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采用紫外光对亚麻织物进行接枝改性,提高染色性能并实现同色深浅染色效果.通过测试亚麻织物的上染率,研究了遮挡材料、紫外光照射时间、紫外光光源波长、接枝单体质量分数、光引发剂用量等对亚麻织物染色效果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对接枝前后的亚麻织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丙烯酸被接枝到亚麻织物上,硬纸板为合适的遮挡材料,紫...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亚麻织物的染色性能,采用等离子体对亚麻织物进行处理,引发接枝改性,采用混合丙烯酸和苯乙烯为接枝单体。确定了较优工艺条件:苯乙烯与丙烯酸的体积比为3∶7,接枝温度为60℃,接枝单体质量分数为80%,等离子体处理时间为4 min。结果表明,接枝亚麻对阳离子染料的上染率从接枝前的22.4%提高到55.7%。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亚麻织物的染色性能,采用等离子体对亚麻织物进行处理,引发接枝改性,采用混合丙烯酸和苯乙烯为接枝单体。确定了较优工艺条件:苯乙烯与丙烯酸的体积比为3∶7,接枝温度为60℃,接枝单体质量分数为80%,等离子体处理时间为4 min。结果表明,接枝亚麻对阳离子染料的上染率从接枝前的22.4%提高到55.7%。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光照射法,以二苯甲酮(BP)为光引发剂,将丙烯酸(AA)接枝到低密度聚乙烯(LDPE)粉末表面,制备出聚乙烯接枝丙烯酸(LDPE-g-AA)热熔胶.通过红外光谱鉴定接枝物的结构,利用羰基C==O的特征峰(1 712 cm-1)与CH2的特征峰(1 460 cm-1)的面积比值定量测定接枝率.研究LDPE粉末粒径、界面剂用量、紫外光照射时间、引发剂用量和单体用量等工艺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当紫外光照射时间为15 m in,每100 g LDPE二苯甲酮用量为3 g、AA用量为15 g时,接枝率可达8.  相似文献   

5.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苯乙烯等作为功能性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丙烯酸基体树脂。通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单体合成的异氰酸酯基(NCO)半饱和封闭物,与丙烯酸基体树脂进行接枝反应,在骨架中引入不饱和键,在紫外光和引发剂作用下制备出低温紫外光固化阴极电泳涂料。探讨了接枝比、活性稀释剂、光引发剂、闪蒸工艺、固化时间等对涂膜的影响,得到涂膜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NCO半饱和封闭物与丙烯酸基体树脂接枝比例1∶0.7,活性稀释剂的质量分数为树脂总量的10%,光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为成膜物质的3%,闪蒸温度70℃,闪蒸时间5 min,紫外光照射60 s。涂膜性能优异,光泽度高,光滑平整,硬度高,抗冲击性能良好,适合工业化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以低温等离子体引发丙烯酸对亚麻织物进行接枝的实验研究。用红外光谱法或扫描电镜观察都表明发生了接枝聚合反应。阐明了等离子体引发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以及接枝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最佳的等离子体处理功率为200W,照射时间为150s,接枝温度为60℃,单体的质量分数为40%。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快速、高效的染色效果,合成了具有不饱和双键的疏水性黄色蒽醌染料,通过泡沫施加方式经紫外光引发从而将染料接枝到棉织物上.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染料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扫描电镜对染色前后棉织物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探讨了染料的质量分数、浴比、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浓度、光引发剂的质量分数及紫外光光照时间等因素对泡沫性能及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染料的质量分数为织物质量的30%、浴比为1:3、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浓度为2 g/L、光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为染料的5%、光照时间为6 min时,可获得良好的染色性能.  相似文献   

8.
高密度聚乙烯(HDPE)薄膜的光接枝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氮气保护,紫外光照射下,以二苯甲酮为光引发剂,丙烯酸在HDPE薄膜面的光接枝聚合改性,探讨了光照时间,单体浓度,单体种类溶剂种类等反应对接枝效果的影响。用红外光谱,水接触角和染色程度表征接枝效果,水接触角由80°降至34.4°,染色程度增加的99倍。结果表明,表面光接枝改性对薄膜本体的力学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活性染料对紫外光接枝丙烯酰胺的亚麻织物进行染色,比较了光接枝丙烯酰胺前后亚麻织物的上染率,研究了染色时间、pH、电解质浓度、浴比、温度、碳酸钠等染色工艺条件对光接枝亚麻织物上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麻织物光接枝丙烯酰胺能够一定程度地提高亚麻织物的上染率;染色在初始染浴pH为4~5时上染率偏高;低浴比时上染率增大;对于双活性基活性染料,采用较低的固色温度50℃;如同亚麻织物原样染色,电解质硫酸钠仍起到促染作用,碳酸钠仍有显著的固色作用。光接枝丙烯酰胺引入的氨基对提高上染率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以低温等离子体引发丙烯酸对亚麻织物进行接枝的实验研究。用红外光谱法或扫描电镜观察都表明发生了接枝聚合反应。阐明了等离子体引发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以及接枝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最佳的等离子体处理功率为200W,照射时间为150s,接枝温度为60℃,单体的质量分数为40%。  相似文献   

