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阳毒病证治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耀鸿 《四川中医》2001,19(5):10-11
立足于《金匮要略》中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来研究阴阳毒病,指出后世的“阳毒为热极,阴毒为寒极”说和感受“亚毒异气”说的不合理性,提出阴阳毒病乃同一“邪毒”为患,并针对其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中医将其定名为“髓毒劳”。在吴翰香、黄振翘、周永明教授等海派中医血液名家70余年的临证与科学探索基础上,吾师陆嘉惠教授以“虚毒”立论,对MDS(髓毒劳)整体病机进行高度概括,提出较为系统的“虚毒并治”理、法、方、药临床策略体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功能失调,不能化生精血,以及“因虚致毒”或“外毒致虚”等均是导致髓毒劳发病的基本因素,而现代研究也有发现肠道菌群失调是包括MDS在内的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故作者认为精血与肠道菌群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于机体生命活动不同维度的阐释,并进一步试从“虚毒并治”临床策略出发浅述肠道菌群与髓毒劳发病及治疗的相关性,进而提出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是其发挥MDS治疗效应新途径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提出消渴肾衰核心病机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消渴肾衰之毒繁杂,风、热、水、湿、痰、瘀诸邪内外相引蕴结于肾,皆能积而化毒。然瘀毒者,久病多瘀,瘀久成毒,审毒治瘀,当以“解毒通络保肾,活血化瘀导邪”为大法。根据瘀毒所在部位与性质,总结为“痰瘀上犯者,当复其宣肃”“湿瘀困中者,当调其升降”“浊瘀下注者,当引而竭之”“气滞血瘀者,当行气化瘀”“瘀从寒化者,当温阳化瘀”“瘀与热合者,当清热化瘀”“气虚血瘀者,当补气活血”,故消渴肾衰之瘀毒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文章总结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衰夹瘀毒的用药经验,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衰"毒邪"中医证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毅 《江苏中医药》2002,23(11):52-54
“毒邪”是对机体有危害作用的致病因素的总称 ,其危害性较一般的邪气严重。慢性肾衰分清泌浊功能减退 ,秽浊溺污不得外泄 ,蓄积体内 ,秽浊积久 ,酿为浊毒 ,久则瘀毒互结 ,形成浊毒、溺毒、瘀毒顽证 ,其表现各异。治疗“浊毒”以化为主 ,“溺毒”以排为主 ,“瘀毒”以行散为主。  相似文献   

5.
从《内经》“毒药攻邪”、“有故无殒”、“气增而久,天之由也”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中药的“毒效二重性”、“证-毒-效相关性”、“时-毒-效相关性”等中药毒性理论,并以后世医家的注解结合现代科学研究。对其进行了深入阐述,为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毒理研究提供《内经》理论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毒邪概念辨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按照传统病因学理论 ,“毒”并非一种或一类致病因素。然而 ,从古至今“毒”却经常被用来阐释某些疾病的发病 ,而且其应用颇为广泛。因此 ,自上世纪 80年代末有学者提出“毒邪”概念 ,此后许多学者从病因学角度对“毒”进行了深入探讨 ,不仅丰富了传统的病因学内容 ,而且推动了临床治疗学的发展。近年来 ,毒邪的病因学理论和临床研究已引起中医界的广泛关注 ,与之相应的解毒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关于毒邪的涵义尚缺乏统一认识 ,有必要加以辨析。1 毒邪概念的提出近十余年来 ,关于毒邪的概念 ,观点繁多 ,持论不一。刘…  相似文献   

7.
“风毒脚气”又名“脚气”“风毒脚弱”等,是以突然下肢屈弱无力不能动为主要特点的一大类疾病。笔者归纳了“风毒脚气”萌芽期、成熟期、转折期、归纳期四个发展阶段,就四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萌芽期:汉代《金匮要略》首载“脚气”病,提出其“荣气不足,卫不独行”的病机,确定了从“风”“虚”论治的基调;成熟期:晋唐时期更名为“风毒脚气”,详论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发病诱因、病机治法,主张分急性期、缓解期论治,强调本病当以实为主兼顾其虚;转折期:宋金元时期医家将“脚气”病分为“干脚气”“湿脚气”,并结合经络学划分为六经论治,同时因误读、误解、误用导致“风毒脚气”论治体系遭受怀疑;归纳期:明清时期众医家将“脚气”病与痿证并论,二者界限模糊不清,且出现“风药”地位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肿瘤转移“痰毒流注”病机假说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痰毒流注”病机假说是在总结肿瘤转移临床病变特征 ,结合现代医学的肿瘤转移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研究思路是在应用免疫学及病理学的实验方法 ,探讨以“痰毒流注”病机假说指导研制的中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用其实验结果证明 ,肿瘤转移是“痰毒流注”病机假说的成立。  相似文献   

