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肾炎合并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患者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中乙肝病毒复制情况、抗病毒治疗对策以及原发病的缓解情况。方法:HBV DNA阴性组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先不加用抗乙肝病毒药物,随访中如出现HBV DNA转阳性再加用拉米夫定100mg/d;HBV DNA阳性组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前1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100mg/d;拉米夫定治疗失效者换用恩替卡韦1mg/d治疗。两组患者定期随访肝肾功能、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HBV DNA、HBV病毒变异情况。结果:HBV DNA阴性组8/12例出现HBV DNA转阳性,予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后,6例HBV DNA转阴,2例下降;HBV DNA阳性组9例HBV DNA滴度逐步下降,但12月后3例出现病毒变异,改用恩替卡韦治疗后HBV DNA重新转阴。结论:肾炎合并慢性乙肝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风险大,无论治疗前HBV DNA是否复制表达,都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严密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移植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检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YMDD变异及血清标志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HBV再感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HBV PCR产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YMDD变异;酶联免疫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YMDD变异、HBV DNA及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为8.9%(17/189);YMDD变异病例达HBV再感染病例58.8%(10/17);HBV DNA定量检测有较高的灵敏度,能早期诊断HBV的再感染,有利于临床治疗;对HBV DNA阴性但HBsAg阳性病例,PreS1和HBeAg血清标志物可用于病毒复制的补充检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应采用HBV DNA、YMDD变异及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3.
共价闭合环状 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 DNA)作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转录模板,是一种独特的复制中间体,长期聚集于宿主细胞核内,在HBV生命周期及持续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均不能清除ccc DNA,其监测对于评价抗病毒治疗疗效、判断停药时间、预测治疗后再发等方面具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HBV ccc DNA的检测方法得到不断的建立和完善,其临床应用价值也逐渐得到探究。本文就近年来研究报道的ccc DNA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耐药变异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方法,进行HBV基因分型,同时检测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特异耐药变异位点.结果 在湖南128例拉米夫定治疗患者中,HBV基因型B为107例,占83.6%;基因型C为21例,占16.4%,未发现基因型A、D、E、F、G、H型.总的耐药变异发生率48.4%(62/128),发生在12、24和36个月者分别为4.7%(6/128)、16.4%(21/128)、42.9%(55/128),随治疗时间延长,变异发生率增加(P<0.01).基因型B、C感染发生YMDD突变率分别为49.5%和42.9%,无显著差异(P>0.05),但YMDD变异类型在两基因型中不同,基因型B、C发生YVDD变异分别为64.2%(34/53)和0.0%(P<0.01),YIDD变异分别为22.6%(12/53)和88.9%(8/9),P<0.01.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治疗一年尚未检测到耐药变异,45例经阿德福韦酯治疗24月时变异发生率为4.4%(2/45),变异率在B、C基因型患者中分别为0% (0/38)和28.6% (2/7),变异型均为N236T.结论 基因型B为湖南省的优势基因型,HBV基因型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V相关性肾炎( HBV-GN)患者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HBV-GN患者102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并依此将患者分为HBV DNA低度复制组( HBV DNA<103拷贝/mL)、HBV DNA中度复制组(103拷贝/mL≤HBV DNA≤105拷贝/mL)和HBV DNA高度复制组( HBV DNA﹥105拷贝/mL)。所有患者行肾脏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并进行肾脏组织中HBV相关抗原( HBsAg、HBcAg及HBeAg)的免疫荧光定量检测。所有患者均接受拉米夫定(100 mg/d)联合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随访观察18个月,并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功能和生化免疫学指标进行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HBV DNA复制水平的患者肾功能、生化免疫学指标、肾脏组织中HBV相关抗原沉积的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HBV DNA水平与肾脏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102例患者中, HBV DNA低度复制组20例,HBV DNA中度复制组51例,HBV DNA高度复制组31例。随着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的增高,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F=34.64,40.10和31.72,P<0.01),血浆白蛋白降低(F=24.04,P <0.01);肾脏组织中 HBV 抗原(HBsAg、HBcAg及HBeAg)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增加(F=41.49,15.64和10.41,P<0.01)。