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国目前现制饮料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方法 使用随机抽样原则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饭店、饮品店、快餐店、集体学校食堂等采集现制饮料和食用冰,共计3 583份,采用国标方法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结果 菌落总数>105 CFU/mL所占比例为8.42%,大肠菌群>102 MPN/mL所占比例为19.32%,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56%,沙门菌检出率为0.09%,计数结果均<102 MPN/mL。蛋白类饮品污染状况最严重,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检出比例最高,菌落总数>105 CFU/mL和大肠菌群>102 MPN/mL所占比例分别为21.35%和32.97%。3—5月现制饮料的卫生状况最差,菌落总数>105 CFU/mL所占比例最高,为14.80%。不同采样地点中饭店、酒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为5.24%。结论 我国现制饮料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较好,但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加工场所卫生状况的监督抽查。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制饮料种类丰富,产业发展快速且前景广阔。然而,近年来现制饮料中由腐败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归纳并总结了现制饮料中存在的主要腐败微生物种类、污染源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介绍了传统检测法和快速检测法在腐败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其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等快速检测法具有样本量少、检测结果快、识别准确率较高等优点。阐述了物理杀菌法和食品防腐剂法等在腐败微生物防控中的应用,具有高效抗菌性、成本低、对现制饮料的感官品质和活性成分影响较小等优点。现制饮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腐败微生物的有效防控。本文为现制饮料腐败微生物控制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我市现制饮料的卫生质量状况 ,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根据《食品卫生法》及《饮料厂卫生规范》的要求 ,我站对市区 18家经营现制饮料单位进行规范化管理 ,在管理前后分别抽样检测 ,发现规范化管理后现制饮料卫生质量有明显提高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抽样对象为从事现制饮料的经营单位 ,其中现配饮料 7家 ,现榨果汁 11家。取现场配制供顾客饮用的饮料进行检测。1 2 方法统一使用化验室准备的 2 5 0mL无菌盐水瓶 ,现场无菌采样 ,专用保温冷藏箱运输 ,按GB4 789 1 2 3— 94检验 ,按GB 2 75 9 1— 86评价…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消费者热衷于新鲜和健康的食品,街边的饮料铺常常排着长队,餐厅里的鲜榨果蔬汁由于营养丰富、口感好而受到欢迎。不过,这些美味的现制饮料安全吗?为保护消费者健康,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10月26日发布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现制饮料》,对现制饮料的卫生条件和加工过程提出要求,将于2013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现制饮料的分类现制饮料指现场制作现场销售,供消费者直接饮用的饮料。按加工工艺,可分为现榨饮料和现场调制饮料。现榨饮料是以新鲜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湖南省衡阳市现制茶饮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和控制水平,加强现制茶饮的质量监管。方法:通过收集的衡阳市各区5个不同品牌茶饮门店25个不同品种样品,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GB 7101—2015)重点检测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结合查阅相关媒体报道及文献资料,分析衡阳市现制茶饮的潜在风险及产生原因,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监管措施及应对策略。结果:25批样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菌落总数污染,最高者达2.2×107 CFU·mL-1;22批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肠菌群污染,最高者达4.0×106 CFU·mL-1,食品卫生状况整体不佳;以来源于同一门店的检测结果做平均值分析比较,结果最低者为“C”品牌门店,最高者为“X”品牌门店,提示“X”品牌门店的饮品微生物污染风险最高。结论: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现制茶饮经营门店的配制行为;检测机构应加大现制茶饮标准的研发力度,尽早研究制定现制茶饮食品安全标准;经营门店应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经营行为;舆论应加强对消费者食品安全消费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双波长法测定现制饮料中7种合成着色剂的方法。方法:样品经纯水提取2次,离心后,合并上清液,调节pH至3~4。利用全自动固相萃取装置活化Poly-sery色素专用固相萃取小柱,并上样、淋洗、洗脱。洗脱液氮吹浓缩至200μL,用50%流动相A+50%流动相B混合液定容至1.0 mL。色谱柱采用C18柱,流动相为20 mmol/L乙酸铵—甲醇,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54,628 nm。结果:各物质在0.5~50.0μg/mL范围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9,方法检出限为0.023~0.179 mg/kg,定量限为0.078~0.598 mg/kg,加标回收率为92.4%~96.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4.2%。结论:该方法试剂使用量小,操作步骤简便,自动化程度高,回收率高,重复性好,适合于批量样品测定。  相似文献   

7.
