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2011年9月渭河中下游秋淋降雨及洪水过程的分析表明:"11.9"洪水渭河下游呈现出洪水位高、持续时间长、洪峰沿程削减小以及临潼~华县区间洪水演进缓慢等特点,从洪水过程河道冲淤、河势变化及洪水灾害等方面探讨了洪水对渭河下游河道的影响,提出了复核保证流量与提高控导工程标准等防洪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1前言为防止渭河下游洪水倒灌支流,减轻支流堤防的防洪压力,降低支流堤防因渭河洪水倒灌的出险机率,自2011年以来,陕西省通过实施渭河综合整治项目,先后在渭河华县段遇仙河、石堤河、罗纹河三条南山支流入渭口建成防御渭河洪水倒灌工程。2基本情况渭河下游335m高程(大沽)以上华县防洪保护区(以下简称华县防护区)是渭河防洪的重点地区。该防护区东起方山河,西至赤水河,地势南高北仰,西高东低,区内从西向东依次有赤水河、遇仙  相似文献   

3.
2020年8月中下旬,渭河流域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渭河下游出现了两场首尾相连的洪水过程;具有"主要来源于咸阳以上渭河干支流""渭河洪水与泾河小洪水相遭遇""临潼~华县段洪峰传播时间偏长、削峰率偏小、洪峰水位偏高"等来源及演进特点;林家村~魏家堡区间大中型水库调度起到了削峰作用,但对洪量却有增有减,建议加强渭河干支流水...  相似文献   

4.
刘涛 《陕西水利》2014,(3):115-117,32
分析渭河下游华县站、临潼站12次实测洪水资料表明:华县站1973年、2003年洪水、临潼站2005年洪水出现流量小水位高的现象.其原因是洪水漫滩以后,主槽内耗散了大量的水流动能,致使主槽过水能力降低.由于主槽过水能力降低,上游来水形成河道壅水,抬高水位增加势能,提高过水能力.  相似文献   

5.
1960年以来,渭河下游共淤积泥沙13.28亿m^3,其中1990—2003年下游河槽淤积加重,淤积量为3.073亿m^3。渭河下游各水文站同流量水位抬高,华阴、吊桥、华县二三站水位分别上升3.14、2.91、2.93m;华县平滩流量逐渐减小,2003年汛前减为历史最小的1000m^3/s,比1958年小4000m^3/s;渭河下游洪水特征发生了变化,洪水过程线由尖瘦型变成矮胖型,峰现时刻明显推后,峰量关系发生变化,洪水历时显著增加,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现象极易出现。建议采用跨流域引水的方式治理渭河,从秦岭歼凿隧洞引汉江或其他支流补充渭河水源,尤其应该尽快制定渭河综合治理规划,协调渭河水沙关系,维持渭河的健康生命。  相似文献   

6.
2003年渭河洪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2003年8月26日至10月13日;渭河连续发生了6次洪水过程。其中,华县站9月1日11时洪峰流量3570m^3/s,为1992年以来最大流量;相应水位342.76m,是有实测记录以来最高水位。在渭河首场洪水过程中,临潼至华县河段洪峰削减率高达53.1%,传播时间52.3小时,均为历史之最。初步分析认为,本次渭河洪水有以下特性:①水沙条件改变,河床淤积严重,形成了高水位洪水;②河道过流能力降低,比降变小,致使前期洪水削峰率大,传播时间长;③人类活动以及支流大堤的决口对削峰率和传播时间有影响;④洪水后期下游河道明显冲刷,漫滩流量增加,洪峰传播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7.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九日到八月三日,我省渭河下游华阴、华县的“两华夹槽”地带连遭洪水袭击,渭河华县水文站形成3450立方米/秒的洪峰,水位达342.24米,创三门峡建库来最高点。在这次与洪水的斗争中,水文职工为了取得珍贵的水文数据,不畏艰险,冒着生命危险一直战斗在洪水最前沿,他们是——  相似文献   

8.
根据1974—2010年实测资料,在分析渭河高含沙洪水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渭河高含沙洪水对潼关高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974—2010年渭河华县站高含沙洪水主要来自泾河,场次高含沙洪水泥沙的中值粒径一般为0.01~0.03 mm,极细沙含量占全沙的比例都在20%以上;潼关站发生高含沙洪水时,若来水以渭河为主,则小流量时潼关断面淤积,且主要淤积在主槽,潼关高程以抬升为主,大流量时潼关断面展宽冲深,潼关高程以下降为主;潼关高程还受到华县站流量、含沙量、水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渭河高含沙洪水影响潼关高程变化的综合影响条件。  相似文献   

9.
对渭河"03·9"洪水与泥沙的几点浅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渭河是黄河流域第一大支流,陕西华县站以上流域面积10.65万km2,2003年8月24日到10月13日,由于受大范围暴雨影响,发生了自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历时50天,先后出现了6次洪峰(简称渭河"03·9"洪水),首尾相接,洪量不断叠加,演进慢,历时长,洪水总量达到渭河1954年洪水的两倍多,渭河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秋汛,形成了"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被动局面,灾害损失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引发出的问题是令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了解渭河秋汛洪水的特性及成因,利用2019年9月渭河洪水(“2019.9”洪水)的流量、气象资料,对该次洪水的特性及持续性强降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强降雨形成的原因是北半球极涡偏强,中纬度环流平直,同时副高位置相对稳定且异常偏西,导致冷暖空气持续交汇于渭河上空。过程期间水汽来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并在强降雨发生期间表现为水汽通量异常辐合。洪水主要来自渭河林家村—临潼区间的支流,其特点是含沙量小、干流较大流量持续时间长;临潼—华县区间的洪水演进缓慢、传播时间长、洪峰削减偏大。  相似文献   

