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术前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白球比)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并评估术前白球比对UTUC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14年12月836例经手术治疗的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数据,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6例患者中,男366例(43.8%),女470例(56.2%),中位年龄68岁(IQR:61~75岁),中位白球比为1.41(IQR:1.21~1.6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将白球比分为低白球比组(白球比≤1.50)和高白球比组(白球比1.50)。其中,白球比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分级、多灶性和肿瘤结构相关(P0.05)。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IQR:33~90个月),有299例(35.8%)死亡,其中262例(31.3%)死于肿瘤,其中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低白球比是患者OS(P=0.040)和CSS(P=0.002)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术前白球比和UTUC患者不良病理相关,且低白球比是患者OS和CSS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5):357-361
目的:探究不同分期的肾盂癌及输尿管癌患者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8年我院诊断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1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肾盂癌组及输尿管癌组。Cox比例危险模式分析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RF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和总体生存率(OS)与预后相关的病理特点。Kaplan-Meier生存回归曲线分析上述特点对预后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在Cox分析中肿瘤的病理分级分期可以作为肿瘤复发及死亡的预测因素。原发肿瘤部位在RFS、CSS或OS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4、0.69、0.75)。Kaplan-Meier生存回归曲线分析中肿瘤位置不会对预后产生影响(RFS:P=0.148,CSS:P=0.332),而输尿管镜检降低输尿管癌CSS(P=0.021)。将肾盂癌组及输尿管癌组按照T_a+T_(is)+T_1、T_2及T_3+T_4期分成3个亚组进行生存回归分析,各个亚组中肾盂癌与输尿管癌不存在预后差异性。结论:术前输尿管镜活检更易造成输尿管癌患者肿瘤特异性死亡,但UTUC不存在肿瘤原发位置的预后性差异。因此不应将UTUC的肿瘤部位作为临床决策的考虑因素,而对疑似输尿管癌患者是否行输尿管镜活检需谨慎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LNU)和开放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ONU)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总生存率(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筛选符合要求的比较LNU和ONU的研究,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采用统计软件Stata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总样本量为7 744例,其中病例组2 463例,对照组5 2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UTUC的治疗中,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OS、C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R=1.00,95%CI:0.88~1.15,P=0.068,I2=41%;HR=1.09,95%CI:0.97~1.22,P=0.190,I2=19.9%),在高分期(≥pT2期)的UTUC患者中,LNU与ONU治疗患者的C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24,95%CI:0.90~1.70,P=0.089,I2=54.0%)。结论:接受LNU或ONU的UTUC患者的OS和CSS无明显差异,LNU与ONU远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术后出现膀胱内复发(IV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2011年1月—2017年7月收治317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及高NLR组;利用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导致UTUC术后出现IVR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将其有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ROC曲线显示NLR最佳截断值为1.877,单因素分析示BMI<18.5 kg/m2或≥24 kg/m2、肿瘤分期、术前行输尿管镜检查、既往或合并膀胱癌、高NLR是UTUC术后出现IVR的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各项均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LR的获取简易经济,高NLR水平对UTUC患者术后出现IVR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术后尿路外复发影响因素及危险分层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135例行根治手术治疗UTUC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分析术后尿路外复发影响因素,同时根据危险度分层比较随访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结果:①无蒂状肿瘤、多病灶、输尿管...  相似文献   

6.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是发生在肾盂和输尿管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占尿路上皮癌(UCC)的5%~10%。无论是否接受治疗,15%~50%的患者在原发性UTUC治疗后会在膀胱内复发。但是目前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并不明确,很难对高复发风险的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和预测。因此,本文主要对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9):693-698
