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 ZSY—Ⅱ型一次性注(输)器具锥头检测仪的结构和原理。该仪器用于检测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液器、一次性注射针的雏头的密合性和分离力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静脉采血方法溶血的发生率,找出一种最佳工作方法。方法将临床上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分别使用10ml注射器、带延长管的一次性真空采血器和BD真空采血器进行采血,血液标本采集后立即摇匀并送检验科进行检测,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进行。结果10ml注射器、带延长管的一次性真空采血器和BD真空采血器采血法的溶血率分别为7%,5.9%和1.8%。结论使用BD真空采血器进行采血,血液样本发生溶血率低,临床尽量使用该方法进行采血,以增加血液样本的合格率,降低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环己酮作为粘合剂在我国广泛用于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生产中。对输液(血)器中环己酮含量已有报告。但生产环境中的环己酮检测未见报导。我们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某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生产企业空气中环己酮含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性使用输液(血)器生产中,环己酮是主要粘合剂。本文针对环己酮对动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喉癌p16、p15基因纯合性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p16、p15基因缺失状态与喉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提取喉癌新鲜组织中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对80例喉癌进行p16基因第2外显子(p16E2)和67例喉癌进行p15基因第2外显子(p15E2)纯合性缺失研究。结果 检测p16E2弛合性缺失率为12.5%(10/80),p15E2纯合性缺失率为11.94%(8/67),p16E2、p15E2共同缺失率为5.97%(4/67)。结论 p16E2和p15E2纯合缺失以及二者共同缺失与喉癌发生有相关性,可能在喉癌发生及恶性进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次性使用炭肾通过国家鉴定一次性使用炭肾YTS-200去年底通过国家鉴定并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号:国药器监(准)字96第145083号。YTS-200一次性使用炭肾,是由廊坊市爱尔血液净化器材厂经多年研制、推出的高新技术产品,获国家...  相似文献   

7.
脑镜直视下可止血颅内血肿碎吸器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与锡山市华宝医疗器具厂共同研制的“脑镜直视下可止血颅内血肿碎吸器”,解决了“简易立体定向有槽骨锥锥颅脑内血肿碎吸装置”治疗中不能直视,操作带有一定盲目性和不能止血两个缺陷。该产品以钻颅代替开颅,简易立体...  相似文献   

8.
<正>一次性使用胆红素血浆灌流器我公司依托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在血液灌流方面三十余年的研究工作基础,在大量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成功"一次性使用胆红素血浆灌流器",于2008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并于2013年获得重新注册许可。注册号:国食药监械(准)字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医用高分子塑料一次性手术牵开器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80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开腹肝叶切除手术,根据术中手术牵开器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中使用传统金属腹部牵开器;观察组使用医用高分子塑料一次性手术牵开器,比较2种牵开器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2组使用手术牵开器后,观察组外科医生对术野暴露和使用效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2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和术后1个月伤口疼痛情况以及术后疼痛时间、术后6个月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分别进行评价,2组患者平均疼痛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一次性手术牵开器可提高手术医生对术野暴露的满意度;也可减轻创口组织损伤,有效缓解术后创口疼痛,缩短术后疼痛时间,降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DPC4是近年来从染色体18q21.1分离出的一候补肿瘤抑制基因。DPC4纯合性缺失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约50%胰腺癌有DPC4纯合性缺失。作为TGF-β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环路中的一种转录因子,DPC4在TGF-β诱导的细胞增殖控制作用中起重要作用,DPC4纯合性缺失消除了胰腺癌中细胞增殖的负性控制的一个关键性步骤。  相似文献   

11.
The Valvular structure developing at the site from which an artery was given off was examined. The valvular structure consisted mainly of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was found at the openings of such small arteries as the intercostal and lumbar arteries. It was a crescent membrane-like structure extending from the peripheral edge of the opening to the downstream edge. This structure was indistinct in newborn infants, became gradually distinct in infants and stood out in teen-agers. It became rather thick and rounded in human beings more than 20 years of age. With further advance in age, the smooth muscle cells became degenerated and hyalinized with some disappearing eventually. In the valvular structure smooth muscle cells running longitudinally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blood stream were arranged in such a manner as a Venetian blind. This arrangement seemed to suggest that the valvular structure might have some function to adjust the blood stream at the branching portion of the aorta. ACTA PATH. JAP.: 669–676, 1979.  相似文献   

