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高效快速地分离和筛选复杂体系中的活性成分是从天然产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的关键。近年来,在线二维液相色谱技术因具有分辨率高、自动化程度高以及集成方式灵活等优势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研究中备受青睐。本文简要综述了在线二维液相色谱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主要从柱前、柱上以及柱后三大筛选模式的不同集成方式展开叙述,并指出其不足,以期为后续应用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促进该技术在活性成分筛选领域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中药鸦胆子中的抗癌活性成分。方法同时使用全二维色谱技术和细胞膜色谱技术联用质谱技术。结果经初步分离筛选,得到了腺苷和鸦胆子苦素B两种潜在的抗癌活性成分。结论该方法对中药中活性成分的筛选,具有快速、高效和在线的特色和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细胞膜色谱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应用中的研究进展,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对细胞膜色谱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结果细胞膜色谱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抗炎镇痛、抗心血管疾病、抗糖尿病和抗肿瘤等活性成分,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结论细胞膜色谱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对该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药活性物质筛选的新技术发展迅速,利用“受体-配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快速筛选出中药材里含有的与特定靶点结合的活性小分子物质,再进一步鉴定出活性成分结构。这些技术对阐明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中药新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是对传统药物发现方法的有利补充。综述了常用的分子对接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细胞膜色谱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展,以期为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以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总结概括了近5年来中药活性成分的高通量筛选新技术的进展情况。其中生物色谱技术、芯片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虚拟筛选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新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方面,比起传统方法具有效率高、自动化、通量高的优点,可以为中药活性成分的高通量筛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TLC-bioautography)将薄层色谱分离和生物活性测定相结合,是一种活性指导下的快速靶向追踪分离、筛选活性成分的方法。此法操作简单、耗时短、灵敏度和专属性高,常应用于抗细菌、抗真菌、抗氧化,以及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活性天然产物的筛选。笔者对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在活性物质筛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饶澄  黄显 《中国药业》2010,19(12):19-21
亲和色谱法是利用化合物和药物作用靶之间的亲和活性,将目标化合物从大量无亲和活性的化合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方法,具有色谱分离和活性筛选可同时进行的特点,特别适合于研究复杂体系中的效应物质。以生物和非生物来源物质为配基的各种亲和色谱在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该文归纳了亲和色谱原理在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离、筛选中的几种应用形式,并对其应用概况和前景进行了讨论,以期更好地利用这一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8.
桔梗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成分研究(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天然产物中筛选美白护肤活性成分。方法 :通过比色法以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为指标对生药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筛选并对其增白作用进行评价。结果 :桔梗具有强的抑制活性 ,且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分别为桔梗总皂苷和桔梗皂苷D。结论 :桔梗皂苷类成分为桔梗美白护肤的活性成分 ,值得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筛选丹参中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 基于受试物抑制酪氨酸酶催化底物L-多巴的反应原理,将丹参经80%乙醇提取后依次经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饱和正丁醇和水5种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分别检测各提取部位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通过UPLC-MS/MS技术鉴定活性最强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各成分潜在活性,并通过酶学检测验证。结果 丹参氯仿萃取层具有较强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生物活性与丹参素、原儿茶醛等6种成分有关,酶学检测验证结果与筛选结果一致。结论 丹参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等成分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细胞生物色谱技术适用于中药药效物质筛选,本文综述了该方法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Olaratumab是一种重组人源免疫球蛋白G1(IgG1)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结合并阻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抑制PDGFRα促进肿瘤和基质细胞(包括肉瘤)增殖、转移并维持肿瘤微环境的作用。2016-10-19,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olaratumab联合多柔比星用于不适合根治性放射治疗或手术、但适合蒽环类治疗的成人晚期软组织肉瘤(STS)组织学亚型,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STS的单克隆抗体。本文对olaratumab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和安全性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芍药总苷对6MV-X射线放射性食管炎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用6MV-X射线单次照射建立放射性食管炎模型,空白组大鼠17只不接受射线照射。按照体重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7只:模型组、对照组和低、高2个剂量实验组。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0.9%Na Cl 2 m L,tid;对照组给予西药合剂(0.9%NaCl 250 mL+利多卡因3.2mL+地塞米松1.6 mg+硫酸庆大霉素5.12万单位)2 mL tid;低、高2个剂量实验组分别给予2,6 mg·mL-1芍药总苷溶液2 m L,tid,均连续给药8 d。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食管组织病理变化并评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食管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酪氨酸蛋白激酶A(Trk A)蛋白、P7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给药后,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和低、高2个剂量实验组食管组织病理变化程度评分分别为0,(4.24±0.58),(2.15±0.26),(1.08±0.15),(0.53±0.07)分,这5组的血清PCⅢ水平分别为(40.73±5.24),(90.48±10.38),(71.23±8.72),(58.46±7.66),(49.36±6.12)μg·L-1,这5组的食管组织NGF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54±0.07,1.32±0.18,1.13±0.12,0.84±0.11,0.69±0.0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芍药总苷能够减轻6MV-X射线放射性食管炎模型大鼠的病理损伤程度,降低血清PCⅢ、TGF-β1水平,防治食管纤维化,其作用可能与降低NGF及其受体Trk A蛋白和P75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丙泊酚全麻诱导时维吾尔族与汉族用药剂量和诱导时间的差异。