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虑受端电网调峰趋势的约束,对风-光-火特高压直流外送日前调度计划进行研究,充分发掘新能源直流外送对受端电网调峰能力的补充作用.首先对风电、光伏出力特性以及风-光-火打捆联合外送优势进行分析,建立综合考虑新能源最大消纳和改善受端电网调峰裕度的调度模型.算例中运用CPLEX软件对直流外送的运行方式进行优化求解,算例结果表...  相似文献   

2.
直流受端电压稳定性是目前关注的热点,多资源无功功率协调控制可有效提高直流受端系统的电压稳定特性。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多资源配置的无功功率支援方法,综合考虑了交流电网的安全稳定约束,提出了区域电网多资源按优先级进行无功功率支援的计算方法,同时结合发电机、直流及可切负荷等资源的运行特点及其电压支撑特性,提出了一种多资源电压协调控制策略,并通过实际电网数据进行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迅速发展,直流侧短路故障电流的限制与开断困难等问题已然成为研究热点.故障限流技术能够快速限制短路电流的峰值与上升率,为直流断路器的快速隔离提供有利条件.在现有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基础上,提出2种快速限流的技术方案:新型直流故障限制器与直流断路器配合方案、结合限流电路的混合直流断路器方...  相似文献   

4.
在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发电资源接入受端电网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在保证受端电网并网点处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同时,优化受端电网新能源发电机组的出力,是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研究一种基于短路比约束的受端电网新能源并网出力优化方法。首先,通过构建受端电网等效模型,分析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机组接入后,受端电网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其次,结合短路比的物理含义,建立新能源电网并网短路比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受端电网并网点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关键指标;再次,以受端电网新能源弃电成本、火电机组运行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考虑短路比等其他约束条件,建立受端电网新能源出力优化模型,并进行求解;最后,仿真验证所建立的模型,结果表明,优化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受端电网中新能源的出力水平。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大规模风电消纳受阻问题,提出了多形态可控负荷参与风电消纳的荷源优化模型。文章分析了多形态可控负荷参与调节对消纳受阻风电的影响,研究了多形态可控负荷的调节特性,并建立了可调节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多形态可控负荷参与风电消纳的日前荷源电量优化模型以及日内功率优化模型,并综合日前、日内荷源优化模型,建立了多形态可控负荷参与风电消纳的荷源优化模型。采用该模型可深入挖掘多形态可控负荷的互补调节能力,提高风电消纳水平。通过算例验证了该荷源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进行能源调配,我国正开始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直流输电控制系统应实现更多系统层的控制功能。智能电网中的直流输电系统的根本控制目标是保障电网整体的自适应和自愈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直流输电控制的可观测性入手增加控制观测量,引入合理的集控、协调控制理论作为支撑,完善控制输出环节,实现对电网的有效控制。控制的实时性和决策能力是智能化直流输电控制的核心。从可观性、可控性、实时性、自适应性角度分析,提出了面向电网稳定性的多智能体智能化直流输电控制技术框架,为直流输电系统级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双有源桥拓扑结构的能量传输机理,通过融合直流自耦变压器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拓扑演绎规律,提出了具有高传输效率和高运行可靠性的推挽式直流自耦变压器.分析了推挽式直流自耦变压器的工作机理、控制策略和系统参数对运行特性的影响.通过采用特定拓扑结构的四绕组变压器并结合推挽式工作模式,推挽式直流自耦变压器内部的特定四绕组变...  相似文献   

