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二章河床形态第一节河床形态概述荆江是离长江三峡出口处的64公里起的一段冲积平原河流,上自枝江,下至洞庭湖口的城陵矶止,长约401公里,按河型的不同,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上下荆江两部分。上荆江长约162公里(枝江至茅林口)河道外形较为固定。下荆江长约239公里,河道弯曲;外形经常变化较大,其摆  相似文献   

2.
下荆江裁弯经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江中游从枝城到洞庭湖出口城陵矶的一段河道长约400公里,通称荆江.其中藕池口以上河段称上荆江,长约160公里;藕池口以下河段称下荆江,长约240公里。荆江是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重点河段。为了制订综合治理荆江的方案,1955年我办建立荆江观测队(现为荆江河床实验站)以来,对荆江河道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荆江是长江紧接三峡出口后的一段冲积河流,它的范围,上自距宜昌下游59公里的枝江起,下至洞庭湖口的城陵矶止,长约404公里。按河型的不同,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上下荆江两部分。上荆江长约171公里,河道外形比较固定,河床每年随水流涨落发生周期性的变形;下荆江长约233公里,属于一种弯曲河道,它的外形经常变化,从1887年至1947年间曾先后分别在古长堤,尺八口和碾子弯等三处发生过自然裁直。冲积河流的河床主要是由上游来沙中不能为水流带走,而在当地沉积下来的泥沙所组成,因此在研究许多河流问题时,如河性,河相和河床演变等等,河床质的组成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荆  相似文献   

4.
长江从湖北宜昌起,进入中下游平原.中游流经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至江西湖口止,长938公里.中水位落差31.5米.其中,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一段河道,因流经古荆州地区而称荆江;江西九江上下一段河道,因该地区古时称浔阳而叫浔阳江.长江出三峡后,江面宽阔,比降平缓,水量丰沛.宜昌至汉口这段河道弯曲,尤以荆江段最甚.荆江全长423公  相似文献   

5.
一、河道基本情况高村至陶城埠河道全长146公里,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以后形成的河道,属于游荡向弯曲发展的过渡段,弯曲段与直线段相间,弯曲率为1.31,是黄河下游各段中弯曲率最大的一段,但比长江的荆江段小(上荆江为1.7,下荆江为2.84),河身基本上还是比较顺直的。河床束范于两岸大堤之间,堤距一般为4—8公里,主槽平均宽0.73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1.5。河床组成绝大部分为极细沙和粉  相似文献   

6.
“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江水流出三峡后,进入了辽阔的两湖平原、从枝城到城陵矶的河道,长420公里,通称荆江。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水流宣泄不畅,汛期洪水高出两岸地面儿米到十几米,极易溃堤决口。历史上水患频繁,每次漫溢溃口所造成的灾害,  相似文献   

7.
一、确保荆江大堤的重大意义荆江区西自枝江、东抵域陵矶、南接洞庭湖区,北隣荆江区;长江干流曲折流经该区,这段长江号称荆江,全长423公里,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河道湾曲,下荆江尤甚,号称“九曲回肠”,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分流入洞庭湖,北岸古有九穴十三口分流均先后堵塞,该区河槽泄量极不平衡,上荆江洪水来量曾达10余万秒公方,沙市段安全泄量45,000秒公方与松滋、太平两口合计约57,000秒公方。下荆江监利段安全泄量约30,000秒公方,严重地受城陵矶水位影响。沙市附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 荊江是长江中游冲积平原河道中的一段,上起枝城,下迄城陵矶,全长320公里,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长度各为160公里。荆江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调弦口已于1959年筑坝堵口)四口分流入洞庭,经洞庭湖调节后在城陵矶汇入长江,构成复杂的江湖关系。荆江的径流量主要来自宜昌以上长江的干流,支流清江来量仅占宜昌站的百分之三,沮漳河尚不及百分之零点五。支流的年径流量对荆江影响虽小,但洪水期对荆江洪峰水位有所  相似文献   