了解上海郊区现制现售即食食品的安全问题,为提升基层监管有效性提出对策建议。通过“互联网+监管”信息系统和中国健康传媒监测系统,收集整理2021年度上海郊区现制现售即食食品的监督抽检信息、执法检查信息和舆情信息等,结合现场调查,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现制现售即食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6.90%,低于全市各类食品总体合格率(99.40%) 2.5个百分点,主要问题反映在食品卫生状况的菌落总数超标;执法检查的总体问题发现率为27.3%,其中设施设备、采购储存和从业人员3类问题占比90.29%;自制饮品店从业人员操作不规范为1年来的舆情热点。现制现售即食食品行业存在总体准入门槛低、安全意识薄弱、设施设备落后、加工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完善法规标准、加强培训指导、强化靶向监管、推进社会共治。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生活》2012,(8):5-5
现制(包括鲜榨)饮料人为添加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一直为消费者所深恶痛绝。近日,上海出台的地方标准《现制饮料》中拟规定,现榨饮料包括仅采用浓缩液(汁)、果蔬粉、糖浆调配而成的饮料,不得掺杂、掺假及使用食品添加剂、非食用物质。这项标准进一步完善后将公布实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由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乳品中毒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对乳制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种类以及微生物污染控制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乳制品中微生物污染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解凯 《饮料工业》1998,1(6):43-45
对目前市场现调饮料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现调饮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现调饮料质量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低水分调味料带菌状况的研究进展,并对几种常用的灭菌方法在低水分调味料带菌状况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中的微生物控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食品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内在、外在因素,探讨了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及控制原则,并对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微生物控制技术进行了总结,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出口速冻方便食品中高效、易操作的微生物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方法 采用统计过程控制(SPC)对出口速冻方便食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微生物污染分析, 绘制控制图。结果 经过持续地卫生监测和监管, 食品加热后区域的微生物超标率均降低至零。结论 针对微生物分布特性采用相应的监控手段, 结合HACCP, 可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葡萄酒中不良风味物质的存在严重影响葡萄酒的品质,给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对葡萄酒生产过程中由于微生物污染而形成的不良风味物质及主要预防措施进行主要介绍,包括葡萄原料被霉菌污染产生的蘑菇味和泥土味等物质;葡萄酒被酒香酵母污染产生的马厩味、酚味和鼠味等物质,被乳酸菌污染产生的黄油味、饭馊味和老鹳草味等物质,被醋酸菌污染产生的胶水味、煮苹果味和醋酸味等物质;橡木桶和软木塞被真菌污染产生的霉味、木塞味等物质。通过对微生物污染产生的不良风味物质特征及其主要防治措施进行系统梳理,为葡萄酒酿造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功能饮料的分类原则及其六大功能分类,全面综述功能饮料的功能因子的作用及其应用,阐述了近年来功能因子的检测方法,对功能饮料的发展及其功能因子检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滤膜法可有效消除样品中抑菌物质的干扰,且可增加取样量,因而检测结果比平皿法更准确、可靠;该法适用于饮料原辅料、成品及半成品、包装材料、消毒剂和接触面等的微生物检验。  相似文献   

17.
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生产中影响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包括生产用水、原料组成特性、均质条件、浓度、pH、添加剂使用情况、杀菌条件、微生物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云南省外卖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方法 2018年从云南省8个地州市, 以随机采样的方式, 在饭店/酒店、快餐店、小吃店、便利店/零售店、网店共采集176件外卖餐饮样品, 共计6类食品, 按照GB 478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相关方法对7项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176份样品中有98份卫生学指标检测结果不合格, 不合格率55.68%, 其中菌落总数不合格率为39.20%, 大肠埃希氏菌计数不合格率16.48%; 有11份食源性致病菌指标检测结果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6.25%, 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率最高, 为3.41%, 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1.14%, 蜡样芽胞杆菌不合格率为0.57%,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未有检出; 8个地州市中以普洱市、文山州、红河州、版纳州卫生学指标不合格率高, 文山州与曲靖市的食源性致病菌指标不合格率高; 6类外卖餐饮中, 米面制品和中式凉拌菜不合格率最高; 流通环节样品食源性致病菌指标不合格率高(7.80%), 与服务环节样品(0.00%)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第三季度采集的样品不合格率最高, 其次为第二季度; 5种采样地点类型中, 网店的食源性致病菌指标不合格率最高(7.91%), 与其他4种类型的不合格率(0.0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云南省外卖餐饮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有引发食物中毒的风险, 应引起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及时制定与完善外卖食品的相关安全标准, 加强外卖食品的监督检查和监测, 努力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多元监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预制菜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为预制菜企业的卫生控制提供参考,并为相关产品卫生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提出建议。方法 从湖南省70家预制菜企业中等比例分层抽样5家,对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环境空气沉降菌及接触表面、邻近接触表面、预制菜样品中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进行检测。结果 中型企业的环境空气沉降菌及各表面、预制菜样品中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较高(P<0.05),预制蔬菜制品生产车间各表面菌落总数较高(P<0.05),接触表面中加工人员手部更易受微生物污染(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预制蔬菜制品菌落总数较高(P<0.05),过程产品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均高于成品(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制菜企业尤其是中型企业,应加强预制蔬菜制品生产车间的卫生要求及过程产品的卫生控制;建议相关产品标准及产品生产卫生规范中应注重车间卫生管理及生产过程的卫生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