目的:分析接受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RNU)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以构建中国华东地区UTUC患者的预后风险分层模型。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0年9月—2019年10月232例接受RNU的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血液学参数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癌症特异性生存(cancer-specific survival, CSS)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诺模图预测患者的5年CSS率,并且使用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检验风险分层模型的准确性。结果:232例患者中,男156例(67.2%),女76例(32.8%),病理分期(T_2)105例(45.3%),高级别肿瘤200例(86.2%),淋巴脉管侵犯(LVI)40例(17.2%),肿瘤侵犯神经18例(7.8%),手术切缘阳性15例(6.5%),乳头状肿瘤194例(83.6%)。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随访期间有38例(16.4%)患者死于UTUC。T分期(T_2)、存在LVI、手术切缘阳性、术中出血170 mL、术后未行膀胱灌注和术后低白蛋白水平是影响患者术后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构建了中国华东地区UTUC患者的预后风险分层模型,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的5年CSS率分别为(45.0±8.4)%和(89.7±7.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风险评分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47%和62.37%。结论:在综合分析中国华东地区单中心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血液学参数以及随访资料后,我们筛选出了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了适合中国华东地区UTUC患者的预后风险分层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准确性,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及时评估,进而指导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通过实验室血样进行评估系统性炎症的临床意义已在多种癌症中被证实。肝细胞癌(HCC)是一种炎症驱动型癌症,炎症已被证实与分化不良、微血管侵犯和微转移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对HCC患者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88例HCC患者的资料。通过ROC曲线分析LMR评估HCC预后的性能,并将其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进行比较。分析LMR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与无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分析DFS和OS的危险因素。结果:ROC曲线确定LMR最佳诊断界值为2.87,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其评估HCC预后的性能大于NLR(AUC=0.687)和PLR(AUC=0.583)。根据LMR界值将患者分为高LMR组(LMR2.87)与低LMR组(LMR≤2.87)。高LMR组中肿瘤数3的例数明显少于低LMR组(P=0.048);高LMR组的DFS与OS均明显优于低LMR组(均P0.05);在分期分层(BCLCA/B、BCLCC/D;CNLCⅠ/Ⅱ、CNLCⅢ/Ⅳ)比较结果显示,除了在CNLCⅠ/Ⅱ期组患者中,高LMR组与低LMR组的DFS无统计学差异(P=0.132),在其他分期组患者中,高LMR组患者的DFS与OS均明显优于低LMR组(均P0.05)。LMR为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而BCLC分期(P=0.000)和LMR(P=0.000)为OS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对LMR、PLR与NLR以连续性变量形式进行校正后,仅LMR具有预后价值(P=0.001)。结论:LMR是HCC患者术后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且评估价值可能优于NLR和PLR。用LMR结合HCC分期对患者进行危险分级,可能做出更为精准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术前红细胞(RBC)相关指标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术后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701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9(17~67)个月。男401例(57.2%),女300例(42.8%)。515例(73.5%)诊断为高级别肿瘤,pT3和pT4期分别有247例(35.2%)和100例(14.3%)。患者5年总体生存(OS)、肿瘤特异性生存(CSS)及无复发生存(RFS)分别为54.6%、60.6%及49.0%。术前患者的红细胞压积(HCT)0.39、血红蛋白(HGB)114g/L、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8.6pg、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1.3fl、RBC4.09×1012/L或红细胞分布宽度(RDW)13.9%,其预后明显较差(均P0.05)。肿瘤T分期和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同时伴多种组织类型(CVH)是CSS、RFS及OS的独立预测因子;肿瘤基底类型与CSS相关(HR=1.67,95%CI:1.06~2.63,P=0.028)。MCH是CSS(HR=1.54,95%CI:1.04~2.27,P=0.032)和RFS(HR=1.46,95%CI:1.04~2.03,P=0.028)的独立预测因子。然而其他RBC相关因子仅在单因素分析时有预测价值,在多因素分析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全面分析了RBC相关因子在中国西南UTUC患者中的预后作用,研究结果表明MCH是UTUC患者术后CSS和R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性上尿路上皮癌(UTU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UTU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多发性UTUC与单发性UTUC组间的病理TN分期、Grade分级、合并膀胱内肿瘤有无差异(χ2检验)以及两组间术后生存时间是否相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Wilcoxon检验)。结果:38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多发性UTUC,与单发性UTUC相比,其预示着更高的病理分级(P=0.031)、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率(P=0.023)及合并膀胱肿瘤的比例(P=0.002)。术后随访3~302个月,平均随访30个月,发现死亡66例,其中多发性UTUC组死亡13例,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40.0%(P=0.036)。