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先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砂质海岸线提取,确定了砂质海岸线的遥感解译标志和解译方法,完成了龙沐湾砂质海岸线遥感信息解译工作,最后提出将TM影像提取的特大高潮线利用野外海滩测量数据改进到平均大潮高潮位线的新思路.这样利用TM影像提取的岸线可以和地形图的海岸线叠加分析,得到海南龙沐湾1937年近百年以来海岸线变化的特征,为选择哪个岸段进行海岸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等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也对区域海岸环境保护和防护管理提供一定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绥中六股河口近滨海地区砂质海岸海水入侵区和过渡区长期的实时监测结果,同时依据地下水开采和季节性海平面变化情况,分析了海平面变化和地下水位变化对六股河附近地区海水入侵的影响,S-1井和S-2井2012年至2016年4 a间地下水位分别下降了4.60 m和0.59 m,造成了S-1井枯水季无水的现象,并且完全受控于海水,电导率值较高,S-2井地下水电导率值增加。同时,海平面变化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本地区海水入侵。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海岸变迁及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遥感技术,结合2003年野外实地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历史时期海岸线叠加处理,得出珠江三角洲最新岸线演变动态.论文回顾了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发育演变,对珠江三角洲自1965至2003年38年间围垦土地增长速率和海岸线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和测算,认为珠江三角洲海岸演进呈越来越快的趋势,其中伶仃洋、磨刀门、黄茅海为海岸变迁的典型地段.以珠江口地区为重点对河口海岸演变的作用效应、人类活动特点及其引发的海岸环境地质问题、海平面上升对环境的叠加影响等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海岸异常变迁背景下,人类工程活动造成湿地破坏、水位壅高、航道淤积、污水滞留等不良环境地质问题.海平面上升造成珠江三角洲大片低地被淹没、风暴潮灾害加剧等,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金梦海湾人工岛的不同布局对周围海域水动力及水体交换的影响,基于MIKE软件建立三维和二维潮流模型以及保守物质输运模型,运用欧拉法计算水体滞留时间,从整体和分区二个方面分析人工岛对水体交换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海螺岛工程起到分流、导流的作用,提升了金梦海湾的水体交换能力,水体交换率提升10.17%;海螺岛和进岛路的联合作用,使金梦海湾形成一个水体交换能力较差的半封闭式水域,水体交换率下降7.73%;在建设人工岛时保留潮汐通道有助于该区域的水体交换,进岛路的去除为汤河口和金梦海湾近岸增加一条潮汐通道,水体交换能力增加17.90%;在弱潮流地区,需考虑余流的作用.金梦海湾区域的余流小,潮流弱,因此保守物质滞留时间长,水体交换缓慢,水体的自净能力低.  相似文献   

5.
以海南万泉河口博鳌镇(亚洲论坛会址)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海岸生态交错带景观生态基本特点,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及生态风险指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分析,讨论了该区域开发建设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开发建设的强弱是导致博鳌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生态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型人工岛机场填海工程环境影响难以量化的问题,以我国某人工岛机场填海工程为例,从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响应”和“生境质量”两方面出发,构建了基于GIS的空间变化和建设周期动态变化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根据工程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确定了评价指标的等级、标准和权重,探究人工岛机场填海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岛填海工程对海域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值为0.38,处于“严重”影响程度;空间分布上,严重影响区域主要集中于人工岛附近海域,约占研究区的54%.人工岛机场填海施工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底栖生物量和鱼类资源的大幅度减少,在制定施工期环境保护和施工后生态修复等方案时应对此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海南琼海市博鳌镇珊瑚岛岸线侵蚀淤积野外调查、岸滩剖面监测、岸线遥感解译监测、定点海流观测等,本文分析了1985年以来珊瑚岛附近海岸侵蚀淤积演变,初步探讨了珊瑚岛岸线的形成机理。珊瑚岛岸段总体呈现水道淤积、水道南北两侧侵蚀的现象,自2011年珊瑚岛修建后,侵蚀淤积现象显著加剧,最大年平均侵蚀和淤积距离分别约55.6 m/a和10.2 m/a,较修建前分别增长了约22倍和5倍。2020年岸滩剖面监测数据表明:珊瑚岛季节性常规天气和台风天气均出现侵蚀淤积现象,台风过境后,南北岸段侵蚀淤积变化量分别增大2倍和6倍。珊瑚岛围填改变了区域水动力,与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叠加,波浪冲刷南北岸段松散岸滩,加剧侵蚀,增加沿岸悬沙浓度,并在珊瑚岛西侧水动力较弱的波影区,堆积形成中间淤积漫滩。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海岸带生态环境与资源面临着较大压力,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环境变化、人口数量的持续攀升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些影响着现有沿海治理体系。《加州海岸法》的实践经验表明,海岸带管理要拓宽公众参与的途径,注重优化机构组合,调整职能配置,强化部门间的合作机制,整合气候变化政策。鉴于海岸带区域的综合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单行立法对海岸带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规定并不全面,有必要专门就海岸带区域的管理进行立法,使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执法更有依据。  相似文献   

