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价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在婴幼儿眼底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568例(1136只眼)婴幼儿患者,进行眼底筛查,将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的眼底检查结果与间接检眼镜确诊结果相比较。结果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检查发现有较大临床意义的眼底病变56例(98只眼),间接检眼镜检查确诊眼底病变56例(96只眼)。1例患者,RetCamⅡ诊断为2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被间接检眼镜证实为3期ROP。RetCamⅡ对眼底疾病筛查的敏感度达到100%,特异度达97.9%。结论RetCamⅡ为婴幼儿眼底疾病的筛查提供了一条简便、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鲁曦婷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943-1945
目的:探讨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 RetCamⅡ)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筛查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2-01/2015-12产科符合筛查标准的200例400眼早产儿采用RetCamⅡ进行ROP筛查,以双目间接眼底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RetCamⅡ筛查早产儿ROP的价值。
  结果:本次筛查200例400眼早产儿,双目间接眼底镜检查共检出ROP病变63眼,ROP患病率为15.8%,其中正常337眼、ROPⅠ期42眼、Ⅱ期14眼、Ⅲ期7眼、Ⅳ期0眼、Ⅴ期0眼;RetCamⅡ共计筛查出ROP病变64眼,其中误诊5眼、诊断级别降低6眼。 RetCam Ⅱ检出结果与双目间接眼底镜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14( P<0.05)。 RetCam Ⅱ筛查早产儿 ROP 病变的灵敏度为93.7%、特异度为98.5%、漏诊率为6.4%、误诊率为1.5%、阳性预测值92.2%、阴性预测值98.8%。
  结论:RetCam Ⅱ进行早产ROP筛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 307例新生儿眼底筛查结果及眼底疾病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22-01/12在我院眼科进行眼底筛查的新生儿5 307例,采用RetCam Ⅲ系统进行眼底检查,记录眼底异常情况,分析足月儿发生视网膜出血和早产儿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影响因素。

结果:纳入新生儿眼部异常发生率为27.17%,其中视网膜出血发生率最高(61.23%),其次为视网膜渗出(22.95%)、ROP和ROP样视网膜病变(10.68%),牵牛花综合征(0.21%)、白化病性眼底(0.21%)和永存胚胎血管(PFV)(0.28%)发生率较低。足月儿眼部异常发生率低于早产儿(26.30% vs 30.08%,P<0.05),足月儿视网膜出血、视网膜渗出发生率均高于早产儿(P<0.05),早产儿ROP和ROP样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于足月儿(P<0.05)。顺产是足月儿发生视网膜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胎龄(32-34、30-31周)、出生体质量(1 500-2 499、<1 500 g)、奶粉喂养、吸氧是早产儿发生ROP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本院新生儿眼部异常发生率较高,通过眼底筛查可及早发现新生儿眼部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联合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与RetCam Ⅱ广域数字眼底照相系统的必要性,分析联合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筛查的结果。方法:2009-10-01/2010-10-31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的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系统和RetCam Ⅱ对我院眼科门诊、新生儿科病房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定期的眼底检查,眼底定期复查至早产儿的鼻、颞侧周边视网膜完全血管化为止。对确诊患儿建立图像和数据档案,及时追踪其病变发展与转归,当病情进展至阈值前期和阈值期病变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定期复查至其病变已完全消退或静止无进展。最后对确诊患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筛查时间内,对1431例符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条件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龄27~35周;出生体质量0.8~2.5kg)进行眼底检查和定期复查,确诊ROP患儿111例(7.76%),其中单独使用RetCam Ⅱ检查发现ROP确诊者53例,对疑似病例同时使用计算机辅助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行检查后ROP确诊者58例。