11.
影响亚麻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光光度计测试了不同厚度、覆盖系数和色泽的亚麻织物的紫外线透过率并比较SCJ965和纳米两种整理剂对亚麻织物的抗紫外整理效果。结果表明,织物越厚、覆盖系数越大、色泽越深,其抗紫外线性能越好。经纳米整理剂整理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抗紫外性能,且整理后织物强力和白度有所下降但变化幅度不大,织物的透气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亚麻织物的染色性能,采用空气低温等离子体和等离子体与纤维素酶协同处理工艺对亚麻织物进行改性,并选用天然苏木染料对其进行染色,探讨了等离子体真空度、功率和处理时间以及协同工艺对亚麻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等离子体处理工艺为真空度0.02 MPa、功率90W、处理时间3min。等离子体与纤维素酶协同处理对亚麻织物苏木染料的染色性能优于单独使用等离子体或酶处理工艺,并且其摩擦牢度和耐皂洗牢度均比未处理和单独使用等离子体或酶处理工艺的亚麻织物高1级左右。  相似文献   

13.
亚麻织物的有机硅柔软整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几种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对亚麻织物进行柔软整理。通过对比性实验及分析得出A-8320柔软剂的整理效果最理想。还采用纤维素酶与A-8320相配合进行复合柔软整理,使织物的服用舒适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采用几种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对亚麻织物进行柔软整理。通过对比性实验及分析得出A 8320柔软剂的整理效果最理想。还采用纤维素酶与A 8320相配合进行复合柔软整理,使织物的服用舒适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丝/麻混纺、混织产品开发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取丝、麻各自的优点,采用混纺、混织的工艺方法设计和开发出了几种适合夏季服装面料的产品,并对不同混纺方式、不同组织结构、不同纤维配置的丝/麻面料进行了服用性能测试与对比分析,提出了综合性能较好的几类丝/麻产品的上机工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麻织物刚度大、易起皱、手感粗硬等问题,采用液氨处理来改善大麻、亚麻和苎麻织物的服用性能.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液氨处理前后麻织物表面形态和麻纤维结晶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测试织物的透气性、透湿性、芯吸性、水分蒸发能力和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分析了液氨处理前后麻织物的湿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液氨处理使麻织物结构变得更加紧密,纱线表面毛羽数量减少,纤维纵向的表面条痕和裂痕明显减小或消失,纤维结晶度降低;液氨处理使麻织物透气率和透湿量增加,经纬芯吸效应减小,润湿面积增加,水分蒸发率略有增大,织物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OMMC)增加.液氨处理后,麻织物表面形态和纤维结晶结构的改变是造成麻织物湿性能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测试了不同纱细度、不同覆盖系数的亚麻及其混纺织物的紫外透过率和抗紫外指数(UPF值);分析了厚度、覆盖系数、颜色对亚麻及其混纺织物的抗紫外性能的影响,并从人体夏季着装状态方面讨论了服装的抗紫外性能。指出在通常情况下,薄型亚麻及其混纺织物有待于通过抗紫外线整理剂整理提高其抗紫外性能;成衣后,在服装组合中不必过分忧虑紫外线对人体着装部分产生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基于聚苯硫醚纤维的复合功能面料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苯硫醚纤维和不锈钢纤维混纺纱为基础,设计并织制了不同混纺比、不同排列方式、不同组织的织物;测试了不同规格织物的抗静电性能、防电磁辐射性能和阻燃性能等功能性指标,分析了上述性能实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锈钢纤维含量对织物抗静电性能、防辐射性能影响显著,且织物抗静电性能、防辐射性能随不锈钢含量的增加而增强,但不锈钢纤维含量对织物的阻燃性能影响不显著;混纺纱的排列方式、织物组织对织物的防电磁辐射性能影响显著,混纺织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优化玉米纤维面料的服装成型效果,选择玉米、棉、麻、丝、毛等面料为样本,采用KES—FB织物风格仪测试出7种织物的16个力学性能指标。通过对比分析织物的拉伸压缩性、剪切性、表面特性与服装造型之间的关系,得出玉米纤维面料较其它面料具有良好的抗褶皱性、悬垂性、成型性和保型性,且质地轻柔、手感滑爽,适合多种服装的造型,从而为服装加工企业合理使用面料,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