结论:多发性UTUC具有更强的生物学侵袭特性,预后更差,治疗策略应选择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需要更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人表皮因子受体-2(HER-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UBC)和上尿路上皮癌(UTUC)中表达的差异性,及其与这两种疾病复发及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22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84例尿路上皮癌患者,按照肿瘤部位分为UBC组及UTUC组,比较两组中HER-2的阳性表达率,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F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ER-2阳性表达对UBC及UTUC患者复发及进展的影响。结果 UBC患者HER-2阳性表达显著高于UTUC患者(49.6%vs.32.2%,P=0.027)。UTUC患者中,肾盂癌患者HER-2阳性表达相较于输尿管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6%vs.34.8%,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ER-2阳性表达影响UBC复发(P<0.001);HER-2阳性表达(P<0.001)、肿瘤直径≥3 cm(P<0.001)、分期≥T2(P=0.003)以及多发肿瘤灶(P=0.033)均可影响UBC进展;HER-2阳性表达对UTUC复发及进展的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研究模板化淋巴结清扫术(lymph node dissection, LND)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9月—2022年6月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LRNU)且术后病理证实为UTU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是否行LND,将患者分为LND组和NLND组,检验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分析肿瘤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2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费用及术后Ⅱ级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D组的累积生存率(68.5%vs 55.1%,P=0.077)及无复发生存率(82.1%vs 58.9%,P=0.024)均高于NLND组;在≥pT2期患者中2组累积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7.5%vs 45.4%(P=0.063)和79.9%vs 50.4%(P=0.017);在cN0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液DNA甲基化技术用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无创诊断的性能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7例UTUC患者(UTUC组)和121例上尿路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的病例资料。UTUC组男64例(59.8%), 女43例(40.2%);年龄(67±10)岁;输尿管癌50例(46.7%), 肾盂癌42例(39.3%), 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癌15例(14.0%);非肌层浸润性UTUC 45例(42.0%), 肌层浸润性UTUC 51例(47.7%), 分期不明确11例(10.3%);肿瘤分级低级别14例(13.1%), 高级别93例(86.9%)。对照组男81例(66.9%), 女40例(33.1%);年龄(52±14)岁;泌尿系结石104例(86.0%), 输尿管狭窄或息肉13例(10.7%), 单纯肾积水4例(3.3%)。UTUC组60例(56.1%)和对照组11例(9.1%)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UTUC组72例(67.3%)和对照组9例(7.4%)行尿液原位荧光杂交法(FISH)检查。对两组的尿沉渣样本行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对行根治手术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6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93例UTU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对预后的影响。采用χ2检验分析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87例(12.6%)有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606例(87.4%)无NMIBC病史及未合并NMIBC。随访2~13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随访期间共有216例死亡,其中172例死于UTUC;148例出现膀胱内肿瘤复发。有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的患者相较于无NMIBC病史及未合并NMIBC的患者有着更高的多灶性肿瘤(肾盂+输尿管)的比例(P0.001)及更大的肿瘤直径(P=0.03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年龄≥65岁、肿瘤WHO高级别、肿瘤≥pT2期及淋巴结转移是总生存率(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直径3cm是CSS的独立危险因素;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性别及肿瘤位置是膀胱内无复发生存率(I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有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是UTUC患者行根治术后OS、CSS和I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需加强对有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的UTUC患者的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对老年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9年2月北京医院收治的168例行根治手术的老年UTUC患者的病例资料, 男75例(44.6%), 女93例(55.4%)。中位年龄73(69, 78)岁。110例(65.5%)术前伴肾积水。肿瘤单发147例(87.5%), 多发21例(12.5%)。肿瘤位于肾盂和肾盂-输尿管交界处75例(46.6%), 输尿管93例(53.4%)。106例(63.1%)行腹腔镜手术, 62例(32.9%)行开放手术。以MLR中位值0.22作为截断值, 将患者分为低MLR组(≤0.22)和高MLR组(>0.22)。分析MLR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并根据病理分级进行亚组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前MLR与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结果本研究168例, 术后随访51.9(19.2, 86.9)个月。低MLR组77例, 高MLR组91例。高MLR组男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肾积水与相关临床特征的关系,探索可协助UTUC诊断与治疗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35例UTUC患者临床资料,比较UTUC患者有无合并肾积水的临床特征的差异,分析可能影响UTUC诊疗及预后的重要临床指标。