定期复查后病变消退者占67.57%,病变进展为ROPⅠ型阈值前期者19例和ROP阈值期及以上者15例,34例患儿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31例术后效果良好,2例ROP4A期患者术后效果不明显。结论:本研究发现早产儿孕周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ROP的发生率越高,其病变程度越重,需要及时筛查早期干预治疗。通过联合使用计算机辅助的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系统和RetCam Ⅱ进行早产儿眼底检查有助于提高ROP的诊断率,有利于资料客观保存和ROP筛查培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广域数字化视网膜摄像系统(RetCamⅡ)检查所见的小儿眼底病变的图像特征和发病情况,探讨其在小儿眼底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早期干预、减少儿童盲和低视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横断面研究.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在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间经RetCamⅡ检查的患儿4574例.表麻下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采用RetCamⅡ的130°镜头进行双眼全面眼底照相检查,将眼底图像存档并分析,对病例进行计数并求百分比.结果 4574例小儿中筛查出667例患眼底病变,筛查阳性率为14.58%.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412例(占早产儿的12.05%),视网膜出血151例,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7例,视网膜发育不良6例,视网膜渗出改变62例,白内障3例,牵牛花综合征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7例,视神经萎缩3例,黄斑病变7例,真菌性视网膜炎1例.结论 RetCamⅡ可真实客观地观察到小儿眼底病变的特征并追踪其变化及疗效,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加强小儿眼底病变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是防治儿童盲与低视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郭燕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3):607-610
目的:了解婴幼儿眼病的发病情况,探讨RetCamⅡ广域视网膜眼底成像系统在婴幼儿各种眼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09/2012-09在我院行RetCamⅡ眼底检查的婴幼儿临床资料。结果:共有4860例婴幼儿完成眼底筛查,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308例、视网膜出血172例、先天性视网膜皱襞13例、白化病眼底11例、先天性白内障1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12例、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9例、视神经视盘发育不良8例、先天性脉络膜缺损5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4例、牵牛花综合征4例、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4例、先天性黄斑缺损3例、Coats病3例、家族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例、视网膜斑痣样色素沉着2例、先天性虹膜发育异常6例、视盘水肿28例、视神经萎缩15例。结论:婴幼儿眼病危害严重,应重视早期筛查,早产儿及伴有高危因素的足月儿应该是眼底筛查的重点人群。RetCamⅡ不仅可用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同时也可用于婴幼儿的常规眼病筛查及临床随访,可提高婴幼儿眼病的诊断率,有利于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对比两种筛查模式在检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01我院眼科行眼病筛查的600例1 200眼早产儿病例资料,均采用双眼间接检眼镜(binocular indirect ophthalmoscope,BIO)和第3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 Ⅲ)检查眼底病变,统计检查结果及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