8.
在云南电网与南网主网鲁西背靠背直流异步联网工程中,柔性直流与常规直流背靠背系统处于同一换流站内,共享同一站级控制系统。在柔性直流与常规直流的协调控制策略方面,以往工程无可供参考的设计经验。文章从有功协调控制和无功协调控制策略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部分协调控制策略的仿真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为抗击冰灾的影响.可采用融冰技术对导线进行融冰。直流融冰技术作为一种有别于交流融冰的新技术.具有所需容量小、较少的融冰操作、不需要负荷转移等优点。研制了一种直流融冰装置。并在娄底电业局110kV冷矿线试运。取得良好的融冰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电阻型超导限流器的工作原理基于超导体的零电阻效应,串联于线路中,正常工作时基本没有电阻。线路发生短路,电流超过临界电流时超导体失超而阻值迅速增大,从而起到限制短路电流的作用。因此超导直流限流器正常运行时对电网基本无影响,系统短路电流超出临界电流后,会迅速限制电流值,有效降低对直流设备的要求。文章基于南澳±160 kV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讨论超导直流限流器可能的多种运行工况,分析如何实现限流器的各种工况。 方法  对于可能的5种运行工况,建议设置隔离开关来实现工况的自动切换。 结果  结合设备的配置,给出了超导直流限流器和相关设备的电气主接线、紧凑化平面布置的建议方案;针对不同的运行工况,给出了对应的电流路径图。 结论  对于其他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可通过类似分析得出超导直流限流器可能的工况及自动切换的电气主接线方案、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在城市供电网络中交流输电、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的技术特性、经济效益问题。指出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柔性直流输电相比其它传统输电方式已经克服诸多缺点、显示出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可行性,这一技术在以后的城市配电网改建、扩容、城市负荷中心供电将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现有交直流相互影响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或数字仿真等方法就某些方面开展研究,缺乏从全局角度进行全面系统性总结分析,不利于全面分析与整体把握交直流相互影响基本过程与关键环节。  [方法]  在梳理总结大量成果基础上,建立了多直流馈入受端电网交直流相互影响问题总体分析框架;分析了直流换相失败发生、发展、恢复和直流闭锁全过程及相关环节典型参数,研究了交直流相互影响内涵及交直流相互影响途径,总结了常用分析方法及工程实用判据。  [结果]  提炼了交直流相互影响基本过程与核心问题,首次以图示方式提出了多直流馈入受端电网交直流相互影响问题分析总体思路与全景框架。  [结论]  为相关人士进一步深入研究交直流相互影响问题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舟山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柔性直流输电作为新一代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介绍了世界首例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浙江舟山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的概况和一次设备组成,分析总结了舟山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方式、控制模式和控制保护系统,对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特高压直流工程投运后电网特性的变化,分析了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及可采取的对策.首先在简要介绍直流系统故障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有功回退引起的暂态功角稳定问题与无功冗余造成的暂态过电压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根据陕西电网仿真计算结果进一步说明直流投运后对运行灵活性的制约.然后分析了运行灵活性下降对新能源消纳造成...  相似文献   

15.
混合级联型多落点直流输电系统整流侧为换相换流器(LCC),逆变侧为LCC和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组串联的拓扑结构,可以有效抑制换相失败,具备大容量功率传输的优势.建立了单极混合级联型多落点直流输电系统,针对系统中LCC送受端交流故障引发的直流功率降低、逆变侧换相失败以及受端低端MMC子系统产生的功率反向问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利用无人机进行输电线路巡检已成为各运维单位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同时,输电线路电磁场对无人机影响的研究也已逐步展开.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运维实际,对±50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直流输电线路的电磁场进行了建模仿真,分析了无人机在该电磁场所受到的影响,得出了无人机巡检安全距离,其研究成果可为无人机现场作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MMC的电路拓扑结构、运行特性以及充电原理,在PSCAD仿真平台上搭建了MMC在三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模型。该三端系统由两个送端一个受端组成。两个送端均采用定有功功率和定交流电压的控制方式,受端采用定直流电压和定交流电压的控制方式。系统级控制器采用直流电压偏差控制。每个换流站都采用最近电平逼近调制方法控制模块投入与切除,采用排序的平衡控制原理均衡各子模块电容电压。对直流侧单极母线进行了接地故障仿真,并分析了对系统运行的影响。仿真结果同时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MMC能在三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稳定运行,各子模块电压波动较小,有功、无功控制量均能跟随控制目标,该模型所采用的控制策略的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直流调制技术在西北电网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直流调制技术在西北电网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利用直流调制技术可以改善严重故障后西北电网的频率稳定性和暂态稳定性,消除交流电网过载,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多回直流之间协调规划的必要性提出了多馈入直流系统电网分区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多目标分区方法,用量化指标分析并建立了几种需要协调和互补的关系.根据图理论,将直流分区问题转换为图切问题,并利用谱聚类算法求解.最后,以实际多直流系统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