方法 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拟进行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2例,分为维吾尔族组和汉族组,每组31例。2组患者均予以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定为3μg·mL-1)诱导,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降至50时,给予枸橼酸芬太尼注射剂2μg·kg-1,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1,静脉注射,肌松满意后气管插管。比较维、汉麻醉诱导前(T_0)~BIS降至50(T_1)期间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单位体重丙泊酚的用量和诱导时间(T_0~T_1)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诱导结束后,维吾尔族组和汉族组T_0~T_1的HR、SBP、DBP和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维吾尔族组和汉族组单位体重丙泊酚的用量分别为(2.56±0.39),(2.07±0.30)mg·kg-1,诱导时间分别为(297.92±47.10),(229.27±42.18)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全麻诱导时,维吾尔族丙泊酚的用药剂量高于汉族,且诱导时间显著长于汉族,临床麻醉中应区别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餐后生物等效性试验中受试者食用高脂餐的情况,总结高脂餐食谱制订的考虑因素。方法对完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以下简称"本中心")两周期、双交叉、餐后生物等效性试验的33例健康受试者的高脂餐食谱、就餐时间、进食量进行分析,对食用西式高脂餐的21例受试者进行就餐感受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食用高脂餐的感受、餐后饱腹感、餐后有无不适、对于中西式高脂餐的选择和对西式高脂餐中接受度不高的成分。结果本中心选择的中式、西式高脂餐对于受试者的进食量均无影响;57. 14%的受试者倾向于食用西式高脂餐,42. 86%的受试者倾向于食用中式高脂餐;西式高脂餐中接受度不高的成分主要有黄油(33. 33%)、纯牛奶(14. 29%)、沙拉酱(14. 29%)、美式培根(9. 52%)。结论本中心选择的中西式高脂餐基本满足试验需要。综合考虑指导原则要求、受试者就餐感受、避免接受度不高的食物成分等因素,制订更为合理的高脂餐食谱,从而提高临床试验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H TCFs)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TCFs及鉴定;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GBE(25、50、100、200 mg/L)对TGF-β1(2 ng/mL)诱导的HTCFs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情况.RT-PCR检测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CTGF mRNA)的表达.结果:TGF-β1可显著促进HTCFs的增殖,促进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上调α-SMA、CTGF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GBE能够抑制TGF-β1的上述作用.结论:GBE具有抑制TGF-β1诱导的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阻止细胞进入S期,下调α-SMA及CT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梗死伴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脑梗死伴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脑保护剂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每次10 mg,bid,口服,同时每隔3~5 d给予1次心理干预。2组患者均治疗6周。比较2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SAS评分分别为(40.07±3.02)和(52.07±6.94)分,SDS评分分别为(40.03±3.38)和(51.48±7.22)分,NIHSS评分分别为(6.04±1.51)和(8.92±4.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期间,2组患者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梗死伴焦虑症的临床疗效确切,其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癫痫患儿左乙拉西坦血药浓度的参考区间,并探讨血药浓度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规律服用左乙拉西坦不少于3个月的0~14岁门诊及住院的332例患儿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左乙拉西坦的血药浓度,分析单用药组、联合用药组及不同性别对左乙拉西坦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血药浓度数据分析显示,单用药组与联合用药组的左乙拉西坦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药组男性血药浓度为9.40(5.90~12.50)μg·mL-1,女性为7.73(5.59~10.42)μg·mL-1;联合用药组男性血药浓度为9.57(6.82~12.90)μg·ml-1,女性为7.62(5.84~10.40)μg·mL-1;总用药组男性血药浓度为9.06(5.22~12.40)μg·mL-1,女性为7.73(5.41~11.20)μg·mL-1,单用药组与总用药组不同性别间血药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总样本左乙拉西坦血药浓度参考区间为2.5~24μg·mL-1。结论儿童抗癫痫治疗时血药浓度与剂量存在相关性;而性别及联合用药等因素的影响,后续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8.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位居榜首,靶向药物的出现显著延长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生存质量。靶向药物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肿瘤基因突变情况,由于患者肿瘤个体差异大,携带的驱动基因突变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突变类型的肿瘤对特定靶向药的敏感性不同。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肺癌靶向药物进入临床,如何根据肿瘤的基因突变情况选择最适宜的靶向治疗药物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非小细胞肺癌常见驱动基因的突变情况及可选择的靶向药物,为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注射剂联合顺铂注射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试验组21例。对照组予以静脉滴注500 mg·m-2培美曲塞(第1天);试验组予以静脉滴注500 mg·m-2培美曲塞(第1天),30 min后,静脉滴注25 mg·m-2顺铂(第1~3天)。2组患者1个疗程均为3周,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2.38%(11例/21例)和23.81%(5例/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为发热,对照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有血小板减少、发热和皮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7.62%和5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美曲塞注射剂联合顺铂注射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确切,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利用利多卡因硬膜外持续镇痛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2例利用利多卡因硬膜外持续镇痛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过程,优化用药方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针对出现类似不良反应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临床药师通过文献检索获取相关药学信息,结合患者个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药学支持,同时优化个体给药方案。结果与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工作,从药学的角度提供治疗建议,提高药物治疗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