结果:患者600例1 200眼中,BIO检出ROP的几率为10.92%,与RetCam Ⅲ(10.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以BIO为“金标准”,RetCam Ⅲ检查ROP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67%、93.13%、99.35%、94.57%、99.16%。BIO、RetCam Ⅲ检查ROP分期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O检查眼底非ROP病变的几率为4.83%,与RetCam Ⅲ(4.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以BIO为“金标准”,RetCam Ⅲ检查眼底非ROP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67%、94.83%、99.91%、98.21%、99.74%。BIO筛查过程中17例(2.83%)出现不良事件,与RetCam Ⅲ的7例(1.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etCam Ⅲ检查ROP及早产儿眼底非ROP病变结果与BIO基本一致,但在减少操作过程中的不良事件上RetCam Ⅲ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早产儿规范氧疗前后视网膜病变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东省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筛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和ROP的特点。方法:在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片区中各随机抽取新生儿科床位数≥50张,且最迟2005年始有眼科专业医师进行常规ROP筛查的2所三甲综合医院和2所二/三甲妇幼保健院,采用封闭式表格信函调查2002-01/2007-12在所选医院/保健院住院、出生胎龄≤36wk且出生体质量≤2000g且存活达2mo或以上的早产儿的临床及ROP筛查随访资料,然后电话核实;调查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u检验、χ2检验。结果:2004年以前未筛查早产儿占82.8%;2005年以后未筛查早产儿占24.9%,其中35~36wk未筛查早产儿占72.7%,29~32wk早产儿的筛查率93.6%,≤28wk的早产儿无漏筛病例。2002/2004年ROP筛查率较低,2005/2007年ROP筛查率显著提高,两时间段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1)。2004年以前多数医院(85.7%)使用直接眼底镜进行ROP筛查,2005年以后多数医院(71.4%)改用间接眼底镜进行ROP筛查。2004年以前ROP发生的真实情况无法了解。2005/2007年早产儿ROP发生率为6.2%,2005年以后出生体质量<1000g的早产儿ROP发生率为33.1%(105例),出生体质量1000~1499g10.8%(250例),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无ROP病例,≤28wk的早产儿ROP发生率为41.5%(56例),>28~32wk为9.8%(284例),>32~34wk为0.7%(15例),>34~36wk的早产儿无ROP发生。结论:规范氧疗后ROP筛查率明显提高,ROP发生率降低;《指南》[1]促进了ROP筛查工作的开展,筛查工具仍有待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王刚  李乃洋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1):1932-1934

目的:总结和分析综合性医院使用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RetCam3)进行新生儿眼部筛查的结果,为新生儿眼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2018-12/2021-12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眼部筛查的新生儿7 239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RetCam3获取眼部筛查图像。对筛查结果异常的新生儿进行相应治疗和随访,并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纳入新生儿7 239例中眼部异常者1 200例(16.58%),其中眼前节异常7例,眼底异常1 193例。7例眼前节异常者中,先天性白内障2例、瞳孔残膜 2例、角膜白斑3例。1 193例眼底异常者中,视网膜出血(RH)1 141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19例。足月儿中出现类ROP者6例。

结论:新生儿眼部异常以眼后节为主,综合性医院进行新生儿眼病筛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新生儿眼病。  相似文献   


10.
规范氧疗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规范氧疗后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生状况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7-12住院并符合筛选条件的早产儿277例的临床资料以及ROP筛查随访资料。结果:ROP发生率为5.4%,均为Ⅰ,Ⅱ期ROP,无Ⅲ期或以上的ROP;出生胎龄≤32wk的早产儿和出生体质量≤1499g的早产儿占93.3%;首次诊断ROP时患者32~37(34.7±1.4)wk;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和氧疗时间是致ROP发生的高危因素(P<0.01)。结论:规范氧疗可降低ROP发生率,筛查主要对象是出生胎龄≤32wk且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视网膜病变的检查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总结我院采用间接眼底镜及RetcanⅡ广域视网膜成像系统检查的1594例小儿眼底病变的情况。其中男825例,女769例,年龄28d~3岁,平均4mo,早产儿1314例(82.43%),足月儿280例(17.57%)。常规用美多丽扩瞳后采用RetcanⅡ广域视网膜成像系统进行检查。结果:患儿1594例中筛查出339例眼底异常。异常检出率为21.27%,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00例(12.55%),视网膜出血88例,白内障3例,牵牛花综合征5例,视网膜母细胞瘤5例,视网膜渗出性改变64例,视神经萎缩8例。