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辅助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将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实施神经内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入住ICU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的CSS评分和ADL评分均少于对照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手术与去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02—2019-03间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切口长度、骨窗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以及格拉斯预后(GOS)优良率。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骨窗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以及GOS优良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和GOS优良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显微镜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1—2018-01间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每组28例。对照组实施显微镜下小骨窗手术,观察组行神经内镜小骨窗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根据GOS评分标准评价2组患者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预后良好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神经内镜小骨窗手术,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精准性及血肿清除率高、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和预后生存质量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高血压脑出血病人80例,依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接受微创钻孔引流手术,实验组接受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手术,观察并对比两组血肿清除率、NIHSS评分、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48小时血肿清除率、术后NIHSS评分、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快捷、血肿清除率高、出血少、恢复快以及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精准定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采用神经内镜微创精准定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病人各31例,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术后再出血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GOS评分。结果两组病人在性别、平均年龄、术前GCS评分及出血量等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①术后72小时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3.26±10.51)%、(92.57±15.38)%,P0.05;②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0、9.68%(3/31),P0.05;③术后随访3个月时GOS评分分别为(4.29±1.13)分、(3.06±1.04)分,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镜结合精准定位手术方式与显微镜下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者均能达到较好血肿清除效果,但前者在术后再出血率、术后GOS评分上更具有优势,且技术上并不增加额外费用,提示神经内镜结合精准定位手术方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Slicer结合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显微手术组(n=30)和神经内镜组(n=30)。显微手术组采用骨瓣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神经内镜组在3D-Slicer软件及神经内镜辅助下行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神经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残留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显微手术组,而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显微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神经内镜组明显优于显微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个6月随访神经内镜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0.0%,显著高于显微手术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Slicer结合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且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依据不同术式将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行微创钻孔引流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第3天和5天,观察组的血肿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规范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小骨窗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2010-08—2013-08间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进行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采用死亡率、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早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而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of daily Living,ADL)分级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围手术期观察组出现并发症7例(14.58%)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5例(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24.06±9.41)d和(15.30±6.35)d,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死率、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肿清除率和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近一次随访时,观察组和对照组ADL分级治疗效果恢复良好率分别为64.44%(29/45)和69.56%(32/4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相似,但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2组,各52例。对照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研究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7年01月01日至2018年08月31日期间我科收治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性匹配原则分为开颅组和内镜组,分别为49例和53例,以保证两组患者病情的可比性。开颅组进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内镜组进行完全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相关信息、术后并发症差异、临床预后差异,以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弊。结果 开颅组患者和内镜组患者在手术用时、血肿清楚率、再出血发生率上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内镜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低于开颅组,术后2周、3个月时GCS评分要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和内镜组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术口感染、术后癫痫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术后脑水肿的发生率上内镜组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的GOS评分、ADL评分平均秩次均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优于传统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01月01日至2018年08月31日期间我科收治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性匹配原则分为开颅组和内镜组,分别为49例和53例,以保证两组患者病情的可比性。开颅组进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内镜组进行完全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相关信息、术后并发症差异、临床预后差异,以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弊。结果开颅组患者和内镜组患者在手术用时、血肿清楚率、再出血发生率上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内镜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低于开颅组,术后2周、3个月时GCS评分要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和内镜组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术口感染、术后癫痫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术后脑水肿的发生率上内镜组低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的GOS评分、ADL评分平均秩次均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优于传统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2组。其中2013-01—2014-06间收治的4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2014-07—2016-01间收治的40例做为观察组,实施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与传统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连续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手术病例60例,分成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组(以下简称开颅组)、血肿穿刺引流手术组(以下简称穿刺组)、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以下简称内镜组),每组各20例病人。通过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GCS、ICU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GOS,详细比较三组病人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时间大于6月,内镜微创手术组与传统开颅手术组和血肿穿刺手术组术前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时间内镜组为(1.5±0.3)小时,开颅组(3±0.5)小时,穿刺组(1±0.3)小时(P0.01);术中出血量内镜组为100±50ml,开颅组为500±200ml,穿刺组为30±10ml(P0.01);血肿清除率内镜组为92±3%,开颅组为87±5%,穿刺组为30±10%(P0.01);术后第1、3、7天GCS评分内镜组为:10(6,12),12(8,13),13(10,13),开颅组为分别为6(5,9),7(5,11),8(8,12),穿刺组分别为6(5,9),7(5,11),8(6,12)(P均0.01);ICU住院天数其中内镜组为4.5±3.9天,开颅组为10.2±5.3天,穿刺组为10.4±8.9天(P0.01);术后并发症其中内镜组无颅内感染,有坠积性肺炎3例,开颅组有3例颅内感染,8例坠积性肺炎,穿刺组有4例颅内感染,7例坠积性肺炎,内镜组优于开颅组及穿刺组(P0.05);术后6个月GOS评分,其中内镜组为3(3,4),开颅组为2(2,3),穿刺组为2(2,3)(P均0.01)。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微创快速精准、安全高效清除血肿的优势,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改善了患者预后的特点,是神经外科高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0例(神经内镜组)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2例(常规手术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血肿清除率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神经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2.1±1.2)小时],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4.1±2.1)小时](P0.01)。平均失血量神经内镜组为(52.5±11.3)ml,常规手术组为(458.2±185.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5,P0.01)。神经内镜组颅内血肿平均清除率[(94.8±5.2)%]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81.2±18.8)%](P0.05)。依据ADL分级法,神经内镜组预后优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切口小,骨窗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住院部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预后效果,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ICU治疗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缩短,血肿清除率显著增加;预后显著改善;SSS及BI评分显著增加;血清中的TNF-α、IL-6含量均有显著下降,IL-2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并抑制炎症因子的生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单纯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1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全部单纯应用神经内镜行血肿清除术。17例术中顺利,1例术中出血止血困难改为开颅手术。术后CT得查示血肿近完全清除11例,大部清除6例(除外开颅手术1例)。随访6个月,GOS优6例,良9例,差2例,死亡1例。结论:单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定位准确,血肿清除完全,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等优点,为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了全新方法,值得做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定向穿刺引流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炎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残余血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14%VS 28.57%,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同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Ⅰ~Ⅲ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给予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治疗,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小骨瓣开颅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适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Slicer结合术中超声定位在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3D-Slicer结合术中超声定位组)和对照组(常规微创手术组),两组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两组病例在性别、平均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颅内血肿量、发病至手术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GOS评分方面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Slicer技术与术中超声检查对于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行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对颅内血肿的精准定位及术中评价血肿清除效果达到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丘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71例丘脑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案分组,观察组36例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对照组35例行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结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血肿清除率较对照组高(P<0.05);术前,两组GCS、NIHSS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GCS评分更高、NIHSS评分更低(P<0.05);术前两组hs-CRP、TNF-α水平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观察组各指标水平更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与对照组8.57%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相比,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丘脑出血在减少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减轻炎性反应方面更有优势,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硬道技术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研究。方法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9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颅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硬通道技术治疗。结果观察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57%)低于对照组(35.29%)(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Ⅰ+Ⅱ级(80.00%)高于对照组(52.94%)(P0.05)。结论神经内镜硬道技术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