12.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成年雌性大鼠动情周期不同时期第三脑室漏斗区室管膜的表面结构。结果表明成年雌性大鼠第三脑室漏斗医室管膜表面形态、微绒毛及球状结构,呈现与动情周期相关的变化。动情前期直径2—5微米的球状结构数量多于动情间期。本文并对这种表面结构变化的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下颌骨的内部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用电镜对大鼠大脑视区皮质内锥体细胞树突侧棘的棘器作了观察,并分析了其微细结构。棘器是大脑皮质内侧棘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系由被嗜锇性的致密带或颗粒分隔的一些囊或管组成的,它们是复杂多形态的结构。棘器一般位于侧棘小头内,本文也报导了小柄内的棘器。突触后膜和棘器间可见有微丝连接,偶见棘器附近有核糖体。棘器膜性囊或管的形态与滑而内质网相似,说明二者系同源结构。几种形态的棘器中,Gray氏棘器和管形棘器仅见于哺乳动物大脑皮质内,未能在低位中枢神经系统内见到,因而认为棘器可能与脑新皮质的特异性功能有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黄瑛  柳达  石玉秀 《解剖学报》2004,35(2):198-201
目的 观察神经丝的完整性是否对线状溶酶体的形状与分布有影响。方法 采用SABC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电镜及酶组织化学、电镜酶组织化学技术观察钒酸盐处理后培养的神经元内神经丝蛋白NF-H及线状溶酶体的改变。结果 当神经丝的完整性被破坏时,神经丝蛋白向核周聚集,并伴随线状溶酶体亦向核周聚集并形状改变。结论 钒酸盐通过多途径作用,使神经丝过度磷酸化,失去装配能力,当神经丝结构被破坏时,线状溶酶体的形状及分布都发生变化。线状溶酶体的形状与分布对神经丝的完整性有依赖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马神经元突触构筑的计算机图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公美  陈惟昌 《解剖学报》1993,24(3):270-274,T009
  相似文献   

17.
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 Ferussac)脑神经节显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几种不同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染色法观察了褐云玛瑙螺脑神经节的显微结构。褐云玛瑙螺脑神经节由前脑,中脑和后脑构成;前脑和中脑是由单一的细胞结构构成,而后脑依其细胞构筑差异则可区分为六个不同的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Nissl、Cajal、Weil及Luxol固蓝等染色法对褐云玛瑙螺口球神经节及食道下神经环内各节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根据它们的细胞结构特点将它们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体视学方法,定量研究了胚胎16日至生后13个月的小白鼠左心室肌细胞肌原纤维和线粒体含量的年龄性变化。从所获得的12个体视学参数的结果分析表明。(1)在发育过程中,心肌细胞产能结构的体积增长快于细胞体积和肌原纤维体积的增长;(2)胚胎末期,心肌线粒体体积显著增大,以满足此时期心脏功能活动增强的需要;(3)线粒体结构的发育至生后20日基本完成,功能的发育于生后60日更完善;(4)生后4日左右是小白鼠心肌线粒体结构改建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0.
The wave line is a structure that i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aorta. Grossly this structure (wave line), measuring 0.3 0.5 cm in width and 5–10 cm in length, runs longitudinally or spirally along the long axis of the aorta.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relation with arteriosclerotic plaque of wave line were studied. The wave line had three predilection sites: A) the wave line running down from closure of Botallo duct to ostium of 6–8th intercostal artery, B) the wave line between ostium of both renal arteries, C) the wave line running down from lumbar artery to iliac arteries. The wave line observed in the aortae of neonates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age. Its frequency is about 80–100% in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decades. The association of arteriosclerosis with the wave line was frequently observed, especially on "C" region. Fifty-five percent of arteriosclerotic plaques in the fourth decade corresponded with the wave 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