结论:RetcanⅡ具有宽视野即时成像图像真实清晰易保存的特点,是小儿眼底病尤其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儿童眼底病危害大,发病率高,应重视早期筛查,以便早期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番禺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探讨带视频录像的双目间接眼底镜在我国基层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使用带视频录像的双目间接眼底镜对番禺区2010-01/2011-12185例早产儿进行眼底检查。结果:发现ROP者14例。其中,ROP Ⅲ区I期者7例,Ⅲ区Ⅱ期者3例,Ⅲ区Ⅲ期者2例,Ⅱ区Ⅲ期者2例,未发现Ⅳ期及V期病变。结论:我国番禺地区ROP的发病率为7.5%。数字化间接双目检眼镜可用于基层医院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生儿眼底特点及随年龄变化的规律,筛查眼底病变发生情况。方法:对1069例新生儿进行眼底检查。结果:1新生儿眼底随年龄呈现规律性改变;2发现玻璃体动脉残留37例(3.46%);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8例(0.75%);视乳头水肿25例(2.34%);视神经萎缩14例(1.3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3例(3.09%);视网膜出血97例(9.07%);结论:(1)生儿眼底改变具有一定特点,并随年龄发生规律性变化;(2)新生儿视乳头水肿多见于脑缺氧缺血,严重的视乳头水肿往往提示颅内压增高;(3)新生儿不能轻易诊断视神经萎缩,必须要随访其随年龄变化颜色改变情况;(4)新生儿周边视网膜出血往往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5)早期眼底筛查对于及时发现眼底病变及早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发病情况,探讨适合汕头地区的 ROP筛查标准。
  方法:对2011-01/2014-12在汕头4家医院NICU住院的1813例出生体重≤2000 g的低出生体重儿或胎龄≤34周的早产儿采用双目间接眼底镜和(或)广角数码儿童成像系统( RetCamⅡ)进行ROP筛查,所有患儿随访至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或病变退化。
  结果:发现ROP 202例388眼,占筛查总例数11.14%。其中重症ROP(阈值前期Ⅰ型或阈值期)43例85眼,占筛查总例数2.37%。出生体重<1500 g新生儿408例,重症ROP 34例67眼,占全部重症 ROP 病例的79.07%。GEE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低出生体重、小胎龄及吸氧是ROP的高危因素。
  结论:汕头地区ROP检出率11.14%,但重症ROP检出率较低,主要发生于出生体重<1500 g低出生体重儿和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小胎龄及吸氧是ROP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与双目间接检眼镜(BIO)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2014-05/2017-05在我院出生的1 624例3 248眼早产儿进行RetCam与BIO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ROP的筛查结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早产儿1 624例3 248眼中,RetCam检出ROP患儿196例392眼,BIO检出ROP患儿189例378眼,二者的分期结果与分区病变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以BIO检查结果为标准,RetCam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99.51%、3.57%、96.43%; RetCam与BIO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18%、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etCam与BIO筛查ROP具有较高一致性,RetCam可以替代BIO作为ROP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早产儿视网膜发育特点及眼底病变发生情况.方法 用带视频录像的双目间接眼底镜对番禺区670例早产儿进行眼底检查,观察视网膜发育及其眼底病变的发生情况.结果 (1)正常早产儿眼底表现:大部分视盘欠圆,色淡,边界欠清,视杯不明显.后极部视网膜动静脉血管条纹及其次级分支清晰可见.黄斑部轮晕明显,范围大,光反射强,大部分黄斑中心凹不明显.(2)眼底病变发生情况:发现ROP者8例,发病率为7.1%;其中,ROP1期者2例,2期者2例,3期者4例,未发现4期及5期病变.视网膜出血发生11例,均为自然分娩患儿.玻璃体病变3例.(3)并发症发生情况:21例患儿发生不同程度的球结膜下出血,2例患儿头皮下见大量出血点,1例患儿发生急性结膜炎.在检查前后过程中未发现有呼吸暂停、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基层医院早产儿胎龄、体重、ROP发病率、ROP严重程度等方面与三级医院有较大差异.在基层医院普及筛查制度,可以避免绝大部分严重致盲ROP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正确认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简称ROP)的筛查标准;评价筛查标准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中的实用性、可行性、有效性;探讨建立完善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体系,提高筛查水平.