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土壤污染对蚯蚓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农药和重金属污染区的蚯蚓调查结构表明:蚯蚓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土壤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减少,污染物在蝗蚓体内明显富集,并随土壤富集量的增加而增加,PTC-氨基酸初步分析结果也表明:污染区蚯蚓体和消化道内多种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清洁区,但重金属污染区蚯蚓消化道内氨基酸含量则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2.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陆生贝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2年4~11月对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陆生贝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得陆生贝类39种(其中1新种),隶属于2亚纲10科27属,主要有环口螺科、烟管螺科、钻头螺科、拟阿勇蛞蝓科、瞳孔蜗牛科、坚齿螺科和巴蜗牛科.对它们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种类分布与种群数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琼山地区凤蝶种类及其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1993-1998年期间对琼山地区的凤蝶种类、种群数量及季节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共记录了凤蝶科昆虫7属18种,其中柑橘凤蝶为海南岛新纪录,金裳凤蝶为国家保护的种类.研究表明该地区蝶类发生最盛期为9月下旬、12月上旬,与热带山地雨林有明显区别.植被类型及季节性变化是决定该地区蝴蝶种类组成与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1998年四季采样,应用沉降法收集眼虫,研究网箱养鱼水塘眼虫属(Euglena)种群,共检出15种眼虫,发现种群变动与网箱养鱼的进程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正> 蚯蚓又名叫地龙、蛐蟮,属环节动物门毛足纲寡毛目的一种环节动物。蚯蚓的人工养殖近年来已成为世界上一项新兴行业。日本、美国、法国、西德等国的蚯蚓养殖业比较发达。国际上每年蚯蚓贸易额达数十亿美元。饲养蚯蚓的意义用于处理废弃有机物、防止环境污染。蚯蚓食性很杂:动物的尸体、粪便,植物的茎杆、叶果、垃圾等都能作食料。一亿条蚯蚓一天能吃掉40吨有机物,一九七八年初日本建成一座较大的蚯蚓饲养工厂,面积1.6万多平方米,养10亿条蚯蚓,年处理弃废  相似文献   

6.
采用急性毒性方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豆迪安溶液处理的赤子爱胜蚓半致死浓度(LC50);用测定酶海挂方法检测了中毒后蚯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豆迪安对赤子爱胜蚓48h LC50为51.220mg/L.与对照组比较,豆迪安药物对动物SOD活性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植物性杀虫剂鱼藤酮、藜芦碱对蚯蚓的影响选择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受试生物,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和抗氧化酶活性测定,揭示鱼藤酮、藜芦碱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急性染毒试验鱼藤酮对蚯蚓24h、48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3.96mg/L、5.991mg/L,藜芦碱对蚯蚓24h、48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0.67mg/L、20.33 mg/L。说明藜芦碱、鱼藤酮对蚯蚓有致死效应,鱼藤酮的毒性强于藜芦碱;蚯蚓体重的增长受到了药物浓度的影响,有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但随时间的延长对蚯蚓体重的抑制效应减弱;在药物胁迫下,SOD与POD活性变化随质量浓度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蚯蚓体内SOD、POD响应不同,POD对药物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8.
蜥蜴皮肤感受器作为分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鬣蜥科(Agamidae)和壁虎科(Gekkonidae)共6属10种蜥蜴的皮肤感受器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鬣蜥科沙蜥属(Phrynocephalus)5种沙蜥具有共同的感受器显微构造,并且感受器显微构造具有种间差别,但是其差别不明显。鬣蜥科龙蜥属的草绿龙蜥(Japalura flaviceps)不具有感受器。壁虎科4属4种壁虎皆具有皮肤感受器,并且,不同属的种类的感受器显微构造差别明显。另外与有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表明,不同分类类群的种类可以具有相似的皮肤感受器显微构造。本文根据上述结果讨论了皮肤感受器的有无及感受器显微构造的差别作为蜥蜴类分类指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阐述我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分布规律,本文综合我国现有的自然和景观区划结果,初步确定了我国干旱地区的范围,通过查阅大量标本和文献资料,研究整理出我国干旱区啮齿动物物种及分布名录。初步确定本地区共有啮齿动物119种,隶属2目11科42属,其中,兔形目2科2属21种,啮齿目9科40属98种。在我国干旱区中,古北界干旱区代表种有67种,其中,22种为我国干旱区的特有种。  相似文献   

10.
对浙江省苍南县玉苍山共有的610种种子植物(包括变种,隶属于345属110科)区系作了分析研究,并与邻近地区的植物区系作了比较,表明玉苍山植物区系以泛热带成分、北温带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处于华南、华东两大区系的过渡地带上,具有中亚热带中部北缘的区系性质,与邻近的井冈山地区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海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珍稀濒危植物》(第1册)和1999年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名录》(第1批),经调查海南省共有珍稀濒危植物35科49属57种,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5科7属10种,被子植物29科41属4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5科34属43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5属10种,裸子植物3科4属6种,被子植物18科25属27种.海南共有国家级保护植物40科60属75种.  相似文献   