9.
马心怡  曹璐畅  朱潇雨  李杰 《中医杂志》2023,(14):1431-1435
放射性肺损伤是恶性肿瘤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中医学认为热毒津亏、血脉瘀滞是放射性肺损伤常见病机,“瘀毒”是其重要病理因素。围绕“瘀毒”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结合五观辨治模式,提出以“时空观”察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核心观”论不同阶段的关键病机,并提出截癌毒、清热毒、化瘀毒三大治法,以“症状观”缓解突出症状,以“精准观”探讨中医治疗的优势靶点,在“未病观”下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防治放射性肺损伤。从全周期防治的角度为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毒瘀神络”的角度探讨“毒”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毒”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毒瘀神络”是其主要病机.其中“毒”主要包括糖毒、代谢毒和瘀毒.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不同角度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毒(高血糖)、代谢毒(代谢废物)、瘀毒(微血管病变)的关系,可以较形象地揭示该病的基本病机,指导临...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毒”义举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毒”义举略姚朝晖浙江省余杭县第二人民医院(311121)主题词医古文,注释在祖国医学中“毒”字使用频率很高,其含义较广,如“以毒攻毒”,“清热解毒”指治则;“火毒”,“湿毒”言病邪;“温毒”、“痰毒”是病名,也可指病邪。学习中医,不可不把“毒...  相似文献   

12.
古代医家提出“浊”和“毒”的致病概念,现代学者基于前人理论并提出“浊毒”学说,成为中医病因病机主要内容。络病学说发展已久,源于《黄帝内经》,初形于东汉,繁盛于明清,发展至现代,理论内容较为完备。基于“浊毒”理论和络病学说,探讨“浊毒损络”病机观在肝细胞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合现代医学提出的肿瘤炎症微环境理论,进一步探讨“浊毒损络”病机观与肝细胞癌肿瘤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性,为中医药论治肝细胞癌提供新的诊疗思路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文章以“双毒学说”为切入点,阐释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双毒学说”的核心病因应归结于毒,根据不同发病特点,可分为“外感邪毒”和“内生伏毒”。文章阐述了“双毒学说”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现实意义,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梅曼  何匀曦  马玉草  吕柳 《天津中医药》2023,40(12):1524-1529
“毒”邪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其奠定了“毒”邪致病的理论基础。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风湿病,通过梳理《黄帝内经》及相关古籍中的“毒”邪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观念,从“双毒学说”角度阐述对类风湿关节炎防治。“双毒学说”包含外感邪毒及内生伏毒,外感邪毒指从外向内进入机体导致疾病的毒邪,包括六淫邪毒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内生伏毒指从内产生或伏于体内而后发病的毒邪。外感邪毒与内生伏毒相互滋生,互为因果,互助为虐,共同导致疾病的发生,希冀从“双毒学说”角度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辨毒论治     
在对“辨毒论治”进行较系统归纳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毒邪”之治,应遵循“急则治标”,采取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的治则;“攻”毒之法以解毒、排毒法为主;并为临床有效应用“以毒攻毒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与“伏毒”隐匿、纠缠、凶戾等致病特点相似,且恶性肿瘤细胞与免疫系统相搏弈的过程与正气、伏毒之间“正气盛则毒邪伏而不出,正气虚则毒邪出而为病”的机理相同。因此认为恶性肿瘤发病的核心病机为“正虚伏毒”,文章从中医学及现代生物学两个角度分析“正虚伏毒”,阐释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首次提出“消渴肾病”“消渴肾衰”中医新病名,认为消渴肾衰的核心病机是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病机关键一是毒邪,二为内生风邪,临证当审毒治风,以解毒通络,护肝益肾为治疗大法。依据南征教授基于风毒治疗消渴肾衰长期的临床实践,其治疗法则及用药经验,可总结为“凉肝息风解毒法”“镇肝息风解毒法”“养血息风解毒法”“搜风通络解毒法”“破血祛风解毒法”“益肾息风解毒法”“泄浊息风解毒法”“活血祛风解毒法”“滋阴息风解毒法”“导邪搜风解毒法”等十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临床可从“毒”论治帕金森病,通过对“毒”邪的认识、来源等讨论,提出帕金森病的解毒原则及治法,并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论证了帕金森病从“毒”论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从毒治肾病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20世纪80年代末“毒邪”概念提出以来,许多学者从病因学角度对“毒”进行了深入探讨,不仅丰富了传统的病因学内容,而且推动了临床治疗学的发展。不少医家把毒邪学说引入肾病领域,认为“毒”在肾病中亦为不可忽视的病理因素.常常会导  相似文献   

20.
乙型慢重肝“毒损肝体”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乙型慢重肝具备“毒邪”致病的共同特征;湿热疫毒”猖獗是本病的主要外因,“毒损肝体”“,肝体肝用俱损”是其基本病机,“毒瘀与正虚交织”是其病机特点;基于“毒损肝体”病因病机理论的治疗思路,主张重病重药,快速截断,多法联用,突出重点。进展期以解毒化瘀、截断病势为主;平稳期或恢复期以体用同调、调理肝脾、肝肾同治为主;毒瘀与正虚均已严重,则应攻补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