9.
一、河道概况 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段,称黄河小北干流,河段长132.5公里,为藕节形哑铃状,平均河宽8.5公里,上段最宽13公里,下段最宽19公里,中段为3—5公里,两岸高崖之间河道总面积1107平方公里,其中河槽面积450平方公里,滩地面积657平方公里,流经山西省河津市、万荣县、临猗县、永济市、芮城县边境,上段有汾河汇入,下段有渭河及北洛河汇入。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上深入揭示了江湖关系内在联系及机理,着重从荆江与分流河道2个方面分析了径流量变化、冲淤及其河道演变的规律。其中在荆江的径流量变化及冲淤方面包括:荆江裁弯具有分汊河道的裁弯特性;荆江流量加大引起冲刷;荆江流量加大对三口河道的影响;分流河道与荆江同时冲刷;三峡水库建成后荆江及中下游河段冲刷的平衡时间,以及监利输沙量变化的估计等。在分流河道演变方面包括:分流河道作为三角洲上的河道;季节性河道形成——断流机理;分流引起淤积的原因;分流河道的淤积平衡;分流河道进一步分汊后再淤积;分流河道冲刷时挟沙能力会大幅度减少;三峡水库运行后径流量减少幅度大幅变缓。  相似文献   

11.
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地区洪泽湖的主要排洪河道,设计排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河道长157.2公里,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由三河闸至高邮湖,长57.8公里,河道宽度除闸下3公里穿过丘陵地段为1公里左右外,其余平原圩区地段为3公里左右,是筑堤束水漫滩排洪的河道。中段穿过高邮湖和邵伯湖,长57.7公里。下段由邵伯湖边的六闸向下经归江河道至三江营入江,长41.6公里。这段是感潮河道,有万福闸、太平闸、金湾闸、芒稻闸四座大型水闸控制排洪入江流量和邵伯湖蓄水位,在干旱年份还可引江补湖。  相似文献   