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治疗并新生儿医师请会诊的672例早产儿.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进行筛查.在早产儿生后4~6周,由有经验的眼科医师应用双目间接眼底镜对其进行定期眼底筛查.每两周行1~2次早产儿的眼底筛查,根据患儿筛查情况结果,决定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结果(1)在所筛查的672例早产儿中首检为正常视网膜者605例,发生ROP 67例,占9.97%,其中ROP Ⅰ期38只眼,ROPⅡ期60只眼,ROPⅢ期4只眼,ROPⅢ期伴plus病变(3区)16只眼,ROPⅢ期伴plus病变(2区)10只眼,ROPⅣ期2只眼,AP-ROP(进展性后部ROP)2只眼;阈值前病变20只眼,阈值病变14只眼.(2)其中接受眼底激光治疗26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6只眼(ROP发展至Ⅳ期);其中死亡5例10只眼.(3)67例ROP患儿出生体重均低于2500 g;出生体重≤1000 g、1001~1500 g、1501~2000 g、≤2500 g的早产儿ROP的比例分别为56.76%、12.83%、5.10%、3.42%.(4)孕周小于32W,发生ROP 55例,占82.09%;孕周小于34W,发生ROP 64例,占95.52%.结论 早产、低出生体重是ROP发生的高危因素;对于全身疾病严重的患儿需适当放宽筛查标准.根据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筛查标准.孕周小于34周或出生体重小于2000g的早产儿进行ROP筛查的标准是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工作,强调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干预。方法对住院85名出生体重低于或等于2500g,胎龄少于或等于32w的早产儿或患有全身疾病的早产儿进行常规的眼部检查。对于发生ROP的患儿,每2w复查眼底,直至视网膜正常血管化或ROP发生退行性改变;如发现ROP阀值病变的患儿,则立即行激光光凝治疗。结果85名早产儿发现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者14例,占16.44%,其中ROPⅠ期8例,Ⅱ期3例,Ⅱ期+3例。本组资料中,出现ROP的早产儿均为出生体重≤2000g,高浓度氧疗(〉40%)持续5d以上。发现早产儿出现ROP,经过调整氧疗的浓度及氧疗的时间,从而控制了ROP病情的发展恶化。结论严格把握ROP的筛查标准,控制氧疗的浓度和治疗时间,是防治ROP的关键所在。ROP的筛查工作依靠儿科医师与眼科医师的密切配合,针对ROP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才能有效地控制ROP的发生、发展,防止ROP的致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病率和致病因素。

方法:采用Retcam Ⅲ数字广角小儿眼底成像系统对2015-01-15/2017-10-15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及眼科门诊就诊的出生胎龄<37wk或出生体质量≤2 000g的2 203例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根据筛查结果计算ROP发病率,并分析致病因素。

结果:早产儿2 203例中,共检出ROP者367例(621眼),发病率为16.66%。符合《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筛查标准的887例早产儿中检出ROP者236例(399眼),发病率26.61%,筛查标准之外的1 316例检出ROP者131例(222眼),发病率9.95%。ROP组与无ROP组两组分析,胎龄、出生体质量、吸氧、机械通气与ROP发病密切相关,人工受孕、剖宫产、性别、多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母亲孕期高血压、母亲孕期糖尿病、宫内感染、宫内窘迫、胎膜早破与ROP发病无关。ROP发病在不同胎龄组、不同出生体质量组、不同吸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吸氧、机械通气是R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本研究中ROP发病率为16.66%,《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筛查标准之外ROP仍占有一定比例。胎龄、出生体质量、吸氧、机械通气是ROP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罗俊  张金梅  田密  龙琦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1):2077-2078
目的:观察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用广域数字化眼底成像系统( RetCamⅡ)对2012-10/2014-04入住新生儿科的1463例高危新生儿进行眼底检查。
  结果:高危新生儿 1463例中,视网膜出血381例(26.04%)。556例足月儿中视网膜出血82例(14.75%),907例早产儿中视网膜出血181例(19.96%)。从自体因素看,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者视网膜出血发生率高。从母体因素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者视网膜出血发生率高。
  结论:高危新生儿的视网膜出血发生率为26.04%,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是视网膜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