓塞食管下段曲张静脉,PTVE后静脉曲张缓解,但未完全消失;联合EVL后17例患者静脉曲张基本消失,消失率73.9%.21例行1次套扎治疗,2例行2次套扎治疗,平均套扎次数1.1次/例.随访3~31个月(平均19.2个月),静脉曲张复发或加重3例(13.1%),2例(8.7%)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出现少量出血.结论 经皮经肝TH胶栓塞能阻断冠状静脉主干、食管胃底周围血管等曲张静脉的供血血管,而内镜下套扎治疗则消除食管下段黏膜下曲张静脉,二者联合可优势互补,从而取得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内镜下套扎(EVL)联合经皮经肝曲张静脉TH胶栓塞术(PTVE)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远期疗效。方法 44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先行食管曲张静脉的内镜下套扎治疗,1周后再行TH胶PTVE,栓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区域及其来源血管。联合治疗术后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曲张静脉消失情况,随访治疗后曲张静脉复发率及再出血率。结果 4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32例食管曲张静脉基本消失,消失率72.7%;8例胃底静脉曲张基本消失,消失率100%;12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明显减轻,总有效率100%。随访6~39个月,平均25.6个月,5例食管静脉曲张复发,复发率11.4%;3例再出血,再出血率6.8%。结论内镜下套扎治疗能机械性地消除食管曲张静脉,经皮经肝TH胶栓塞能栓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区域及其供血血管,二者联合能达到协同作用,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套扎与硬化联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14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应用内镜套扎术(EVL)并用硬化疗法(EI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14例,探讨治疗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EV)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EV并出血患者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35岁~69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变12例,酒精性肝硬变2例.按Child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4例.EV程度根据内镜观察分为3度(轻、中、重)其中中度及重度分别为6例、8例,重度EV中3例合并有胃底静脉曲张.所用器械包括OlympusEVIS-140,MICROVASIVE-5环套扎器,Olympus注射针,1%乙氧硬化醇.首次先行EVL操作,距齿状线1cm~2cm以下选择靶血管,依次密集斜性结扎10d~14d进行EIS治疗(对残留曲张血管行静脉内、旁混合注射1%乙氧硬化醇).1wk后根据EV消退情况再行EVL或EIS,直至EV基本消退为止.结果14例患者总共行联合治疗34次,共结扎162处,注射硬化剂108处(共425mL),经治疗后治愈(F3~F0,红色征消失)4例,显效(F3-F1,红色征消失)10例,总有效率100%,术后大多数病例感轻微胸骨后疼痛和吞咽不适,均在1d~3消失,无一例再出血结论套扎与硬化联合治疗EV与单纯EVL或EIS比较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并发症少而轻、复发出血率低等优点,可使两种方法达到互相弥补不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现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了解国外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现状,比较各种方法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复习了国外1985/1999公开发表的关于内镜下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文献,就各种疗法在控制急性出血率、曲张静脉出血复发率、根除率及死亡率等方面作一比较.结果在控制急性食管静脉出血方面,食管套扎与硬化治疗疗效相似但略优,在控制静脉渗血方面,二者疗效相似,控制静脉喷血,套扎疗法优于硬化治疗,死亡率及并发症则显著降低.联合治疗分为同步联合疗法(synchronousEVL+EIS)及序贯联合疗法(sequentialEVL+EIS),同步联合疗法并不比单独套扎疗法优越且并发症较多,而序贯联合疗法在静脉曲张根除率方面,比单独硬化治疗要高,并发症及再出血复发率显著要低.结论食管静脉套扎或食管静脉套扎加硬化疗法联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