11.
以渭河华县段漫滩洪水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ToB(Top of Bank)方法确定不同历史大断面下的河道漫滩水位,采用水位流速法计算并统计渭河华县段1965-2010年间漫滩洪水发生的次数、淹没持续时间及漫滩期最大流量,并进一步分析其演变趋势。其次,以漫滩洪水发生次数和淹没持续时间为评估指标,应用变化范围法(RVA)对漫滩洪水的变异程度进行评估,从侧面探讨漫滩洪水变化对滨河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计算结果显示,渭河华县段1965-2010年间累计发生漫滩洪水34次,年均仅0.74次,且漫滩洪水次数、淹没持续时间、漫滩最大流量在时域上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来水量减少和渭河下游泥沙淤积的共同影响,漫滩洪水多为小流量洪水,较以前其流速和流量都有所减弱,生态效果有限。而RVA评价结果则表明渭河华县段漫滩洪水的淹没次数和持续时间两个指标均发生了高度变异,缩减严重,对滨河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潜在威胁。建议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措施,适时人造漫滩洪水,以保障滨河湿地、滩地的生态平衡与安全。  相似文献   

12.
1.渭河下游防护大堤建设概况 建库前渭河下游没有堤防工程.三门峡建库后,为防御沿河洪水,推迟和减缓移民,保护335m高程以上的安全,1960年水电部以(60)水电钱字第38号文批准修建渭河下游防护堤,其设防标准按二百年一遇洪水(华县站14000m3/s)设计,千年一遇洪水(华县站17800m3/s)校核.  相似文献   

13.
《人民黄河》2014,(9):8-10
潼关1961—2011年最大含沙量大于200 kg/m3的高含沙洪水共95场,其中58场洪峰流量为2 000~6 000m3/s,76场水量为1亿~16亿m3,68场沙量为1亿~2亿t。2000年以来潼关高含沙洪水场次减少,洪峰流量减小,水量和沙量明显减小。潼关高含沙洪水71.6%场次以龙门来水为主,9.5%场次以渭河来水为主,18.9%场次两者共同来水;龙门来沙为主的场次占40.0%,华县来沙为主的占37.9%,两者共同来沙的占22.1%。潼关高含沙洪水悬移质中数粒径一般为0.01~0.04 mm,中数粒径随含沙量增大而增大,中沙、粗沙和细沙含沙量随总含沙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BP、粒子群、基于粒子群的BP三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基本粒子群优化的BP算法,建立了渭河下游临潼至华县段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对1980~2005年洪水的率定和检验及对2006~2009年洪水的应用模拟,结果较好。本模型是对该河段洪水预报手段和方法的有益尝试和补充。  相似文献   

15.
提到东庄水库对渭河下游的防洪作用时,近几年常有一种说法,认为东庄水库在对渭河下游防洪上帮不了忙。其理由是:渭河下游洪水主要是以渭河来水形成的。据统计渭河华县站Qm〉5000m3/s的11次洪水组成,以泾河来水为主形成的仅有三次,不到30%(见表1)。表1渭河华县站Qm〉5000m3/s洪水组成由此看来,上述说法并没有大错。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如表1所统计的渭河华县站洪水流量,最大也只有8340m3/s,还达不到渭河下游堤防设计50年一遇的10300m3/s洪水标准。对于渭河下游大于30年一遇(30年-150年一遇)、以泾河来水为主形成的洪水…  相似文献   

16.
1 2011年9月洪水情况及主要特性 1.1洪水情况 2011年9月以来渭河流域出现了三次较大的降雨过程,且降雨主要集中在宝鸡林家村以下的渭河两岸,因此在9月份渭河下游形成了三次洪水过程,渭河下游各水文站的洪水情况列于表1.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减轻渭河洪水对支流下游河段的倒灌,增加支流堤防安全性,降低因渭河洪水倒灌造成支流堤防决口风险,配合支流堤防、华县应急分蓄洪工程,在有条件的罗纹河入渭口修建挡洪设施作为支流堤防的辅助性防汛应急工程手段,可以达到完善防洪工程体系,起到应急防洪保安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1年9月,渭河发生了30年来的最大洪水,创有实测资料以来最高洪水位。渭河下游防洪工程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取得了堤防不决口的辉煌成绩,将洪灾降到了最小。文章分析了防洪工程在抗洪抢险中的作用,并从技术上分析了本次洪水下泄顺畅的原因,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河道工程建设,并建设洪水预警预报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议。1洪水概况2011年9月以来,渭河流域出现了  相似文献   

19.
9月24到10月6日,我省出现了大范围持续降雨过程,渭河下游出现了1981年以来最大流量和历史第二高水位洪水过程,汉江干流发生了198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过程.渭河华县水文站10月4日洪峰流量达4820立方米/秒,比对渭河下游造成巨大损失的"03·8"洪灾洪峰流量3570立方米/秒还多出1250立方米/秒,相应洪水位仅次于渭河历史第二高水位.  相似文献   

20.
GABP模型在渭河下游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彩虹  徐宗学 《人民黄河》2007,29(4):19-20,22
采用遗传算法对BP模型的初始权重进行优化,建立了GABP模型,并以渭河下游临潼—华县段为研究对象,对华县站的流量过程进行了预报。与单纯的BP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方法能够减少BP训练次数,预报精度高,实现了遗传算法和BP网络的优势互补,有利于更好地对洪水过程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