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地区文化,在特定区域内,人类和水及其自然环境长期且持续地相互适应,最终呈现出具有适应性的复合景观系统。洪范池泉群作为济南十大泉群之一,其中浪溪河流域泉水分布众多,泉水聚落分布密集,独特的泉水系统形成了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水适应性景观。基于认知水适应性视角,将浪溪河流域泉水聚落水适应性景观分为水适应主体(林田系统、聚落系统)、水适应客体(自然水系统、人工水系统)和水适应过程,并根据“人—水—地”相互适应作用的不同阶段特点,将其水适应性景观演变过程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转变期以及稳定期,对各时期水适应性景观系统要素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归纳整体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传统聚落景观反映了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改造自然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千百年来,楠溪江流域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富有个性、和谐优美的传统聚落景观,并较完整地保留至今.这些景观,包括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水系的整理、农地与居住地的布局、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和系统、家庭庭院的类型和布局,表明了农业社会该地区的人们在利用土地建设家园方面的高超智慧和丰富经验,是古人在风景园林方面的杰出成就.对楠溪江流域传统聚落不同层面的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研究,以及对其自然和人文的成因的探讨,都会给今天风景园林领域的实践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3.
王子瑜  贺鼎  张杰 《住区》2021,(6):64-68
长城是中国价值突出的文化遗产类型,沿线遗产资源丰富,聚落类型多种多样.本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区长城城堡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基于类型学,对城堡的等级规模与形态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长城城堡聚落的保护利用提供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研究发现,长城城堡的规模等级可分为4级,Ⅰ级和Ⅱ级城堡以营城堡为主,Ⅲ级和Ⅳ级城堡...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适应性看徽州传统聚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着重讨论传统社会背景下徽州乡土聚落生态适应性的种种特点。并指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机制是聚落系统获得生态平衡的基本保证,也是当今时代传统聚落更新与发展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5.
泉水聚落因其地理条件与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泉水系统,进而深刻影响了聚落体系与环境、聚落规模与形态、聚落空间与肌理等各方面。洪范池泉群作为济南十大泉群之一,其中浪溪河流域泉水分布众多,泉水聚落分布密集。选取与泉水关联度高的4个典型泉水聚落,分析其自然格局与三生空间、聚落形态与街巷肌理以及泉水系统与利用方式,识别泉水聚落的地域性景观。研究发掘了浪溪河流域泉水聚落地域性景观背后所蕴含的相地选址、泉村相融、水巷交织、畔泉而居、系统关联以及交融互利的生态智慧,这种敬畏自然、顺应环境的生态哲学是泉水聚落传统人居环境维系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6.
以海南岛多元的水环境为线索,从聚居空间演变的视角分析岛内传统聚落与水环境分布的空间关系.传统聚落空间经过环水聚居、逐水而居、因水设居的嬗变后逐渐定格,在长期与不同水环境磨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备高度水适应性的多样化的聚落布局和空间形态,并衍生出以关注水环境适应性为核心、寻求人与自然和谐、极具地域特色的质朴水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立足于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角度,从石桥村传统民居聚落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单体建筑的设计手法及建筑材料的巧妙使用等方面,研究石桥村传统土楼民居所具有的良好生态居住效果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9.
韦法华 《山西建筑》2012,38(20):6-8
分析了徽州传统聚落选址中运用的风水学说的原则及其生态适应性,提出风水学说指导下的徽州传统聚落在对地形的选择、水系的处理、仿生形态的运用和防御性意象的营造方面具有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拉毫村作为湘西典型的苗族防御性村寨,其村域风貌、建筑文化、空间格局在国内传统古村落中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风格。通过文献查阅、现场调研,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环境和历史沿革,对村落形态、选址、防御、格局、营造及装饰进行了分析,对湘西苗族防御性建筑研究有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1.