结果 UTUC患者肾积水的有无与肿瘤位置显著相关(P=0.000),输尿管癌更易合并肾积水;此外,肾积水还与肿瘤病理分级显著相关(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肾积水是高级别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HR=3.2,P=0.009),女性是高分期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HR=2.5,P=0.005)。结论合并肾积水是术前判断UTUC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566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9例, 女277例;年龄(67.3±10.0)岁。其中97例有吸烟史, 29例有肾移植手术史, 120例有糖尿病史, 76例有冠心病史, 146例有高脂血症史, 271例有高血压病史, 50例有慢性肾病史。43例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确诊UTUC时366例合并肾积水, 55例合并膀胱癌。566例中, 肾盂癌210例,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肿瘤5例, 输尿管癌226例, 多灶肿瘤125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UTUC组和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组, 比较两组的临床及病理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UTUC出现其他组织学类型的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 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UTU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566例中, 511例为单纯UTUC;55例伴其他组织学类型, 其中伴鳞状分化30例, 腺样分化6例, 黏液变性5例, 肉瘤样癌5例, 微乳头状癌2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大小对行根治手术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提高UTUC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6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806例行根治性手术的UTUC患者的临床及预后资料,研究肿瘤大小(3 cm)与临床病理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男529例,女277例;年龄25~89岁,中位年龄67岁;390例伴有术前肾积水,119例合并糖尿病;肿瘤位于肾盂421例,位于输尿管317例,同时位于肾盂及输尿管68例。采用χ~2检验分析肿瘤大小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355例(44.0%)肿瘤直径3 cm,451例(56.0%)肿瘤直径≤3 cm。806例的病理分级为低级别239例,高级别567例;病理分期为T_a及T_1期395例,T_2期133例,T_3期254例,T_4期24例;31例伴有鳞状或腺样分化;192例进行淋巴结清扫,其中51例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随访2~20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1个月。随访期间共有202例因UTUC死亡,162例出现膀胱内肿瘤复发。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和膀胱内无复发生存率(IRFS)分别为67.3%和74.0%,均明显低于肿瘤≤3 cm患者的76.4%和78.0%(P0.05)。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相较于肿瘤直径≤3 cm患者有着更高的肾盂+输尿管占位的比例(P0.001)、病理分期(P=0.023)、淋巴结转移率(P=0.005)以及鳞状或腺样分化(P=0.01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 cm、年龄≥65岁、合并有糖尿病、肿瘤WHO高级别、肿瘤≥pT_2期、淋巴结转移是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肿瘤直径3 cm和肿瘤位置是I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UTUC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直径3 cm是UTUC患者行根治术后CSS和I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肿瘤大小行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术后对患者进行危险管理分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的尿路菌群特征。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23例UTUC患者(UTUC组)和22例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的尿液样本。UTUC组与对照组年龄[(60.9±5.7)岁与(61.4±8.8)岁]、性别(男/女:15/8与9/13)、体质量指数[(22.9±1.8) kg/m2与(23.4±1.7)kg/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尿液样本微生物16S rRNA的V4区测序, 使用QLLME2软件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hannon指数、辛普森指数和Chao1指数分析组间α多样性;使用非加权主坐标分析(PCoA)进行组间β多样性分析。线性判别分析(LEfSe)鉴定组间丰度存在差异的菌群, 以线性判别分析值(LDA)>2为有显著差异。结果 UTUC组较对照组的Chao1指数(703.12±265.54与506.20±214.02)和Shannon指数(5.61±1.85与5.07±1.34)均明显增高(P<0.05), UTUC组较对照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K20和CK5在上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及其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UTUC患者106例,采用免疫组化(IHC)法检测UTUC患者组织中CK20和CK5的表达情况。分析CK20、CK5与UTUC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UTUC患者术后生存情况;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K20和CK5对UTU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06例患者中CK20(+)/CK5(+)组患者pTa/pT1比例及低级别比例显著高于CK20(-)/CK5(+)组、CK20(+)/CK5(-)组和CK20(-)/CK5(-)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CK5和CK20均阳性表达于细胞质,在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尿路上皮组织(P<0.05)。CK20(+)/CK5(-)组患者2、4、6年期生存率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K20(+)/CK5(-)、肿瘤分期、微转移是影响UTUC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CK20和CK5均是评估UTUC预后的独立分子标记物,当CK20(+)、CK5(-)时,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较差、易发生转移,可作为评价UTU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