对78例膜性肾病(MN)患者分析发现,随着血清HBV DNA复制的增加,HBV-MN患者病理分期加重(r=0.38, P<0.01)。抗病毒治疗后,各组24 h尿蛋白排泄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t=7.86,19.28和16.74, P<0.01);补体C3较治疗前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04和1.94,P>0.05);血肌酐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t=0.14,0.52和0.57,P>0.05)。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S、P基因变异与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关系.方法 因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接受肝移植,术后随访1.5~3年,发生HBV再感染者14例(再感染组),移植前服用拉米夫定,移植后采用拉米夫定和抗乙型肝炎球蛋白(HBIG)预防HBV再感染.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血清中HBV DNA水平,基因测序法分析HBV基因型、S基因及P基因变异,微粒子捕捉酶免法检测血清HBIG浓度.随机选取同期因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接受肝移植而未发生HBV再感染者20例为对照.结果 再感染组移植前血清HBV DNA≥103拷贝/ml者占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P<0.05).再感染组移植前HBV基因型有B型(2例)和C型(12例),移植后基因型不变;对照组B型11例,C型9例.再感染组3例术前发生拉米夫定耐药位点变异者,9例C型者在P区拉米夫定耐药位点变异以外发生多位点氨基酸变异,且变异位点差异较大.再感染组50%的患者HBIG浓度为0,其S区"a-决定簇"的基因均发生变异.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的HBV再感染与HBV基因型有关,C基因型者更易发生HBV再感染;再感染可能与P基因区存在多位点变异及S区的"a-决定簇"基因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替比夫定仍为抗HBV的一线药物,但长期使用后导致的高耐药变异率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根据核苷酸序列的差异,HBV可分为A~I九种基因型,我国以B型和C型为主。有研究表明,HBV不同基因型由于基因结构的不同致病性也存在一定差异,并可影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然而,HBV不同基因型是否对HBV耐药变异产生影响,是否可以作为预测HBV发生耐药变异的指标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应用PCR-DNA测序技术,检测常见核苷(酸)类药物相关耐药变异位点,探讨HBV基因型与替比夫定治疗过程中病毒发生耐药变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病程阶段的慢性肝病患者HBV反转录酶区(RT)预存变异的情况.方法 收集201 1年1月至2013年6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474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组205例,肝硬化组153例和肝癌组116例,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采用PCR后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RT区变异,同时确定基因型.应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以HBV基因B型为主,共387例(81.6%),其中CHB组156例,肝硬化组124例,肝癌组107例.387例B基因型患者均存在核苷(酸)类药物耐药变异位点,HBV RT区rtS106C变异阳性率在CHB组(14.1%,22/156)和肝硬化组(14.5%,18/124)高于肝癌组(4.7%,5/107)患者(x2=6.126和6.207,P值均<0.05);rtD134E/G/N/S变异阳性率在CHB组(21.8%,34/156)和肝硬化组(20.2%,25/124)高于肝癌组(10.3%,11/107)(x2=5.933和4.263,P值均<0.05).HBV RT区rtD134E/G/N/S和rtS106C变异与HBeAg和性别有一定的关系,而与HBV DNA载量和年龄无关.CHB组(5.3%,157/2964)和肝硬化组(5.6%,132/2356)的HBV RT区A-B间域的变异频率高于肝癌组(3.5%,71/2033)(x2=9.018和11.018,P值均<0.01).结论 未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不同阶段慢性肝病患者均可能存在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相关变异.HBV RT区rtS106C和rtD 134E/G/N/S变异可能与不同阶段慢性肝病中严重免疫应答引起的活动性炎症坏死有关.HBV RT区的A-B间域变异可能与炎症坏死、免疫反应和肝纤维化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然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有效抗HBV药为干扰素类及核苷(酸)类,但以这两种药物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很难实现HBV感染彻底治愈,且临床治愈率有限。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迫在眉睫。随着对HBV复制周期的深入认识,人们对HBV与肝细胞作用的不同靶点及免疫调节有了更深的了解。新型抗病毒药物主要针对HBV复制过程的不同环节及相关的免疫调节等方面,本文就新型抗HBV药物研发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慢性HBV感染者肝细胞内HBV ccc DNA含量与肝细胞tDNA、HBsAg、HBcAg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58例(未抗病毒组)、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例(抗病毒组)的肝细胞HBV ccc DNA和tDNA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定性检测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tDNA、HBsAg、HBcAg间的关系.结果 肝细胞HBV ccc DNA、HBV tDNA含量与HBsAg、HBcAg在肝细胞中的表达模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细胞内HBV cccDNA含量与HBV tDNA含量呈高度正相关(P<0.01).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中,疗程> 2年并达到<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停药标准,肝细胞内ccc DNA、tDNA含量较未抗病毒组显著降低,但肝细胞内仍然可以检出HBV ccc DNA、tDNA.结论 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HBsAg、HBcAg在肝细胞的表达模式间无一定规律性.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2~3年并不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相似文献   