12.
甘肃鸡类分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记述甘肃鸡类19种,另9个亚种,占国内鸡类57种的33.33%,国家保护的珍稀种类11种,占种数的57.89%。古北界种类占优势,占63.16%,其中以高地型种类为主。区系组成与青海、四川二省更接近。山地阻隔,差异悬殊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分布区广,进化趋势强烈的种的亚种分化。  相似文献   

13.
对琼中县湾岭地区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栖息地野生维管植物物种的调查,发现共有维管植物100科193属241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15属17种;双子叶植物68科143属178种;单子叶植物18科35属46种;无裸子植物.按其经济价值划分,药用植物有125种,观赏植物46种,用材植物31种,蜜源植物28种,纤维植物27种,野生果树21种.对其资源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整理了1996年~2008年间从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的尺蛾(Geometridae)标本1950号.共计鉴定出尺蛾187种及亚种(包括3个未定种和48个新记录物种及亚种),隶属5亚科110属.其中灰尺蛾亚科(Ennominae)有65属114种,为优势类群,属的优势度为59.09%,种的优势度为60.96%;花尺蛾亚科(Larentiinae)有25属42种,为次优势类群,属的优势度为22.73%,种的优势度为22.70%;常见类群为姬尺蛾亚科(Sterrhinae)和尺蛾亚科(Geometrinae),分别有3属7种和15属21种,种的优势度分别为3.78%和11.35%;星尺蛾亚科(Larentiinae)为罕见类群,有2属3种,属占1.82%,种占1.60%.结果表明,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区系组成特点是,属于古北界的有12种,占6.42%;属于东洋界的有52种,占27.81%;两界兼有123种,占65.78%.结果显示,白水江国家自然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界向古北界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地区轮藻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北四省区轮藻植物种群组成,种群分布,相似性比较,相似性系数等研究,发现该地区的轮藻植物不但种类繁多,种的组成与我国其它地区地有显著差异,具有该地区独特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1998年以来,对湖南新宁舜皇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进行了连续调查,特别是2005年夏季对该地鸟类群落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目前已知该保护区内有鸟类97种,隶属于29科12目.其中东洋种60种,广布种19种,古北种18种;留鸟61种,夏候鸟22种,冬候鸟7种,旅鸟7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5种,地方重点保护鸟类51种.舜皇山夏季鸟类多样性指数为1.404,均匀度指数为0.799.该次调查还发现了湖南鸟类新记录1种.  相似文献   

17.
2013年7月份对黄石青山湖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90种,隶属7个门51个属,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最多,有21属36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总数的40%;蓝藻门种类数次之,有12属23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总数的25.56%;硅藻门有8属14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总数的15.56%;裸藻门5属9种,隐藻门有2属5种,黄藻门2属2种,甲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约为67.450×106个/L,以隐藻门数量最多,平均密度约为28.396×106个/L,占水体中浮游植物整体平均密度的42.10%,说明青山湖夏季浮游植物以隐藻为优势类群.基于浮游植物密度、优势种、污染指示种、Margalef多样性指数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2-2002)综合评价,青山湖水体污染严重,呈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按照调查线路和固定样地,分四个季节对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主要天然林、优势树种——白桦、杨树、山桃、华山松林的害虫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到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有害虫286种,隶属于昆虫纲的7目51科198属.其中鳞翅目(Lipidoptera)24科117属174种,占总种数的60.84%,为第一大类群;鞘翅目(Coleoptera)11科42属61种,占总种数的21.33%,为第二大类群;半翅目(Hemiptera)21种,同翅目(Homoptera)17种,分别各占总种数的7.34%和5.94%;其余有直翅目(Orthoptera)10种、膜翅目(Hymenoptera)2种、竹节虫目(Phasmida)1种.  相似文献   

19.
于1994-2013年间采集到甘肃省境内的天蛾科昆虫标本1 050号,经鉴定有天蛾85种及亚种(包括2个未定名种),隶属5亚科35属(其中分布于小陇山以南地区的属种占到甘肃省总属的91.43%、种数的88.24%),有4个甘肃省新记录种.云纹天蛾亚科为优势类群,有11属33种,属的优势度为31.43%,种的优势度为38.82%;透翅天蛾亚科有4属6种,属的优势度为11.43%,种的优势度为7.06%,为罕见类群.区系特点是:属于东洋界的物种有25种,占31.25%;属于古北界的物种有21种,占25.00%;两界兼有39种,占43.75%.结果表明,甘肃省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界向古北界的过度地带.由于甘肃省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地跨东洋和古北两界,因此,天蛾科昆虫物种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20.
2006年6月~2011年9月,采集到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的天蛾科昆虫标本670号.鉴定到天蛾56种及亚种,隶属5亚科26属.其中有保护区7个新记录属和27个新记录种及亚种.分布的天蛾占甘肃省天蛾科总属的81.25%,总种数的70.0%.云纹天蛾亚科为优势类群(有9属24种,属的优势度为34.62%,种为42.86%);面形天蛾亚科为次优势类群(有7属11种,属占26.92%,种占19.64%);透翅天蛾亚科为罕见类群(有2属5种,属占7.69%,种占8.93%).属于东洋界的种类占17.86%;属于古北界的种类占29.2%;两界兼有的种类占53.57%.结果表明,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界向古北界的过渡地带(古北界的东南边缘区),天蛾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