12.
试述下荆江三处裁弯后河势变化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江维系着江汉平原和我省洞庭湖区的安危。历史上荆江河段多次溃口,特别是下荆江河道日益婉延曲折,河势变化剧烈,两岸人民深受洪灾和河道变迁之苦。为对下荆江河道进行,整治,1966年至1969年,先后实施中洲子、上车湾两处人工裁弯,接着沙滩子于1972年发生自然裁弯。在短短的7年时间内,下荆江裁弯三处,河势急剧地、不稳定地变化着。至今,河势仍未稳定。从长江治理的全局和整体上讲,三处裁弯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使上荆江扩大泄流4500ma八,大大减轻了荆江大堤的抗洪压力,缩短了流程78ha,航运效益显著,减少了长江三口入洞庭湖…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周天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仕明  黄莉  洪建 《人民长江》2006,37(7):37-38
周天河段为顺直微弯放宽型河段,洲滩变化十分复杂,历史上曾因严重碍航而被称为"瓶子口" 河段,是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浅滩河段之一,因其位于上下荆江的交接段,荆江大堤距其较近,防洪形势较为险要.根据历年的水文及地形资料分析表明,该河段多年来河道外形相对稳定,但深泓线及边滩变化复杂,深泓线年际间摆幅较大,过渡段随来水来沙与两岸边滩的消长经常发生上提与下移,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本河段的深泓摆动及边滩消长幅度才相对较小,现有洲滩格局有利于荆江大堤的防洪安全与航道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荆江河道特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运行、上游建库和水土保持工程的逐步实施,三峡水库入库泥沙量和出库泥沙量均出现大幅减少,坝下游河道将在较长时期内产生较大幅度的沿程冲刷,荆江河段首当其冲.根据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荆江河段实测资料,分析了荆江河道特性变化情况,并结合数学模型计算成果,从河型、河势和河床形态等方面对荆江河道特性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荆江河段河道特性总体不会有重大改变,但各河段河势将在长时期内有不同程度的调整,河势调整过程中相应岸段崩岸在所难免.为保障荆江的防洪安全,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针对本河段河道特性的变化情况,提出了应对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荆江河段崩岸机理及多尺度模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运用后,进入荆江河段的水沙条件大幅度改变,导致近期崩岸频繁发生,影响局部河段的河势稳定及河道防洪安全。荆江段河岸组成一般为上层黏性土、下层沙土的二元结构,在近岸水流冲刷及河道水位涨落过程中受多种因素作用而发生崩塌。以往崩岸模拟考虑因素少,且相关参数难以量化确定。将河流动力学与土力学结合,提出了荆江段河岸土体物理特性与抗剪、抗冲及抗拉强度三大力学特性的量化指标,建立了上、下荆江二元结构河岸稳定性的计算方法,揭示了坡脚冲刷、潜水位变化等因素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河岸崩退过程的多尺度模拟方法,将崩岸力学模型与水沙数学模型耦合,不仅能模拟河道内水沙输移及床面冲淤过程,而且还能模拟不同二元结构河岸的崩退过程。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荆江河段典型断面、长河段及局部河段的崩岸过程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总体符合较好。提出的多尺度模拟方法为荆江崩岸预测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修建后,由于水库调蓄作用,进入坝下游荆江河道的水沙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荆江河道产生较明显的冲刷,已引起局部河段的河势调整,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两岸堤防、已建护岸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及河道的稳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进而影响该地区的防洪、航运、生态与环境,以及河流的综合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采用长江防洪实体动床模型试验,研究了三峡工程运用初期不同时期荆江重点险工段调关弯道的冲淤变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河势调整趋势。研究成果可为该段河道的治理和河势控制工程规划、设计等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荆江河道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是荆江防洪工程的部分工作总结。荆江地区防洪为主的综合治理包括上荆江河道整治、荆北平原治理、洞庭湖区治理和下荆江裁弯等工作,其中下荆江裁弯工程已基本建成。下荆江裁弯工程的总结内容是,说明该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怎样运用荆江河流发育的辩证法则进行下荆江河道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工作;同时,也说明下荆江裁弯工程基本完成后河道的发展过程,以检验荆江河流发育的理论分析是否正确。从积极的意义说,这个总结更要为今后如何作好长江防洪和对全部平原河段整治工作提供设计依据和施工经验。最后要说明的是,为了促进水利界对河流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我们尽先作出这个粗浅的总结,供大家讨论指正,并希望有关单位在学术上利用这次裁弯工程经验对河流理论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中惠 《人民长江》1995,26(5):32-38
在大量实测河道资料基础上,分析了上荆江临江河段演变的基本规律、发展趋势及河道过洪能力,通过分析上荆江主流变化与岸滩变化的关系,深泓纵向冲淤变化和护岸段近岸河床冲淤变化,初步预测了上荆江河道发展趋势,最近还分析了荆江近期过洪能力的变化,通过分析后认为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前,荆江仍然面临着大洪水的威胁,因此必须重视河道观测工作,因势利导加强河势控制工程,改善近岸河床冲刷的现状,保障荆江地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建成后下荆江河型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将遭受长河段、长时期冲刷,河床河性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时各河段的河型是否仍能保持,特别是最为关心的下荆江蜿蜒性河型能否维持,这对防洪和航运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研究丹江口水库下游汉江弯曲(蜿蜒)河段的长期冲刷后的河床变形和河型是否变化以及荆江裁弯后下荆江中的蜿蜒性变化能够维持的基础上,结合三峡水库修建后的长期冲刷过程中,下荆江水沙及河床变化特点,较深入地研究了影响河型变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沙质河段冲淤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实测水沙、地形资料,分析了荆江沙质河段内洪枯河槽、宽窄河段等不同部位的冲淤幅度差异,并结合观测资料讨论了河道形态调整对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荆江河道泥沙冲淤强度平面分布不均,泥沙冲刷主要集中于枯水河槽,断面形态趋向窄深;宽浅河段冲刷强度大于束窄河段,河道形态沿程趋于均一化。蓄水前河道形态与水沙过程相适应,河床在不同流量下以造床流量为界发生冲淤交替,长时期水沙过程作用下河道整体冲淤平衡。蓄水后含沙量大幅减小、大洪水消减而中洪水持续时间增长是荆江沙质河段冲淤分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