11.
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实时PCR检测HBVDNA载量低于1000拷贝/mL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上相对少见。对于这些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目前存在很多争议。本研究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Cobas HBV DNA定量基线检查,了解其肝脏炎症、纤维化和病毒载量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HBV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与HBV相互作用,以人体的肝脏作为战场,进行着此消彼长的战争。在此过程中,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损伤,而人体的免疫应答则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理想的免疫应答可控制病毒复制或清除病毒,使部分患者达到临床恢复和产生保护性的免疫应答;而对于少数不理想者,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引起的炎性反应导致部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肝细胞损伤和坏死.持续性的损伤可导致肝硬化和HCC等病变。  相似文献   

13.
HBV感染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HBV DNA是HBV复制活动最直接和可靠的标志,可以反映病变活动程度及不同临床演变过程。本文采用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1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HBV DNA含量,综合分析其与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关系,并比较HCC肝炎活动期与静止期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及与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关系,为HCC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核苷(酸)类似物的应用开启了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新的里程碑,使大多数久治不愈CHB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随着核苷(酸)类似物疗程的延长,病毒变异和耐药成为临床棘手的问题。笔者对初次治疗应用恩替卡韦(ETV)12个月以上,或拉米夫定(LAM)初治失败后加用或改用其他核苷(酸)类似物序贯或联合治疗病毒学应答不充分的21例患者的HBV多聚酶区(P区)的耐药基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V变异和耐药的相关问题,为探索减少HBV变异和耐药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23岁,大学生,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人。2004年读中学时体检查出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ALT160U/L、AST89U/L。之后到医院检查,HBVDNA为7.8×10^5拷贝/mL,给予静脉滴注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光甘肽等,10d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HBV复制,阻止或延缓肝脏疾病的进展,从而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恩替卡韦(ETV)是新一代抗HBV核苷类似物,在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和人体临床试验中均显示出强大的抑制HBV复制作用,疗效优于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为进一步确定ETV的疗效及安全性,笔者对150例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CHB患者分别给予ETV和LAM治疗,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包括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和表皮溶解毒素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具有多药耐药特征,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革兰阳性菌,已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题。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和致病机制,以及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治疗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5年4月~2009年3月,我科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内外侧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1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05年3月~2008年3月,我科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34例,疗效满意。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12~6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4例,坠落伤4例,砸伤6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合并多发骨折8例,颅脑、胸腹损伤6例。其中胫骨近端损伤7例,胫骨干损伤17例,胫骨远端损伤10例,合并腓骨骨折2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