9.
受能源赋存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能源消费结构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对其结构演变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指标来衡量。论文通过信息熵的引入,试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并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和结论。对无锡市1990~2002年间城市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的熵值演变特征进行动态分析后发现,1994年前后,无锡市城市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信息熵的变化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特征,并且与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及人均能源消费总量变化高度相关。在深入分析其演化特征和原因的基础上,对无锡市城市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化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卢荡  魏伟  王继平  闫彭  刘婷  周俊菊  颉斌斌 《环境科学》2024,45(6):3352-3362
基于温度-植被-降水的综合干旱指数(TVPDI)、地表径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粮食产量等数据,利用数据空间化方法、Slope趋势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黄河流域从2001~2020年这20年间干旱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水资源、粮食资源和植被资源的影响,试图探究干旱与关键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干旱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状加重,全流域有60.6 %的区域处于干旱状态;从变化看全流域干旱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有94 %的区域由干旱逐渐向湿润转变,从春季到冬季干旱呈现先减轻后加重的趋势.②从流域重要资源的时空变化看,起关键作用的地表径流量有53 %的区域呈现增加趋势,且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南地区;表征植被资源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及表征粮食资源的粮食产量亦呈增长趋势.③干旱与3类资源呈现显著的空间关联度,干旱程度越高对地表径流量、植被生产力和粮食产量产生的影响越显著,但近年来变湿的地区,其重要资源并未显著增加,这说明干旱对3类重要资源的影响具有时间滞后性,且其滞后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对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和抗旱减灾、生态保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动态状况,对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三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63年以来聚落(人类活动的中心场所)空间格局演变的梯度效应。结果表明:①在自然保护区自核心区到外围区,聚落规模、等级、形态等格局信息及其动态演变的梯度效应明显;②根据不同梯度区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对土地覆盖的影响特点,今后茂兰保护区规划管理应该考虑将洞多聚落迁出,使其不对核心区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同时,要加大对实验区聚落用地的管理力度,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原生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③设立保护区后,自核心区到外围区,景观多样性降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变化进一步接近200,景观基质(森林)斑块增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④应加强保护区缓冲区距聚落200~800 m内的土地利用方式管理与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2.
水源涵养服务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韧性与可持续发展.为深入探讨热带雨林区水源涵养服务的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机理,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例,采用InVEST模型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水源涵养服务进行评估,采用ArcGIS 10.2软件分析水源涵养服务的时间演变规律与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LightGBM机器学习探究水源涵养服务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水源涵养服务在时间尺度上波动较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水源涵养量分别为5.36×109、4.23×109、3.93×109、4.30×109、4.34×109 m3;在空间尺度上分布格局差异较大,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且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聚集特征明显(Moran′s I>0.93,Z>...  相似文献   

13.
在Arcview 3.3软件的支持下,以厦门市1989年、1997年和2007年三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图为数据源,研究厦门的海岸变迁;通过搜集整理文献资料,总结围填海面积增长情况,研究表明:1980年以前,厦门的围填海以西海域和同安湾居多,西海域围填海面积达5 605 hm2,同安湾围填海面积2 796 hm2;1980年-1999年,整个厦门海域的围填海面积为982.05 hm2;2000年-2006年,整个厦门海域的围填海面积为762.44 hm2。长期多项海岸工程建设提升了厦门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但也使得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海岸地形地貌改变、纳潮量大量减少、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质恶化等。  相似文献   

14.
对生态资产价值的定量估算不仅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也能够引起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特别是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生态资产演变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基于GIS与遥感技术和相关研究成果,对贵阳市1973、1986、1993、2002和2007年五个年份的生态资产价值进行了定量统计和分析,并据此编制了贵阳市生态资产价值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贵阳市近40年来生态资产价值呈先减后增态势,总价值处于增加状况,从1973至2007年增加了248584.30万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区主要在西部、西北部、西南部以及中部的两城区,而增强区主要在中部和东南部。  相似文献   