贺鼎  卢丽娜  王晶  张杰 《风景园林》2022,29(9):99-106
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国家对于大尺度线性遗产所在区域的保护工作日益重视,但对大尺度线性遗产所在的带状区域景观特征识别的研究尚属空白。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研究区域,基于景观特征评估(LCA)理论,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围绕长城防御、屯垦和军情3个历史功能,构建由长城边墙、城堡和烽火台组成的文化遗产要素识别框架,探索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景观特征识别的技术路径和实现手段。在对自然景观要素和文化遗产要素进行分类、融合的基础上形成31种景观特征类型,针对不同的景观特征类型进行关键特征识别,深入研究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的耦合关系及其形成机制,以期对中国的大尺度线性文化遗产区域总体评估和保护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长城文化遗产长期面临风、水、冰雹等自然环境 风险。现有研究偏向理论,缺乏基于数字孪生的实证研究, 尤其缺乏长城文化遗产环境灾害仿真模拟预测的研究。将数 字孪生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结合,通过流固耦合分析模拟探 索风环境对北京蟠龙山长城的影响,评估风对建筑结构的影 响,探讨植被、建筑体量等变量对风环境的影响。结果显 示,数字孪生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文化遗产在风环境下的风险 分布,同时,植被和建筑体量的变化明显影响了风蚀程度。 对于局部坍塌拱券的模拟分析揭示了文化遗产在强风和冰雹 灾害下受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段诗乐  林箐 《风景园林》2021,28(6):107-113
宁夏镇的明长城军事聚落奠定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北部城镇的发展基础.通过史料分析与实地踏勘,对宁夏镇军事聚落的层级构建与分类、总体分布规律、选址类型及其特征等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宁夏镇军事聚落具有镇、卫、所、堡4级层次,可分为中心聚落、沿边军堡和腹地屯堡3类;聚落总体分布受军事战略与屯田开发的影响,表现出分路与分层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长城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及世界文化遗产。长城遗 产的保护性修缮以修复长城既有建筑病害、根除结构安全隐患 的过程“最低限度干预”但同时“原状保护”为目标。北京长 城遗址顶面植物是导致长城建筑病害发生且持续恶化的因素之 一,但若大规模无差别清除则可能危害长城遗产本体,因而针 对如何科学处置长城遗址顶面植物尚存在学术争议。以北京大 庄科长城保护性修缮工程实践为例,前期已实地调研完成并阐 明长城遗址顶面植物种类及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由 其导致的长城建筑病害类型及其结构破坏机理;依据前期已阐 明长城遗址顶面植物定量化评价体系及植物处置原则,进一步 阐述长城遗址顶面植物地上部分清除后残存根系的处置技术体 系,以及利用长城遗址顶面原堆积土及保留植物、分层回填因 修缮剥离的原堆积土及其种子库再生植物形成“软盖层”保护 体系。研究成果为修复长城建筑病害、修缮后在长城遗址顶面 实施“软盖层”保护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人水关系角度审视青海地区“水文化遗产”的特点与生态智慧,对于推进青海地区生态保护和传统水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总结青海地区“水文化遗产”的基本类型和总体特点;试图通过当地居民与自然水循环系统的长期互动模式提炼地域“水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指出藏族传统牧居文化和宗教信仰对于青海水域文化景观的意义与价值;提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安全问题突出的当代背景下,研究和践行新型生态智慧体系,是成功保护青海“水文化遗产”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16.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聚落的营建蕴含着古人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智慧,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作为中国水乡聚落的典型代表,类型丰富、体系完善,其景观特征是经人工梳理自然水系、堆挖土地而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文章从风景园林学角度出发,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杭嘉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并分析二者对当地聚落形成发展的影响。将区域内的聚落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方式,划分出嘉湖区聚落景观空间的4种典型模式:湖溇圩田型聚落、湖荡圩田型聚落、水网平田型聚落和三角洲平田型聚落,从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解析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我国水网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成因与特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传统聚落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于淼  许冬  丁康  李运远 《风景园林》2023,30(5):108-116
【目的】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游憩服务评价并提出优化指引策略,对保护传承长城文化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均具有突出意义和重要影响,可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数据,运用ENVI 4.8和ArcGIS 10.5软件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现有游憩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并依据评估结果提出优化发展指引。【结果】根据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和特质丰富了文化性指标,构建了适用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游憩服务评价体系,有效评估了现有游憩资源的游憩服务潜力和已有开发水平。结果表明:1)游憩潜力和游憩机会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度,区域开发基本依托游憩资源现状,整体较为合理,但局部地区不匹配,特别是居庸路、黄花路、古北口和马兰路4个重点区域周边多为低潜力-高机会地区;2)游憩服务评价结果被量化到各乡镇后,呈现出与量化前不同的分析结果,游憩潜力与游憩机会较为匹配的乡镇仅11个,游憩潜力大于游憩机会的乡镇共12个,可考虑优先开发建设,剩余19个乡镇存在现有资源利用趋于饱和的现象;3)80%的现有游憩景点具备高游憩机会,景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  相似文献   

19.
长城保护与周边村落更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和景观上,长城与周边村落环境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长城保护应与周边村落的发展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和双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更新机制。论文探讨了以保护长城为主控的乡村更新与改造的方式方法,认为长城周边村落更新与改造应从聚居环境的规划与整治、住宅设计、建筑节能、保护传统乡土风貌和建筑技术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统一筹划、协调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