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尽管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原则是大病统筹,但很多地方在设计方案时还是为参合农民自己缴纳的那部分钱建立了个人账户。通过对一些地方试点方案的分析可以看出,设立个人账户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希望用个人账户解决部分门诊医疗费用的报销问题;二是认为农民只重个人利益,互助共济意识差,希望通过建立个人账户来提高广大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在概述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称新农合)大病统筹现况的基础上,对新农合大病统筹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加强新农合大病统筹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4.
上海市嘉定区的农村合作医疗经过4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全区基本形成了门诊基本医疗同大病社会统筹相结合,采用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运行模式,为全区农村居民提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缓解和初步解决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和返贫问题,是目前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江西省不同经济状况乡镇的大病统筹基金需方使用的公平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了5个样本县,并对其乡镇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基金补偿情况进行了普查,用集中指数反映公平性。结果:不同经济状况的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住院总费用和实际报销费用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37 8和0.040 7,经济状况最好组的参合率与实际补偿比最低,而次均住院费用和次均补偿费用最高。结论:不同经济状况的乡镇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基金使用上较为公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的科学制定在大病统筹基金使用的公平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决定》明确了政府对合作医疗承担“筹资、组织、管理和监督”的责任。《决定》对农民自己创造和发展40多年的互助共济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赋予了新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门诊费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的慢性病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农村居民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大病统筹基金的报销范围,需要考虑所纳入的慢性病病种的标准以及报销比例。纳入标准是可行性的前提,而报销比例的确定则是操作合理性的基础,更是统筹基金高效运作的保证。对于纳入疾病的选择既要考虑人群的整体负担状况,又要兼顾个体的经济承受力。因而,对于纳入标准应有病种尺度(严重程度)和费用尺度(经济负担程度)之分,选择合理的尺度对于方案的可行性至关重要;而对于门诊费用报销比例的问题则存在更多的级差,不同的级差就意味着农村居民缴费的不同,必须从农村居民经济负担的可接受性角度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因此,我们采用如下方法对慢性病病种进行筛选,并通过定量测算,论证其门诊费用大病统筹基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盐城市200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盐城市选择盐都区为试点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04年在全市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止11月份,全市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形成。覆盖农业人口539.03万人,实际参合农民359.30万人,参合率为66.66%。全市共筹集农民筹资款4622.59万元,到位率100%,乡级财政补助到位821.76万元,到位率为71.73%;县级财政补助到位1691.75万元,到位率为94.94%;省、市两级财政补助到位2234.78万元。  相似文献   

9.
2003年以来,青岛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卫生改革、保护和促进农民健康出发,本着“一切为了公众健康”的服务宗旨,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来抓,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协调组织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不仅是新形势下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关系到21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文章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政治、经济情况分析及对国外医疗制度的借鉴,阐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法制建设的可行性,进而说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法制建设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吴县农村大病统筹合作医疗实施9年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1994年 3月 ,江苏省吴县率先实行县乡两级农村大病统筹合作医疗制度。1995年 ,吴县撤县建市。2 0 0 0年 ,全市共有 3个区 ,2 9个镇 ,2个场圃 ,6 10个村民委员会 ,总人口 96 3939人 ,其中农业人口 72 96 83人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 0 0 .2 7亿元 ,财政收入 14 .70亿元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5 5 5 3元。 2 0 0 0年 12月 31日 ,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江苏省撤消吴县市 ,设立苏州市相城区、吴中区 ,这 2个区仍继续实行这一医疗保障制度 ,至今已坚持近 9年。1 历史回顾1.1 决策背景1994年初 ,吴县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 ,认真分析全县合作医疗…  相似文献   

13.
魏兴莓 《卫生软科学》2007,21(1):32-33,36
[目的]探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方法]将方案设计的初衷与实际运行相比较分析。[结果]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约束和积累作用发挥得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老年人和陵性病患者的医疗需要。从我国国民的心理承受力和国民素质及解决人口老龄化时支付危机等方面的考虑,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有其存在的必要。[结论]应采取扩大覆盖对象,调整使用范围,取消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加强对供方的管理以及其它配套措施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省级和设区市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即时结报工作是卫生部对新农合提出的工作要求,该文通过新农合省市级医院即时结报技术模式与医保现行模式的比较,从业务流程、联网方式、接口设计、药物目录匹配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湖南省新农合省市级医院即时结报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运行机制的合理性。而从现今的试点运行情况来看,合作医疗的管理运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仍然较大范围存在。因此探讨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良性运行的关键环节。文章通过对不同收入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运行现状进行纵、横向比较,在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运行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议性策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在新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让人们认识到逐渐实现这两种基本医疗保险的并轨,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避免交叉浪费、增强抗风险能力和体现以人为本的需要.又因为这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加上有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以及有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两者的并轨是完全可行的.在此基础上找出实现这两者并轨要注意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全覆盖,要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受益.以便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及给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处于转型时期、适应"二元"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设计的,适用不同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从二者的异同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更多的是制度框架、制度内容和制度性质的相同或相近,而二者的不同,更多地表现在形式上的差异,其保障水平、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的差别,更多的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二元"背景差异所导致。  相似文献   

18.
19.
合作医疗已成为上海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调查表明,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人群广,参保人群门诊就医及“小病”的就医基本得到保障。文章提出,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政府必须制订刚性的政策,提高基金的缴费标准,加强对定点医院及就医者的管理,并建立区、市住院基金统筹制度,提高合作医疗基金的社会化、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提高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对2006年和2008年山东和宁夏两省(自治区)样本地区新农合补偿前后住院费用造成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灾难性卫生支出平均差距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新农合补偿在降低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灾难性卫生支出平均差距上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整体补偿水平看,这种作用还是比较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