15.
中小型入海河流数量众多,每年输运大量沉积物、营养盐与污染物入海,会对河口海岸地区的地貌演化、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系统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在入海河口建闸,改变原有的物质输运格局,将产生一系列需要治理的河口问题,如河口淤积、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以盐城海岸主要入海河口为例,分析了建闸河口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建闸河口可持续治理概念与对策措施,以确保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汾渭平原城市近5a(2017~2021年)大气污染演变及典型污染过程特征,以宝鸡市为例,综合利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6参数)、气象数据及污染期间颗粒物化学组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宝鸡市2017~2021年空气质量改善较为显著,CO-95per (CO日均值第95%分位数)和SO2浓度分别下降了47%和36%,表明宝鸡市近年来控煤效果明显;PM2.5浓度下降了24%,O3-8h-90per浓度(O3日最大8h平均值第90%分位数)年际差异不大,2021年O3-8h-90per浓度与2017年持平,且为近5a最高值,随着PM2.5污染的逐步改善,O3污染开始凸显.PM2.5与Ox浓度的相关性在夏半年明显强于冬半年,归因于夏半年较高的O3浓度增强了大气氧化性,促进了二次颗粒物的生成.结合气象要素对冬半年和夏半年污染天分析发现,冬半年低温、高湿、低风速静稳天气最容易导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自然保护地具有生态和文化双重价值,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文化的交界面,如何识别其价值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至关重要。以泰山为例,通过古籍文献和实地勘察等方法,从历时性角度对泰山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进行剖析。研究发现,泰山文化景观价值经历了山岳崇拜的自然价值、君权神授的政治价值、佛道信仰的宗教价值、祭祀游居的民俗价值及保护利用的综合价值五个阶段。结论认为: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名山自然保护地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是从自然到文化再到综合、从御到民、从单一到多元、从分离到融合的过程;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构成要素包括思想基础、环境条件、行为方式及空间结果四部分,具有鲜明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特征。文章还对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识别策略进行了讨论,为相应类型的国家公园和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地区是自然保护区旅游服务的主要集聚地,同时也承担着生态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厘清自然保护区外围区空间演变特征与机制对于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整体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土地利用变化为切入点,探讨旅游导向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外围区的空间演变,界定自然保护区外围区“生态稳定—生产生活—旅游服务”三大功能空间,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功能空间识别方法,结合多源数据,对2005—2020年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外围区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结果发现:(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外围区以生态稳定功能空间为主导,但逐渐向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和旅游服务功能空间转化,功能空间变化主要集中在人为活动较为密集的城镇周边。(2)生态稳定功能空间先扩大后减小,景观格局逐渐多元化。生产生活功能空间不断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推动大量生态稳定功能空间转化为生产生活功能空间。旅游服务功能空间显著增加,逐渐带动地方形成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推动生态稳定功能空间、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向旅游功能空间转化。(3)功能空间转化受自然环境、政策落实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政策落实、城镇发...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大型露天煤矿采剥、排弃、复垦过程中地形时空的演变规律,本文以平朔安家岭露天煤矿为例,通过构建矿区2000—2016年五期DEM,提取地形演变因子参数,并对地形演变特征及其阶段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露天煤矿采、排、复地形演变过程中因子指标值呈现5种不同的变化趋势;根据累计贡献率达到93.94%以上,确定了地形演变相关的两个独立的新指标,即起伏因子、扭曲因子,并得到这两个因子的主成分值;将露天矿区地形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矿坑与外排土场形成时期、矿坑推进与内排土场形成时期、内排土场推进时期、内排土场稳定时期,研究了不同阶段地形指标变化的差异性和阶段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超采不仅引发生态与地质环境问题,而且对水质产生影响.探究超采背景下地下水化学演变特征,对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1―2020年16眼原位井长系列监测数据及2020年30组地下水水质数据,采用Piper三线图、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Gibbs图、离子比值法等方法对奇台县近20年地下水化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超采背景下,近20年奇台县平原区矿化度(TDS)呈下降趋势,水质趋于淡化.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由SO4·HCO3-Ca·Mg型过渡到SO4·HCO3-Ca·Na和SO4-Ca型.(2)2001年和2020年地下水水位与水化学特征空间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地下水位降幅较大区域对应的Mg2+、Na+、Cl-含量变幅也相对较大,地下水化学组分受地下水超采影响较大.(3)超采背景下,地下水埋深增大,蒸发浓缩作用减弱甚至消失.地下水化学组分受岩石风化溶滤作用和矿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